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苦瓜炭疽病的发病条件

苦瓜炭疽病的发病条件

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此外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也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致苗期发病。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湿度是诱发本病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93%以上,易发病,相对湿度97~98%,温度24℃潜育期3天,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能发病。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苦瓜吐水或叶面结露,发病的湿度条件经常处于满足状态,易流行。露地条件下发病不一,南方7~8月,北方8~9月,低温多雨条件下易发生,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采用不放风栽培法及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此病南方为害不重,但北方反季节栽植的苦瓜为害较重。

炭疽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的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和感染性休克。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呈痈样病灶,皮肤上可见界限分明的红色浸润,中央隆起呈炭样黑色痂皮,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镜检可见上皮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组织结构离解,坏死区及病灶深处均可找到炭疽杆菌。

肠炭疽病变主要在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膜也有出血性渗出,腹腔内有浆液性含血的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

肺炭疽呈出血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或梗死区。支气管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均呈出血性浸润,胸膜与心包亦可受累。

脑膜炭疽的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极度充血、出血及坏死。大脑、桥脑和延髓等组织切面均见显著水肿及充血。蛛网膜下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菌体。

炭疽杆菌败血症患者,全身各组织及脏器均为广泛性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和脾肿大。

炭疽病的预防

美国著名的反生化恐怖主义专家阿利比克指出,可以在打开信件前用蒸汽熨斗杀死病菌。而且一定要保证有蒸汽,因为炭疽热孢子可以在干热的环境下生存。炭疽病菌没有传染性,不会由一个人传染给其它人,所以更容易控制和调查感染源。首先是注意可疑的包裹和信件,其次就是要多洗手,跟预防其它病菌没有什么两样。[3]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严格隔离病畜,不用其乳类。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断传播途径 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 、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 等分别采取煮沸、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汽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护易感者

1.加强卫生宣教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 ,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

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氏杆菌)也已证明有效。

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 预防接种 ,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 、四环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

苦瓜上有黑点是什麽虫害导致

苦瓜上有黑点,一般是由苦瓜炭疽病,疫病和斑点病所致。炭疽病用45%百菌清烟剂,每10天熏1次,也可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500倍液,连喷2~3次防治。疫病用72%杜邦克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苦瓜生长后期易感染斑点病,发病初期喷洒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百菌清烟剂防治。虫害为白粉虱和蚜虫,白粉虱用25%扑虱灵2000倍液,或20%灭扫利2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灭蚜灵烟剂交替使用。蚜虫用一遍净4000倍液防治。

什么是辣椒炭疽病

辣椒炭疽病

辣(甜)椒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也可侵染茎部。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褪色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病斑近圆形,中间灰白色,上有轮生黑色小点粒,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有同心轮纹,叶片易脱落。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凹陷,上有同心轮纹,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轮生黑色点粒,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红色粘状物,干燥时呈膜状,易破裂。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灌水、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种子可以直接传播。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最适温度为27℃,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虫害严重时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二、害虫生物学特性

病原:对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前人根据分生孢子盘上刚毛的有无记载了2个直孢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nigrum Ell. et Halst)和(Gloeosporium piperatum) Ell. et Ev.。Von Arx(1957,1970)系统研究了炭疽菌的分类学问题,提出刚毛的有无不是稳定的性状,不能作为分类的特征,Colletotrichum 是唯一合法的属名,称炭疽菌属,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真菌。将上述2个种作为辣椒炭疽病菌的2个分离系归入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1.黑色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异名:黑刺盘孢菌 (C. nigrum Ell. et Halst)。分生孢子盘周缘生暗褐色刚毛,具2~4个隔膜,大小74~128μm×3~5μm。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单孢,大小11~16μm×3~4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孢,14~25μm×3~5μm。

2.红色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异名:辣椒盘长孢菌(G. piperatum Ell. et EV.)。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大小12.5~15.7μm×3.8~5.8μm)。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3.黑点炭疽病:病原菌为辣椒炭疽菌(C. capsici, 异名:辣椒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 capsici Syd.)。分生孢子盘周缘及内部均密生长而粗壮的刚毛,尤其内部刚毛更多。刚毛暗褐色或棕褐色,具隔膜,大小95~216μm×5~7.5μm。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大小23.7~26μm×2.5~5μm。

