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血瘀证,是一种中医病证名,血瘀证的病机多因外伤、跌仆,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或气滞血行不畅,或因寒而血脉凝滞,或因热而血液浓缩壅聚,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等,导致瘀血内阻。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如针刺、固定、拒按、夜间加重。体表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眼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皮肤出现丝状红缕。妇女经闭,或为崩漏。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血瘀证的调理方法是: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老人中风症状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症状如下: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所以,有了上面的详细介绍,想必大家现在对于老人中风症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了。通过了解,我们就会发现,老人中风症状一般表现为:风痰淤血、气虚、阴虚等等,所以在大家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老年人朋友还是要很好地注意到这些方面的。

四种腹股沟肉芽肿的治疗偏方

湿热夹毒证腹股沟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治疗?

湿热夹毒证的腹股沟肉芽肿,可见生殖器发生丘疹及皮下结节,可有疼痛,很快表面发生糜烂形成溃疡,有渗液可伴有发热、纳差,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这是由于湿热夹毒侵袭肝脉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常用方药为二妙散合五味消毒饮:

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 车前子1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野菊花10g天葵子10g地丁草10g

方中以黄柏、苍术为主药清热燥湿,薏苡仁、车前子配合主药清热利湿,土茯苓、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地丁草清热解毒。湿热重者,可加入龙胆草10g;毒热重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30g;夹痰热者,加入川贝母10g。

痰毒积聚证腹股沟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治疗?

痰毒积聚证的腹股沟肉芽肿,可见于腹股沟假性横痃形成,皮核相连,有的结核之间相互融合成块,推之不移,自觉疼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滑。这是由于痰毒积聚,气血瘀滞而成。治疗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常用方药为五神汤合消瘰丸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0g黄柏10g泽泻10g 茯苓20g玄参20g煅牡蛎30g(先煎) 浙贝母10g香附10g陈皮10g白僵蚕10g青皮10g法半夏10g甘草6g

方中金银花、连翘、黄柏为主药,清热解毒;泽泻、茯苓健脾利湿;玄参、 煅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香附、陈皮、白僵蚕、青皮、法半夏、甘草均配合主药理气、化痰。全方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效。如毒热重者,加入白花蛇舌草30g;阴虚者,加入生地、沙参各10g;肝火旺者,加入黄芩、青黛各10g。

气血瘀滞证腹股沟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治疗?

气血瘀滞证腹股沟肉芽肿,可见于阴部及腹股沟肉芽肿形成,局部疼痛,肉芽肿高起,边缘卷起,质地较硬,常伴有全身消瘦,饮食不香,舌暗,脉弦细。这是由于气血瘀阻,与毒热、痰饮相搏,故阴部及腹股沟肉芽肿形成。气血瘀阻故局部疼痛。肉芽肿高起,边缘卷起,质地较硬亦为气血瘀阻之候。由于气血瘀阻,血瘀则气血不生,故有全身消瘦,饮食不香。舌暗,脉弦细亦为气血瘀阻之候。治疗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常用药物为血府逐瘀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10g牛膝10g野菊花20g天葵子30g玄参20g蒲公英30g赤芍10g甘草10g

方中以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桔梗、牛膝调和气血,调理气机;野菊花、天葵子、蒲公英清热解毒;玄参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肉芽肿质地硬者,可加入穿山甲10g ,地龙10g;疼痛明显者,可加入三七粉、莪术各适量。

肝肾不足证腹股沟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治疗?

肝肾不足证的腹股沟肉芽肿,可见于肉芽肿及溃疡破溃,日久不愈,可有潮热骨蒸,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昏气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由于肝肾不足,虚火内炽,故皮核破溃。日久不愈,肝肾不足则可有潮热骨蒸,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昏气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肝肾不足之候。治疗宜滋补肝肾。常用药物为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0g山萸10g山药10g泽泻10g 茯苓10g丹皮10g麦冬10g沙参10g地骨皮10g陈皮10g甘草10g

方中熟地黄、山萸、山药为主药,滋补肝肾之阴;泽泻、茯苓、丹皮配合主药,泻其有余;麦冬、沙参、地骨皮清泻虚热;陈皮、甘草调和脾胃。如肉芽肿质地硬者,加入穿山甲10g ,鳖甲20g;有毒热者,加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

