养生健康

白细胞异常的现象

白细胞异常的现象

异常白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2、中性粒细胞胞质变化和异常。

(1)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

(2)颗粒异常: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

(3)内涵物的存在:Dohle小体,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4、卫星核淋巴细胞;见于长期化疗,放疗,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一。

5、核象变化。

(1)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3)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6、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新生儿的6种异常现象

吐奶

未到3个月的宝宝,贲门肌肉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胃容量较小,所以,大部分宝宝都会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背部时,从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后,家人可用手轻拍宝宝背部几分钟,避免宝宝过度哭闹。随着月龄的增长,吐奶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奶水若是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带有黄绿色的物质,就需进一步检查。

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减轻,是因为宝宝在妈妈体内一直泡在羊水里(100%湿度),再加上宝宝进食还没上轨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见的水分等,使体内水分丢失,造成体重在出生一周内减轻。减轻的重量最多可达到出生时体重的10%。随着宝宝渐渐适应,到了第10天,体重就会增加。若在10天后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则可能是喂养不当或受疾病影响。

长马牙

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上顎中线附近,常会长些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数量从1到数十颗不等。这些颗粒在临床称上皮珠,俗称马牙,是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胚胎发育6周时,由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质变厚形成。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针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头顶肿起

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产道内受压引起的。有的婴儿出生后头部出现柔软的肿块,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水肿或血肿,一般在出生后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肿块进行性增大或在10周后仍未消失,要及时就医。

斗鸡眼

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且眼部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斜视,属正常生理现象,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父母应常抱宝宝看室内或外面各个地方,促进宝宝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斗鸡眼。但是如果宝宝1 岁以上仍存在斗鸡眼,需要到医院眼科检查。

尿色发红

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有时尿布上可看见淡淡的红色,属正常现象,一般5~6 天后会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况,则为异常,要及时就医。

母乳喂养中的异常现象

母乳喂养是全世界都在推行的喂养方式,因为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物,孩子的喂养一直都是是人们关注的,要知道孩子的喂养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母乳喂养中的异常现象是什么?。

(1)母乳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婴儿。大便每天2-3次到8-9次。虽然有腹泻,但孩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发生腹泻的原因多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前列腺素E2有关。此种腹泻往往随婴儿渐渐长大和添加辅食渐渐消失,不必停止喂奶。

(2)母乳性黄疸有的新生儿吃母乳后出现皮肤、眼巩膜发黄,但新生儿无发热,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若停喂母乳,黄疸在6-9天消失。这是由于母乳中含有一种名叫3α-20β孕二醇的激素引起的。母乳中的这种激素,在新生儿出生3-10周后会逐渐消失,因此不必停止母乳喂养,或临时用牛奶喂养一段时间。

(3)母乳性酒精中毒当哺乳母亲喝了较多含酒精饮料后,酒精吸收后通过乳汁排出,新生儿吃了含酒精的母乳引起中毒。表现为皮肤潮红,烦躁不安,心率、脉搏加快,嗜睡等。应立即停喂母乳,给多量水分,加速酒精排出。

(4)母乳性青紫此为乳母吃了大量不新鲜或煮后隔了几天的蔬菜,或吃了未腌透的泡菜,这样的食物中含有高浓度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进入乳汁中可使婴儿肢端皮肤、口唇青紫,头晕、心慌、恶心呕吐,一旦发现,应送医院治疗。

以上就是对母乳喂养中的异常现象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健康的保护,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白细胞异常是不是白血病

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慢性粒细胞的疾病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依靠血常规、骨髓穿刺活检来诊断的;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和骨髓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堆积。

慢性期

1.白细胞增多 (一般 >50 × 109/L, 范围 20 to >500 × 109/L))。

2.外周血碱性粒细胞增多。

3.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 <5%,可见大量中晚幼粒细胞。

加速期

1.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10–19% 。

2.外周血碱性粒细胞≥20% 。

3.持续血小板减少。

4.出现白血病细胞克隆进化的细胞遗传学。

急变期

1.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20%。

2.骨髓外原始细胞侵犯。

引起牙周炎的病因

牙周炎是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牙龈 、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发牙周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

