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悸的文献摘要
关于心悸的文献摘要
文献摘要
1.《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1]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2]
5.《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3]
6.《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玉屏风散 重要文献摘要
① 《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1]
② 《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③ 《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
④ 《成方便读》:“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2]
豆蔻的文献论述
1、朱震亨: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2、《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3、《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食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4、《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5、《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6、《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7、《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8、《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9、《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中药的制作
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书分四册,修订后全书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与根茎类,收载药物206种;三册为种子果实类,收载药物138种;四册为全草类,收载药物135种;五册为叶、花、皮、藤木、树脂、藻菌、其他类,收载药物148种;六册为动物、矿物类,待出。每册药物均附有墨线图、照片及彩色图照。每一药物介绍了历史、原植(动)物、采制、药材及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性味及功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附注等内容。
②.70年代由《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共收载中草药2288种,附墨线图2100余幅。各药介绍了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等,内容全面、简要。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全国中草药资源与应用。
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5767种。每一药物分药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到19项加以记述。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
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书共25册,收载彩绘中药的5000种,并附文字解说,包括基原、植物(动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内容。
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了中国多民族药物1200多种。每一药物分民族药名、来源、民族药用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项,具体介绍了药物的基原、学名、药用部分、形态及附图、历史现状、功用,以及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此外,徐国钧《生药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什么中药抗癌
为蓼科植物荭蓼或柳叶蓼的果实。主产于江苏,辽宁。四川,山东,吉林等地亦产。
【处方用名】水红花子。
【性味,功效】咸,微寒。散血,消积,止痛。
【适应证与配伍】本品近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癌,肝癌,肠癌等,症见胁肋脘腹痞块胀满,疼痛拒按,食欲不振等,常与玫瑰花,郁金,石见穿,八月札等配合应用。
用于气滞,气郁,痰火胶结,瘀血凝聚和甲状腺肿瘤,症见肿块坚硬,胸闷痰多,苔腻,脉弦等,常与夏枯草,昆布,海藻,黄药子等配合应用。
此外,常用于食积不消,胃脘胀痛,以及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等症。
【常用剂量】5~10克,水煎服。
【主要成分】荭草种子含淀粉41.51%。
【药理作用】小鼠每天灌服水红花子煎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连续十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实体型)和s180有一定抑制作用。动物体内筛选发现,本品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水红花子的水煎剂对志贺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具有疏通门脉作用。
【文献摘要】《滇南本草》:“破血,治……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
《本草衍义》:“治瘰疬。”
《保寿堂经验方》:“治腹中痞块。”
《种福堂公选验方》:“治症瘕痞块。”
按语:水红花子为活血消积之品,临床上常用于腹胀痞块,肝脾肿大。胃脘疼痛等症。近亦有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但一般以消化道肿瘤为多。
甲亢可以献血吗