中医辨治活血化瘀小妙招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许多疾病病程中都可出现血瘀证。久病多瘀,慢性病中更多见血瘀证。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很多,其共有症状主要常见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包块,瘀块瘀斑,舌质紫暗,以及各种检查出现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治疗血瘀证的药物也比较多,配伍应用也十分复杂,为提高临床疗效,试对血瘀证的用药规律进行简单介绍。

一、活血化瘀药的分类应用

治疗血瘀证主要使用活血化瘀药,根据活血化瘀药的功效和性质分类如下:

一是活血止痛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七、丹参、川芎、赤芍、当归、郁金、姜黄、苏木、怀牛膝、王不留行。用于瘀血疼痛,药理研究证明这些药有镇静止痛作用。

二是活血消肿疗伤药,如三七、姜黄、丹参、桃仁、红花、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自然铜、乳香、没药、苏木、穿山甲。用于外伤或出血等所致的血瘀肿胀。

三是破血消癥药,如水蛭、蟅虫、虻虫、穿山甲、三棱、莪术、大黄、刘寄奴。此类药活血力最强,用于瘀血日久之癥积包块。

四是活血调经药,如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当归、王不留行、五灵脂、凌霄花、月季花、丹参、牛膝、穿山甲。此类药有通经之功,用于妇女月经色黑,伴有血块,月经不调,经闭或痛经。

五是活血通痹药,如鸡血藤、川芎、牛膝、乳香、虎杖、丹参、天仙藤,穿山甲。用于血瘀经络,关节肿胀变形疼痛的痹证,如各种关节炎等症状。

二、根据药理研究选用中药

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来看,血瘀证多见于血液动力学改变或血液形态的异常。对此,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选用中药,结合上述辨证用药,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可降全血度。

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可降血液粘滞性。

川芎、红花、五灵脂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三、配伍应用要点

1.活血与行气: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治疗血瘀证,行气药是必配之品,而应用活血行气药可一举两得,因此活血行气药是常用之品。

2.活血与益气:正气足则能推动血行,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行迟缓而瘀滞,在老年病及慢性病中常见因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血瘀者,这时宜配行气药。从药理研究来看,许多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也有活血之功,但用量宜大于活血药,方可收到更好的疗效。

3.活血与补液:补液是指补血和滋阴,因血液亏乏或阴液不足也可造成血液粘稠,血流不畅而瘀滞。另外,由于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因此,补液与活血同用,不仅有利于瘀血的祛除,也可促进新血的再生,是血虚阴亏兼瘀血的最佳配伍。

4.活血与耗气:活血化瘀药多为辛香性燥之品,特别是破血消癥之药,容易损伤人体的正气。临床上常见到应用丹参注射液等活血药后,病人出现头胀乏力的情况,这可能是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以致能量消耗之故。因此,在久用活血药或用破血消症药等活血力强的药物时,应防止耗伤正气。

5.活血与出血:应用活血药太过,如过用峻烈之品,或用量过大,或应用时间过久时,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妇女经期等,容易造成出血,这时应选用活血止血之品为妥。

6.药量与药效:活血力的强弱往往与活血药量的大小有关,前人曾说,红花小量则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故一般的活血药,大量用之可有破血之力,而破血消症之品小量用之反有活血之效。因此,要根据瘀血的轻重久暂以及病者的体质等,来选择药物,酌定用量。

气虚血瘀证的介绍

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气虚血瘀证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以面淡而晦暗,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心悸怔忡气短,纳少乏力,活动后尤甚,颜面浮肿,胸闷不适,神疲自汗。或胸中隐痛,或腹中胀满作痛,或有积块,或为偏瘫。舌青紫或有瘀斑,脉细缓而涩。根据既有气虚证,又兼血瘀证,即可辨为本证。

证属虚中夹实,以气虚与血瘀证候同时并见为特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衰减,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皆为气虚之证;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缓慢,瘀阻络脉,故可见面色晦滞。临床上气虚血瘀证,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或舌有瘀斑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气虚血瘀证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想要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的摆脱气虚血瘀证的发生。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治疗气虚血瘀证这种疾病是可以采用泡脚的方法。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血瘀可以吃枸杞吗