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堆积在龈牙结合部的牙面和龈沟内的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引发牙龈的炎症和肿胀,使局部微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牙周致病菌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强的生物膜,由龈上向龈下扩展,并扩大到深部牙周组织,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进展。宿主对微生物的应答反应是决定牙周炎发生与否,以及病情轻重、范围大小、发展速度等的必要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对牙周炎有负面影响。此外,环境和行为因素,如吸烟、精神压力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按其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特定微生物,主要是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感染,以及机体防御能力缺陷(如白细胞功能缺陷、牙骨质发育异常等)是引起侵袭性牙周炎的两方面主要因素。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主要有几类,分别是血液疾病,遗传性疾病,糖尿病及艾滋病等。血液疾病包括血中白细胞异常,白血病等。白细胞异常是导致牙周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白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功能缺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骨髓干细胞发育异常,骨髓分化出白细胞后释放的数量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白细胞比例失常和白细胞在血液中生存的时间缩短,这些都会导致白细胞数量的减少。正常人血中的白细胞数为4000-10000个,低于四千时,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严重感染。白细胞功能缺陷是指白细胞数量是正常的,但杀死细菌的能力下降,也会导致牙周炎的发生。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是哪方面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是血常规化验其中的一项,一般情况下此项升高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体内有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伴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值很多,临床多根据病情采用对症的抗生素治疗。

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有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不高或者略高于正常伴中性粒细胞也略高于正常,但是这种情况中淋巴细胞多高于正常值很多,临床多采用抗病毒治疗,但是在病毒感染的后期,由于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会异常升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机体有过敏的时候,中性粒细胞略高伴嗜酸性细胞异常增高,如果在后期继发细菌性感染,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异常上升。

尿常规检查能查什么

1、红细胞异常

首先我们可以检查出红细胞异常,这是因为正常人尿中没有红细胞(或偶见),如果尿常规出现红细胞,并超过3个+,提示有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肾炎等。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查出尿中红细胞,要看是否在月经期,以避免假阳性。

2、白细胞异常

我们还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出白细胞异常情况,尿常规白细胞如果出现大量+,提示有泌尿系感染,或结石、结核等。如果病人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基本可以判断为尿路感染。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尿路感染,用药前最好做个尿细菌培养。根据培养出的致病菌和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白血病分几种类型 急性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种骨髓性白细胞(而非淋巴性白细胞)异常增殖的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内异常细胞的快速增殖而影响了正常血细胞的产生。

临床特点:发病快,数周或数月,主要表现贫血,出血,骨痛 , 疲劳、发热、肝脾大。一组在形态、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同的异质性肿瘤。 成人多见,15-39岁为发病高峰。

人为何会出现血象高

血象是指血液一般检验的结果。血象高一般是指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很多原因可引起白细胞计数增高,如感染、外伤、血液病等等。

医院里面的医生经常都会根据血象来对身体内的疾病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原理大概就是这样的:

血象一般是由一些身体需的炎症所产生的,如果你没有感觉的话,可能就是身体其它的部位出现炎症了。血象也可以说是血液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一个数值。

