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合理用药方式
冠心病患者的合理用药方式
冠心病患者的合理用药
目前公认的治疗心绞痛较为有效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硝酸酯类,此类药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的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状况,常用药有硝酸甘油(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消心痛、鲁南欣康、德瑞宁等,后者一些药物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二是钙离子拮抗剂,本组药可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使血管扩张,常用药有心痛定、异搏定等;三是β-受体阻滞剂,它们通过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肌的收缩力,从而达到心肌血氧供需平衡的目的,常用药有心得安、倍他乐克、氨酰心安、康心等。国内外心脏病专家一致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只有正规服用了包括上述三类药物后,仍然不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才能说明药物治疗无效,同时表明病变的严重性,需要采取非药物性治疗措施进一步治疗。
除此之外,有部分患者可能初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出现头痛、头涨,从而不能坚持用药。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时,只要采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常规用药量,即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而不应轻易放弃这样有效药物。同样有人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一下降,立即停药。岂不知,临床上正是利用药物降低心率的这一特点,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所以,只要心率不低于50次/分钟,或不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就应坚持服药。除上述药物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还可配合小剂量阿斯匹林治疗,如每天口服一次75毫克,有利于心绞痛的控制。
自我感觉良好也不可停药
有部分患者在有症状的时候用药很准时很规律,一旦有了好转,症状消失的时候就随意减药或停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临床上,这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非常高,一旦救治不及时,就可能瞬间丧命。
只要确诊患有冠心病,不管症状是否明显,都应该及时用药以控制病情发展,即使是隐性冠心病者也不例外。同时,冠心病是需要长期坚持用药的,患者用药不可随意而为,否则病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加重。
冠心病治疗的误区
多学习冠心病常识是为了大家形成治疗误区,很多人由于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不十分了解,往往在治疗中或是护理过程中无从下手。对于冠心病,大家不可盲目就医,不可任由病情发展。
中医专家告诉我们,不可对冠心病治疗形成误区。大家都知道运动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一些人便错误以为运动量越大越好,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因为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其实疾病已“悄然而至”。当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按医生的要求服药。
此外,大家要注意用药的合理,私自用药是不好的。同时有人误认为能不吃药还是不吃的好,很多患者在发病时,都尽量忍着不吃药,认为如果常吃药以后就没效了。如冠心病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以上向大家讲解了不可对冠心病治疗形成误区,相信大家对于不可对冠心病治疗形成误区都了解了吧。冠心病时而发生,要在第一时间治疗,以免其持续发展之后危及病人生命。
得了冠心病怎么办
冠心病能治好吗?
冠心病药物治疗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它是没有什么真正的疗程的。假如说没有出现用药明显的副作用,一般是长期的、终生服药的。即便是做了介入或是搭桥手术,出院以后,还得认认真真地吃药,才能避免其他部位再发生血管堵塞。
冠心病吃什么药?
几乎所有冠心病病人都应该接受药物治疗,常用药物:1)硝酸酯类:如消心痛、鲁南欣康;2)降脂药物:如立普妥;3)钙离子阻滞剂;4)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5)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 根据冠心病的不同病情来针对性用药,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
冠心病的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CABG)。药物治疗适用于所有冠心病病人。单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需介入治疗(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搭桥术主要适用于介入治疗属禁忌证或预测介入治疗长期疗效较差者。到底患者需要哪种治疗,必须做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综合分析后决定。
脑梗塞的直接原因
1、约半数以上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老年人应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如减少钠盐摄入、禁烟限酒、多运动等,必要时可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正常人血压水平<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梗塞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患者血压以<130/80mmHg为宜。
2、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限制糖、盐摄入,每年至少要做两次血糖检查,已经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
3、肥胖的老年人大多存在血脂增高,应积极减轻体重,并通过饮食、运动等综合措施来调节脂质代谢,尤其有卒中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每3~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改变生活方式不奏效的患者可适当服用降脂药物。 脑梗塞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预防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是目前临床中的常用药物,其推荐剂量及用药方式有所不同。
老年人冠心病如何保健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进行性的、长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逐步出现纤维化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当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人在安静时还可以忍受,没有任何症状。但在运动量增加、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就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血管壁上的斑块还会破裂、脱落,由此形成血管内血栓,造成急性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心肌梗塞。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无急性发作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胸闷胸痛发作时硝酸酯类药物通常又可有效控制病情,使得很多患者掉以轻心,认为发作时有药物“救心”就可以了,以致平时药物治疗不规律甚至状况稍好就停止服药。
冠心病患者尤其要避免冠状动脉的进一步硬化,预防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重中之重,平时“保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冠心病发作时的“救心”。
冠心病药物治疗一个长期的过程
冠心病的防治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患者需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坚持合理用药是冠心病防治的根本。冠心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改善缺血并保护血管的调脂、降压、抗血小板药物,要达到这样效果的药物不是指某一种药,而是一个药物治疗的组合方案。例如,调脂药物能防止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还可配合应用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发挥中成药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管内斑块破裂的作用。麝香保心丸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可对缺血心肌起到代偿血供的作用。根据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地“保心”,使病情稳定好转。心绞痛不发作,不是停药的信号,擅自停药,将严重危害健康。
冠心病吃什么中药好
药方1
黄芪通痹汤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很有效果: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 9克,地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药方2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有通脉宁心汤:细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 全瓜蒌5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水 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药方3
舒胸益气汤,也是常用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药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赤白 芍各10克,川芎10克,降香10克,枳壳10克,红花10克,麦冬20 克,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冠心病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而以上就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些方法,当然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日常除了要服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冠心病的危害。