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

枸杞,又名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的材料,枸杞味道清甜,营养价值较高,在枸杞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枸杞多糖等营养成分,一般人群皆可适当的食用一些,食用后有养肝明目、美容养颜等作用,血瘀的人也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枸杞,只是注意,血瘀的人食用枸杞后对血瘀体质的改善没有太大效果。

血瘀证是什么意思 血瘀证的五大症状

主要有以下症状:

1、血瘀证会导致人体身体疼痛,比如针刺、固定、拒按、夜间加重。

2、血瘀证患者体表会出现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

3、血瘀证患者还会有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等症状。

4、血瘀证患者通常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眼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皮肤出现丝状红缕。

5、血瘀证患者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如何判断您是否有血虚

血虚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颜面、眼睑、口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病因分析】导致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新血未及补充,主要见于各种出血之后,或久病、大病之后,或劳神太过,阴血暗耗,或因虫积肠道,耗吸营血等;二是血液生化不足、可见于脾胃运化机能减退,或进食不足,或因其他脏腑功能减

退不能化生血液,或瘀血阻塞脉络,使局部血运障碍,影响新血化生,即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

血虚证主要指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并可有血虚肠燥证、血虚肤燥生风证等。

血虚可与气虚、阴虚、血瘀等兼并存在,而为气血两虚证、阴血亏虚证、血虚夹瘀证。血虚发展可致血脱。

血虚证的辨证依据是,病体虚弱,以肌肤黏膜的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血瘀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瘀证如何调理

血瘀证患者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血瘀证体内气血运行不通畅,此时可以适当进行运动,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速,对于血瘀证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对于血瘀证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多吃行气活血的食物,常见的桑葚、醋、红糖、黄酒等食材。

血瘀证患者还可以通过按摩改善症状,适当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常见的穴位有气海、膈俞、血海等穴位。

对于血瘀证患者来说,还可以使用中医疗法调理身体,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己不宜擅自用药。

拔火罐颜色 血瘀证的表现

拔罐后皮损为斑、疹、结节,表面呈紫红色,就是血瘀证的表现,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拔罐后皮肤黑紫,拔罐后皮损颜色紫暗,是血瘀;

拔罐后皮损刚刚开始时是红色,渐渐由红转紫,压之不褪色是气滞血瘀;

拔罐后皮损紫红肿块,抚之较软,为经脉寒滞血瘀。

疗法:饮食有度,忌寒凉、油腻食物;

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

气虚体质表现

1、说话语声低怯,气息轻浅。更不用说胸腔共鸣和腹式呼吸了。所以我们说,语声低怯,气息轻浅,这是肺气虚的表现。

2、另外,肺主皮毛,肺气虚相对来也容易引起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则表现为冬天特别怕冷,夏天特别怕热。冬天容易冻寒,夏天容易中暑。

3、脾气虚,脾胃之气不足,表现为吃东西很少,胃口不是很好,吃完以后很爱肚子胀,大便困难,也不见得干燥。因为脾胃功能弱,所以气血化源不足,气血化源不足,则面色就会发黄,缺乏血色,即平常说的“面色萎黄”,口唇色淡。

4、我们知道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如果脾气虚的话,则肌肉松软,没有力量。四肢也容易没有力量的,整个形体比较松弛,没有张力,女性会造成乳房下垂,尤其是气虚体质的女性怀孕发胖,生完小孩以后,腹部肌肉会严重松弛。完全一点弹力和张力都没用。还有臀部下垂,整个人的体型很松懈,不挺拔,这就是气虚没有提升的作用。

5、因为气虚,清阳不能上升,不能提升,所以会有头晕,血压偏低,基础血压低。比如有的人血压平常都是低压40多,50多,60多,高压不会超过100。

肾病综合证的临床表现

1、浮肿。面部和脚部浮肿往往是肾脏疾病的主要症状,尤其是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症往往都是以浮肿为早期表现。但是有时浮肿并不一定就是肾病,出现这种情况最好是找医生检查一下!

