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迎风流泪患者的初步诊断

迎风流泪患者的初步诊断

1、询问患者流泪发生的时间,是先天还是后天发生。有无异物入眼史,如飞虫、风尘、砂等。曾否受电光或紫外光直接照射。有无角膜损伤或眼部手术后存有缝线史。有无睑缘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上述原因均为反射性泪液分泌过多,造成眼泪流向睑裂以外,被称为“流泪”,如无上述原因而泪液外溢者,表现为迎风流泪,应予以区别。

2、应进一步询问是否合并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有则考虑慢性泪囊炎。注意有无外伤史,若泪小管断裂或下睑瘢痕性外翻,均可引起排泪障碍。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内肉芽组织等新生物,以及鼻内感染,都可以影响泪道的正常排泄功能,引起鼻源性的迎风流泪。详细询问有无面神经麻痹,使眼轮匝肌无力,导致排泪机制障碍及睑外翻使泪点位置异常而发生迎风流泪。

治疗风泪眼中药方

1、明目上清片 [处方组成] 桔梗72g、熟大黄72g、天花粉45g、石膏45g、麦冬45g、玄参72g、栀子45g、蒺藜45g、蝉蜕45g、甘草45g、陈皮45g、菊花72g、车前子45g、当归45g、黄芩72g、赤芍45g、黄连72g、枳壳72g、薄荷脑0.225g、连翘45g、荆芥油0.1125ml。 [性 状〕本品为浅黄色的片;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明目止痛。用于暴发火眼,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边刺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 [适应症〕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及白内障患者忌服。忌辛辣厚味。 [剂型规格〕片剂。 [储 藏〕密封。 [生产厂家〕天津市中药制药厂,广西半宙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琥珀还睛丸 [处方组成] 琥珀30g、菊花45g、青葙子45g、黄连15g、黄柏45g、知母45g、石斛40g、地黄90g、麦冬45g、天冬45g、党参(去芦)45g、山药45g、茯苓45g、甘草(蜜炙)20g、枳壳(去瓤麸炒)45g、苦杏仁(去皮炒)45g、当归45g、川芎45g、熟地黄45g、枸杞子45g、沙苑子60g、菟丝子45g、肉苁蓉(酒炙)45g、杜仲(炭)45g、羚羊角粉15g、水牛角浓缩粉18g。 [性 状〕本品为黄褐色的大蜜丸;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清热明目。用于肝肾两亏、虚火上炎引起:内外翳障、瞳仁散大、视力减退、夜盲昏花、目涩羞明、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每丸重6g。 [储 藏〕密封。

3、杞菊地黄胶囊 [处方组成] 枸杞子36.7g、茯苓55g、牡丹皮55g、山药73.4g、熟地黄146.8g、山茱萸(制)73.4g、菊花36.7g、泽泻(盐制)55g。 [性 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黑褐色的粉末;味甜、微酸。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适应症〕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6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每粒装0.3g。 [储 藏〕密封。

4、明目蒺藜丸 [处方组成] 黄连4g、川芎36g、白芷36g、蒺藜(盐水炙)108g、地黄72g、荆芥36g、旋覆花36g、菊花108g、薄荷36g、蔓荆子(微炒)72g、黄柏36g、连翘36g、密蒙花36g、防风36g、赤芍36g、栀子(姜水炙)36g、当归72g、甘草18g、决明子(炒)36g、黄芩72g等。 [性 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辛、苦。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明目退翳。用于上焦火盛引起的暴发火眼,云蒙障翳,羞明多眵,眼边赤烂,红肿痛痒,迎风流泪。 [适应症〕暴发火眼,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腥、膻之物。 [剂型规格〕每20粒重1g。 [储 藏〕密闭、防潮。 5、桑麻丸 [处方组成] 桑叶800g、黑芝麻(炒)200g。 [性 状〕本品为灰绿色的水丸;味微苦、涩。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祛风明目。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迎风流泪。 [适应症〕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剂型规格〕每50粒重约3g。 [储 藏〕密闭、防潮。

孩子眼睛流泪是什么原因

小孩眼睛老是流眼泪是怎么回事:

眼睛流泪可分为冷泪和热泪两种类型。1。冷泪:眼睛不发红,经常流泪,迎风时更甚,眼泪清稀,如不治疗,时间久了,会使眼睛昏暗,辨不清颜色。2。热泪:眼睛红肿疼痛,怕见光,眼泪黏浊,多与其他眼病并发。

眼睛经常流泪大致有3种原因:

1.泪点外翻。下泪点离开眼球,眼泪不能流入下泪点,因此发生流泪症状。

2.泪点狭窄或闭塞。因睑缘炎、烧伤、其他外伤或睫毛进入泪小管引起。也有先天性的症状。

3.泪小管狭窄或闭塞。多因砂眼感染后的瘢痕组织、结石或睫毛进入而发病。

诊断时的典型症状:

1.迎风流泪。单眼或双眼,当气温下降或有冷风刺激时,眼泪很快流出,伴有 发 痒和眼睛发涩的感觉。

2.经常流泪。眼睛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常常流泪,眼泪稀清,没有痛感也不红肿。

迎风流泪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迎风流泪怎么办

在外出时可以戴墨镜,这样能抵挡紫外线的照射,对避免空气中的风尘,进入眼睛中也是好的,减少了眼睛的刺激,对保持眼睛的舒适性非常好。

眼睛迎风流泪可能是炎症,那么适当的缓解显得有必要,滴眼药水就是其中一个,通过滴眼药水能滋润眼睛,缓解眼睛疲劳。点击蓝字了解更多:怪不得你眼干胃疼全身痛 原来是缺乏这些“营养素”

平时,不少人喜欢揉眼睛,经常揉眼睛对眼睛有伤害。手部有细菌会在揉眼睛时进入眼睛中,造成眼睛发痒、发炎等,一定要勤洗手,避免手部沾上较多细菌,伤害到眼睛。

眼睛怕风流泪的分类

眼睛迎风流泪可分为冷泪和热泪两种类型。

1。冷泪:眼睛不发红,经常流泪,迎风时更甚,眼泪清稀,如不治疗,时间久了,会使眼睛昏暗,辨不清颜色。2。热泪:眼睛红肿疼痛,怕见光,眼泪黏浊,多与其他眼病并发。 眼睛经常流泪大致有3种原因: 1.泪点外翻。下泪点离开眼球,眼泪不能流入下泪点,因此发生流泪症状。

2.泪点狭窄或闭塞。因睑缘炎、烧伤、其他外伤或睫毛进入泪小管引起。也有先天性的症状。

3.泪小管狭窄或闭塞。多因砂眼感染后的瘢痕组织、结石或睫毛进入而发病。 诊断时的典型症状: 1.迎风流泪。单眼或双眼,当气温下降或有冷风刺激时,眼泪很快流出,伴有 发 痒和眼睛发涩的感觉。 2.经常流泪。眼睛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常常流泪,眼泪稀清,没有痛感也不红肿。 迎风流泪非小病 □文/天津市河东区钟山医院 眼科主任王素敏

在眼球的外上方有一个泪腺,平时它不断地分泌泪液,以湿润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透亮,视力清楚。 人们长时间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或慢性鼻炎,就会累及鼻泪管粘膜,造成鼻泪管阻塞。泪液积聚于泪囊中,眼泪就会不断流出。如被冷风一吹,泪腺分泌会增多,所以流泪也就会更多了。中医认为,迎风流泪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肾气不纳,外受冷风刺激所致。泪为人身五液之一,若久流泪不止,难辨物色,甚至失明。可见,迎风流泪并非小病,应及早就治。

临床上采用高效浓缩纯中药有效成分,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清肝泻火、明目止痛、活血散结,达到促进眼球内部新陈代谢、增强晶体抗氧化能力的目的,从而抑制晶体蛋白质变性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晶状体的混浊程度

眼睛一碰到风就会流泪的状况在医学上被称之为顶风流泪,呈现这种状况的时分,就说明我们的眼睛安康呈现了问题。我们往常假如碰到了这种状况必然要惹起足够的注重,尽快的找一家专业的眼科病院去具体的治疗,然后让大夫选择一个比较合适本人的办法来为我们医治,如许我们的眼睛才会变得愈加的安康,不至于每次到户外运动的时分就会不断流眼泪,我们的身体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迎风流泪是肝肾虚

1、不定时流泪,多是肝肾阴虚

此类人一般眼睛不红不肿,偶尔流泪,眼泪清稀,还可能伴有视物昏暗、腰膝酸软、口干舌燥等症状,临床上常用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复明胶囊等来治疗。居家保健建议自煮枸杞猪肝汤:取猪肝150克切片,枸杞子30克共煮汤,半小时后加适量食盐调味即可,此汤可滋补肝肾,适合肝肾阴虚型的迎风流泪者。