甲亢是内分泌疾病,是不会传染的,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并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甲亢病人不能献血.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等。规定是终身不能献血.
常见的野生灵芝有哪些品种
野生灵芝因其品种不同,药理作用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个性。以下就常见野生灵芝不同品种的个性介绍如下:
平盖灵芝
文献名:树舌、树舌扁灵芝、扁芝、扁木灵芝、皂菌耳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柄,木质,菌盖半圆形,近肾形或不规则形。
功用:微苦、平。抗癌、主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食管癌、肺癌、肝癌、鼻咽癌、胰腺癌、胃癌、乳房癌。
无柄赤芝
文献名:圆孔灵芝、扁灵芝、树芝、三秀、灵芝、无柄灵芝等。
功用:甘淡、微苦、平、无毒。能补肺益肾和胃健脾,安神定志,扶正培本,除对癌症、脑溢血、心脏病有疗效之外。还对胃肠、肝脏、肾脏、白血病、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有显著的疗效。此外还有强精、消炎、镇痛、抗菌、解毒、利尿净血等多种作用和功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免疫调节剂。
紫芝
文献名:紫灵芝、黑芝、芝、中国灵芝、木芝、灵芝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至木质。
功用:淡、温。能补中强智,宁心益胃,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胃痛、消化不良、解菌毒,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人工栽培较多。
松针层孔菌
文献名:松木层孔菌、红缘树舌、松生层孔、红缘层孔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木栓质、无柄,菌盖扁米球形至马蹄形,子实体含齿孔酸等活性物质,是所有真菌中治癌效果最好的品种,子实体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近达100%。《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73页记载。
热带灵芝
文献名:灵芝草、灵芝菰、红芝、相思灵芝。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肾形,半圆形有后沿,有时圆形。
功用:味微苦、性平、滋补、强壮、抗肿瘤,主治肿瘤、冠心病。
薄盖灵芝
文献名:薄树芝。
功用:功能同赤芝,对免疫系统更有效,对红斑狼疮、肌营养不良、硬皮症、肌萎缩、肌炎等有特效,更珍贵。
鹿角芝
文献名:安倍那灵芝、拟鹿角芝、灵芝。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
功用:能滋补、强身、健脑、消炎、利尿、益胃。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头晕、夜寐不宁、慢性肝炎、支气管炎、哮喘、积年胃病、误食毒菌中毒、冠心病等症。
斑褐孔菌
文献名:层卧孔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多年生,无菌盖,平伏贴生于基物表面。
性味功用:卒,温。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心痛(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和瘕积聚等症。治冠心病效果甚佳,斑褐孔菌具有抗心肌缺血、调节心律、抗异位心律、改善心功能、降压、改变血液流、调节末梢血液白细胞计数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非常珍贵。
赤芝
文献名:丹芝、红芝、血灵芝、潮红灵芝、灵芝萆、三秀、万年蕈、吉祥蕈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菌盖肾形,半圆形,罕近圆形,该种生长期短,国内广泛进行人工栽培。
功用:甘淡、微苦、平、无毒,人心肝、睥、肺、肾经。能补肺益肾和胃健睥、安神定志,扶正固本。
竹茹橘皮汤的制作方法
橘皮竹茹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效。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用量
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竹茹橘皮汤的功效和制作方法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方义
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禁忌
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附注
附方: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参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胃气虚寒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竹茹橘皮汤的功效和制作方法
出处:《症因脉治》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3]
2、方论选录吴昆《医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莼菜的文献选录
《齐民要术》:“魏,性纯而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谓之药菜,并得葵名。”
《日华子本草》:“治热疽,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疾。”
《本草汇言》:“药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
血海的主治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配带脉主治月经不调;配曲池、合谷主治荨麻疹;配犊鼻、阳陵泉主治膝痛。
1)治月经不调:血海,带脉(《针灸资生经》)。
2)治荨麻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
