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 怎么更好的照顾父母
老年人护理 怎么更好的照顾父母
平时怎样进行老年人的家庭护理
心理护理:老年人常有孤独感和失落感,做为子女要经常回家陪陪父母,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及身体变化,及时掌握他们身体上的不适症状,以帮助及时就诊,避免拖延病情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使老人充分感到老有所依。子女应该帮助老人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平时多劝说老人培养些爱好,如打太极拳、跳舞、下棋等,这样既可预防老年疾病,又可减少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饮食护理:中老年人平时就应该低盐低脂饮食,不能有病了才去注意饮食。长期食盐超标(每日>6克),会诱发高血压,也会让高血压患者病情加重。长期高脂肪饮食,会使人发胖,随之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血管弹性度差、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患脑血管疾病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中老年人应吃清淡、高蛋白、易消化、含粗纤维的食品,如牛奶、豆腐、瘦肉、蔬菜等,多食水果。早晨起床后先喝两杯温开水,有助于稀释血液粘稠度,也能预防大便秘结。
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再适当不过了。中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2次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等,强度以不疲乏、不心慌气短为原则。曾有杂志报道过,正常人绝对卧床3个月,肌肉就会萎缩,关节僵硬,甚至不会走路。老年人在家庭中,适当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既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又可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控制高血压: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应长期服用降压药,并要监测血压,每周至少二次,以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如血压控制不理想,要及时来医院就诊,调整降压药。
控制血糖:有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监测血糖,掌握血糖的控制情况。同时糖尿病患者要预防低血糖的反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注射后10~30分钟必须进食,外出活动身上必须备有糖块,如出现心慌、饥饿感、出冷汗、四肢无力现象,这就是低血糖反应,要立即吃块糖,半小时左右症状就会缓解,如不缓解,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发生脑血管疾病后的家庭护理
如老年人经常发生跌倒,短时间肢体麻木、瘫痪、晕厥,可解释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及时就诊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成脑梗塞。若老人发生了脑血管病,应该如何护理呢?
心理护理
因脑血管病病程长、致残率高,病人常有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之病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可出现厌食情绪、拒绝进食、拒绝服药等,因此家人一定要耐心细致地照顾病人,多陪护,陪他们聊天、谈心,让他们时刻感到家人的关心与关怀。
饮食护理
如进食有呛咳的患者,宜食糊状食物,同时在进食时垫高床头,让病人半坐卧位或坐位进食,这样可减少呛咳,避免误吸;不能坐起的病人进食时宜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进食速度宜慢,饭后协助漱口,避免食物残渣遗留在口腔内。
皮肤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家人一定要做好皮肤护理,勤翻身,勤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床铺干燥,平整无皱,每2小时必须翻身一次,有条件的最好买个气垫床。气垫床可每30分钟变换充气曩,使皮肤交替受压,可有效预防褥疮的发生,家人还要每天为患者按摩、活动四肢,保护肢体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和僵硬。
功能锻炼
偏瘫患者必须在家人看护下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跌倒或从轮椅上摔下来,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很容易骨折。进行功能锻炼时,应该从生活自理能力开始锻炼,如拿筷子、扣衣扣等。恢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几个月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父母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过早入托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空巢老人抑郁怎么办
1、首先,要做好心理调节。老年人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室,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意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还要父母照顾,这反而是家庭的不幸,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高兴。
2、子女离巢后,由于各种原因回家探望父母少了,父母也应体谅。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老人应想方设法自己顾料好自己,让自己身体健健康康,少让子女操心、担心。通过逆向思维,老人心理就可以得到平衡,心情开朗了,怨气少了,就能摆正心态,心平气和地应对“空巢期”。
隔代教育的好处与弊端各有哪
