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容易患骨质疏松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患骨质疏松
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比较多,可是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在老人身上出现的几率比较多,老年人要积极的做好自我防护和预防,下面就是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1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喜欢静静的呆着或者和同伴们在一起坐着聊天,很少运动,就会造成骨质疏松,经常运动可以帮助骨密度和骨皮质增厚,能够很好的预防骨质疏松。
2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就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在房间呆着,也不接受阳关的照射,因为外面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是能使钙更好的存在骨骼里的。
3老人在饮食方面也是很重要的,老年人年龄大了在食欲方面也会慢慢的减退,吃饭的量也不多,就会造成骨质疏松,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老人多吃蛋白质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导致骨质疏松的低骨量峰值因素
青少年是骨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5岁左右达到最高值,这时的骨量称为骨量峰值(骨峰值)。不同人之间的骨峰值存在差异,这与人种、性别、生活环境等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是因为其峰值低,流失时很容易就达到了低骨量程度,同样也说明了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原因。
老年人为什么易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5%~50%,绝经后妇女每3人中即有1例,在80岁以前,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4倍。
老年人为什么易患骨质疏松呢?其病因有如下几点:
(1)年龄:40~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实体逐渐减少,骨质消失率,在男子每年为0.5%,女子每年为1%。
(2)饮食钙不足:导致净钙吸收呈负平衡,为了维持血钙恒定,就必须从骨骼中动员钙进入血液,钙摄入不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已得到临床证实。
(3)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尤为显著,此激素水平增高使骨质吸收活动增强,骨质消失增快。
(4)维生素d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维生素d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使肠粘膜对钙的主动吸收增加。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的吸收。
(5)雌激素缺乏:妇女在绝经后的负钙平衡是绝经前的2倍或更多,因此,雌激素对骨质吸收可能有一种张力性抑制作用,雌激素缺乏则导致骨质吸收增加。许多研究证明,绝经后妇女用雌激素治疗可减少骨质消失,停药则复如故。
(6)活动减少:老人长期卧床不动,室外活动减少,骨内的钙、磷大量流入血中,经肾排出体外,钙、磷大量丢失使老年人的全身或不活动部分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
老年人常于椎体或长骨骨折时发现此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疼痛沿脊柱向外扩散,夜间和清晨醒来时明显,日间减轻。弯腰,肌肉运动,咳嗽,打喷嚏和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
诊断方法:当x片阳性或骨活检证实,再加上无吸收功能障碍,病人能活动,血清中的钙、磷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时,可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即老年骨质疏松。但如果碱性磷酸酶升高,低血磷,血中甲状腺素增多,血清蛋白电泳异常,高尿钙,或皮质素水平升高时则可排除此症。
治疗措施有如下几点:
(1)如果骨质疏松是由于继发性原因所致,治疗原发性疾病可使病变进展得到控制。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明确,缺乏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因此,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以期既能阻止骨质丢失,又能增加新骨合成,从而达到逆转骨质疏松过程的目的。
(2)纠正不适当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最主要的是补充钙质,一般每日需要元素钙1000mg。如碳酸钙3g含元素钙1200mg,相当于乳酸钙9.3g,葡萄糖酸钙13.3g。
(3)维生素d和钙剂联合应用能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骨吸收率降低。如维生素d用较大剂量,则应每月复查血清钙一次,以免发生高血钙。降钙素、氟化钠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但副作用较多,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多开展室外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跳健身舞、练剑、打门球等,以防止因静止不动而出现的钙质丢失。
(5)雌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动,抑制骨质吸收,使负钙平衡转为正钙平衡,一般用乙烯雌酚。
骨质疏松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滥补钙可导致肾结石
专家介绍,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吃钙片就能防治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此后骨质就开始丢失。所以,35岁之前就要打好基础,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许多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要根据病因,否则会出现并发症,比如继发性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的,必须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作用。
酸性体质易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介绍,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缺钙、降钙素以及维生素D的不足都是主要原因。人体的正常环境是弱碱性,但受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趋于酸性,尤其在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时,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身体就会出于本能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钙质,它们大量地存在于骨骼中。所以在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钙质来中和血液的酸碱性。众所周知,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这与酸性体质有一定关系。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并沉淀,所以必须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
骨质疏松怎么发现呢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什么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一是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中老年人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此外,消化功能降低、户外运动减少等都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症有何表现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 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3 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看来,骨质疏松并不像我们从字面上认识的那样只是骨骼方面的表现,它还会引起身体其他功能的退化,它的发病原因也并不单纯,重要的是其实骨质疏松也是可以预防的。
老人吃什么好 虾皮
虾皮是富含钙质的食物,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平常多吃虾皮,还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老人如何避免骨质疏松性的骨折
可以自己预测一下,平时是否常有腰背疼痛,疲乏无力,指甲软而断裂,脱发,多汗,身体缩短或驼背,发生多次骨折等。
