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早恋怎么办 双方父母的陪同

孩子早恋怎么办 双方父母的陪同

早恋对孩子双方都有影响,因此,发现早恋时候需先沟通对方父母,双方共同管理好孩子,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尽量不给小孩单独在一起的机会,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放弃这份所谓的“恋爱”。

哪些事情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做

陪孩子吃饭

研究发现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陪孩子写作业逛书店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80后如何从容当爸妈

1、主动承担起养育责任

隔辈亲使得有些祖父母难免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差。不少年轻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照顾孩子;还有极少数的父母,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就有了孩子,还没过够二人世界。于是他们高兴的时候把孩子带着玩玩,不高兴时就把孩子甩给祖父母,自己落得一身轻。

2、用陪伴建议信任感

年轻父母不论工作多忙,既然有了孩子,就应该主动承担起养育的重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每天应该尽量抽出1-2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沟通。因为亲子依恋关系是在双方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获得了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便会拥有安全感和更多的自信。

如果确实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年轻父母不能亲自养育孩子,必须交给祖父母照料,那么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变化。可以每天给孩子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等等,让孩子经常听到或看到父母的声音和影像。

还可以请求祖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他的爸爸、妈妈虽然不能陪在身边,但是很爱他。在教育上,两辈人也要尽量做到协调一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他的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

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7招远程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

1 降低期望,有备无患

一旦决定孩子会长时间不在自己身边,我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心理准备,就是以后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这样,如果出现了问题,不必苛责孩子,也不必过于内疚自责。降低期望值,心理落差自然会小一些。

同时,有了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的预期,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功课”,比如阅读一些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规律的书籍,上一些亲子课程,提高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水平。

2 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我们提倡伴侣之间要有Quality Time,即高质量的相处时间,亲子之间也同样需要。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时最快乐,也是成长的最佳时机。陪伴孩子玩,不是要让孩子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玩,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是享受当下的一刻。父母亲可以做孩子的玩伴,按照他需要的方式和他配合,可以边玩边和他谈论他正在做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如果每次见面都能关掉手机,专注地花40分钟陪伴孩子玩,你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内心世界的了解会大大丰富,这是亲子之间的理解良机,也是培养感情最好的方式。

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需要丰富对孩子爱的表达。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身体的接触。用语言、非语言的方式对孩子表达你的爱,可以让相处时间的质量更高。

什么是依恋关系

在孩子小的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他的主要照看者——通常是母亲形成一种亲密、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中叫做依恋关系(Attachment)。这种依恋关系不仅在童年期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对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即婚恋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小的时候最好不要和父母分开,尤其是在两三岁以前。孩子主要照看者的更换不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情感上的缺失往往是以后难以弥补的。所以,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前,父母们最好三思,谨慎决定。

3 远程联系,让自己留在孩子的生活中

好在科学昌明,电脑上安个摄像头就可以进行远程对话。在远程沟通上,形成某种规律对于维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很重要。即使是对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不记事就可以忽略。这种联系时间可以是每天、每两天、每周的固定时间,让孩子可以预期。除了固定时间的联系,如果有一些特别情况,比如孩子得了奖,或者遇到伤心事,可以临时增加次数。这样即使是远程,父母也可以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持续的关怀。

在孩子的房间,放置父母的照片,父母和孩子的合影,经常为孩子播放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视频,有助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

4 让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

很多孩子会有自己的依恋物,通常是一些软软的东西,比如小毯子、小被子、枕头、玩具熊等。这是很正常的,是孩子从依恋母亲到完全独立之间的过渡。有的学者认为依恋物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孩子没有依恋物没有关系,如果有了也不必焦虑,更不要强行夺走、戒断。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比如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者陪伴时间不够,可能会对依恋物的依赖程度特别强。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当孩子有了更稳定的安全感,心智更成熟了,对依恋物的联系自然会减弱。

5 不要突然离开

尽管当着孩子的面离开孩子是很痛苦的,但不管孩子多小,如果要离开,要当面离开,对他解释,和他告别。这样孩子虽然难过,但知道你要走了。如果每次都是在他不知道的时候离开,他会完全无法预期和把握,这样不可预料地玩消失对孩子更有伤害性,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父母往往会希望孩子一旦回到自己身边,就连人带心一起回来,甚至会有些嫉妒孩子和替代照看者之间深厚的感情。替代照看者往往是老人,有一些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生活方式,因此更容易产生问题。

