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症状:
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人当中,瘙痒常常是她们就医的原因。
瘙痒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常起于28~32周,少数在孕25周前发病。通常瘙痒开始于手掌、脚掌及肢体远端,之后向近端扩展,严重病例可累及面部、颈部及耳,但一般极少引起黏膜表面的瘙痒。
这种瘙痒一般用搔抓不能缓解,临床上处理较为困难,瘙痒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断性,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不影响日常工作,中、重度瘙痒可影响患者睡眠,多数病人瘙痒在夜间加重,部分病人因为严重瘙痒影响睡眠而表现为极度疲劳或出现易怒。
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预防措施
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样的疾病如何预防呢,也都是有着一些方法,那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让女性在怀孕的时候,都是避免出现这样情况。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其发病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现已广泛地引起临床的重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发症
1.早产
1966年Haemmerli报告18例ICP患者,共43次妊娠,23次以早产为终结,其中22次早产集中于8名患者,1976年Reid报告56例ICP,活产50例中早产18例,早产率36%,体重<2500g者13例,围生儿死亡率11%,我国吴味辛报告134例中早产24例(18%),围生儿死亡率6%,1984年Laatikainen报告117例ICP平均孕期为35 5周,1987年戴钟英等报告250例ICP平均孕期为38.7周,早产34例(13.6%),新生儿体重≤2500g 21例(8.2%);以上数字均说明ICP的早产发生率确有明显增高。对发生早产的原因,Laatikainen认为ICP孕妇的胎儿无能力将胎盘大量生产的16α-羟基-去氢表雄酮(16α-hydroxylate-dehydroepiandrosterone,DHAS)转变成惰性较大的雌三醇,因此大量的DHAS通过胎盘的其他途径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雌二醇而导致早产,近来动物实验表明胆酸能增加小鼠的子宫肌收缩力,胆汁酸还可以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以致诱发子宫收缩,发生早产。
2.胎儿窘迫
Reid(1976)报告的56例中,6例死胎,围生儿死亡率为11%,50例活产中5例因头盆不称做剖宫产,余45例中,羊水严重污染者12例(27%),胎心率<100次/分者8例,其中妊娠瘙痒合并黄疸者的死胎和胎儿窘迫发生率远较单纯瘙痒者为高,吴味辛报告134例ICP中围生儿死亡8例,其中死胎5例均突然发生在临产前,戴钟英(1986)报告1984年全年围生儿死亡32例,围生儿死亡率为15.6‰,而同年74例ICP中有5例围生儿死亡(67.6‰),其中4例为死胎或死产,均在将临产或产程中死亡,根据以上资料可见ICP的胎儿窘迫发生率确较一般为高。
Laatikainen(1977)对86例ICP根据其血清胆酸水平的升高程度将其分为3组,发现胆酸水平愈高,胎儿窘迫发生率亦愈高。
1984年Laatikainen又报告117例ICP,再次证明血清胆酸水平愈高,胎儿窘迫率也愈高,因此,动态测定血清胆酸水平可作为观察ICP患者胎儿预后的一种方法。
发生胎儿窘迫原因至今仍未明确,Laatikainen(1977)研究ICP孕妇胎儿血清胆酸水平与胎儿窘迫关系,在41例(1例双胎)ICP中有胎儿窘迫表现者16例,ICP胎儿脐血CA水平为3.74μg/ml,而正常对照组脐血CA水平仅为0.94μg/ml;ICP胎儿脐血CA水平高于3.74μg/ml的22例中,有胎儿窘迫12例,低于3.74μg/ml的20例中仅4例有胎儿窘迫,动物实验亦证明若予以口服或静脉注射胆酸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故Laatikaine认为母体发生ICP,使胎儿体内CA升高,对胎儿有不良影响,胎儿固醇类物质代谢的改变亦可导致胎儿出现窘迫,1991年Sepulveda报告用不同浓度的CA对游离的绒毛静脉的作用发现两者间存在一定关系,即高浓度时血管收缩明显,因此重度ICP,高CA血症可使血管痉挛,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氧交换能力下降而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所致。
近年来人们认为ICP患者的胎儿窘迫与绒毛间腔的变小有一定关系,1980年Costoya等通过光镜及电镜的观察发现ICP患者的胎盘中合体细胞增多,绒毛基质稀疏水肿,合体滋养层增厚,细胞滋养层细胞数明显增加,Costoya认为无论这些变化是原发或是继发的,因为这些病变的结果是绒毛间隙缩小,单位时间内绒毛间腔内的母体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胎儿缺氧,1987年刘伯宁等对20例ICP胎盘做了组织计量以测定多项参数,并以20例正常同孕龄孕妇胎盘作对照,发现ICP组的绒毛间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而其余各项参数P值均>0.1,因此,可以认为绒毛间腔狭小也可能是导致ICP围生儿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3.产后出血
