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样的
胃胀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样的
1、胃肠道内气体排出障碍。
2、胃肠道中气体吸收障碍。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大部分气体,经肠壁血管吸收后,由肺部呼吸排出体外。有些疾病,肠壁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影响肠腔内气体吸收,从而引起腹胀。
3、吸入空气。吃东西时因讲话或饮食习惯不良吸入大量空气,而引起肠胀气。因某些原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所以肠腔内的气体排不出体外,因而引起腹胀。
4、食物发酵。正常情况下,回肠下端和升结肠有大量细菌存在。如果食糜在这段肠子里,因某种原因停留时间过长,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食糜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 引起腹胀。
肾盂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病原菌人侵的途径有上行性感染和血行性感染。有95%的 泌尿道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而到达肾脏的。易 感因素包括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畸形和功能异常、尿道插管和器 械检查、抵抗力减弱等。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细菌人血后是否发病和病情的轻重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 关,更与机体的免疫力相关。革兰阳性菌以其胞壁酸复合物和肤 聚糖、酵母菌的多肽物质等,激活细胞因子、激肽交感系统及凝 血系统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和影响,作用于血管内皮 细胞和微循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革兰阴性菌则通过内 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细胞因子产生,损害血管 内皮、激活补体和凝血因子,造成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重症 败血症则出现DIC、ARDS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胃胀的发病机制
1、胃肠道内气体排出障碍。
2、胃肠道中气体吸收障碍,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大部分气体,经肠壁血管吸收后,由肺部呼吸排出体外。有些疾病,肠壁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影响肠腔内气体吸收,从而引起腹胀。
3、吸入空气,吃东西时因讲话或饮食习惯不良吸入大量空气,而引起肠胀气。因某些原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所以肠腔内的气体排不出体外,因而引起腹胀。
4、食物发酵,正常情况下,回肠下端和升结肠有大量细菌存在。如果食糜在这段肠子里,因某种原因停留时间过长,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食糜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引起腹胀。
天花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
(一)发病原因
痘病毒科(Poxviridae)是一群体形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的DNA病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nm~90nm)×(100nm~260nm),是体积最大的病毒之一,甚至在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见。
痘病毒在细胞的胞质内进行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受染者发病后皮肤出现丘疹,然后转化为水疱及脓疱。病毒多数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产生肉眼可见的痘疱样病损。
根据其抗原性及病毒生物学特征,痘病毒科可分为五组。可寄生于人类的有三组:第一组为天花组病毒,包括天花、类天花、牛痘苗、牛痘及猴痘;第二组为副牛痘组病毒,包括羊痘及副牛痘;第三组为传染性软疣病毒。天花、类天花、牛痘及猴痘病毒均归属于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由于共同抗原的存在,故可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来预防天花、类天花及猴痘。它们在形态学上几乎一致。
天花与类天花病毒所产生的痘疱较小,边缘完整而突起。痘苗病毒所产生者则较大,边缘不整齐。天花病毒致病力较强,但所致细胞病变较痘苗病毒稍慢。天花、类天花、痘苗病毒能在多种细胞组织培养中增生。天花病毒引起典型天花;而类天花病毒(alastrim virus)毒力较低,引起类天花,临床病情较轻。
不过,天花病毒在体外生命力较强,耐干燥及低温,但不耐湿热。在4℃时对20%乙醚及1%苯酚有耐受力,可存活数周以上;但在37℃仅能存活24h。0.2%甲醛溶液于室温须经24h始能使天花病毒丧失传染性。存在于患者的痂皮、尘土及衣被物品上的天花病毒可长期存活;在室温中达数月或更久,在-10~15℃可存活4~5年;而在热带气温下,病毒感染性在3周内即逐渐消失。天花病毒对75%乙醇、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及酸性环境甚为敏感。在pH3环境1h即被灭活。亦易于被蒸汽消毒法或紫外线照射杀死。
(二)发病机制
通过呼吸道吸入是天花的主要传播途径。天花病毒吸附于易感者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表面并入侵,迅速到达局部淋巴结及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大量复制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短暂的病毒血症。通过血流,感染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并在其内继续复制及释放入血,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通过血循环,病毒更广泛地播散到全身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组织。此时患者发生高热、全身不适。经过2~3天的前驱症状后,出现天花痘疹。
