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会中风
老年人为什么会中风
中风的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中风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发生了中风,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
当今生活中,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血压不稳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容易引起中风,但是有没有想过低血压也会引起中风呢?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中风,所以预防中风的时候不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了,低血压的患者同样要注意。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降血压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措施。是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还是低血压就安全不会中风呢?其实,血压的过高过低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中风,这类中风与高血压是直接相关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引起的;另一类是缺血性中风,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缺血性中风既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身上,也可发生在血压过低的病人身上。因为血压低的病人也会有脑血管硬化,如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脑血管动脉硬化,是血管腔狭窄、闭塞;有的动脉变得粗细不匀,血管挛曲,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形成软化、坏死所致。
有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降血压药后血压降得过低,或有低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过低时脑组织缺氧,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几血粘度升高,引起脑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另外,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而导致血压过低,脑血管供血不足,也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发生中风。
为大家讲解中风的误区有哪些
1、漏服药没关系
在我们身边很多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2、瘦人不会中风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3、中老年人才易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4、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5、小中风无关紧要
众所周知,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6、只管服药不检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身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老年人为什么会中风
中风的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老年人中风前兆
嗜睡是老年人发生中风前兆之一,百分之五十的老年人中风的早期症状就是不明原因的嗜睡。你会发现很多老人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并且睡着了也不知道自己睡着,这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短暂性吐字不清也是老年人发生中风的前兆,很多老年人会忽然就不会说话,但是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这主要是脑供血不足间接导致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造成的。
短暂性看不清东西或者眼睛发黑,这种现象可能短为几秒钟,长为几分钟,这主要是由于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眩晕的情况,这些都要引起注意。
少数患者在早期还会出现喝水或者吃东西时偶然的呛咳,这主要是由于脑缺血导致吞咽神经核受损,致使咽喉部位短暂的感觉丧失,这样水或者是食物就很容易不小心进入气管。
中风前兆
舌痛
老年人出现无显著缘由的舌痛、麻木、活动不便时,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标明可能与血粘度升高相关。
鼻出血
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波动惹起的,不加防止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而不能麻木大意。
眩晕
忽然自觉头晕目眩,几秒钟后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单眼忽然发黑
一只眼睛忽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好恢复一般,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由于脑缺血惹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
哈欠不断
哈欠连天,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峻,血管内径越来越小,惹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呛咳
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然呛咳,钻研标明,这种麻木粉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手指麻木
固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的中年人,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说话吐字不清
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活动功用的神经失灵,稀有症状之一是忽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但持续时间短,应惹起重视。
缘由不明跌跤
由于脑血管硬化,惹起脑缺血,活动神经失灵,而轻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前兆症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嗜睡
据医学观察,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症状,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前兆,更有防止意义。
血压低对人体的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降血压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措施。是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还是低血压就安全不会中风呢?其实,血压的过高过低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中风,这类中风与高血压是直接相关的,绝大部分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引起的;另一类是缺血性中风,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缺血性中风既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身上,也可发生在血压过低的病人身上。因为血压低的病人也会有脑血管硬化,如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长期脑血管动脉硬化,是血管腔狭窄、闭塞;有的动脉变得粗细不匀,血管挛曲,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形成软化、坏死所致。
有的高血压病人应用降血压药后血压降得过低,或有低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压过低时脑组织缺氧,血流缓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几血粘度升高,引起脑血管阻塞、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中风。另外,还有的老年人由于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使心脏不能有效地搏血,而导致血压过低,脑血管供血不足,也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血压不宜过低,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的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发生中风。
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提醒血压低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长期血压低带来的危害,平时都要注意中风的前兆,及时防护,谨防中风。
各种老年预防中风误区
随着人均寿命已大大增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中风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中风患者也相继增多,不小老年朋友都有预防中风的方法,但有不小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 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压时,错误地认为10毫克即10片,结果用药过量导致血压过低,脑血流变缓,吃出了偏瘫。
误区四: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五:只管服药不检查比如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应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七: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根据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
高血压中风的前兆 打哈欠
打哈欠是很多人会有的情况,特别是中老年人脑血管供血不足,身体内含氧量低,就更容易打哈欠。中风到来之前,必然会经历脑血管越来越狭窄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很可能就会频繁的打哈欠。
有调查显示,中风发病前的一周左右,80%以上的患者都有频发打哈欠的症状。
老年人应少吃煎鱼
最新研究显示,老年人食用过多的煎鱼会增大中风的可能性。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对4775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老年人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金枪鱼或者其他种类的鱼,另外一组则无此嗜好。
整个试验持续了长达12年。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吃鱼并且习惯于用炖或烤的方法进行烹饪的老年人患中风的几率比那些平均每月吃鱼少于一次的老年人低30%左右。相反,那些喜欢吃鱼排三明治或其他形式的煎鱼,并且平均每周至少吃两次的老年人中风的可能性就比不吃的人高出40%之多。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食用炖鱼或烤鱼的老年人会摄入大量的某种特殊的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人体的血管、血压等方面都有好的保健作用,此外还能抵御一定的炎症,对于降低中风风险很有帮助。恰恰相反,用油煎的方法烹饪鱼或制成鱼排三明治会使鱼肉丧失其本身富含的鱼油等对人体大有好处的成分,而且还会减少脂肪酸的摄入,加大中风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同时还指出,食用煎鱼对老年人患中风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他几方面因素,包括鱼本身是否受严重污染、烹饪准备工作的方式以及个人生活饮食习惯等等。
预防中风谨防陷入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四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五 只管服药不检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七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张拥波博士介绍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座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患者仅29岁,且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预防中风的4大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脑动脉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相关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四: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预防中风,需谨防以下8个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因为血压正常或低度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劲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设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 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三 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乃是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四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编辑于2010年03月10日!