慢性病防治方法
一、慢性病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指在安静休息时血压增高,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并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
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1)安排好既有规律又富有活力的生活。
(2)自我控制精神情绪。
(3)适量运动,健身强体。
(4)少吃盐,合理饮食与营养。
(5)患病者严格执行医嘱,坚持长期合理用药。
二、慢性病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症状是心绞痛。
如何预防冠心病
(1)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合理饮食,不要吃太甜太咸的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3)坚持锻炼身体,每天做一些适量的运动。
(4)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
(5)要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冠心病的疾病。
肾病患者要合理用药
1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首先,肾功能不全或肾病患者的肾单位数量减少,易造成肾小管酸中毒。有些维生素D羟化不足。可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慢性尿毒症的患者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药物的吸收减少。一般来说。肾功能不全的肾病患者,血浆蛋白结合率会发生改变,酸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而碱性药物一般不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改变的临床意义很难预测。一方面,药物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血药浓度增高,作用增强,毒性增加;但另一方面会造成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消除加快。半衰期缩短。其次。肾脏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酶。许多药物的氧化、水解以及结合均是在这些酶的作用下完成。如果肾脏受损或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的代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这些人的药物氧化反应加速。还原和水解反应减慢。尤其是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消除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作用增强,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如:普鲁卡因胺。其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85%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浆半衰期从6 h延长到45 h。抗生素类药物的半衰期变化也很明显,如:正常血浆半衰期与少尿血浆半衰期比较,青霉素由0.5 h增加到7.2-10.5 h;四环素由0.5 h增加到57-108 h:庆大霉素由2.5 h增加到45 h:红霉素由1.4 h增加到4.8-5.8 h。因此,对肾功能不全或损害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尤其应该慎重。另外,尿毒症患者常伴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增加,临床上应予考虑。
2用药原则
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如确实需用时。宜少量达效即可。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配伍而产生的肾毒性,尽量避免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最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个体给药方案,并根据疗效再行调整。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排泄的药物给药,许多药物肾病患者都应当慎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抗高血压药、两性霉素B等可以引起肾小球功能障碍;利福平、肼屈嗪、依那普利可以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卡托普利、华法令、干扰素、磺胺类等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头孢菌素、丝裂霉素、口服避孕药、甲硝唑、磺胺类、卡马西平、格列本脲等可以引起肾小管损害及肾小管功能障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鱼精蛋白、氢化可的松、抗肿瘤药等可以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解热镇痛药、抗凝药、磺胺类等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庆大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呋哺妥因等可以引起间质性肾炎:维生素D、维生素A及过量抗酸药等可以引起肾结石;多肽抗生素、吡哌酸、诺氟沙星、甲硝唑、青霉素类、磺胺类、抗凝血药、解热镇痛药等可以引起血尿。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中药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和损害,尤其长期使用更应该特别注意。例如: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籽、麻黄、北豆根等可导致急性肾衰。而且,含上述中药的一些制剂也可引起肾损害甚至急性肾衰(有报道服用雷公藤片、山海棠片等。剂量稍大时即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形尿和肾脏叩击痛,继而出现急性肾衰导致死亡)。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等,均含马兜铃酸,中毒可导致肾小管坏死出现面部浮肿,渐致全身水肿。甚至出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而死亡。近年来报道,使用中成药茴香桔梗丸、云南白药、葛根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可引起急性肾衰,另外,具有毒性的中药斑蝥、蜈蚣、蜂毒、砒霜、雄黄等。对肾脏均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对含有以上药物的中成药也不能超量服用。
总之,肾病患者的合理用药非常重要,只有正确的诊断病情。充分认识和掌握药物的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毒副作用,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冠心病吃什么中药好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
药方1、黄芪通痹汤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很有效果: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 9克,地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药方2、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有通脉宁心汤:细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 全瓜蒌5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药方3、舒胸益气汤,也是常用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药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降香10克,枳壳10克,红花10克,麦冬20 克,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冠心病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而以上就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些方法,当然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日常除了要服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冠心病的危害。
脑卒中和冠心病同样危险
随着研究深入,医学界已提出要将脑卒中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就是说,脑卒中的患者,在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的绝对风险,与冠心病患者相同。
而且,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在老年患者中常合并存在———32%的冠心病患者合并卒中,56%的卒中患者合并冠心病。
研究发现,卒中和冠心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饮酒等。中国是卒中大国,复发性卒中的发病率位于世界之首———研究显示,中国北京的人群中,男女复发性卒中均为27%,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卒中患者应该在治疗时,既预防卒中复发,又要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实现心脑“双重保护”。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抗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经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卒中和冠心病发生的“元凶”,动脉管壁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会逐渐发展成血栓。如果血栓不稳定而从血管壁脱落,就可能被血流带走并停留于循环的某一部位,特别是血管分叉处,从而引起循环阻塞。另一方面,逐渐增大的血栓本身也可引起动脉栓塞。
一项包括近3万名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研究表明,acei显着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高达18%,降低卒中风险23%。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二级预防指南推荐acei为初始和持续用药。
第二,积极干预高血压。高血压是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据统计,70%—80%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血压每升高20/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血压降低10/5毫米汞柱,则大血管病变降低34%。要想减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均要以降压治疗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