由于天花病毒不耐热,故患者发热后,病毒血症仅维持短暂的时期。发热的次日,患者血中一般难以再检出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皮肤等温度较低的组织中。天花病毒入侵皮肤组织细胞后,先在真皮层增生,使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胞质出现空泡,核浓缩、消失,临床上出现斑疹;随后,病毒侵入表皮层细胞大量增生,使局部肿胀,皮层增厚,出现丘疹。此后细胞变性、坏死。细胞间有液体渗出,形成疱疹。破坏不全的细胞在疱疹中成为分隔,形成许多小房;由于深层细胞壁的牵引,使天花的疱疹中央部凹下成脐状。显微镜下观察,疱疹周围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周界清晰的包涵体,呈圆形,直径1~4μm。当大量炎症细胞渗入水疱内,即成脓疱疹。脓疱疹内的液体吸收后,则形成硬痂。因破溃及搔抓,脓疱疹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使局部皮肤深层病损恶化,亦使全身的中毒性症状加重。脓疱疹期,肝脾可肿大。
若口腔、鼻咽部发生继发感染,可导致颈淋巴结肿大。若脓疱只侵及表皮层,脱痂后的瘢痕不甚明显;倘若累及真皮层或有继发感染,则形成遗留终身的凹陷性瘢痕。由于缺乏角质层,黏膜病损的破裂比皮肤破损更快,黏膜的病变很易形成深浅不同的溃疡,而不形成疱疹。病毒易于从溃疡处大量排出;所以,在患者早期的传染性上,黏膜病损起着重要作用。呼吸道、消化管、泌尿道、阴道等处黏膜均可受累。由于溃疡周围显著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严重的症状。倘若波及角膜,可引起角膜混浊、溃疡,或继发细菌性感染,致使患者失明。
哮喘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哮喘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自身免疫识别错误、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支气管高敏状态,出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也可视为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刺激后的特异性体:自身免疫功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体内的相应抗原的脸,而不是它的识别,从而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2、支气管过敏: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支气管收缩或膨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喉水肿,气管和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阻塞,家族史40%。
3、神经递质的调节障碍:支气管平滑肌外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分布肾上腺素在支配它的膨胀和收缩,遇到一个自身免疫反应,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哮喘治疗不规范,严重危害健康的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并发症,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呼吸衰竭,气胸,纵隔气肿,粘液栓形成和肺不张,心律失常。一旦在治疗并发症,预后哮喘的疗效,应注意。
鼠疫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鼠疫杆菌侵人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先在局部繁殖,随 后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 殖,引起原发型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 及毒素人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 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型肺鼠 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 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型肺鼠疫。在原发型肺鼠疫基础上,病 菌侵人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型败血症型鼠疫。少数感染 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型败血症 型症鼠疫,病死率极高。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遗传学说:Ammon(1830),Jaensch(1929),Anelsdorst(1930)等人认为圆锥角膜属于隐性遗传,但也有些病例可连续二代或三代出现症状,对这样的病例,应考虑是规律或不规律的显性遗传。
这种理论的拥护者提出,圆锥角膜常合并其他先天异常,也是此病包含有遗传因素后个佐证,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蓝色巩膜,无虹膜,虹膜裂,马凡氏综合征,前极白内障,角膜营养不良,先天愚型等。
较多学者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Ammon(1830)报告6个家系均有不规律的病例,高桥报告一家同胞3人均患此病,还发现这些病例的亲代往往有近亲通婚史,但有些病例可连续2或3代出现,有时发生中断现象,提示为外显不全,这些应考虑为规律或不规律的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圆锥角膜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6q22和3q23,在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Downs综合征,蓝色巩膜病和Marfan综合征等都可能合并圆锥角膜。
2.发育障碍学说:Collins等(1925)和δарьелъ(1960)提出,此病是由于角膜中央部分抵抗力下降,坚韧茺差,不能抵抗正常的眼内压所造成的,Mihalyhegy(1954)发现,圆锥角膜不仅仅改变角膜的弯曲度,巩膜也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他提出,圆锥角膜的病因还应从间质发育不全上去找。