测量你的身体是否缩短:可伸开双臂,双手指尖的距离等于你的身高。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就是去看医生,通过相应的检查,如照X光片,测量骨密度,血、尿的生化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红十字中心医院可为您提供比较详细的检查和详尽的咨询。
骨质疏松除了服用药物外,还有营养疗法(含Ca、P、VD微量元素)、运动疗法、电疗、光疗等。骨质疏松症预防要从儿童开始,中老年人更要注意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避免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严重后果。
到中老年时,人体骨量收入日渐减少,支出日渐增加,如果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储存,到老年就不容易患骨质疏松症,也就避免骨质疏松性的骨折的严重后果。
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60岁以上老年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户外运动少,且随着年龄增加,钙调节激素分泌失调,引起骨代谢紊乱,牙齿逐渐脱落,胃肠道消化能力降低,营养吸收较少,致使体内各种营养成分严重缺失,骨量以每年2%~3%速度减少。
绝经后的妇女
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分泌量大大减少,而体内雌激素有助于骨量增加与储存,导致了绝经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远高于男性。
30~50岁男性
30~50岁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这与男性更喜欢高蛋白、高糖、高脂食物,嗜烟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有关。很多研究证实,人体内体液PH值一般维持在7.35~7.45,即处于弱碱性环境,但当人体打来过摄入高蛋白、高糖、高酯食物后,体内弱碱性环境遭受破坏,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机体会动用大量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骨骼中钙质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食物物质,久而久之骨骼中钙含量就会越来越少,骨质疏松风险随之增加。
其他
此外,还包括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尤其是髋部骨折家族史的人群;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的人群;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正在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人群;以及有吸烟酗酒,饮用过量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不良嗜好的人群。
中老年人补钙误区
误区一:喝骨头汤可以有效补钙
骨头汤虽然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其含有的钙元素很少,而且它的分子量大,人体不易吸收里面的钙元素,而油脂则会被大量吸收,这对老人的健康是不利的。
误区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不能补钙
缺钙的中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更严重的还会发生骨折。如果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不注重钙元素的补充,骨折后会加速其心血管疾病的恶化。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也需要补钙。但是,有肾结石和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补钙。因为钙是泌尿系结石成分中最主要的阳离子,而正因为尿结石含有钙成分,所以患者更应该谨慎补钙。熊焰建议结石患者平时注意多饮水,增加尿量来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另外,钙制剂用多了会引起异常钙化,加重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情,因此高血压患者不是不补钙,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补钙。
误区三:绝经期女性没有及时补钙
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内分泌失调,骨密度下降,进而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此时就该给身体及时补钙。
误区四:把保健品当药
保健品属于食品范畴,不能当作药物使用。市面上的含钙保健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药物中的搭配成分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还值得验证,她建议老年人不要盲目信之用之。
误区五:害怕吃多,选择节食
“在饮食上,老年人害怕吃多了会导致血脂高,因此就会选择节食。如此一来,他们的营养跟不上,钙元素摄入不足便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应合理补充营养,不能过剩,也不能不补。
误区六:滥用激素类药物
中老年人服用的药比较多,有的药物可能是影响骨吸收的药,比如说激素类药物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增加钙的脱落。他们在服药时应谨遵医嘱,不要凭感觉乱服。
高龄老人骨折怎么办
为什么高龄老人容易骨折?
1、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容易患上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突发骨折的罪魁祸首。这也是为什么中老年人骨折多发生在髋关节的原因。
2、随着中老年的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肌肉力量,柔韧性大幅下降,导致身体平衡性,协调性不稳,容易造成摔倒,扭伤,跌倒导致骨折的发生。
为何骨质疏松盯上中老年人
1、因为年龄的原因,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2、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锻炼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4、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5、近年来分子物孛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着密切关系。
为何骨质疏松盯上中老年人
1、因为年龄的原因,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2、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锻炼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4、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5、近年来分子物孛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着密切关系。
老年人骨质疏松不好治愈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为什么易患骨质疏松
(1)年龄:40~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实体逐渐减少,骨质消失率,在男子每年为0.5%,女子每年为1%。
(2)饮食钙不足:导致净钙吸收呈负平衡,为了维持血钙恒定,就必须从骨骼中动员钙进入血液,钙摄入不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已得到临床证实。
(3)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尤为显著,此激素水平增高使骨质吸收活动增强,骨质消失增快。
(4)维生素d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维生素d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使肠粘膜对钙的主动吸收增加。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的吸收。
(5)雌激素缺乏:妇女在绝经后的负钙平衡是绝经前的2倍或更多,因此,雌激素对骨质吸收可能有一种张力性抑制作用,雌激素缺乏则导致骨质吸收增加。许多研究证明,绝经后妇女用雌激素治疗可减少骨质消失,停药则复如故。
(6)活动减少:老人长期卧床不动,室外活动减少,骨内的钙、磷大量流入血中,经肾排出体外,钙、磷大量丢失使老年人的全身或不活动部分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
老年人常于椎体或长骨骨折时发现此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疼痛沿脊柱向外扩散,夜间和清晨醒来时明显,日间减轻。弯腰,肌肉运动,咳嗽,打喷嚏和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
诊断方法:当x片阳性或骨活检证实,再加上无吸收功能障碍,病人能活动,血清中的钙、磷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时,可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即老年骨质疏松。但如果碱性磷酸酶升高,低血磷,血中甲状腺素增多,血清蛋白电泳异常,高尿钙,或皮质素水平升高时则可排除此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