隔代教育的优势首先,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于为宝宝奉献,这有利于宝宝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 其次,隔代家长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再次,城市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使很多宝宝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家长能很好地弥补这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缺失,这对宝宝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正面的作用。 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但老人带宝宝,也可能出现种种弊端。如不少隔代家长看不得宝宝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宝宝,更容易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不少把宝宝长期交给老人照顾的父母发现宝宝和自己不亲、冷漠;有些老人怕宝宝出问题,严格控制宝宝的行动,不让宝宝跑、跳,结果束缚了宝宝的手脚,延缓了宝宝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宝宝的认知等等。 隔代教育争议的焦点 1、 喂养方式 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特别在吃饭问题上很迁就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什么。长期娇惯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种极为不良的饮食习惯,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危害。 2、 管教方式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一者喜欢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依据传统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计划好的线路去成长,一切行动听指挥,从娃娃抓起。另一种极端是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而年轻父母大多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会更尊重孩子,适当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补充放纵宠爱过度的现象。 3、 早期智力开发 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辈时期,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几乎是画等号的。而且,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为爱孙心切,而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如何让祖辈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请他们一起配合爸妈,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4、安全隐患 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致命的。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但是隔代育儿却把监护人的枷锁转嫁到了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身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责任由谁来承担?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小孩,脑力跟不上,反应迟缓,常常连自己都需要照顾,更不说能照顾好孩子,在监护方面除了寄托于老人身上的同时,孩子的家长也应该多费些心,或者请个保姆,让老人从旁指挥和监督就比较妥当。小保姆年轻有精力,老人上心、有经验,二者结合才可相得益彰,危险的隐患自然也就消除了。 “隔代教育”要如何扬长避短 1、发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优势 隔代教育要尽量地发挥本身优势,同时隔代教育对祖父母们自身也有利,不仅可以缓解老人的孤寂,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与孙辈玩耍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也大有裨益。但是,我们从诸多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隔代抚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对此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2、祖辈父辈协作最重要 隔代抚养和教育与父母亲自抚养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3、“隔代家长”学习不放松 由于时代不同,老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有些已落后于现在,由他们抚育孩子,往往虽有良好愿望,但效果却未必好。而中青年的活动舞台越来越广阔,到外地、外国工作、学习者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大量涌现,成了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隔代家长”也被迫推上前台,而接受“隔代抚育学习”就完全有必要了。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老年人抑郁症能够治好吗
抑郁症的出现没有发病年龄的限制,因此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近几年来随着我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也随之增多,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是到了退休年龄后就开始安享晚年,抑郁症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萌芽的,忙碌的一生突然每天无所事事,就会让老年人出现抑郁症,那么老年人抑郁症能够治好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的介绍。
老年人抑郁症能够治好吗?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预防意外,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轻生的念头,因此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家属应密切注意老人平时的言谈、行为,切不可疏忽大意。凡能成为病人自伤自杀的工具和苭物,都应妥善保管。
二、生活照顾,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的基础工作。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如果亲属工作忙,也可请人护理,总之24小时都不应离人。护理注重劳逸结合,避免老人久坐、久立、久卧。
