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到底该捂哪些部位
春捂秋冻到底该捂哪些部位
1.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2.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3.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捂秋冻”也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春捂”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不是说穿的越多越好,而是强调我们脱衣是要注意“递减”。还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捂”,要依个人情况而定,气虚者可以多捂几天,老人和孩子体质较弱也可以多捂几天。
吧!
宝宝春捂秋冻应有量有度
常言道“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对于小宝贝来说合适吗?春“捂”怎么“捂”,秋“冻”怎么“冻”?妈妈们要如何掌握好这其中的量度呢?快来这个攻略里找答案吧!
春捂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宝宝也要春捂秋冻吗?
一般来讲孩子穿的衣服要比成人少一件,或少一层,参加户外活动时要多带外套,但不要穿得过多。季节更替是对孩子免疫力的锻炼,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建议天气好的话可以达到1-2个小时。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同时增强宝宝的体质。有的家长会在晚间宝宝睡觉时盖厚的被子,其实小孩子对于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有时要好于成人。有一个部位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就是孩子的腹部,要避免腹部着凉,引起腹泻。
宝宝春捂四大要点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气候特点是阳气渐生、阳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的早春天,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春捂”可不是简单地不给宝宝褪衣,这里可是有讲究的。
1、把握时机
春捂要把握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因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
2、捂重点
背部保持适当温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保持腹部温暖很重要。因为宝宝脾胃功能发育不是很完善,当冷空气刺激腹部时,很容易引发肚子疼等各种不适。“寒从脚起”,足底是对外界最敏感的地方。宝宝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3、明确气温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而15℃则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4、捂多久
气温回冷增加的衣物,在气温回升后也不能立即就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小宝宝免疫力弱的话,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体适应。
乍暖还寒的早春天,为了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宝宝春捂要做到“三暖二凉”。
背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
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
心胸凉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Tip:许多家长在春捂时以不变应万变,整个春季就让孩子穿着厚厚的冬装。其实,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如果你的宝宝发生面部发红,手心出汗,全身乏力,心情烦躁等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穿得太多的缘故。脱下几件衣服后,这些症状会马上缓解,宝宝也变得更加精神了。
在家在外不同“捂”
在家怎么捂
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开窗。 且不要急着给宝宝换上单鞋。让宝宝多穿几天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袜子也可以穿得稍厚一点。 一般来说,春季里如果气温比较低,还是应该开一下空调,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同时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宝宝睡觉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让宝宝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给宝宝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宝宝反而会因为踢被子而着凉。
出门怎么捂
宝宝刚刚睡醒时,不要马上抱到户外去,应该让宝宝在室内活动一会儿,如果宝宝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最好提前给他脱掉外套。当宝宝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衣服。“先捂后脱”比“先脱后捂”更容易使宝宝感冒。 出远门前爸爸妈妈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以便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进出时应及时增减衣物。
开春时节 穿衣服得“捂”着点
春“捂”要“捂”头和脚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专家介绍说,但是这个“捂”还有一定的学问,“捂”不好反而会生病。
“春捂”最重要的是“捂”腿和脚。因为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能力要比上半身差,尤其是老年人,气血循环更不好,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
另外大家可以根据温度来确定该不该捂,一般认为这个分界点是15℃,当温度慢慢回升后,也不要突然减的太快,应该再捂个10天左右,等身体适应天气状况后,再慢慢地减。
还要提醒大家,也不要捂的过多,应该以身体没有汗意燥热之感为宜。同时,也要注意手、脸(口与鼻部)的保暖。
专家最后提醒大家,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戒烟限酒。
另外,春季人们容易发困,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并多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你防止春困。有个愉快的心情,也会让你的身体状况提高,避免疾病的困扰。
春捂秋冻必须要遵守吗
春捂秋冻不能千篇_律,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天气情况,决定是梧还是冻。如果天气变化较平缓、气温逐渐下降或上升,捂一捂或冻一冻是可以的。但遇到有强冷(热)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上升)时,还是应该及时添衣保暖(减衣降温)。春梧秋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因人、因时而异,而且要适度,否则不仅达不到预防效果,反而可能闹出病来。
春捂怎么捂 春捂何时捂
春捂应该要把握时机,春天气候多变,冷暖天气交替无常,建议在冷空气来临的前1-2天提前预防,适当为身体加减衣物,以免受冷空气侵袭,当气持续回升1个星期后再逐渐减衣。
春捂秋冻有科学依据吗 春捂秋冻的好处
春秋都是过渡性季节,在气温变化上,春季趋于回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环境,所以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但进入室内就会比较凉爽,初春时节不要将衣物过早的脱去,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不至于受凉;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但室内温度还是比较热,秋季适当的少穿点衣服,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和抵抗力,对于过好冬季有帮助。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 春捂捂哪里