2、流泪频繁,多是气血不足

这类人一般不耐久视,流泪频繁,眼泪清冷,尤其在劳累后加剧,外出迎风更甚,同时可能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等症状,临床上可选归脾丸、八珍丸等来治疗。食疗方面,可以炖乌骨鸡来补益气血:取乌骨鸡1只,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0克,川芎6克,鸡洗净去内脏,药物洗净用双层纱布包好,加清水和适量姜、葱、酒、盐,隔水炖至松软,吃肉喝汤即可。

3、平日眩晕,遇风流泪,多是肝血不足

肝血本不足的人,突遇风邪就容易流泪,可能伴有眩晕、面色无华等症状,临床上建议选择四物合剂、当归补血胶囊等治疗。另外,还可以煮鸡肝粥来补益肝血:取新鲜鸡肝2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1天两次,适用于老年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者。

什么是风泪眼

风泪眼不必过于担忧

老百姓常说,卜奎一年两次风,一次六个月。上下班路上经常会看到一边骑车一边擦眼泪的行人,尤其到了秋季,气温降低,空气干燥,风沙又大,许多人的眼睛就会出现不适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视线。

另外,面部经常被泪水打湿,再加之风吹,也很容易引起干裂,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我们习惯把这种迎风流泪的现象叫做“风泪眼”,但在医学上,此症状被称为过敏性结膜炎。

“迎风流泪”是对温度敏感的人群,在受到冷空气和风沙的刺激下,引起的一种溢泪现象。这种现象是泪腺对寒冷刺激所做出的自然保护性生理反应。 ,“溢泪”不同于“流泪”,“流泪”是指由于泪道系统阻塞,正常分泌的泪液不能顺利排入鼻腔,以致反流溢出等情况。

流泪病患者不限于气温变化或风沙刺激等因素影响,任何时间或各种条件下都有可能流泪。这种疾病患者应该尽早就医。然而,因过敏性结膜炎而引起的溢泪现象,虽然也是一种疾病,但患者不必过于担心,也不用急于到医院就诊。

一般采用眼睛局部冷敷或冰敷方式,可以有效减轻不适症状。外出时戴上太阳镜或防风眼镜,也可有效控制迎风流泪。冷热交替的时节,要多注意自己调节缓冲,让眼睛和身体在平和的状态下适应变化的气温,不要骤冷骤热。另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很重要,市民平时应注意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脸盆、手巾要个人专用等。

针对一些人认为经常滴眼药水则可治疗迎风流泪的现象,最好的眼药水其实是自己的泪液。药店出售的眼药水大多是抗生素,而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的市民们都知道,抗生素不能乱用。乱用抗生素有可能引起菌群失调,使角膜发生病变,从而导致霉菌性角膜炎等新的疾病发生。对于那些迎风流泪症状过于严重的患者,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维生素类、抗过敏眼药水,或人工泪液。切不可自行选药,随意治疗。

流泪检查诊断

一、病史

先注意流泪发生的时间,是先天还是后天发生。有无异物入眼史,如飞虫、风尘、砂等。曾否受电光或紫外光直接照射。有无角膜损伤或眼部手术后存有缝线史。有无睑缘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上述原因均为反射性泪液分泌过多,造成眼泪流向睑裂以外,被称为“流泪”,如无上述原因而泪液外溢者,表现为迎风流泪,应予以区别。

应进一步询问是否合并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有则考虑慢性泪囊炎。注意有无外伤史,若泪小管断裂或下睑瘢痕性外翻,均可引起排泪障碍。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内肉芽组织等新生物,以及鼻内感染,都可以影响泪道的正常排泄功能,引起鼻源性的迎风流泪。详细询问有无面神经麻痹,使眼轮匝肌无力,导致排泪机制障碍及睑外翻使泪点位置异常而发生迎风流泪。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应注意神经系统有无面神经麻痹。鼻科检查特别重要,有无引起鼻泪管阻塞的鼻炎、鼻息肉、鼻腔及副鼻窦肿物。

2、眼部检查:首先观察下泪点的大小、位置有无异常。下泪点要行使它的功能,必须将泪点对合于眼球,否则泪液不能被吸人泪道而引起迎风流泪。下泪点是否外翻,是以上视时能见到下泪点为依据。其常见原因有下睑外翻,面神经麻痹,老年人下睑松弛无张力。下睑内翻,泪点也相应内卷,不能使泪点对合眼球致使迎风流泪。但较少见。检查时不要忽视因慢性结膜炎、睑缘炎所致的泪点狭窄或闭锁。泪囊部有无隆起、波动、肿物、瘘管,压之有无分泌物。