Reid(1976)报告ICP阴道分娩的50例中,出血>500ml者10例,其中>2000ml者5例;而Frielaender亦有相同报告;1988年侯丽蓉等对158例ICP产后出血进行观察,并以158例产科条件相同的正常产妇对照,两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各为234ml及177.1ml,其差别有显著意义,Reid认为ICP孕妇胆汁的胎盘分泌量不足,维生素K的吸收量减少,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量亦减少而导致产后出血。
4.产科并发症
(1)ICP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87年戴钟英在总结250例ICP时发现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竟高达24%,继而黄亚绢总结1986~1994年10243次分娩中有ICP 451例(4.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01例(8.8%),ICP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存者79例(0.77%),在ICP组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为17.52%,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中ICP的发生率为8.72%,与普通人群中ICP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明显升高;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ICP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组的围生儿死亡率各为18.81%,13.30%及59.52%,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因此对于ICP同时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应更积极地处理,包括加强对胎儿的监护,促胎肺成熟以及适时终止妊娠。
(2)ICP合并多胎妊娠:1987年戴钟英在总结250例ICP时,即已注意到其中有双胎5例,1989年Gouzale报告62例双胎中合并ICP者高达20.9%,与单胎的ICP发生率4.7%比较,差别极为显著,在两组尿雌三醇(E3)定量测定中,双胎较单胎明显增高,虽然尚未达到有统计学差异程度,但已可说明雌激素在ICP形成中的作用,1997年陶敏芳等报告在12886次分娩中,共有双胎90例(7‰),对资料完整的80例双胎的分析,其中合并ICP者24例(30%),与12796次单胎中合并ICP者540例(4.2%)从发生率比较,两者有极为明显的差异,双胎中合并ICP与不合并ICP者,孕龄各为34 3周及36 1周,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各为54.2%及33.9%,发生产后出血者各为37.5%及16.1%,其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恢复肝功能,降低胆汁酸水平,注意胎儿宫内状况的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妊娠结局。本病对孕妇影响不大,主要危及胎儿,可致早产及围生儿死亡。轻者局部应用具有润滑和止痒作用的洗剂,如炉甘石冼剂或含有0.1 25%薄荷成分的润滑剂。
(二)具体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适当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既保肝又可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胆酸了解病情。另外,皮肤瘙痒处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
2.药物治疗
(1)S-腺苷蛋氨酸(SAMe):是治疗ICP首选的药物。该药可通过甲基化对雌激素代谢物起灭活作用,并刺激膜磷脂生成,调节膜上Na+,K+ - ATP酶的活性,增加膜通透性,从而防止雌激素引起胆汁淤积,故能使瘙痒症状明显改善,取代胆汁淤积时在胆汁酸池蓄积的鹅去氧胆酸、石胆酸等,可抑制与细胞膜结合的胆固醇和磷脂的溶解,达到保护肝细胞的目的,从而降低ALT、AST等。补充外源性S-腺苷蛋氧酸。有助于受损的肝细胞功能的恢复。临床观察发现,S一腺苷蛋氨酸能有效地缓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瘙痒症状。降低患者血中胆汁酸及转氨酶的浓度。血清胆汁酸水平下降,降低血中胆酸和转氨酶的浓度。用量为每日500 ~2 000 mg,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多数患者症状及肝功能均可明显好转。