在孩子的心中,替代照看者名称也许是奶奶、姥姥或阿姨,但在心理意义上,这个人就是代理的“母亲”。强行切断这种联系会伤害孩子。反之,如果孩子可以和代理母亲维持一种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感情会迁移到和身边父母的关系中。

如果想让孩子接受不同照看者之间的差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他之前已经习惯的方式,可以慢慢给孩子解释:比如外婆家那边吃饭是这样的习惯,这里是不同的,就好像家里和幼儿园不同一样。孩子的心目中需要有权威。如果权威之间出现割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混乱了,就没有标准了。

7 不要过度补偿

由于不能和孩子每天相处,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内疚感。会通过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者放松对孩子的管教来进行补偿。在我们探望孩子,或者孩子刚刚回到我们身边的时候,由于没有稳定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对孩子宽松一些。但在重要的原则问题上,或者当孩子已经回到父母身边比较长的时间后,还是要按照正常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度补偿。过度补偿其实只是为了减轻父母自己的内疚感,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何对待孩子的分离性焦虑

直到爸爸或者妈妈来接他时,他才停止哭闹。回到家后,妈妈陪着他在房间里玩儿,无论玩多久,只要妈妈伸手去开门,他就会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闹着跟上来。而且,乐乐的焦虑感明显增强,甚至在入睡后还经常喊“妈妈不要走”、“妈妈,我不去”。

解析

乐乐的行为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分离性焦虑是在学龄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发生率为3.5%~5.1%,以女孩儿更为多见。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通常温顺、老实、守纪律,但是缺乏自信,对压力异常敏感,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宣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当他们与亲人分离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受到伤害或者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回;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或者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分离;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去幼儿园或者拒绝上学;非常害怕独处,或者没有依恋对象陪同时宁愿呆在家里也绝不外出;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者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者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漠然等;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相应疾病。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焦虑症,子女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可高达50%。

2.亲子过分依恋

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平时都与母亲或者固定的抚养人在一起,很少与外界接触。母亲对孩子过于宠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使孩子形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3.生活事件影响

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遇到挫折,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父母陪睡导致孩子性早熟

较真鉴定:

1.性早熟是因为人体的内分泌发生变化,即过早启动了性成熟的开关。

2.网上流传的“12大催熟食物”并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3.父母陪睡也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4.避免接触外源性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例如避孕药和某些成人保健品,合理膳食、提倡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早熟的风险。

最近,有朋友转给我了这样一个帖子:

点开一看,哟,里面不但列举了儿童性早熟的危害,还特别强调了12大“催熟”食物的黑名单,其中包括有自磨豆浆、鸭脖,榴莲、燕窝,蟹黄等等,理由千奇百怪,关键词是“激素”、“催熟剂”、“燕窝酸”、“动物性腺”等。还有一些文章说:“孩子性早熟,是父母陪睡导致的。”

这样的文章是典型的流言帖,从标题就很博人眼球,也常引起家长的重视,容易引发过恐慌。所以有必要深挖一下。

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7件事

1、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2、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3、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4、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5、陪孩子逛书店

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6、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7、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

小孩晚睡的危害 大人起到榜样作用

要督促孩子早睡,首先得自己生活得法

大人之所以无法督促孩子早睡,多半有几种原因。有可能是全职照顾孩子的母亲,一个人分身乏术,没有把一日的生活节奏安排得当;也可能是父母工作到太晚,孩子等待父母陪伴入睡,结果等到三更半夜。

还有可能是父母下班回到家都已经晚上六七点,煮好晚餐,吃完饭,时间已过八九点,等到上床睡觉就自然是十点以后的事了;还有的是晚下班的父母珍惜亲子共处的时光,也就延后了孩子的就寝时间。

良好的睡眠能强化脑部功能,并养成容易放松的特质,让孩子经常保持在最佳状态。家长就得自己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点上床入睡。

孩子几岁分床睡比较好

孩子现在3岁,刚出生时,孩子是一个人睡小床的。孩子长到8个月时,因为天冷,孩子会踢被子,他们怕孩子着凉,就让孩子跟大人们睡在一起。那么孩子几岁跟父母分床睡比较好?