2、疲惫。肾病患者因为无法将体内的废物排去,所以特别容易觉得疲倦,当然也会因为贫血而导致疲劳和气喘。而临床经验证明很多得肾病的有70%是因为过度劳累,体力透支引起的,因此不管是做什么都不能使自己的身体过于疲劳。但是疲惫也是肾病的症状中最容易被忽视和混淆的,这一点需要大家格外注意。

3、小便异常。这里所说的小便异常可能是尿频、血尿、尿中有泡沫等。其中尿中有泡沫可能是蛋白尿所导致,而小便有微量的血液是肾病的主要症状。

4、头痛。肾病患者头痛的主要原因,是肾脏不能将体内多余的废物排去,也可以因为血压增高而导致。

5、腰部疼痛。肾脏在我们腰部的两旁,发炎或结石都会导致肾区疼痛,此时,需要立即请医生检查原因。

通经络活血化瘀有良方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许多疾病病程中都可出现血瘀证。久病多瘀,慢性病中更多见血瘀证。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很多,其共有症状主要常见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包块,瘀块瘀斑,舌质紫暗,以及各种检查出现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治疗血瘀证的药物也比较多,配伍应用也十分复杂,为提高临床疗效,试对血瘀证的用药规律进行简单介绍。

一、根据药理研究选用中药

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来看,血瘀证多见于血液动力学改变或血液形态的异常。对此,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选用中药,结合上述辨证用药,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可降全血度。

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可降血液粘滞性。

川芎、红花、五灵脂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二、活血化瘀药的分类应用

治疗血瘀证主要使用活血化瘀药,根据活血化瘀药的功效和性质分类如下:

一是活血止痛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七、丹参、川芎、赤芍、当归、郁金、姜黄、苏木、怀牛膝、王不留行。用于瘀血疼痛,药理研究证明这些药有镇静止痛作用。

二是活血消肿疗伤药,如三七、姜黄、丹参、桃仁、红花、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自然铜、乳香、没药、苏木、穿山甲。用于外伤或出血等所致的血瘀肿胀。

三是破血消癥药,如水蛭、蟅虫、虻虫、穿山甲、三棱、莪术、大黄、刘寄奴。此类药活血力最强,用于瘀血日久之癥积包块。

四是活血调经药,如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当归、王不留行、五灵脂、凌霄花、月季花、丹参、牛膝、穿山甲。此类药有通经之功,用于妇女月经色黑,伴有血块,月经不调,经闭或痛经。

五是活血通痹药,如鸡血藤、川芎、牛膝、乳香、虎杖、丹参、天仙藤,穿山甲。用于血瘀经络,关节肿胀变形疼痛的痹证,如各种关节炎等症状。

三、配伍应用要点

1.活血与行气: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治疗血瘀证,行气药是必配之品,而应用活血行气药可一举两得,因此活血行气药是常用之品。

2.活血与益气:正气足则能推动血行,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行迟缓而瘀滞,在老年病及慢性病中常见因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而血瘀者,这时宜配行气药。从药理研究来看,许多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也有活血之功,但用量宜大于活血药,方可收到更好的疗效。

3.活血与补液:补液是指补血和滋阴,因血液亏乏或阴液不足也可造成血液粘稠,血流不畅而瘀滞。另外,由于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因此,补液与活血同用,不仅有利于瘀血的祛除,也可促进新血的再生,是血虚阴亏兼瘀血的最佳配伍。

4.活血与耗气:活血化瘀药多为辛香性燥之品,特别是破血消癥之药,容易损伤人体的正气。临床上常见到应用丹参注射液等活血药后,病人出现头胀乏力的情况,这可能是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以致能量消耗之故。因此,在久用活血药或用破血消症药等活血力强的药物时,应防止耗伤正气。

5.活血与出血:应用活血药太过,如过用峻烈之品,或用量过大,或应用时间过久时,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妇女经期等,容易造成出血,这时应选用活血止血之品为妥。