(2)熊脱氧胆酸(UDCA):是人体内一种内源性胆汁酸,含量甚微。服用后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的重吸收从而改善肝功能,降低胆酸水平,改善胎儿胎盘单位的代谢环境,延长孕龄。用法为 15mg/(kg·d),分3次口服,共服20日。可改善瘙痒症状,血清胆汁酸和肝酶水平均可下降,但停药后可复发。
它是一种亲水性的胆酸。近年来,国外学者已将其列为治疗ICFP的一线药物。本品作用机制有以下3个方面:①熊去氧胆酸通过改变其亲水性,从而改变了胆汁酸池中胆汁酸总的分布,有利于清除胎儿血液循环中的胆汁酸;②熊去氧胆酸替代肝细胞膜上毒性较大的疏水性胆汁酸,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③刺激胆汁分泌,降低肝细胞中胆汁酸的浓度。
Serrano等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不仅降低母体的肝酶和胆汁酸水平,而且还有修复胎盘滋养细胞,将胆汁酸从胎儿体内输送至母体血液循环的功能。推荐剂量为15 mg/kg,连用3周,能有效地缓解ICP的瘙痒症状和改善生化异常指标。熊去氧胆酸起效快于考来烯胺,并且控制瘙痒作用持久。熊去氧胆酸对母婴具有安全性,不仅可以缓解瘙痒,还可以降低胎儿早产率和死亡率。
(3)地塞米松:可诱导酶活性,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激素的产生,减轻胆汁淤积;能促胎肺成熟,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使瘙痒症状缓解甚至消失。一般用量为12mg,连用7日。有作者认为其疗效优于考来烯胺(消胆胺)和苯巴比妥。Hirvioja等研究发现,20 mg/d的地塞米松,连用6天,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缓解瘙痒症状。
(4)苯巴比妥:是一种酶诱导剂,可使肝细胞微粒体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及消除肝内胆红素水平,使血中胆红素下降。另外该药还具有增加胆小管胆汁酸分泌的速度,并通过改变胆固醇水解酶的活性而影响胆汁酸的生成。剂量为每次口服0.03 g,每日3次,连用2~3周。
(5)考来烯胺(消胆胺):为一种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在肠腔内与胆汁酸紧密结合,形成不被吸收的复合物,从粪便中排泄,从而阻断胆汁酸的肝肠循环,降低血清中胆汁酸的浓度。此药能减轻瘙痒症状,对胆酸下降不明显。剂量:每次4g,每日2~3次,10日为一疗程。能减轻瘙痒症状。因该药同时具有抑制小肠对维生素K的吸收,易引起孕产妇出血,故在口服考来烯胺的同时,需补充维生素K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
(6)抗组胺药和苯二氮革类药物:对瘙痒有一定疗效,但对生化指标无改善作用,只作为替代疗法。
(7)紫外线B(UVB)照射严重病例可应用UVB照射。Zoberman和Wong研究发现,3~5天/周的UVB照射可以有效地缓解瘙痒。
(8)其他
国内研究报道,以茵陈为主药的中药组方治疗lCP有良好疗效,同时加强胎儿监护,如定期进行无应激试验(NST)、胎儿心电图、脐动脉血流图、B超等检查,若发现异常及时终止妊娠、加强新生儿监护、预防产后出血等。
3.产科处理
(1)一旦确诊,应在高危门诊随访,由于ICP患者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围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故应在高危门诊随访。
(2)加强胎儿监护:应定期作NST、胎儿心电图、脐动脉血流图、B超等检查,以预测胎儿窘迫。目前主张孕35周前每周一次NST检查,35周后每日一次NST检查,以能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窘迫的存在。
(3)及时终止妊娠:ICP患者围生儿死亡常发生在产前或有不规则宫缩产程即将开始时。因宫缩可加重胎儿缺氧,对于重症的ICP患者,宫缩对胎儿可能是致命的重要因素。终止妊娠的指征:孕妇出现黄疸,胎龄已达36周;无黄疸、妊娠已足月或胎肺已成熟;有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胎儿窘迫。应以剖宫产为宜,经阴道分娩会加重胎儿缺氧,甚至死亡。
(4)加强新生儿监护:因ICP患者易发生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和宫内胎儿缺氧,产时羊水粪染机会多,新生儿易窒息。故产后应加强监护和护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围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
(三)治疗注意事项
1.ICP对于孕妇的主要影响是瘙痒,不会产生其他严重危害,但对胎儿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突然死亡于宫内,应向孕妇及家属说明。
2.目前的胎儿监护措施还不足以预测ICP孕妇的胎儿死亡,也就是说即使监护正常,胎儿也可能突然死亡,其原因在于后者往往没有慢性缺氧的表现。尽管如此,也应该定期进行胎儿监护。
3.因ICP患者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故分娩前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10mg/d,肌内注射),以预防产后出血,用考来烯胺治疗时,更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K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