三、心灵沟通,老年抑郁症护理不单是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还应包括对老人心理上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家属平时应多与患者沟通,从老人微小的情绪变化上发现其心理的矛盾、冲突等,并进行鼓励和开解,帮助老人树立治愈的信心。
四、饮食禁忌,老年抑郁症护理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以老人喜好为主。但要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五、转移注意,家属在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应尽量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老年人抑郁症能够治好吗?以上就是治疗老年人抑郁症的方法介绍,相信通过以上介绍之后大家对此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老年人一旦抑郁症发作就会出现很多明显的症状表现,家人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表现的时候就应当及时把握治疗时机,最后祝愿老年人抑郁症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如何照顾年迈的父母
提示1.给自己留点时间
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很容易让人感到精疲力竭。每天给自己留点时间,即便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能起到“充电”作用。早餐前抽空出门散步20分钟、偶尔看场电影或做你喜欢做的事。及时减压会让你成为更好的照顾者。
提示2.了解自己的极限
如果你觉得不堪重负或压力过头,那么就不可能照顾好老人。将一周要做的所有事列个清单,包括帮老人穿衣、洗澡、做饭和干家务等。列出哪些事其他人可以帮忙完成。要学会说“不”,设定必要的底线,既照顾好老人,更要照顾好自己。
提示3.照顾老人“日常化”
将照顾老人的任务“日常化”,有助于你找到掌控感,而不至于压力重重。坚持“每日例行”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尤其重要。因为这会给老人安全感,有助于老人尽量保持自理能力。
提示4.寻求帮助
长期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即使是几个小时的临时“下班”也有助于照顾者自我“充电”。列出家人、朋友或邻居的电话,以备不时之需。对病重老人,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提示5.保持充足睡眠
在照顾老人的人中,大多数感觉自身健康变差者都表示睡眠不足是主因。睡前做做深呼吸等放松练习,对改善睡眠有一定帮助。如果被照顾的老人爱白天睡觉,而晚上大部分时间保持清醒,那么你在白天也应该小睡。另外,如果必要的话,不妨与朋友或家人夜间轮流值班,让自己有机会睡个好觉。
提示6.定时提醒
科技是照顾者的最好朋友。比如,定时提醒病人服药(包括药物剂量提醒)的新装置、专用手机药物提醒APP(应用程序)以及在线药品提醒等。这些科技产品都是照顾老人时的好帮手。
提示7.试试宠物辅助疗法
定期让老人接触训练有素的宠物猫或宠物狗。对行动不便而整天呆在室内的老人而言,与动物接触能大大缓解其孤独抑郁感。宠物疗法可降低血压、减轻压力,甚至提高老人警觉度,让老人更振作。
提示8.播放音乐
熟悉的音乐会唤起美好的回忆,甚至让老人手舞足蹈。一起听音乐,既让老人感觉轻松愉快,也能为照顾者舒缓压力。
提示9.从容应对“日落综合征”
广告所谓“日落综合征”是指老年痴呆患者在黄昏时分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改变,例如情绪紊乱、焦虑、亢奋和方向感消失等,持续时间为几个小时或整个晚上。发病时,他们甚至记不清自己是谁,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照顾者应该做好计划,减少自身压力。具体措施包括:提前做好安排,晚饭早点吃,晚上不要关灯,带老人去医院检查,排查导致日落综合征的身体问题及睡眠问题。
提示10.发挥家庭团队作用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与全家人(包括在外地的亲戚)一起讨论老人的最新情况、日常护理需求、花费问题以及照顾者需要的支持。
老年抑郁症护理的好方法
老年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心理疾病,老年人得抑郁症的后果很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老年抑郁症护理高招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
一、是预防意外。老年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轻生的念头,因此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家属应密切注意老人平时的言谈、行为,切不可疏忽大意。凡能成为病人自伤自杀的工具和药物,都应妥善保管。
二、是转移注意。老年抑郁症护理高招是什么?家属在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应尽量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使之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三、是饮食禁忌。老年抑郁症护理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以老人喜好为主。但要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四、是生活照顾。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的基础工作。老年抑郁症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如果亲属工作忙,也可请人护理,总之24小时都不应离人,护理注重劳逸结合。
五、是坚持服药。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高招最重要的部分。家属应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为老人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有情况可向医生反映,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服,以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
六、是心灵沟通。老年抑郁症护理不单是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还应包括对老人心理上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家属平时应多与患者沟通,从老人微小的情绪变化上发现其心理的矛盾、冲突等,并进行鼓励和开解,帮助老人树立治愈的信心。人久坐、久立、久卧。