金华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徐婷说,母婴同床睡眠存在不少弊端,例如成人的肺活量要比孩子大得多,大量的氧气被大人夺去;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容易被孩子回收,孩子在处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较多的小环境里,会使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对发育极为不利。还有无论是成人还是宝宝,夜里都会翻身,同床睡觉势必互相影响,甚至会产生大人压到孩子的危险。另外,如果父母或者孩子患有感冒等疾病,会引起交叉感染。医生一般不提倡孩子与大人睡一个被窝,要求孩子刚出生就单独睡,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孩子睡的床可放在父母睡的床边。

徐婷说,当然宝宝跟大人睡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能使母亲与宝宝更亲近,方便母亲喂奶,减轻母亲夜间育儿的麻烦和孩子的恐惧,有利于孩子不受凉(尤其是冬天),随时掌握孩子是否生病发烧等情况,睡前父母可以跟孩子说话、讲故事,孩子早上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父母的笑脸,倾听温柔的话,向父母撒娇,觉得很踏实,很开心等。为此有不少父母会让孩子跟自己睡一起。

有关专家说,孩子分床睡是迟早的事。孩子到3岁左右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还会影响父母的“私人空间”,为此一般建议,如果孩子与父母同床睡的,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与父母分床睡。

孩子分床睡有许多好处,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作入睡前的准备,自己盖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以后,孩子对其他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对形成独立的人格很有帮助。分床睡眠还有助于孩子去面对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孩子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婷说,让孩子单独睡眠时,应注意床离地面不要太高,以确保孩子万一不慎掉到地上也没有危险。对于有强烈依恋心理的孩子和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的孩子,入睡前可多加爱抚、多陪一会儿,讲些好听的故事让他愉快入梦,夜间常去照料,让孩子不感到狐单。若担心孩子踢被子,可给他挑选合适的睡衣,并随着气温的变化选择不同厚度的被子。在分床的最初阶段,孩子如怕黑,可在床边安个夜灯,待他(她)逐渐适应后再关上。刚分床睡时,有些孩子在父母费了很多工夫才把他安顿好,可一转身又跑到父母的床上,或者半夜醒来时偷偷溜到父母的床上赖着不走。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能心软,要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家长应耐心地把孩子劝回到自己的床上,并多说些鼓励的话,实在不行,可陪孩子重新入睡后再离开。

​青春期恋爱引起的抑郁症

都说初恋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可是如果初恋过早就变成了早恋。早恋有哪些危害呢?

一书中写道,因青春期恋爱引起的抑郁症,其实在15%~20%的青少年身上会有早期症状的。如孩子日益孤独、睡眠增加、饮食或行为改变等,这些症状如持续出现两周以上,最好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美国专家最后忠告:青少年不要过早地坠入爱河,应积极寻求自己的兴趣点,好好学习。

建议

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情绪

毫无疑问,青春期时的情绪变得难以捉摸。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悄悄来临。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旧的人生体系开始瓦解,不得不全部放弃,而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这时情感成了你生活中的一个奇怪吸引。你会毫不犹豫地为这种新产生的感情雀跃不已,激动不已。但是你们会发现,这种情感会在某种情况下把你们的情绪推向极致。你已经可以完全不管不顾,以“爱”的名义肆意对待双方,谁也不愿意控制自己。

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原因:由于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兴奋过度,造成情绪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他们的神经系统还远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所以才会这样。

解决的办法是:慢慢长大会变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也有几种办法:独处,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接纳自己的情绪,及时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向自己的女朋友或好朋友倾诉而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不满

过早发生性关系会阻碍相恋

大家都以为恋爱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是性。可是少女问题专家更为确定的回答:在恋爱中过早地发生性关系,反而会阻碍你们进一步的相恋。为了得到愉快而健康的恋情,你们需要时间去一起玩乐,相互理解和学会照顾对方。

很可能你和你的男朋友在何时能走到这一步的问题上意见分歧,但你们必须共同解决问题。记住:一个值得去爱的男孩,首先他会爱你胜于爱他自己,如果你的选择是慢慢来,那他一定会等你。