春捂除了衣物的保暖外,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外,还要捂好几个关键穴位。
春捂第一穴就是位于手腕的“神门穴”,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原动力所在的穴位,有强化各脏腑,特别是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
除此之外,位于腰眼的肾俞穴、肚脐上的神阙穴、脚上的阳辅穴以及小腿外侧都是需要重点“捂”的部位。
秋裤怎么穿 秋裤不穿过晚更健康
有的人响应”春捂秋冻“,到实在冷的受不了才穿上秋裤,这其实是对春捂秋冻的误解。所谓的秋冻,正是讲究”冻肉不冻腿“,室外温度降至10摄氏度,就应该结束秋冻。否则可能引发膝盖发凉、酸麻等关节疾病。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为什么 春捂秋冻宜适度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机体跟外界相适应有一个调节过程。总之,春捂秋冻也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春捂秋冻的讲究 “春捂秋冻”有讲究,如何“秋冻”才健康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远离疾病的“六个按时”
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因此日常生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的威胁。
按时休息: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到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
按时锻炼: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按时喝水:口渴提示身体缺水已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以及对水需要相对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按时体检:很多人当身体不适才会想到去医院看病,检查后发现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
按时如厕: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
按时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家务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麻烦事”,让人觉得既耽误工夫,又浪费精力。然而,做家务并不是单纯地消耗体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了17个国家的13万人后发现,每周做5次家务,每次半小时,可以达到健身效果,甚至可以使死亡率降低28%。
使用吸尘器、扫地机器人,雇佣保姆、小时工,网上购物、叫外卖,让现代人做家务的时间大大缩短。英国一项研究指出,与35年前相比,现代女性做家务的时间减少了20%,导致其长寿优势越来越小。
“做家务还可以收获快乐。”北京回龙观医院婚姻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邸晓兰说:“对于喜爱干净整洁的人来说,做家务可以产生犒赏效应,心情自然会愉悦起来。”另外,有氧运动后人体内的“内啡肽”水平会升高8倍,使人们疲劳之余产生喜悦之情与成就感。不爱做家务的人,不妨边听着喜欢的歌曲边劳动,或与伴侣、家人分工合作,将注意力从繁重的家务转移到轻松的聊天上。
熬夜如今已是一些都市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晚上超过12点还不睡觉,其后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对于夜猫子一族,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熬夜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快速调整一下透支的身体呢?
方法一:在夜间熬夜之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精致的食物,富于营养易消化,像鸡蛋羹、热牛奶、淮山粥等可以作为夜宵的选择。另外,切记夜宵一定要热食,凉则伤脾胃。
方法二:注意缓解眼疲劳。熬夜的最好不要长时间对着电脑或手机,这样会加倍刺激中枢神经,轻者诱发失眠,重者可诱发失明、癫痫抽搐等疾病。建议每小时要休息10-15分钟,可以用力眨眼或者做眼保健操,都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和提神。
方法三:保健茶水提神排毒。夜间是免疫器官活跃的时候,这时候喝白温开水有助于排毒。除了白温开水外,可以适当饮用调和阴阳,养肝明目的保健茶。
立秋后宝宝要穿袜子吗
立秋后,宝宝要不要穿着袜子要视天气的气温而定,早晚比较凉,可以穿着薄的袜子的,天气太炎热,那就没必要穿袜子。
有些家长在立秋之后,会下意识地给孩子增加衣服,然而立秋并不是真正的秋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当中,如果宝宝穿多了,很容易捂出一身汗,这样吹到一点冷风马上就会感冒。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过早减衣服,秋天不要过早加衣服,这样才不容易生病。因此,宝宝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初春宝宝穿衣要下厚上薄
家长进门后抱孩子前要洗手,以避免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宝宝。春季给宝宝穿衣,要记住“下厚上薄”。因为宝宝一旦肚子着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宝宝的腿脚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头部捂得过热,容易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因此,宝宝肚子、背部和腿脚要穿厚一些,头部和心胸口要相对穿薄一些。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预防疾病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除了“春捂秋冻”的说法,民间还流传“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的俗语,都是劝人们初春季节,适当捂捂更健康。
儿科医生说:“这两天的门诊情况看,其中八成以上的患儿是因为冷热不当导致的感冒、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毛病,所以春天家长更应注意,适当给孩子捂着点儿。”但对于喜欢到处活动的孩子,要适当减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风吹,反而会感冒。
白露起居须警惕,谨防疾病侵袭 “春捂秋冻”,进行耐寒锻炼
古话有云:“春捂秋冻”。在秋天天冷的时候如果可以适当的进行耐寒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加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这对增强身体体质大有裨益。但是不能盲目地秋冻,温度变化还是要注意增添衣物。只是在增添衣物的时候,不需要过多过快地增添,以求逐步增强自身身体的耐寒力。另一方面,“春捂秋冻”还要注意进行脚部的保暖。脚在远离心脏的位置,血液循环是最不通畅的地方,但是脚上却分布着人体重要的6条经脉。白露时节,寒气入侵,所谓“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秋天再怎么冻也应该注意脚部保暖,这样才能远离疾病。
春捂秋冻适合所有人吗 春捂秋冻哪个部位不能冻
头部阳气旺盛,耐寒能力较身体其他部位强些,但不是说头部就可以随便冻,如果人体一旦受凉,会非常容易引起感冒,导致颈部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
后背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部位,布散阳气于周身,受冻的话则易诱发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肚脐属中医里的神阙穴位,此穴不可针刺,但宜艾灸,肚脐周围皮下脂肪较少,一旦受冻受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
足部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在脚掌处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加上脚部表面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寒冷的侵扰,如果脚部受冻的话,可能会反射性地引起毛细血管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