如果血象高的话,很多原因就是白细胞增多了,如:感染,外伤,血液病等,那就应该到专业的大医院里面进行做血液病的检查了。

血象高指的就是白细胞还有中性细胞还有淋巴细胞异常的升高,很少会有白细胞明显增多的情况发生,白细胞倒有可能白细胞降低的情况发生。

所以血象高怎么回事?说到这里大概就可以总结出来了,说明身体存在着过敏感染之类的异常情况发生。个人考虑可能细菌感染可能性更大一点。

宫颈栓的三种异常现象

1、宫颈粘液分泌过少

宫颈粘液栓就是宫颈上分泌的一种很粘很粘的无色或黄色透明的稠液。这是人在怀孕时产生的一个特殊性的保护物质,当妇女怀孕时宫颈会变软变长,分泌粘液栓为的就是堵上子宫口,也就是宫颈口,不然细菌这些进入子宫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如果排卵期宫颈粘液量<0.03ml,可诊断为分泌过少。当子宫颈发良不良时,常伴有宫颈腺体发育不良导致正常的分泌功能不良;也可因后天性损伤如宫颈锥形切除等后天性损伤如宫颈锥形切除等使大量宫颈腺体受到破坏,致使宫颈粘液在排卵期分泌量很少且很粘稠。还有部分患者虽查不出上述先天或后天的因素,但宫颈粘液分泌不良,多数学者认为是雌激素受体缺陷的原因。

2、宫颈粘液分泌过多

在排卵期一次测定的颈管粘液量≥0.71ml,或无色透明的宫颈粘液量>0.41ml,连续3天以上为粘液分泌过多。主要原因有:慢性宫颈炎、雌激素水平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3、抗精子抗体存在

国内外发现当宫颈粘液或精子表面有抗体存在时,即丧失了穿透宫颈粘液和运动的能力,而在局部表现出摆动现象。近年来对抗精子抗体研究发现,妻子血清中抗体阳性时,宫颈粘液中的阳性率较高,而血清中为阴性时,宫颈粘液中亦可检查出阳性结果,故认为宫颈局部亦可受精液抗原的刺激而产生抗体。

白细胞异常增高提示血液病

外企白领张先生最近的一次体检报告提示白细胞、血小板增高。当他向血液科医生出示体检结果时,医生立刻要求他接受骨髓检测。起初他还心存顾虑,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又畏惧骨髓检查,最后医生说服了他。没想到骨髓检查提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常规体检往往会检测血常规,血常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分别是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众所周知,感冒咳嗽、发热腹泻就医时,医生往往会让患者去检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高提示有感染。不容忽视的是,白细胞增高,除了存在最常见的感染,另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也是以白细胞增高为首发表现,当然,这些疾病的白细胞增高的程度会更高,甚至达到100×109/L以上(正常范围4-10×109/L)。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人体骨髓中的粒细胞不受管制地增长,并在血液中积累而形成。此时骨髓造血干细胞,即成熟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进行恶性克隆增生。这种疾病的发病源于染色体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出现费城染色体的易位现象(9号染色体长臂移至22号染色体短臂上),并形成独特的BCR-ABL融合基因。

150多年前,当科学家首次描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治疗状况在一个多世纪内几乎没有出现实质性进展。当出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后,由于其具有高效而且相对特异的生物化学活性,很快被用于临床实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由此开始了革命性的进步,靶向治疗模式的创立使得癌症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慢性期患者每天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400毫克初次治疗后,1年完全血液学反应率为95%,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为76%。随访54个月,疾病无进展率为93%,总体存活率为90%,无加速期和(或)急变期进展以及无血液学或细胞遗传学复发的存活率为84%。目前这个存活结果优于其他任何治疗报道的结果。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完全不必恐慌。靶向治疗模式不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开拓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理念,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更类似于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王彦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异常红细胞检查

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6~9μm。凡直径<6μm者称小红细胞;>10μm者称大红细胞;>15μm者称巨红细胞。在缺铁性贫血时,小红细胞多见;在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大红细胞常见,同时也可出现巨红细胞。在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肝脏疾病时,常见巨红细胞。

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比正常细胞多,通常直径<6μm,厚度>2.6μm。红细胞直径缩短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等。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长径增大,横径缩短,甚至呈长柱状,两端钝圆,这是由于红细胞膜蛋白有某种缺陷所致。正常人血液中也可见到椭圆形红细胞,但最多不超过15%。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超过25%~50%才有诊断价值;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他各种贫血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靶形红细胞

大小正常或稍大,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部着色较深,外周为乏色素性苍白区,在近细胞边缘处着色又较深,形如射击之靶。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阻塞性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等。