防治措施

病害控制措施:辣椒炭疽病主要以越冬病残体和种子上携带的病菌为初侵染源。因此,搞好种子处理、彻底清除病残体、合理轮作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开发利用抗病资源,培育抗病高产的新品种。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从无病果实采收种子,作为播种材料。如种子有带菌嫌疑,可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用浓度为 1000mg/kg 的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药液浸泡2h,进行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使辣椒封行后行间不郁蔽,果实不暴露;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及时采果,椒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成熟衰老的、受伤的果实易发病,及时采果可避病。

4.清洁田园: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一次深耕,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促使病菌死亡。可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流行。

5.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一次1:1: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注意!不要喷洒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每2次 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瓜茄果专业型天达—2116(或5000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皮肤炭疽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一)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形成荚膜是毒性特征。

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圆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二)培养特性

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管底有絮状沉淀生长,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

(三)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 (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四)抗原结构

1.荚膜多肽抗原 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发生抗体的特异性沉淀反应,镜下可见荚膜肿胀。

2.菌体多糖抗原 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能耐热,与毒力无关。这种抗原没有特异性,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类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

3.外毒素复合物 炭疽杆菌具有外毒素,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三种成份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苦瓜炭疽病的为害症状

苦瓜炭疽病主要为害叶、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现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斑,直径0.1~0.5厘米,后产生黄褐色至棕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茎、蔓染病,病斑呈椭圆形或近椭圆形边缘褐色的凹陷斑,有时龟裂。瓜条染病,病斑不规则,初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水渍状,圆形,后扩大为棕黄色凹陷斑,有时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或阴雨连绵时,病部呈湿腐状;天气晴或干燥条件下,病部呈干腐状凹陷,颜色变浅淡,但边缘色仍较深,四周呈水渍状黄褐色晕环,严重时数个病班连成不规则凹陷斑块。后期病瓜组织变黑,但不变糟且不易破裂,别于蔓枯病。该病叶片上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很小,肉眼不易看清。

红梅殿的病害防治

病虫害

红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的病虫害有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褐腐病、炭疽病、球坚蚧、杏疔病等。

防治方法

冬季需要刮除流胶,树干涂白,使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伤口,抹蜡保护伤口;发芽前需要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止褐腐病、炭疽病、球坚蚧、杏疔病等; 5月中旬,喷1遍多菌灵或退菌特400倍液或用65%的代森锰锌400—500倍液,防治褐腐病、炭疽病、可疔病等。

皮肤炭疽传染病是什么病

皮肤炭疽传染病是什么病?皮肤炭疽病症状疫情治疗

正在排查病牛

据了解,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皮肤炭疽病最为多见,约占95%,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炭疽痈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延误治疗,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炭疽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人人体后,首 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 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 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 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 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 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 和感染性休克。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

相关推荐

香蕉有斑点能吃吗 香蕉长斑是怎么回事

香蕉长斑是因为患了炭疽病,由香蕉刺盘孢菌感染的炭疽病只会在香蕉成熟时表现出来,受香蕉刺盘孢菌侵染的香蕉果实,会在果柄和表皮上出现一个个褐色的圆形斑点,随时间的流逝,渐渐扩大面积并且连结起来成为大块斑点,并完全侵染果皮,直至果肉,出现斑点两三天后,会开始出现腐败的现象。但香蕉刺盘孢菌感染的炭疽病并不对人体造成影响,只作用于香蕉。

香瓜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甜瓜炭疽病 症状:幼苗染病,在近地面茎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叶上病斑近圆形,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茎和叶柄染病,病部为稍凹陷长圆形病斑;果实染病,病部凹陷开裂,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粘稠物。 防治方法:(1)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年以上轮作(2)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二、甜瓜叶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真叶染病初见褐色小点,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稍隆起,病健部界限明显,但轮纹不明显,边缘呈水浸状,几个病斑汇合成大斑,致叶片干枯。果实染病,症状与叶