父母是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父母是最爱你的人(也许不是最理解你的人),这一点,你现在永远无法明白,直至你自己做了父母(这里不包括丁克一族)。你会反省从青春期开始至现在与父母发生的冲突,你也有不对的地方。

父母是有经验的人,人生的许多事情大同小异,但在狂躁的青春期里,父母的经验往往成了阻碍而不是帮助。你要过完全与父母不同的人生,但你最终会发现,大部分的人过上了相同的生活,少部分最有勇气的人过上了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代价高昂。事实证明,尽管有代沟的存在,父母往往是给孩子帮助最大的人。

其实这一点在情感上也是同理可证。父母有时扮演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从心灵上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不科学的期望;在精神上,有太多自我牺牲;在身体上,要争分夺秒地工作与挣钱。

设想可以让孩子过一天父母的生活,去挤公共汽车、上班、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回到家,还有干不完的家务,以及在情感方面对子女的经验之谈。而家长呢,试着过一天孩子的生活,拼命学习、对付考试的压力、家长的唠叨、老师的责骂、青春期身体带来的烦恼。

估计双方会有深刻的感受,假如带着这样深刻的体会恢复正常的生活,不知生活会不会变得无比美好。

宝宝几岁应该和大人分开睡

没能和孩子及时分房睡,原因通常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或是父母潜意识也有心结。

专家提醒说,太早分房睡和太晚分房睡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3岁以后可开始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最适合,但上小学后还没分房睡,就有些晚。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龄、胆量、独立性、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家庭的具体环境等因素。

3岁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专家提醒,至少要等到孩子满3岁后才考虑分房睡。孩子太小时跟父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心灵。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东西,如一个公仔或一条毛巾,每晚睡觉时一定要抱着睡?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个公仔或毛巾就是母亲的象征,抱着它睡,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所以,即使很旧很脏了,你也很难从孩子身边拿走它。因此,让3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上学后分房睡:成年后可能患上精神疾病

同样,太晚跟孩子分房睡,孩子成年后则有可能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或产生心理问题。比如产生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曾经有过的一个男孩患了社交恐惧症,都读高中了,每晚都还要妈妈陪他睡才能睡得着。“每天晚上,他的父亲都要等他们母子睡了以后,才去把孩子的母亲抱回自己的房间。”

专家同时指出,有些女孩也会有恋母行为。“现在这种现象好像还越来越多,尤其是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和父亲地位过低的家庭,更应重视这个问题。”

专家建议:5岁左右较适合分房睡

建议孩子3岁以后可以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分房最适合,“如果上小学以后还没有跟父母分房睡,就有些晚了”。

为什么5岁左右分房睡最适合呢?4~6岁是性蕾期,孩子在5岁左右,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分开睡,可以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不过,对于坚决不愿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强逼,家长要多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孩子可接受的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诱导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应对孩子的勇敢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常在一周后,孩子就很乐意自己一个人睡了,并且从此大多不愿意再跟父母睡。

小贴士:跟孩子分房睡有技巧

1、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的房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于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

2、刚开始分房睡时,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拥抱孩子;

3、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准备;

4、孩子入睡前尽量不要太兴奋,不要看电视,不在睡前批评、斥责孩子;

5、临睡前让孩子排空小便,尽量不起夜;

6、告诉孩子,你的房门不会锁门,只要他需要帮助,一定可以得到帮助;

7、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待孩子康复后再让其独自睡。

相关推荐

几岁和孩子分开睡最好

归纳一下大多数论述宝宝和父母同床害处的文章,核心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 1、不利宝宝享受高质量的睡眠 2、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3、不利于促进夫妇关系和谐 4、不利于从小培养内心独立 仔细分析发现,前三个理由都可以通过某种合适的方法得以解决,99%的父母选择分床、分房睡最根本的原因是第4点。 选择第4点的主要考量是 —— 内心能否独立是婴幼儿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孩子适龄与父母分床,有助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可促进心理成熟,可以防止长大后对父母过度依赖。 到底孩子父母同睡会不会导致孩子

