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前兆 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猝死的前兆 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
警惕过劳死的5个常见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运动性猝死只在一瞬间
大学新生入学军训的第一天,材料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19岁的李力(化名)在军训期间突然倒下,送到医院时已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该院的医生表示,李力是猝死。
“猝死”只在一瞬间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算在一起,最危险、最紧急的疾病就是猝死。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高,但因直接危及生命,故给人们的印象和震动较深。
为什么会“猝死”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发生应激性改变。研究发现:心肌缺血若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即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可诱发心律失常,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猝死”前的征兆有些病人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猝死”发作前心绞痛会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出现频繁的早搏。有的是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如显着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变等。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随后,由于心跳骤停,表现神志不清,高度紫绀、痉挛,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运动前要注意年龄过大者、糖尿病人、过于肥胖者、严重心律不齐的人,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人,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异常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
“猝死”的预防调查显示,患心脏病者以40岁以上的男士居多,这与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过度操劳和缺少运动都有关。“猝死”的预防,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留意自己身体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
谨防猝死年轻化
猝死前的征兆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
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症状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
出现以上征兆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
猝死并非猝不可防
1. 饮食结构要合理,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少吃高胆固醇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3. 定期健康体检,要对那些潜在性的疾病进行全面筛查和规范的治疗,不舒服及时就医
4. 注意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学会调节心态,多与人沟通交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5. 坚持锻炼,适量运动,能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最后重要一点要记住,如果有猝死的症状,要及时拨打120和尽早开展心肺复苏,早一分钟就多一分希望。
身体有这反应要警惕当心猝死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心律失常可引发运动猝死吗
心脏病复发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猝死,心律失常患者可引发运动猝死,所以这些人群要慎重对待运动,把握好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还要掌握急救知识。
心律失常可引发运动猝死。运动猝死之所以在瞬间发生,是由于心脏骤停致死。在正常情况下0~8分钟内如果迅速妥善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抢救,患者成活率在43%。
不当的体育锻炼可引起心绞痛和心律不齐等有害心脏症状,是引起心肌梗塞的可能原因。因运动引起的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运动猝死虽然可怕,但只要做到定期检查身体,注意科学锻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现场监督与急救,还是可以避免的。
运动猝死一般都有先兆,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晕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很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唯一明显的表现。
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心肺复苏知识,对紧急情况下心脏病患者的成活大有好处。
发现有人在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活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以上的介绍供您参考,不明之处参考我们的其它文章。
日常这六件事能招来猝死
1,感冒之后长时间的极度乏力和胸闷
这是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学生一族发生猝死的常见征兆,往往令人十分痛心。一般来说,这是心肌炎诱发心衰的典型表现。而心肌炎的发生,又往往和感冒有关系。所以,青壮年如果在感冒发烧之后,出现难以形容的全身极度乏力和胸闷,应该立即考虑是不是心肌炎所致,马上排查,不能耽搁。感冒之初,要认真治疗,不能硬扛。
2,长时间持续的、不明原因的牙疼和下巴疼
长时间存在的心肌缺血,给心脏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常常最终演变为心脏骤停、猝死。当出现心肌缺血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牙疼、下巴疼以及一侧的脸颊疼现象。这是神经反射出现交叉所导致的现象。临床上,很多人不明就里,一味去看口腔科,结果治疗被延误,发生猝死。
3,长时间上夜班,以至于在近期内出现心慌、气短,同时烟瘾很大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经常上夜班的人是猝死的高发人群。哪怕这类人在下夜班之后有充分的时间睡觉,但是这依然无法改变心脏受到伤害的事实。究其根源,熬夜是最影响心脏休息的行为。心脏天然的作息规律被打乱,发生骤停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当经常上夜班的人烟瘾很重的时候,心脏病发作几率更高。如果这类人出现了心慌、气短,甚至头晕的现象,则必须高度警惕。
4,经常运动的人、老年人心率长时间低于每分钟50次
临床上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经常运动的人,没有任何疾病征兆,结果在晚上发生猝死。还有的老年人,平时自诩心脏功能颇佳,但是在夜间忽然离世。这里的原因往往和心动过缓有关系。就健身爱好者而言,心脏输出量大,夜间心脏跳动更慢,因此容易发生停跳。老年人,受心脏搏动功能下降的影响,也会有心率下降的问题。这类人都容易出现心脏骤停。
5,身体长时间的肥胖或者超重
这绝对不是对肥胖者的歧视,而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总结。和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肥胖者发生猝死的几率要高很多。这一方面和心脏长期承受的过重负担有关,一方面和肥胖者极有可能存在的高血脂、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系。可以肯定地说,肥胖的状态持续时间越久,猝死的发生可能性就越大。
6,最近一个月内出现3到4次心前区闷痛
这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因为每一次心前区闷痛,都有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破损的表现。虽然随着血运的恢复,症状会得以缓解,但是这意味着从前稳定的斑块,如今开始出现了活动迹象。一旦栓子完全堵塞了血管,猝死就有可能发生。
运动性猝死只因为心律失常