老年人抑郁症要清楚6个方法
1、注意饮食:老年抑郁症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以老人喜好为主。但要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排便情况。
2、加强老年人的生活照顾: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的基础工作。老年抑郁症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如果亲属工作忙,也可请人护理。
3、老年人抑郁症要注意坚持服药:这是老年抑郁症护理高招最重要的部分。家属应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为老人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有情况可向医生反映,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停服,以免造成治疗的前功尽弃。
4、老年人抑郁症要预防意外:凡能成为病人自伤自杀的工具和药物,都应妥善保管。老年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轻生的念头,因此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家属应密切注意老人平时的言谈、行为,切不可疏忽大意。
5、注意要和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心灵沟通:老年抑郁症护理不单是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还应包括对老人心理上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家属平时应多与患者沟通,从老人微小的情绪变化上发现其心理的矛盾、冲突等,并进行鼓励和开解,帮助老人树立治愈的信心。
6、老年人抑郁症要注意转移注意。家属在进行老年抑郁症护理时,应尽量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让他们逐渐忘却不愉快的事情,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隔代教育最易引发家庭矛盾
由于年轻父母工作紧张,或者没做好抚育孩子的心理和知识准备,不少孩子出生后,祖父母们成为教养孩子的“主力军”。据上海市妇联等单位日前发布的《京沪穗家庭隔代喂养调查报告》显示:49.9%以上的家庭,幼儿的喂养和照看依赖于祖父母,65%的年轻父母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3小时。专家表示,由于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不同,这种育儿模式最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而调查也证实2/3的隔代养育家庭在教养孩子上存在分歧。
理念不同隔代教育问题多
父母缺位的“隔代教育”,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调查表明,近六成的祖父母养育知识靠自身实践和传统经验;而年轻父母则更相信网络、书本、专家。两派往往各执一端,分歧重重。
“我和松松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家住广西桂林的周仁说,每天晚上,他会看着课程表提醒孙子松松明天要带什么书。但松松爸爸却主张孩子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宁肯让松松因为忘带课本受罚,也不会主动提醒。
更让周仁不能接受的是儿子的“新式”教育观念。一天,松松看过爸爸给他买的书后,突然问周仁:“爷爷你知道老鼠几天可以有小老鼠吗?”周仁认为,孩子应该到青春期以后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过早教育让他接受不了。
家住上海的盛浩,经常看到外婆为教育表弟与姑姑发生争执。在盛浩看来,外婆对表弟生活上照顾得关怀备至,但很少注意表弟的心理需求。例如,外婆会“一厢情愿地”给表弟买衣服,但“从来没给表弟买过水彩,尽管表弟非常喜欢画画”。
隔代教育不应忽视情商
正是对隔代教育不放心,很多年轻妈妈情愿自己带孩子,但也因此而疲于奔波。在上海市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如何保护“新妈妈”的权益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代表郑莹提议,在社区给祖辈提供育儿课程,为年轻的职业妈妈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以帮助她们家庭事业两不误。
今年3月,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就开设了首个“孙辈教育”初级研修班。课程主讲人乐善耀表示,无论孩子几岁,首先都是一个独立、大写的人,教育孩子不能只一味教读、写、算,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情商,调动孩子自己动手解决困难。因此,作为祖辈,不能总是充当孩子的保护神,这样只会形成孩子对自己的依赖。
但乐善耀并不否认隔代教育本身具有的优势。他说,祖父母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却没有工作压力,比父母更具教育耐心。“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克服教育中的不足,走出误区,发挥祖辈的长处和优点,按照科学的方法,祖辈、父辈一起来搞好家庭教育。” 文/金燕
英国祖父母:做参谋不做保姆
○不做孩子的保姆
英国老人认为:祖父母不是保姆,他们应享受晚年的快乐;而且老人的教育观不一定符合现代的年轻人;老人也不能剥夺孩子的母爱,孩子应该有更多时间与父母在一起。
○不和孩子腻在一起
在英国,祖父母很少和孙辈住在一起,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视,会经常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过节或孩子生日会送礼物给他们。他们的想法是,喜欢孩子并不一定要整天与孩子泡在一起,过段时间见次面反而更亲切。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有时忙碌起来顾不上孩子,又没有老人可以依赖,孩子就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当年轻妈妈的参谋
当孩子出生之后,年轻的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老人便成了他们的育儿参谋,不但教给他们具体的细节,还要做示范。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老人会提醒年轻父母注意对孩子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如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
生育二胎后不能偏心老大老二都要兼顾
生二胎后的注意事项