孩子早恋家长应该做的

沟通 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告诉他你知道他早恋了,但是这个时候不要提出反对。其实早恋交男女朋友不可怕,可怕的是交到坏朋友。然后通过一些关系比如:同班同学之类的了解一些对方。如果不是坏人不需要担心。 多陪 其实大多数人早恋都是家长造成的,自己对孩子不够关心,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他们在外面需求关注。多陪他们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的结束了。毕竟早恋根本不懂什么是爱。 陪同 记得前一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电视剧《大男当婚》里曹小强的表弟早恋他的处理方法就可以借鉴。在孩子见面的时候自己在身边,不过这个要和对方家长商量的。

孩子玩耍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许多人以为,孩子爱看电视。而调查显示,有73%的孩子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玩而不是看电视。还有38%的孩子表示“我希望爸爸妈妈花更多的时间陪我一起玩”,而45%的父母承认,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父母同时坦言,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 教育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岁前,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孩子最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爱与安全感,从而从容不迫地发展出开朗、自信、独立、乐观等性格品质。缺少妈妈的陪伴,缺少与妈妈良好的情感互动,孩子容易敏感、多疑,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欲望也会更弱。有句话说:“妈妈教出来的是男孩

80后父母怎样才能放心将孩子交给老人

“请问各位是自己带孩子还是老人带孩子?”在中国早教产品抱抱熊“成长月计划”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现场,早教专家贾军女士与家长互动起来:“抱抱熊早教产品的研发初衷就是让更多的家庭更便捷简单的接触早教,通过提供专业的早教方法与工具,弥补和解决隔代教育的不足之处,帮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成为“早教专家”,在家里就能进行专业的早期教育,给宝宝带来健康、快乐、自信的童年。” 早教变“隔”:不再“好心坏事”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约占50%,北京则高达70%,此现象在世界

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陪伴。 然而孩子的生活条件是变得好些了,可以他们的成长由于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大多会变得孤僻,敏感,内向,对于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或伤人的新闻时有发生,所以说千万不要忽视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很多家长或许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

有何妙招可消除宝宝入园焦虑

1、入园焦虑产生: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情感暂时性缺失等的不的原因适应。 2、家庭的教养方式:过分照顾、过分依恋、期望过高、自由放纵、隔代教养等。 3、幼儿园的教育教养方式:教师的经验、幼儿年龄偏小、入园与升班同时进行、全托制等。 4、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当他哭时,给以安慰,当他害怕时,消除其疑虑,设法减轻孩子的恐惧。 5、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告诉孩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那里有许多小朋友陪他一起玩,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爸爸、妈妈下班了就来接他回家。 6、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用具陪

宝宝几岁应该和大人分开睡

3岁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专家提醒,至少要等到孩子满3岁后才考虑分房睡。孩子太小时跟父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心灵。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东西,如一个公仔或一条毛巾,每晚睡觉时

​恋物癖有哪些表现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 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

0-6岁宝宝性教育的4个黄金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孩子一出生,我们的一些行为就可能妨碍他正常的性心理发育,甚至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因此,性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而并非像我们固有的观念里认为的那样,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恶补。 黄金第1期:口欲期 年龄阶段:3~6个月~1岁半左右 典型特征:什么都往嘴里放,喜欢吮吸手指、吹泡泡。 婴儿大约在3~6个月大的时候,宝宝的吸吮需要就变得尤为突出,于是,他的小手够到什么都会往嘴里塞,婴儿吮吸手指、唾口水、发出咯咯笑,并对这一切感到十分开心,这是婴儿口欲期性欲的

父母的爱比玩具的作用重要

不少家长总认为,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又受到孩子的喜爱。其实,这并非绝对,有时候,父母的爱比玩具的作用更为重要。 一对高学历父母孩子竟然患上了孤独症。原来,他们都是美国某所知名大学的博士,孩子出生后,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就请了一位保姆,并为孩子购置了大量的玩具让他玩。这对父母担心保姆照顾不周,又怕孩子跑到危险的地方,就买了一个充气的、半人高的圆圈形围栏,把孩子和玩具通通围在了安全地带。在围栏里,玩具应有尽有,孩子可以安全地、尽情地享受玩具带给他的喜悦。虽然孩子很安静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