3)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2)《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胃疼的文献摘要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3、《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2]
4、《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3]
5、《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列缺的文献摘录
①《席弘赋》------配太渊治偏头痛
②明·高武《针灸大全》
定位: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是指末筋隙中。”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去欠)【此为一个字,左“去”右“欠”】,小便遗,补之。”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歪斜,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音mao,四声,目眩)。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手腕无力:列缺。
《铜人》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堂》针三分,日灸七壮至七七壮。
椰子的文献记载
《海药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
《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
《本草纲目》:“椰子瓤,甘,平,无毒,益气,治风,食之不饥,令人面泽。椰子浆,甘,温,无毒,止消渴,涂头,益发令黑,治吐血水肿,去风热。”
《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虚,生津,利尿,杀虫。主治心脏性水肿,口干烦渴,姜片。”
宋·秦观。《醉乡春》:“社瓮酿微笑,阗缺椰瓢共舀。”
宋·黄庭坚。《椰子》:“浆成乳酒醺人醉,肉载鹅肪上客盘。”
民间传说: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而其浆犹如酒也。
仙茅的文献论述
1、《纲目》: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
2、《本草新编》:中仙茅毒者,含大黄一片即解,不须多用大黄也。此种药近人最喜用之,以《本草》载其能助阳也,然而全然不能兴阳。盖仙茅气温,而又入肾,且能除阴寒之气,以止老人之失溺,苟非助阳,乌能如此。而予独谓全不兴阳者,以仙茅之性,与附子、肉桂迥异,仙茅虽温,而无发扬之气,长于闭精,而短于动火,闭精则精不易泄,止溺则气不外走,无子者自然有子。予辨明其故,使世之欲闭其精者,用之固守其精,而元阳衰惫痿弱而不举者,不可惑于助阳之说,错用仙茅,归咎于药之不灵也。
3、《本草求真》:仙茅,据书皆载功专补火,助阳暖精,凡下元虚弱,阳衰精冷,失溺无子,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靡不服之有效,以其精为火宅,火衰则精与血皆衰,而精自尔厥逆不温,溺亦自尔失候不禁矣。此与附、桂、硫黄、胡巴、破故纸、淫羊藿、蛇床子、远志同为一例,但附子则能以除火衰寒厥,肉桂则能以通血分寒滞,胡巴则能以除火衰寒疝,淫羊藿则能以除火衰风冷,蛇床子则能以祛火衰寒湿,硫黄则能以除火衰寒结,破故纸则能以理火衰肾泻,远志则能以除火衰怔忡,惟虽其所补则同,而效各有攸建,未可云其补火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故凡火衰病见,用之不离附、桂,余则视症酌增,然亦须视禀赋素怯则宜,若相火炽盛,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
4、《本草正义》:仙茅是补阳温肾之专药,亦兼能祛除寒痹,与巴载天、仙灵脾相类,而猛烈又过之,惟禀性阴寒者,可以为回阳之用,而必不可以为补益之品。《开宝》又称其主丈夫虚劳,则古人之所谓虚劳,本属虚寒之病,《金匮》用建中等方,而《千金》、《外台》皆用温药,其旨可见,正与今人阴虚火动之虚劳病相反。而又谓其助筋骨,长精神云云,李珣又称其明耳目,填骨髓,皆因其助阳而故甚言之,不可为训也。
5、《海药本草》: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宣而复补,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
6、《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
7、《开宝本草》: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
8、《滇南本草》:治妇人红崩下血,攻痈疽,排脓。
9、《生草药性备要》:补肾,止痛,治白浊,理痰火,煲肉食。十蒸九晒,用沙糖藏好,早晨茶送,能壮精神,乌须发。
10、《王楸药解》:治皮肤风癫。
醋的起源和历史
据说,汉文帝以前,醋被叫做醯,醯成于商朝,是高粱美酒变化而成的。
相传,商朝殷纣王为给妲妃治病,在都城朝歌修建“摘心(星)楼”要取忠心耿耿的亚相比平的七巧玲珑心。但食用人心需药引——一种山泉水和高粱的酒浆。纣王号令天下臣民进献,晋阳官员便将出产于晋阳西南四十里吕梁山下汾河岩边的高梁酒进献。这些制酒工匠同运输挑夫日夜兼程赶往朝歌。不料天热路远,未出太行山,挑夫大都中暑病倒,挑的酒溢出一股异味,制酒工匠知高粱酒变质,吓得魂不附体,当即晕了过去。醒来后,几担酒尚在,挑夫们却逃得无影无踪了。这些工匠深知将这酒送去必死,也准备逃走。但毕竟那是他亲手酿造的美酒,丢掉又觉得可惜,想带一些走。不料,拆开泥封,闻到一股诱人的醇香味,尝了尝,酸甜沁心。试着将熟肉蘸上吃,腥味全无,味道极美。这工匠大喜,逃回家后,照此法又做了些,请乡邻们品尝,人人赞不绝口。食用一段时期后发现,这“醉酒”有治拉肚子和感冒的作用,更能增加食欲。后晋阳官员闻之,索取一坛献于纣王,纣王以为是酒,不料却酸的要命,喝后“烯嘘”不止。妲妃问这东西的名字时,这官员灵机一动,便以“稀”名之。出自山西,用器皿而流入朝歌,便以“醯”记之。此后,“苦酒醯”逐渐成了山西人离不开的调味品,而外出山西人由于顿顿吃“酸”,也被人们称作“老醯”了。
到汉朝时,陈平、周勃诛杀吕后,拥立生于长安长于晋阳的刘恒为汉文帝,“醯”便成为汉宫的指定贡品。
孝文帝十二年,晋阳送来贡品,照例要到后宫拜见孝文帝生母薄太后,薄太后是晋人,自然喜欢家乡的东西,但听到宫女太监们叫“老醯”时感到十分不舒服,便想将“醯”改个名字。孝文帝知晓母意后,便要臣子们想个好名字取代“醯”。一个学士想了一会儿奏道:“今年是癸酉年,又是腊月二十一日,将年月一台,即是‘醋’字,而‘昔’字拆开,正好是二十一日。孝文帝龙心大悦,御笔亲书“醋”字,贴于盛“醯”的器皿上。此后,“醯”便叫为“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