护大不护小。当两个孩子同时哭着要妈妈的时候,应该抱老大!因为大宝的情感需要更多,二宝多数是生理需要。如果这个时候忽视了大宝,让大宝留下阴影,就不会欢迎小宝宝了。
公平公正。“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让着弟弟妹妹哦”这句话大错特错,老大会觉得弟弟妹妹好像是来争宠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让他感觉到,妈妈对我的爱并没有减少太多。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一定要公正!二宝做错了,也要在大宝面前惩罚,不能一味的偏袒二宝。大宝做错了,也不要批评得太凶,可以私下单独再教育。
对老大要遵循以前的生活规律。要有单独陪伴的时间,比如每晚讲一个睡前故事等等,延续以前的生活习惯,循序渐进地适应新环境。其他家人一定要配合分担照顾二宝的工作。
让大宝参与照顾二宝。参与感能更快让他适应哥哥姐姐的角色,让大宝也承担一部分责任,比如逗宝宝开心/帮宝宝洗澡等,并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大孩子的异常状况
不停地把父母叫过来:“妈妈,你来一下!”“爸爸快来看我画的奥特曼!”当父母在照顾老二时,不断被老大“打扰”,那就说明他心里不痛快了。此时,不妨趁着照顾小宝宝的间隙,让他享受一下“霸占”你的待遇。哪怕给他讲个小故事,玩一会儿游戏都可以。
行为退缩。比如,已经能自理的孩子要求父母帮忙穿衣服,已经独立分床睡的孩子要求与父母一起睡等。不妨让老大参与到照顾小宝宝的活动中来,比如,让他帮忙拿个新的纸尿裤、递个奶瓶等。
攻击性言行。比如有时突然说一句“妈妈我讨厌你”,或者不跟老二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如饭桌、卧室等。老二到来后,父母在老大身上花的时间和心思少了,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言行。父母此时可以替老大说出不满的情绪,比如“宝贝儿,妈妈知道你看见我只照顾小宝宝,顾不上你,很伤心。”还可以让婆婆或老公照看一会儿小宝宝,多一些时间和老大单独相处,给他洗个澡或者让他“帮”你准备午饭。
如何照顾好老年人
1、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当家里的兄弟姐妹聚到一起的时候,老人往往笑的合不拢嘴,老年人吃穿用度的花费其实不多,他们真正在意的也不是能吃的多好用的多好,而是儿女绕膝子孙满堂,我们对老人最大的孝顺,便是常常陪陪他们,多和他们说会儿话,或是给他们做几顿饭。
2、老人上了年纪往往爱啰嗦,有时候筷子拿的长一点他们都会啰嗦说拿的长就嫁的远娶的远,还会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就追在你屁股后面嘱咐,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是干脆一走了之,他们会如此只是想多和你说会子话,或者是出于关心你的目的,请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为了儿女好的。
3、老人的身体机能只会每况愈下,我们作为晚辈,一定要时时刻刻的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要均衡搭配饮食,多让他们吃些水果蔬菜,荤食不能毫无节制的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应奉行少食多餐的原则。
4、多陪老人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疾病多,相对应的吃的药也多,是药三分毒,吃再多的药也不如每天多加运动,我们一有闲暇的时间,可以陪老人逛逛商场买买菜,或是在公园河边转悠转悠,有些年轻人还喜欢晨练,这时候带上老人,即尽了孝道又锻炼了自己,何乐而不为。
5、多劝老人出门,我们忙于工作陪老人的时间毕竟有限,而在这种时候,同一小区里的老人就是最好的陪伴了,跳广场舞也好,下棋也好,踢毽子打太极也好,在我们工作的这段时间,千万不能使老人处于一种孤独的望眼欲穿的盼望着你回家的状态中。
6、老年人行动不便,在出行或走路时难免会磕磕碰碰受伤,为老人准备的居住环境中杂物不能多光线不能太暗,为老人准备一部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出状况时,要让老人有能向你或是其他人求助的通道。
7、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就像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到处都是危险。大多数人工作繁忙,不能亲自照顾老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请保姆或是护工,再不然,就兄弟姐妹商量着轮流看护老人,一定要让老人安全的走完最后一段路。
老年人如何养生 怎么照顾父母身体健康
有益老人健康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老人的健康当然也以饮食为主了,如果老人做好饮食健康,做好健身运动,加上心理健康……身体想不明朗健康都难了。那么哪些食物对老人健康有益?
1、鸡肉
鸡肉是为健康的肉食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并能够预防骨萎缩。鸡肉中还含有丰富的硒和维生素B,它能预防癌症、增强人体能量并有利于增强大脑的活动能力。
2、香蕉
香蕉含有丰富的钾,而钾是人体肌肉(尤其是心肌)保持强健有力的保证。香蕉还是纤维素的主要来源,它不但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中和体内过多的酸物质,并能辅助治疗胃痛。
3、鸡蛋
许多人都对鸡蛋没有好感,但鸡蛋却是人体蛋白质和叶黄素很好的来源,它可以防止我们的眼睛患上白内障。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多吃鸡蛋还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大大降低患梗塞和中风的危险。根据不久前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周吃6个鸡蛋可将患乳腺癌的几率降低44%。
4、褐米
许多人都认为吃糖会发胖从而逃避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但专家们认为糖对保持人体能量非常有益,并建议人们平时注意吃一些褐米、谷物等含有大量纤维的食物。营养学家称,这些食物有益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直肠癌、胆结石、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几率。
5、菠菜
菠菜的营养含量远远高于其它食物。菠菜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C、维生素A及各类抗氧化剂,这有利于预防梗塞和中风。此外,菠菜还可以预防直肠癌、骨质疏松和关节炎。
6、鲑鱼
肉鲑鱼肉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能降低体内胆固醇含量,可预防多种癌症和血栓。研究显示,它还可以减轻抑郁情绪并预防失忆。它所含的烟碱酸还能预防阿尔兹海默症。
照顾父母亲的六个误区
误区一:老人家走路慢很正常