3、特殊检查:(1)荧光素滴眼,(2)泪道冲洗,(3)泪道探术

三、实验室检查

泪道脓性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对药物选择有意义。病理检验对泪囊肿瘤、结核诊断可靠。

四、器械检查

(1)泪道放射性核素造影,(2)泪囊造影,(3)鼻泪管内镜,鼻泪管内镜直接观察泪道,为泪道检查开辟了新途径。

迎风流泪如何预防

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便用脏手揉眼睛。脸盆、手巾要个人专用。避免传染沙眼、结膜炎等。

一旦得了沙眼或结膜炎,要及时点眼药水并坚持用一段时间。一般轻度的流泪,经过上述处理会好转的。

如仍无好转,可到医院眼科进行泪道冲洗。方法是:通过局部表面麻醉后,用泪道冲洗针头将生理盐水通过泪小管打进泪道。

如果鼻腔里没有水,而且还从泪小管反流出来,有时还有脓水流出来,说明泪道有阻塞或慢性泪囊炎。

如果是慢性泪囊炎,可以利用“鼻腔泪囊吻合术”来解决,即把泪囊开个窗,在鼻骨上钻个孔,再将鼻黏膜开个窗与泪囊吻合起来,让泪直接从泪囊流到鼻腔,这样就解决了流泪的问题。

迎风流泪是怎么回事 气候因素

因气候引起的迎风流泪现象一般多发生在冬季,因为冬季天气较冷,室外温度比室内低很多,如果骤然从房子里走到室外,受到冷风刺激,泪腺分泌增多,而冷天泪水蒸发慢,泪道收缩变细,因此眼泪积聚在眼眶内,并情不自禁的流出来,这就是我们平时较为常见的迎风流泪。

迎风流泪的检查

泪道检查 泪腺检查法

诊断:平素眼无红肿疼痛,亦无流泪,但遇风刺激则引起流泪,无风则止,多于冬季或春季症状明显,泪液清稀而无热感。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招引外风所致,也可由鼻部疾病引起泪道不畅而发。证见迎风泪出汪汪,拭之即生,冬季泪多,夏季泪少,或四季不分皆常泪下者,若肝肾两虚者治宜滋补肝肾,用左归丸加减。若因泪道阻塞者,可进行搽冲或手术治疗。

沙眼的西药治疗

1.对轻度的沙眼或细菌性结膜炎可滴眼药水或涂敷眼膏,如10--30%磺胺醋酰钠、0.25%硫酸锌、0.25%氯霉素滴眼剂,每1--2小时滴眼1次;睡前在结膜囊内涂敷红霉素、金霉素眼膏。

2.硫酸锌(锌矾)在低浓度时呈收敛作用,锌离子能沉淀蛋白,可与眼球表面和坏死组织及分泌物中的蛋白质形成极薄的蛋白膜,起到保护作用,高浓度则有杀菌和凝固作用,有利于创面及溃疡的愈合。

3.酞丁胺对沙眼衣原体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尤其对轻度沙眼疗效最好,治愈率可达94%,常用0.1%溶液滴眼,1--2滴/次,2--3次/日,连续1个月。

4.对较重或治疗较晚的沙眼结膜肥厚显著者,可用2%硝酸银或硫酸铜棒擦睑结膜和穹窿结膜,擦后用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冲洗,1次/日。乳头较多的沙眼,可用海螵蛸磨擦法。滤泡较多的沙眼,可作滤泡刮除术;少数倒睫者可去医院行电解术。 3)沙眼中成药治疗 传统医学将迎风流泪归结为无明显的眼红赤、疼痛而迎风流泪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平时眼目无赤烂红肿,亦不流泪,但遇风则流泪,或在冬季或初春遇寒风刺激时则眼泪汪汪,泪液清稀而无热感。老年人发生迎风流泪者较多,在冬季或初春遇寒风侵袭时,因鼻泪管收缩或萎缩变窄而使泪流不畅,易造成迎风流泪。

相关推荐

几个保护眼睛的好穴位

第一:【睛明】 作用:改善眼睛易流泪、头痛目眩、降低眼压、消除疲劳。 第二:【攒竹】 位于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按摩此穴可迅速的缓解眼睑跳动、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睛充血等症状。按摩时以拇指按压此穴,并顺时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作用:消除眼部水肿,改善头痛、头晕、眼睑跳动不适感。 第三:【鱼腰】 位于瞳孔直上,眉毛中间的位置。只需轻轻指压此穴20次。 作用:改善眼睛疲劳、面神经痲痹、三叉神经痛。 第四:【丝竹空】 位于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按摩此穴可迅速的缓解眼睑跳动、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头维的功效作用 头维穴配伍治疗