4.一些动物和人类的资料显示重复给予类固醇与出生体重下降和神经元发育异常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所以还不能建议广泛应用地塞米松。对距离分娩时间还远,并有症状持续且严重的孕妇,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时应该慎重。
5.分娩后不主张采用含雌激素的药物,以避免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
6.对重症病人可采用血浆置换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原因
1、女性激素:临床研究发现,ICP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双胎妊娠、卵巢过度刺激及既往使用口服复方避孕药者,以上均为高雌激素水平状态。雌激素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致胆汁酸代谢障碍;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胆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于干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增加。
2、遗传因素:包括智利和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地ICP发病率明显不同,且在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妇女中发生率明显增高。ICP的种族差异、地区分布性、家族聚集性和再次妊娠的高复发率都支持遗传因素在ICP发病中的作用。
3、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CP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冬季高于夏季。近年研究发现智利妊娠妇女血硒浓度与9年前相比增加,且夏季妊娠妇女血硒水平明显升高,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成分。这可能与近年来智利ICP发生率下降以及夏季ICP发生率降低有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预防
1、有研究表明,通过补充一定量的钙、维生素C、维生素E、硒,都有利于ICP的预防。一般来说,营养良好的准妈妈发病率明显会低于营养欠佳的准妈妈。
2、经常按摩双脚的十二指肠(位于双足底第跖骨近端)与右脚的胆管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因为胆汁是通过十二指肠进入肠道,如果这个区域出现功能状态不佳就会导致肝胆排泄不畅而使胆汁淤积。
3、准妈妈要保持情绪平稳,饮食要清淡,不乱用药。
孕妇皮肤瘙痒的危害
产妇孕期皮肤瘙痒现象不能小觑,往往是胆酸增高的一种信号。会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该病对产妇危害不大。但是却可能造成胎儿早产、宫内窘迫、发育不良、慢性宫内缺氧,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毫无预兆的死胎和死产。
妇产科专家介绍说,妊娠期内胆汁淤积症的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莫名瘙痒。一般发生在脚心和掌心。产妇会因为其剧烈瘙痒而抓挠,破溃形成痂壳。有的会蔓延全身,发生在背部、腹壁、大腿、小腿等,但皮肤上没有皮疹。瘙痒程度夜间比白天剧烈。有的还会出现皮肤发黄,往往在瘙痒后的2周后发生,严重的还会伴有肝功能损害。检查会发现产妇的胆红素、胆汁酸指标偏高,胆汁酸甚至可达正常孕妇的100倍左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在产妇生产后即自动消失,预后良好。但是在产前发生该病,会大大增加围产儿的死亡率。该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加强对胎儿监护,是可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如果产前发现手心或者脚心等局部皮肤瘙痒,应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症状
1、瘙痒:无皮肤损伤的瘙痒是ICP的首发症状,约80%患者在妊娠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瘙痒程度不一,经常呈持续性,白天较轻,晚上加剧。瘙痒一般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以发展到面部,这种瘙痒症状常出现在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之前平均约3周,也有长达数月的患者,多于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2、黄疸:10%-1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一般不随孕周的增加而加重。ICP孕妇有无黄疸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有黄疸的患者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