《康健》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家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老人走路慢,一方面有可能是体力衰退,另一方面可能存在隐患。比如平衡感弱、关节疼痛或者视力变差。如果是这些原因造成,应该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
误区二:跟老人家说话要拉高声调
56.6%人以为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现象愈来愈严重的老人家听得清楚。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会造成反效果。照顾老人家时声音可以大声,但应用“低沉”的音调、较慢的速度,才能让长辈听得清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理疗科副主任医师庄平表示,和老人说话最好采用“抚摸法”,比如搭着他的肩膀或者摸着他的手,让他存有安全感,会听得更清楚。
误区三: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
52.2%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因为生理变化,老人家睡眠时间会发生提早的“相位移前”现象,换句话说,老人晚上梦多、起床早,都很正常,并不意味着睡眠质量不好。
误区四:老人家应该要吃软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
调查中发现,50.1%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家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的糊烂,实际上,常吃软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降低,反而造成营养不良。庄平认为,过软过硬的食物都不适合老人,有一定的咀嚼度,能增加老人胃口的食品最为适宜。
误区五:老人常常喊这里痛那里痛没关系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疼痛在所难免。对此,庄平表示,必须要引起重视。年纪大了,容易发生乳酸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身体疼痛,但除此之外,骨质疏松症、关节炎、血管收缩等也都会引发疼痛,这些在老人身上更为常见。因此,庄平提示,对老人喊痛一定要给予适当关心,如有不妥立即去往医院就诊。
误区六:补充银杏能预防认知障碍症
国外调查显示,银杏只能对已经患有认知障碍症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患认知障碍者的人,则是无法预防,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认为银杏能预防的人,高达43.7%,只有32.5%的人对于银杏有正确认知。这说明人们对于保健食品期待过高,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影响。
让父母幸福的18件事
1.给父母留足够的钱,以免他们对你张口犯难。
2.和父母分享有趣和开心的事,让他们时常微笑。
3.与老人说话时,应注意“一慢二巧三温柔”,切忌抬高嗓门,大声嚷嚷。
4.与父母一起外出时,应走在其身后。一方面,老人步速变慢,儿女走在后面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防止摔跌等意外。另一方面,走在后面可以减少老人的压力,让他感觉到尊重。
5.经常关心父母需求。一些简单的话语可让父母感到心里非常温暖。比如,“妈,你渴了吗?我给你沏杯茶吧?”“爸爸,你饿不饿?”等。
6.密切关注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必要时,带父母看医生。定期给老人全面体检。
7.时刻关注父母服用的药品。老人记忆力下降,用药安全是大隐患。子女要时刻清点父母常服的药品,用备忘录或者手机设置提醒,准时提醒父母按时按量服药。
8.带父母逛逛公园。跟着老人的步伐,尽量走慢些。
9.如果无法每天陪父母散步,不妨在周末饭后陪父母出门走一走。
10.不要直呼父母的名字,尽量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称呼他们。
11.随时为父母开门,一为安全,二表尊重。
12.以父母的生活起居习惯为主,调整你的时间表,给父母安排活动。切勿让父母适应你的时间表。
13.给父母买东西。子女为父母买衣服、鞋子以及牙膏等小东西,都会让老人非常快乐幸福。带父母逛商场,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给妈妈买一只漂亮的茶杯,或者,给父母买本好书。
14.下班回家时,第一件事最好是到父母房间问候一下。
15.尊重父母的社交圈,让他们与新朋老友尽享欢乐。研究发现,善于交往的人更长寿。通过社交,人们会发现生活更有意义,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广告16.一旦与父母发生冲突,应尽量顺着老人。常言道“老人如小孩”。老人脾气与小孩很相似,一样需要关怀和照顾。对父母应该有极大的耐心。
17.尽量与父母住一起,以便照顾他们。如果有能力,最好不要让年迈的父母单独生活。
18.吃饭时,应遵循“父母优先”原则,给老人家先盛饭菜。
老人带小孙儿的利弊分析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二,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大多喜爱孩子,自己的孙子孙女更是疼爱有加,“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
第三,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往往也比年轻父母更有耐心。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就只能从祖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时祖父母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在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现象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首先,很多祖父母由于过分疼爱孙辈,更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往往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儿女发生分歧,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由于担心爷爷奶奶对宝宝过度宠爱,会使宝宝任性而不听管教,尤其是儿媳妇与婆婆之间,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可能产生许多分歧,因此就排斥爷爷奶奶对宝宝的照料,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第三,有些父母把孩子往爷爷奶奶家一送,就只顾忙自己的工作,除了给钱,对孩子很少关心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