3.内分泌紊乱学说:Siegrist(1912),Knapp(1929)和Stitcherska(1932)均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本病发生有重要关系,Siegrist(1912)提出,甲状腺机能减退是发生圆锥角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说法也被Knapp(1929)和Stitcherska(1932)所推崇,Hippel(1913)特别强调过胸腺在圆锥角膜发生上的作用。
4.代谢障碍学说:Myuhnk(1959)发现本病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Tntapeho(1978)报告本病患者血液中锌,镍含量明显降低,钛,铅和铝的含量升高,而锰的含量正常,因此认为这些微量元素的变化对发生本病有一定的影响,Yukobckaa等(1979)报告,在本病患者的血液和房水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5.变态反应学说:圆锥角膜常与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发病,其特点是IgA反应降低,IgE反应增高,细胞免疫也有缺陷,Boland(1963)统计,本病患者中有32.6%患过花粉症,有33.3%患过哮喘病,Ruedeman报告本病86%的患者有过敏反应病史。
6.戴角膜接触镜可以诱发圆锥角膜:Hartstein(1968)报告4例戴角膜接触镜后发生圆锥角膜者,认为戴接触镜可能诱发此病,眼球及角膜硬度降低可能是戴接触镜后发生本病的危险因素。
7.PRK,LASIK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后继发圆锥角膜。
8.慢性眼部干燥性病变及泪液缺少时会使下方角膜变陡,并产生高度角膜散光,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
军团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其发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菌的外部结构和宿主下呼吸道的细胞构 造的互相作用关系。研究证明,军团菌直接可侵人宿主肺组织细 胞,并在其中定居,造成损害。病理改变主要在肺实质,病变呈 多样性,可有小叶至大叶或多叶炎症,呈红色或灰色肝样变及肉 眼可见的脓肿,实变区边缘水肿、充血与灶性出血。重症可发生 肺坏死、脓肿。胸膜可见纤维素性炎症或浆液渗出。
酒糟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高血压和心理因素 有高血压和心理因素所致的酒渣鼻病人中,周期性微循环障碍的偏头痛比正常同龄组和同性别组高2~3倍,实验表明:正常的皮肤可对多种血管舒缩活性物质有反应,并可保持舒缩功能,但酒渣鼻颜面扩张的血管静脉微循环受阻,该情况是本病的后果还是发病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2.遗传 以往认为酒渣鼻是一种皮脂腺疾病,但大部分的酒渣鼻病人无皮脂分泌过多迹象,也无痤疮,起始发病也与毛囊无关,家族中有同患者倾向。
3.精神因素 情绪紧张与疲劳可以加重本病,但神经过敏和忧郁也是本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4.感染 研究表明酒渣鼻患者中蠕形螨较正常皮肤多,故蠕形螨感染为酒渣鼻发病的原因之一。
5.阳光和热 就诊的酒渣鼻患者80%主诉阳光,洗澡和受热后加重或复发,这说明外界温度刺激使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渗出,潜在致炎物质导致弹力纤维退行性改变。
6.其他 本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在青春期较多,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嗜酒和辛辣食物等都可加重本病或引起复发。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众说纷纭。1938年Hallpike和Cairns报告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目前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证实。然而膜迷路积水是如何产生的却难以解释清楚。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以下因素:各种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损伤(包括机械性损伤或声损伤)、耳硬化症、梅毒、遗传因素、过敏、肿瘤、白血病及自身免疫病等。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原发的解剖生理因素、继发的体质因素以及遗传因素。
1、原发解剖生理因素
2000年,Shea应用CT三维成像测量前庭水管外径,发现梅尼埃病患者患耳的前庭水管较狭窄,其外径小于正常组,认为前庭水管狭窄或不显示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另外,由于血管性原因,导致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的功能不良,这些因素都与膜迷路积水有关。
2、继发的体质因素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少患者发病前存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本学说认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交感神经应激性增高,内耳小血管痉挛,导致迷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代谢产物潴留。从而使内淋巴生化的特性改变,渗透压增高,导致外淋巴及血液中的液体移入内淋巴间隙,内淋巴生成过多形成膜迷路积水。
(2)内淋巴吸收障碍:内淋巴腔是一个密闭腔隙。内淋巴生成后向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方向流动,并被内淋巴囊所吸收。在此过程中出现梗阻、内淋巴囊发育不良、炎症导致的囊壁纤维变性、管壁增厚等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膜迷路积水。而不少耳科学家发现,梅尼埃病患者的内淋巴囊囊腔内有细胞碎片堆积,内淋巴囊上皮变性,纤维化,萎缩,囊腔消失等,也印证了这一发病机制学说。
3、遗传因素
根据Paparella报道,15%梅尼埃病患者有家族史。Morrison等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本病基因学研究主要有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 COCH)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基因和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s)基因、钾离子通道(KCNE)基因等。
(1)COCH基因