3、皮肤抓痕。四肢皮肤出现因瘙痒所致的条状抓痕。
4、一般没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少数准妈妈会出现上腹不适,轻度脂肪痢。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检查
1.血清胆酸(胆汁酸)测定
是诊断ICP最有价值的方法,也是ICP最主要的特异性证据。胆汁中的胆酸主要是甘胆酸(CG)及牛磺酸,其比值为3:1,测定孕妇血清甘胆酸是早期诊断ICP最敏感方法,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及时监护、处理,均有参考价值。
2.肝功能测定
大多数ICP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水平的2~10倍,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3.病理检查
产后胎盘病理检查可见胎盘及羊膜均呈不同程度黄色和灰色斑块,绒毛膜板和羊膜有胆盐沉积,滋养细胞肿胀、数量增多,绒毛基质水肿、间隙狭窄;ICP患者肝组织活检见肝细胞无明显炎症或变性表现,仅肝小叶中央区胆红素轻度淤积,毛细胆管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电镜切片发现毛细胆管扩张合并微绒毛水肿或消失。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症状:
ICP在妊娠中、晚期出现瘙痒,或瘙痒与黄疽同时共存,分娩后迅速消失。
1、瘙痒
瘙痒常是最主要的主诉,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常起于28~32周,少数在孕25周前发病。通常瘙痒开始于手掌、脚掌及肢体远端,之后向近端扩展,严重病例可累及面部、颈部及耳,但一般极少引起黏膜表面的瘙痒。这种瘙痒一般用搔抓不能缓解,临床上处理较为困难,瘙痒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断性,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不影响日常工作,中、重度瘙痒可影响患者睡眠,多数病人瘙痒在夜间加重,部分病人因为严重瘙痒影响睡眠而表现为极度疲劳或出现易怒。ICP患者瘙痒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由于患者血中某种致痒物质沉积于外周皮肤神经末梢处,对之产生刺激所引起。有人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致痒物质就是胆酸,因为大剂量胆酸可以诱发人类瘙痒,但目前尚未发现皮肤的瘙痒感受器处有胆酸成分存在。手术切除瘙痒处皮肤组织中也没有发现胆酸存在,因而认为这种瘙痒并不是由于皮肤中存在胆酸对外周感觉神经末稍造成某种刺激所引起。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ICP患者体内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积聚所致。总之到目前为止ICP患者有瘙痒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ICP患者一般没有皮疹,但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应注意的是正常妊娠没有肝病者大约有60%的孕妇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手掌上有红斑。
2、黄疸
在所有的ICP患者中有17%~75%的病人表现为轻度黄疸,有时黄疸也可能是唯一的主诉,但多数黄疸是出现在瘙痒之后的l~4周。ICP是妊娠期黄疸的第2大原因,仅次于肝炎。黄疸的同时常伴有尿色加深及高胆红素血症,还有少数病人可有厌食、恶心及呕吐,但体检时肝区一般无压痛、肝大小也在正常范围,无急性肝病的证据,80%的病人症状出现于30孕周之后,少数病人症状出现于25孕周之前,瘙痒多在产后数天消退,多数患者瘙痒症状在产后2天内即消失,而黄疸一般消失较慢,但也多在数天内消失,个别患者在分娩后1个月才消失,但实验室检查结果完全恢复正常需在产后4~6周。但也有报道ICP患者产后2年症状仍不消失,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3、其他症状
发生呕吐、乏力、胃纳不佳等症状者极少。
孕期皮肤瘙痒不可小视
根据对母儿的危害程度不同,妊娠期皮肤瘙痒可大体分为2大类,一类是对胎儿危害较小的,主要由皮肤干燥、长妊娠纹、妊娠痒疹引起的;另一类是对胎儿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由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引起的。
一、 对胎儿危害较小的皮肤瘙痒
1.常见原因
皮肤干燥 皮肤油脂及汗液分泌较少,皮肤容易因干燥而出现瘙痒。
长妊娠纹 随着孕周的增大,腹部隆起,在腹部、下肢、臀部等多处可发生皮肤真皮层断裂,出现妊娠纹而感觉皮肤瘙痒。
妊娠痒疹 妊娠后由于激素、生理变化以及过敏等原因,在腹部、四肢及躯干会出现凸起于表皮的小红丘疹或斑丘疹,这就是所谓的妊娠痒疹,会使孕妈妈感到皮肤瘙痒。
2.治疗方法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化验检查明确诊断,对症处理。