镰形红细胞

细胞两端尖锐,狭长似镰刀,亦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及Hbs病(Hbs病主要见于黑色人种)。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淡染区呈裂口状狭孔犹如鱼口,正常人<4%,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乙醇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等。

棘形红细胞

是一种带刺状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家属性高脂血症Ⅲ型),可高达70%~80%。严重肝病及制片不当时,正常红细胞也会成为棘形红细胞。

皱缩红细胞

红细胞表面有圆形棘刺样突起,可见于干燥太慢的血片,亦见于急性铅中毒、尿毒症等患者的血片。

锯齿细胞

也称锯刺样细胞,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HH)等。

裂红细胞

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征;亦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癌转移等。

染色异常

着色过浅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其他血红蛋白病。

着色过深

中心淡染区不见,着色较深,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

铁粒细胞

血涂片用铁染色后可发现有些红细胞中有多少不等的蓝色小颗粒。正常情况下,这种细胞很少(<1%),但在溶血、中毒、恶性贫血、重度烧伤、脾切除和新生儿时增多。

嗜多色性红细胞

这是一种尚未成熟的红细胞,故胞体较大,整个细胞或部分呈灰蓝色、灰红色、淡灰色。染成灰蓝色的嗜碱性物质为胞浆中的核糖体及核糖核酸,随着细胞的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这种细胞是经煌焦油蓝染色后的网织样红细胞,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用亚甲蓝染色后,成熟红细胞胞浆内有散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蓝色嗜碱性颗粒,此种红细胞即为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卡波环(Cabot's ring)

成熟红细胞胞浆内有染成紫红色的细线状环,呈圆形或8字形,常存在于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现在认为可能是红细胞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核膜被损害所致,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及恶性贫血等。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 bo-dies)又称豪-周小体

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浆中,含有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不等,数量不一.可能是残留的染色质微粒,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新生儿、恶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有核红细胞

正常人外周血中见不到有核红细胞,如出现有核红细胞,提示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检测方法]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参考值]

RDW~CV:10%~16%;RDW~SD:39.00~46.00fl。

[临床意义]

①RDW是由仪器测量获得的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多数仪器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异质性参数RDW- CV(CV指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的变异系数)来报告;也有的仪器采用RDW- SD(SD指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的标准差;亦即变异范围)来表达。②RDW增高见于增生性贫血时。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正常)与缺铁性贫血(RDW异常)的鉴别时有用;RDW可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RDW/MCV结合还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等。

参 考 文 献

[1]谭齐贤,张树平主编.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8-231.

[2]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7.

[3]林荣海.MA与MDS的实验室诊断.山东医药杂志,1998,36:64-65.

[4]武淑兰主编.现代血液病诊疗手册.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47-58.

[5]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5-228.

相关推荐

女性须关注白带的异常现象

信号1:量多 颜色多为透明,呈清水样,但量非常多,以致于经常将内裤浸湿,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异常的表情,这样的白带属于异常,可能与慢性阴道炎与宫颈糜烂有关,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信号2:白色黏液性白带 虽然表面上看与正常白带相差无几,但就是量增多,而且呈稍有些黏稠的白色黏液,这种白带见于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之后或盆腔充血时,它是宫颈腺体和阴道黏膜分泌增多引起的,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 信号3:豆腐渣样白带 这是霉菌性阴道炎特有的表情,通常还会伴有外阴部位严重的瘙痒。外阴和阴道壁常覆盖一层白膜状物,

特殊的月经异常现象 暗经

极少数妇女的卵巢及子宫内膜虽有规律性周期变化,卵巢周期结束时,子宫内膜会自行退化而无月经出现,即使给予性激素周期治疗,也不会引起子宫出血。这类变异情况,俗称“暗经”,但其不影响生育功能。