6.药量与药效:活血力的强弱往往与活血药量的大小有关,前人曾说,红花小量则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故一般的活血药,大量用之可有破血之力,而破血消症之品小量用之反有活血之效。因此,要根据瘀血的轻重久暂以及病者的体质等,来选择药物,酌定用量。

相关推荐

焦虑的临床表现

1、病理性焦虑情绪 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 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

怎样选用丹参中成药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传统医药认为:丹参集养血、活血、化瘀、止痛、生新血于一体,功效显著且性味平和,有补有散,无毒副作用。现代临床单用或配伍复方对高血压、冠心病防治具有良好的功能调节改善心脑供血作用,如常用的复方丹参片、冠心片、丹参注射液、丹七片等不同剂型。 医学家们以丹参为主,多配合三七、西洋参、降香、川芎、枳壳、当归、鸡血藤、郁金成汤(散)剂,治疗冠心病出现的心悸、心慌、胸闷、气促、心痛等症状,收到效好的临床效果。而且,从辩证施治的临床反映与现代医学药理因子作用的研究对照分

求寒凝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的明显的、主要区别

求医不如求己,现在庸医、贪医太多。自己救自己。不知淤血在那个脏腑,或表症是啥,要辩证才能下药。 问题不少,吃药一时无从下手,且多有副作用,顾此失彼。可考虑先调理脾胃,按摩胃经,足三里附近如果很酸痛,可重点按摩,无任何副作用。最好的时候可以立竿见影,不花一分一毫。寒凝和气虚都会导致血瘀,要点在于寒凝(阳虚)和气虚的辨证区别,阳虚的指征在于畏寒,特别是冬季,常有四肢逆冷的特点,郑钦安有辨阴阳十六字诀可以参考。气虚通常没有畏寒等阳虚指征,通常面白易出汗易感冒,脾胃上则容易有补中益气汤诸症状。细细对比下当归四逆汤

爱出汗是阴虚还是阳虚

【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则机体失却濡润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阳虚证】 阳虚

疣的临床表现

1.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瘊子”等。寻常疣初起为针尖大丘疹,渐增至豌豆大或更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呈刺状,质硬,灰黄、污黄或污褐色,继续发育呈乳头状增殖。摩擦或撞击时易出血。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 多发生于青少年,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寻常疣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病程慢性,约65%的寻常疣可在2年自然消退。 特殊类型包括:①丝状疣 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无自觉

甘肃丹参的功效与作用 祛瘀止痛

甘肃丹参入心肝血分,性善通行,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祛瘀生新的功效,是治疗血瘀证的良药,可用于治疗血瘀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痹疼痛等症。

月经不调量少吃什么中药

不少女性对于治疗妇科疾病,大多会选择中药治疗,对于月经疾病也不例外。中医认为月经量少临床分为血虚、肾虚、血瘀和痰湿,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通过临床的分型诊断后,然后分别对症下药,有明显的疗效。 1、血虚: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无力,面色萎黄、下腹空坠。舌质淡,脉细。用八珍汤加味。 2、血瘀: 临床表现经少色紫,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暗,脉涩。治疗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肾虚: 临床表现经少色淡,腰酸膝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尿频。舌淡,脉沉细无

贫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症状 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步态不稳等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患者。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

血瘀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活中导致血瘀证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气有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如果气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推动功能变差,造成血的凝滞形成血瘀,通常患者还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出虚汗等症状。 气滞的原因往往是肝郁气滞,由于思虑过度、生气造成肝郁,肝郁后造成肝气运行不畅,也会造成气滞血瘀,患者有两肋胀痛、情绪郁闷、情绪急躁,同时伴有血瘀的表现,如各个部位的刺痛等。 人体身体局部或者是整个身体受寒,导致身体气血流畅不通,那就可能会造成血瘀,此时可以散寒化瘀进行补救。

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物

临床表现: 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宜食食物: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 籼米、 羊肉、鸡肉、 牛肚、 猪肚、链鱼、 草鱼、 荔枝、辣椒、 韭菜、茴香菜、 芥菜、 肉桂、 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 白蔻、 红糖、桃子等。 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 莜麦、 绿豆、豆腐、 菠菜、 空心菜、 茄子、黑木耳、金针莱、 莴苣、 冬瓜、芹菜、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