外用药物 瘙痒严重的可以用一些外用止痒液,常用的有甘油洗剂、炉甘石洗剂等。
口服药物 孕晚期还可以应用抗组胺类药物,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口服药对胎儿也是安全的。另外,也可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3.生活注意事项
这三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对母儿危害较小,孕妈妈不必太紧张。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问题,可减轻皮肤瘙痒的症状。
精神方面 首先孕妈妈要注意减轻精神负担,避免烦躁和焦虑不安,好的心情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宝宝的健康。
饮食方面 在饮食上,孕妈妈要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若对鱼虾类过敏,要避免食用。
穿着方面 孕妈妈尽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棉质吸汗材质的最好,还要记得勤换内衣、内裤。
沐浴方面 孕妈妈不要因为皮肤瘙痒而过勤地洗澡,洗澡时的水温也不能太热。若是肌肤比较干燥,建议以温和的弱酸性洁肤品沐浴。沐浴后涂抹滋润的护肤品或橄榄油,但不要用力搔抓,以免损伤皮肤,造成皮肤感染。
二、对胎儿危害大的皮肤瘙痒
孕期皮肤瘙痒的原因中最严重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这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增高为特征,主要危及胎儿安全,发病率为0.8%~12%。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雌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高危因素
导致此病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点:
孕妈妈年龄>35岁
有慢性肝胆疾病
家族中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
前次妊娠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史
双胎妊娠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表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于妊娠晚期,少数发生在孕中期,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先从手掌、脚掌开始,逐渐加剧延及四肢、躯干,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较重,皮肤常因抓挠出现抓痕。瘙痒发生后数日至数周内10%~15%的患者出现轻度黄疸,少数人可有消化道症状、腹泻等,极少数出现体重降低,大多数人全身状况良好。化验检查会发现血中胆汁酸增高、肝功异常、肝酶及胆红素轻到中度升高。产后皮肤瘙痒、黄疸迅速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危害极大,可导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严重的出现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可能发生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同时可导致孕妇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产后出血的概率,孕妇也可能发生糖、脂代谢的异常,故应十分重视,及时诊治。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胆汁酸水平、恢复肝功能,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
左侧卧位休息
孕妈妈应适当卧床休息,左侧卧位最好,因为这样有利于增加胎盘的血供。
药物治疗
并给予药物治疗,可用消胆胺、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地塞米松等可降低血清中胆汁酸的浓度,减轻胆汁酸的淤积,改善肝功能并促进胎儿肺发育成熟,还可以减轻皮肤瘙痒症状。
注意观察胎动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化验指标及胎儿情况,孕妈妈要自己认真观察胎动,每天早、中、晚各数一小时胎动,三次数值相加乘以4,如胎动<10次/12小时或<3次/小时,应警惕胎儿宫内缺氧。
加强胎心监测
加强胎心监测及B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羊水过少等异常。
小贴士 3种情况应提前终止妊娠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提前终止妊娠,确保母子平安:
1.孕妈妈出现黄疸症状,胎龄已达36周。
2.胎儿宫内窘迫,羊水量逐渐减少。
3.孕妈妈无黄疸,妊娠已足月或胎肺已成熟。
终止妊娠的方式以剖宫产为宜,因阴道分娩产程中可能加重胎儿缺氧,发生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