COCH基因,即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12-13,是人类发现的第1 个伴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编码cochlin蛋白,功能尚不清楚。在耳蜗、前庭中可检测到COCH基因的高表达。COCH 基因突变可导致第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DFNA9),该疾病为目前发现的唯一伴有前庭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同时可表现为典型的梅尼埃病症状。然而Morrison等(2009)对26个梅尼埃病家系进行COCH基因测序,未发现COCH基因突变。目前COCH基因是否为梅尼埃病的致病基因尚有争议。
(2)HLA基因
人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6p21.3。为一基因复合体。大量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病与 HLAII类基因有关。Koyama(1993)对20例梅尼埃病患者研究表明,HLA-DR2基因,尤其是DRB1*1602以及 Cw4相关基因可能是本病易感相关基因
肾盂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肾盂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本病多数为移行细胞癌,少数为鳞癌和腺癌,后二者约占肾盂癌的15%左右,它们的恶性程度远较移行细胞癌为高。临床所见移行细胞癌可在任何被覆有移行上皮的尿路部位先后或同时出现,因此,在诊断及处理上应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对待某一局部的移行细胞癌。
肾盂癌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癌,可分为4级。Ⅰ级:乳头状伴正常黏膜;Ⅱ级:乳头状伴少量多形性变和核分裂;Ⅲ级:扁平移行细胞伴显著多形性变和核分裂;Ⅳ级:极度多形性变。因肾盂壁薄,易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预后不良。
鳞状细胞癌约占肾盂癌的15%,病变扁平,质硬,迅速浸润达肾脏周围、肾门及区域淋巴结,确诊时多已转移,预后差。腺癌极为少见。肾盂肿瘤可发生于肾盂的任何部位,有多中心发生的特点,可同时或先后发生输尿管肿瘤或膀胱肿瘤,在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患者中较为多见,而在平坦的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中较为少见。关于肾盂肿瘤的多发现象,目前有4种解释:①淋巴途径扩散;②经黏膜直接扩散;③多中心病灶;④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在输尿管或膀胱黏膜上,继续生长而成。
炭疽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人人体后,首 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 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 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 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 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 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 和感染性休克。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
百日咳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本菌自呼吸道侵人,依靠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 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 堆积潘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 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 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长期咳嗽,在咳 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或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是什么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该类物质无个体选择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且无潜伏期,是通过非免疫机制而直接损害皮肤。当去除刺激物后炎症反应能很快消失。如强酸强碱,任何人接触一定浓度、一定时间,于接触部位均会出现急性皮炎。另一种为长期接触的刺激弱的物质,如肥皂、洗衣粉、汽油、机油等,多为较长时间内反复接触所致。这和原发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物理状态、个体因素如皮肤多汗、皮脂多、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及环境因素有关。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有致敏性,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和毒性。按其性质可分为3类,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动物性:动物毒素,昆虫分泌物、毒毛等。
植物性:花粉、植物叶、茎、花及果实等。
化学性: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香料等。
当初次接触变应原后不立即发病,经过4~20天(平均7~8天)潜伏期,使机体先致敏,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在12~48h左右即发生皮炎。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燃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磺胺和青霉素)等引起,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可发生接触性皮炎,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抗原诱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