白细胞低的表现

应首先分析病因,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机理采用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多予防治感染,激素,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氨肽素等。病情严重的给予造血刺激因子,到目前为止这些升白细胞的药物疗效都是暂时的,如病因未去除或原因不明,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故我们一般选择1-2种升白细胞药物即可,观察3-4周,如无效可换用其他组药物,造血刺激因子和成分输血虽见效快但价格昂贵和显效一时,不是根本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本病,侧重于整体调节,故可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中医认为本病初期多是气血两虚脾气亏损为主,晚期伤及肝肾,导致肾阴

缺铁性贫血发病为什么如此高

缺铁性贫血为什么发病如此高? 缺铁性贫血,又称“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由于缺铁性贫血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从而产生不同症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和质的变化,每天骨髓能产生上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而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产出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数的白细胞为幼稚细胞,并不成熟,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 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然而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而且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响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

孕期警惕三种脐带异常现象

脐带的长短、粗细都会影响胎儿发育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妈咪抱怨,说胎儿脐带过长或是过短,脐带过粗或是过细等。那么脐带的长短、粗细对胎儿的发育有何影响呢? 如果脐带过长,就比较容易发生脐带打结、脐带绕颈等问题,在分娩时还容易导致脐带脱垂的现象发生;如果脐带太短,没有弹性空间,可能会因为拉扯而导致胎盘早期剥离、脐带内出血或分娩后子宫外翻。脐带过粗的话,也容易出现胎盘早期剥离、胎膜早破、胎儿畸形、死胎、死产等意外情况;而如果脐带太细,也会有碍于胎儿的营养和排泄运转,导致低体重儿出生,甚则出现胎儿宫内窒息与死亡。

怎么区分紫癜和白血病

1.1﹑致病因素不同 1.1.1、血小板减少通常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攻击自身的血小板所致,如某些急性感染﹑短期输血频繁或发生异常出血和凝血,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 1.1.2、白血病是由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大部分白血病破坏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减少。 1.2﹑出血症状不同 1.2.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黏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内脏出血或全身性出血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的致死病因。 1.2.2、白血病是一

感冒发热要做哪些检查项目呢

一、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检查对于患病儿童高热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检查结果发现,外周血中白细胞降低,多应考虑是病毒感染。白细胞增高,多应考虑为细菌感染。 2.对发热患者应注意检查外周血中有无异常淋巴细胞或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对长期发热的患儿要做血培养,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 “O”、肝肾功能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对临床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一定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和类风湿因子等检查。 二、胸部X线检查 有助于肺与胸部疾病

取环后一直怀不上怎么办 取环后多久才能怀孕

取环后半年内不能怀孕属于正常现象。女性子宫由于长时间接受节育环的刺激,会使得子宫出现无菌性炎症,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子宫液发生变化,能够破坏胚胎,使得受精困难,一般这种无菌性炎症需要在半年后才能完全恢复。所以取环后半年内没有怀孕都属于正常现象

脑卒中为什么会发病

一、动脉的损害:凡是引起脑动脉病变的因素,都可成为脑卒中的病因: 1、高血压(血压食品),动脉硬化性血栓栓塞。 2、颅内小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脑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病),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Buerger病),结节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horton 综合症),系统红斑狼疮。 4、感染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性,梅毒螺旋体性,真菌、念珠菌或继发于化脓性脑炎。 5、动脉夹层病变:外伤性夹层动脉瘤,马凡综合症,假黄色瘤夹层组织病等。 6、先天性脑血管病变:烟

中风病因有哪些

一、动脉的损害:凡是引起脑动脉病变的因素,都可成为中风的病因: 1)高血压(血压食品),动脉硬化性血栓栓塞。 2)颅内小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脑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病);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Buerger病);结节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horton 综合症);系统红斑狼疮。 4)感染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性;梅毒螺旋体性;真菌、念珠菌或继发于化脓性脑炎。 5)动脉夹层病变:外伤性夹层动脉瘤;马凡综合症;假黄色瘤夹层组织病等。 6)先天性脑血管病变: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