“猝死”只在一瞬间 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算在一起,最危险、最紧急的疾病就是猝死。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高,但因直接危及生命,故给人们的印象和震动较深。
为什么会“猝死”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发生应激性改变。研究发现:心肌缺血若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即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可诱发心律失常,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猝死”前的征兆有些病人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 “猝死”发作前心绞痛会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出现频繁的早搏。有的是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如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变等。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随后,由于心跳骤停,表现神志不清,高度紫绀、痉挛,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运动前要注意年龄过大者、糖尿病人、过于肥胖者、严重心律不齐的人,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人,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异常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
“猝死”的预防 调查显示,患心脏病者以40岁以上的男士居多,这与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过度操劳和缺少运动都有关。 “猝死”的预防,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留意自己身体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
铁人也会因心脏病而死
心脏病猝死的人,一般事先并没有征兆,或者征兆不明显。有的人自述曾经有过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更多表现为乏力、胸部不适等,而这些特征并不明显,也极易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而有的心脏猝死患者生前一点症状都没有,因此,心脏性猝死很难被重视。如果心脏病高危人群出现上面所述的症状时,最好进行体检,并从生活各个方面加以注意,万亚红博士介绍。
既然心脏猝死不易察觉,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需要预防能导致冠心病的各种高危因素。其次需要控制饮食、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另外还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天气情况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建议心脏病猝死高危人群最好能定期体检,有病了需积极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预防,在生活中时时注意。
胸痛超过5分钟需警惕
现在年轻猝死的人越来越多,猝死就是突然死亡,好像没有任何的征兆,其实不然,任何疾病都会有一定的征兆的,但是很多的征兆比较隐蔽,不易被察觉和重视,猝死往往是心脏出现梗死而至,但是之前一定会有一些症状出现。专家提醒我们:如果出现胸痛,而持续超过5分钟,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的心脏自从生下来就会一直的跳动,如果没有一些病痛出现,心脏一般不会疼痛的,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脏疾病,而且危及生命,甚至连抢救的时间都没有,仿佛死亡只是瞬间的事情。
而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一些老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他们的胸闷胸痛症状往往不明显,却会感到全身乏力、耳鸣眼花、腹痛,有以上反应也要引起重视。此外,动脉夹层撕裂可能会引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心包炎则会导致没有间歇的疼痛。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最好尽快就医。
所以,胸痛千万不要大意,往往预示着某种疾病,应该赶快就医诊治,现在心梗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人也会突发心梗,而心梗则是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心梗就可以预防猝死。
那心梗该如何预防?做到"一二三四五".,就能远离心梗。
"一"是一袋奶.从一岁起(此前吃母奶)坚持每天喝牛奶至终身,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益.既补充了钙,又能减少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发生.
"二"是每天250克主食.但这点并不固定,瘦人可稍吃的多些,胖人则应更少些.要通过调整主食来调整体重.
"三"是一天要吃三份高蛋白食品.每一份高蛋白是指50克瘦肉或100克鱼或一个鸡腿或100克鸭.每日早中晚餐,每餐一份高蛋白为宜.
"四"是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其中"三四五顿"是指总摄入量不变而将进餐次数增加,这比一天只吃两顿要有益得多.
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年轻人猝死原因
熬夜、压力大是猝死主要诱因
教授指出,这位年轻妈妈突然猝死,考虑原发心脏病的同时,主要诱因还是和熬夜玩手机有关。长时间熬夜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诱发心源性猝死。国外有报告指出每天花两小时盯着电视、计算机屏幕的人,罹患心脏疾病致死率是平常人一倍。“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的发生大多在夜间12点至凌晨,所以等家人发现再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这个病发作起来非常凶险。”专家介绍。
现代社会节奏在加快,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都是猝死的诱因。专家介绍,猝死前患者可能会有一定预兆,有的人会感到短暂的心前区疼痛,还有的人会伴有出汗,出现3到5分钟的胸闷。而最常见的预兆就是浑身无力、头晕和胸闷。
心血管病年轻化 “拼命三郎”们要注意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角”还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但中青年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呈年轻化趋势。该院收治的最年轻的急性心梗患者只有27岁,经常熬夜。幸亏发现及时,没有发生猝死。马根山教授指出,近几年来,该院收治的在30—50岁的之间的心脏病患者越来越多。
专家指出,30岁以前的年轻人查出有心脏病,要考虑会不会是家族型的心脏病,可能是遗传上的缺陷。一般他们发病时因为心脏的电流不稳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发生心脏骤停。据悉,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年轻人工作压力过大,不注意好好休息、调整自己工作状态有关。马根山教授解释,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者过度焦虑的状态,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发生心脏意外事件。
专家提醒,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些“拼命三郎”更要注意充分的休息,即使平时身体不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周最好能进行一次有氧运动,打球、游泳、跑步或者散步都是锻炼心脏不错的方式。
猝死的意思 出现猝死的预兆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若有以下预兆应及早前往医院检查,它们包括:发作性的胸部闷痛或压迫感、心慌、乏力以及头晕;突然出现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很可能是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这时应强化急救意识,一旦有梗死前兆,家属不能忙于搬运,而应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说话和走动,更不要摇晃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