1.配百会,太阳,率谷,合谷,以清泻胆经,治疗胆经郁热之偏头痛。 2.配风池,角孙,睛明,攒竹,太阳,合谷,以祛风明目,治疗风热外袭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眶瞤动等。

瞳子髎的作用 瞳子髎功效主治疾病

瞳子髎有疏风清热,明目止痛之功,因位于眼区,故在临床上善于治疗头痛,目赤,目痛,目翳,迎风流泪,视力减退,内障等疾患。

眼白发黄布满血丝 意味着出什么问题

五脏六腑皆表现在眼上,肝开窍于目,即瞳孔外的黑睛是由肝精来决定,大家可以观察,有肝病的人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眼珠发黄,眼角发青。眼睛是心灵的使者,心的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用清澈来形容心与眼睛的关系是:心血充足,心神旺盛,眼睛炯炯有神。眼睛花不花,取决于心神散不散。 眼白发黄,眼睛布满血丝,意昧着什么内脏出了问题? 从中医来讲,眼白属心肺,如果心火肺热,眼睛就会发黄,就会有红血丝,其中眼黄一般属于湿热上注,像黄疸和脾虚。黄疸就是肝的问题,脾虚一般来自于思虑过度。脾运化能力减弱,代谢水湿能力差,眼就易发黄。

迎风流泪在冬季易发的原因时间

秋冬时节,人们常常发生迎风流泪的症状,原来人的大眼角和鼻腔之间有一管道系统,叫做泪道,从上到下由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组成,其功能是引流泪液。也就是说泪液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出来后,要通过泪小点(泪道的上口)→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的引流最后到达鼻腔。很多人都有过点眼药水几分钟以后,嘴里会尝到眼药水的苦味的经历,这就是眼药水可以随着眼泪经过泪道和鼻腔流至口腔的最好例证。 冬季,泪腺受到冷空气刺激以后,反射性地引起泪液分泌增多,而泪小管和泪小点受冷刺激后发生痉孪性收缩,一时不能把过多的眼泪

眼睛红血丝吃什么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入肝经,其味甘苦、性平、是有养肝明目的作用的,适量喝菊花茶,对于缓解眼睛迎风流泪、视物模糊等有较好效果,眼睛疲劳出现红血丝的现象也是能得到一定缓解的。

迎风流泪吃什么食物管用

迎风流泪多因肝肾两虚,精血亏损,泪窍失固;或平素肝火炽盛,风热外袭,引泪下行等所致,常见证型有: ①肝肾两虚型目泣。证见流泪无时,迎风更甚,眼睛不红不痛,泪水清稀,流时无热感。久流失治,见目昏暗,头晕,耳鸣,咽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菊睛丸等。 ②风热上攻型目泣。证见流泪无时,泪下粘浊,有热感,两目红肿?{痛,羞明,头晕,鼻咽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平肝、清热、祛风,方用羚羊角散,外用内服药渣,加热熏洗。 最好用中医针灸治疗,而不是用事物治疗。

一吹风就流泪?眼科医生告诉你怎么回事 哪些人更容易迎风流泪

1. 干眼患者 对于干眼患者来说,吹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加强了泪液的蒸发,导致眼睛表面干燥得更明显。这种干燥同样也会刺激眼表面细胞,导致反射性泪液的快速分泌和流出。另外,干眼患者眼表面的炎症因子增多,也可能导致眼睛更「敏感」。 由于中老年人群中干眼比较常见,所以,迎风流泪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而年轻人目前在电脑前工作时间久了,干眼的表现也比较明显,可以增加眨眼次数缓解干眼症状。 2. 结膜炎等眼表疾病患者 眼表面组织的各种急性或慢性的炎症会明显增加眼睛的敏感度。 另外,有些患者眼表面分泌和储存的泪液本来就偏多

僵蚕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

僵蚕味辛,入肝、肺二经,具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的效果。可以用来治疗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症状。

经常头晕到底怎么一回事 颈椎病

由于长期姿势不良,造成颈椎增生、变形、退化,颈部肌肉扯紧,是头晕的主要原因。常颈部发紧、酸痛、灵活度受限、同时可伴有头皮发麻、眼花畏光,迎风流泪,耳鸣和头部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