香蕉发黑了还能吃吗 香蕉发黑是怎么回事

香蕉放置时间太长皮会发黑,是因为香蕉表皮细胞中含氧化碳素,正常情况下,细胞膜会把氧化碳素包裹保护得很严实,一旦香蕉受到碰撞,或在低温下放置时间长了,细胞膜破损,氧化碳素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被氧化了就会变成黑色。 香蕉成熟的时候会有可能出现炭疽病,这种现象是由香蕉刺盘孢菌引起,让香蕉出现黑色斑点。但是这种炭疽菌跟我们所知道的炭疽病毒并非一个概念,所以并不会致病,食用的时候无需担心。

长斑的香蕉能吃吗 香蕉的黑斑是怎么形成的

要想知道长斑的香蕉到底能不能吃,首先就要了解香蕉中的黑斑是怎么形成的。香蕉和其它植物一样,也会害病,如黄叶病,炭疽,黑性病,裂果病等,其中香蕉出现黑斑跟炭疽病有关系。 炭疽病主要是香蕉刺盘孢菌引起属真菌性病,这种病症出现在香蕉成熟的时候,被浸染的香蕉果皮和果柄会出现一个个褐色斑点,长斑面积会逐渐扩大,两三天后果实会变黑甚至腐烂。

得了炭疽病容易引起哪些并发症

1、皮肤炭疽:病变多发生在手,面,颈等外露皮肤,初为红色丘疹,黑色血泡,破溃并结成黑色硬痂,故称为炭疽,并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2、肺炭疽:由吸入炭疽杆菌所致,发热,咳嗽,咽痛,胸水,呼吸困难,因呼吸衰竭而致死。 3、肠炭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带血,休克,病情危重。 4、炭疽脑膜炎:炭疽脑膜炎是各型炭疽的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险恶,常有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等。

皮肤炭疽病白的治疗

1.系统治疗 (1)抗生素 既往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静脉滴注或阿莫西林,每8小时1次。其次为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以及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氯霉素。目前有报道炭疽杆菌对上述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对喹诺酮类敏感,可口服环丙沙星治疗,每12小时1次,严重的皮肤炭疽可采用与吸入性炭疽相同的药物和剂量,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每12小时1次,为防止同时并发脑膜炎的情况,可考虑初期加用能渗透进入脑脊液的青霉素,静脉注射,每4小时1次。 (2)抗炭疽血清 毒血症严

炭疽病的病原是什么

炭疽杆菌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革兰染色 阳性,有荚膜形成。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 加热56度2小时或75度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 可迅速杀灭。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下长期生存。煮沸 40分钟才能将芽胞杀灭。

长斑的香蕉还能吃吗 患炭疽病的香蕉能吃吗

患炭疽病的香蕉是可以吃的,炭疽菌只会对香蕉造成侵害,对人体并没有影响,而且使香蕉发黑的炭疽菌和炭疽病毒并没有关系,是不会使人致病的,香蕉表皮发黑出现斑点,说明香蕉已经成熟,而且是愈成熟即表皮上黑斑愈多,它的免疫活性也就愈高。但如果是放置了几天的香蕉,果肉也出现发黑现象,就不要食用了。

扁豆长斑了还能吃吗

不能吃。 扁豆存放几天取出有锈斑不能吃了,营养成分流失比较多,里面已经滋生出大量细菌及有毒有害的物质,食用容易引起胃肠不适,危害身体健康。 豆角荚果上出现点点红色的锈斑叫做:豆角炭疽病。该病在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凹陷,重者危害荚查,形成红褐色病斑,属真菌性病害。该病在多露、多湿条件发病重。高温制作成菜肴应该可以吃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做好不要吃。

玉树养殖的病虫害防治

1、玉树叶斑病 症状:此病发生在玉树的叶片上,湿度大的天气,此病易于发生。病斑起初为褐色小斑,周边呈水浸状褪绿色,并呈轮纹状扩展,圆形至椭圆形,边缘褐色内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心出现黑褐色霉斑,潮湿条件下变成黑褐色霉层。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残叶片;发病初期或后期均可用0.5%~1%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 2、玉树炭疽病 症状:此病也发生在玉树的叶片上,严重时可蔓延至叶柄上。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小黄斑,扩展后是椭圆形至不规则状的褐色或黄褐色,稍显轮纹状,后期病斑连成一片呈干枯状,并产生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