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误区六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特困户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预防老人中风 远离8个误区
误区七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
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误区八 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伏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近几年,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张拥波博士介绍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座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患者仅29岁,且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为什么老年人会得中风
老年人脑中风,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因此,预防脑中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中风最危险的因素。因为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内膜常受到损伤,使血液的脂质易于沉积到动脉壁上,促进形成和加重动脉硬化。老年人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并存,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冲破血管壁,发生脑溢血。一般来说,轻度高血压可以采用运动疗法,对中度或重度高血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降血压的药物。
(2)防治脑动脉硬化。预防脑动脉硬化应当从儿童时做起,但对老年人来说,从现在做起也不算晚,应做到控制饮食,防止肥胖,不嗜烟酒,劳逸结合。对于已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人,除做到上述各点外,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这些都是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一切脑血管病变中,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发生率为非糖尿病病人的一倍以上,且其死亡率很高,这与糖尿病病程长和血糖控制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应争取早期发现糖尿病,一旦确诊,就要积极治疗糖尿病。
(4)防治心脏病。有许多心脏病可导致脑梗塞。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冠心病等疾病。据报道,有冠心病的病人,发生脑中风的可能性比没有冠心病的人高出5倍。因此,积极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十分必要。
(5)防治肥胖症。因为肥胖的人容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所以也就容易引发脑中风。可见,防治肥胖对预防中风意义重大。
(6)生活起居养成规律。膳食搭配要合理,应以低热量、低糖、低脂肪、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及适当的无机盐为原则。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并戒烟少饮酒,最好不饮酒,尤其是不饮烈性酒。
(7)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临床上有些因素可诱发中风发作,应尽量避免或消除这些诱因:情绪波动(生气、激动、悲伤、恐惧等)、饮食不节、便秘、过度劳累、用力过猛、气候变化、服药不当(降压过低)等。
(8)抓住中风预兆。脑中风发生前数小时或数天,常出现一些症状,如肢体麻木、刺痛,一过性黑朦,头晕、头痛,语言不清,口角流涎等,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可有效地防止中风发生。
老年人拉肚子会引发中风
邻居老王今年六十有五,平时身体还不错,也注意锻炼身体,运动方式是步行。这几天家里来了客人比较忙,突然发生“拉肚子”也没当回事,照样忙得不亦乐乎。肚子拉了3天,也没去医院看医生。这天清早起床时。突然一侧肢体不能动弹,话也说不清楚。家人吓了一跳,急忙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老王中风了。
家人都感到很奇怪,不能理解,老王平时身体没发现什么毛病呀,也没发现血压高,怎么会突然中风呢?
医生是这样解释的:这是腹泻引起的。许多上了年龄的人,尽管平时看上去身体不错,也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由于年龄大的原因,脑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血液的粘稠度也较高,血液循环也不是很好。这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每个老年人大体相同。当碰到较严重的腹泻、呕吐、高烧、出汗等病症时,就会导致身体失水过多,血容量急剧减少,血液粘稠,流动缓慢,于是,容易在脑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从而就会发生偏瘫,口齿不清等中风症状。
因此,老年人出现持续腹泻、呕吐、高烧、出汗等病症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