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 梁门穴消食化滞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 梁门穴消食化滞

取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艾灸功效:该穴位归足阳明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协助旁边的中脘穴能更好的发挥对胃的保健治疗作用。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泄泻等症。

急性胃炎吃什么吐什么应该怎么办?

急性胃炎在临床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急腹症,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常见病因有物理或化学刺激因素如药物、过冷或过烫食品,以及严重创伤等应急反应。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致。对于急性胃炎,单纯针灸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操作简便。

针灸治疗急性胃炎

治法:升清降浊,理气止痛。

主方:天枢、梁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呕吐不止者加内关;寒湿犯胃加三阴交;湿热者加内庭;食积伤胃加下脘;肝气犯胃加太冲或阳陵泉;肝胃湿热加合谷、太冲。

操作:天枢、梁门、中脘可双侧取穴,其余可单侧取穴,以捻转提插泻法为主,寒症者可加艾灸或TDP照射。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天枢、梁门、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功能健脾化湿、和胃、调理气机;中脘疏通经络、调理脾胃;内关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合谷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治疗急性肠胃炎的方法,主要是中医治疗,除了中医治疗以外,服用药物是最快治疗的方法,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输液治疗。在调理的过程中需要卧床休养,这段时间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刺激性的和辛辣的食物,最好要容易消化,不会对肠胃造成负担。

艾灸对胃炎有效果吗 饮食停滞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减轻,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

艾灸取穴:中皖,内关,足三里,建里,梁门,天枢,内关,阳辅,商丘,膈俞,脾俞,胃俞。

功效:消食导滞。

艾灸治疗儿童厌食怎么灸

小儿厌食艾灸部位选择

治则:和胃健脾,疏肝理气,促进运化,提高食欲。

取穴:

中脘: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建里:腹部正中线脐上3寸。

梁门:中脘穴旁开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肝胆脾胃夹脊穴:背部第9胸椎至第12胸椎旁开5分。

穴位解析:中脘,建里,梁门疏调脘腹经气,以助胃纳和脾之运化;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和胃健脾,补养气血;肝胆脾胃夹脊穴直接刺激支配肝胆脾胃的脊神经根,提高消化功能。

操作手法

诸穴均可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2-3日。

注意:小儿皮肤娇嫩,切忌烧伤皮肤,若能配合捏脊疗法,则疗效更好。

艾灸哪里治胃病

胃俞穴

胃俞穴位置: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之下,旁开1.5寸处 。

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失眠等症。

中脘穴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处。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以通调腑气,和胃止痛。主治呕吐,反胃,腹胀,胃炎,胃溃疡,泛酸,胃出血,胃下垂等症。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促进消化吸收,健脾养胃,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煮至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病症。

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位于肚脐中央,为任脉之要穴。

功效:艾灸该穴位有温阳益气,健运脾胃之功效。煮至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症。

内关穴

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变化,上腹不适,胀痛或烧灼感,以及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泛酸等症。

梁门穴

梁门穴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功效:消食导滞,主治食欲不振,胃痛,呕吐,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管能症等胃部疾病。

得了浅表性胃窦炎如何治疗

1、中药方剂。症候:胃脘不舒,两胁满闷,多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心烦易怒,恶心暖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越鞠丸加减: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厚朴,木香,茯苓,炙甘草。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加减:暖气明显者,加旋复花(包煎)10克,代赭石(后下)10克;对于胃脘痛明显者,加乌药10克,延胡索10克,炒川楝子克;对于胃酸过多,反酸明显者,加黄连3克,吴茱萸1.5克,煅瓦楞子克,乌贼骨10克。

2、针灸疗法。临床上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滞者加解溪;长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选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进行治疗,均每日一次或者是隔日一次。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灸法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门。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食滞于中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瘀血阻滞加内关。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7日为1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失和,气滞胃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内关。

配穴:便溏加天枢。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10日为1个疗程。

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胃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胃酸过多配神阙,阳陵泉,膈俞。

方法:每穴灸5-7壮,隔日1次。

作用:调和脾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不和,气滞胃痛。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胃不好艾灸灸哪里

有好处。

胃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对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疾病,艾灸有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对胃部可以起到保养作用。胃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艾灸五大穴位来养胃。

胃俞穴和胃健脾


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直下,旁开1.5寸处,即为胃俞穴。

艾灸功效: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故艾灸本穴可增强胃的功能,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对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翻胃吐食,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三阴交养胃理气

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胃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

艾灸功效:该穴位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故可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对腹痛,肠鸣,腹胀,便溏,泄泻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梁门穴消食化滞

取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艾灸功效:该穴位归足阳明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协助旁边的中脘穴能更好的发挥对胃的保健治疗作用。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泄泻等症。

梁丘穴理气和胃

取穴:屈膝,从膝盖骨右端,量约3个手指的上方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该穴归于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有理气和胃,止痛,泻胃火之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痉挛,胃痛,腹泻,不欲食等症状。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 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疗法

临床上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滞者加解溪;长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选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推拿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推拿治疗可有摩腹揉穴法、脏腑点穴法、指压配合呼吸法、推颤运点捏脊法等八种手法,尤以摩腹揉穴法为常用。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隔1~2周后可重复。

梁门的准确位置图 梁门的功效

梁门属足阳明胃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如《针灸大成》曰:本穴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腹泻艾灸哪里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百日咳可以艾灸吗 百日咳怎么艾灸

大椎穴位置:大椎穴很好找,位于背部的最高点,也就是脖子后面脊梁上方凸起的那个地方

功效:艾灸大椎,能疏通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经气、调整气血,补充阳气,散寒驱邪,从而有效防治百日咳。不仅如此,艾灸大椎,还能补充人体的肾阳,增强身体抵抗力,防御其他疾病的侵袭。

风门穴位置:风门穴胃俞大椎穴下方第二个凹点向两侧旁开1.5寸。

功效:风门穴对于百日咳的患儿来说,灸风门能祛除体内的痰湿,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对痊愈极有帮助。

肺俞穴位置:取穴时,宝宝俯卧,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两指(食指、中指并拢)处,即是该穴。

功效:当肺气壅滞,艾灸肺俞,能将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导入膀胱经,最终由尿液排出体外。可以说,它是肺脏最好的排泄孔道,有极强的宣泄功能,能最大可能的清肺理气。因此,对于百日咳患儿来说,艾灸肺俞不可或缺。

将新鲜生姜洗净,切成薄片,吸去姜汁,依序放在这三个穴位上,每个穴位灸3~5壮,每天1次。这里需要选用小艾柱,因为孩子皮肤娇嫩,火力不能太强,灸的时候必须小心,以皮肤发红,稍有灼热为度。

艾灸疗法治百病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师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椎间盘膨出,咳喘,面瘫,痛经,少年近视等症。

【养生】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自我养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艾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4、中风

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灸,各3壮。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6、腹痛

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8、痛经

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9、泄泻

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0、阳痿

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1、颈椎

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13、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15、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16、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

18、小儿遗尿症

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19、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0、牙痛

艾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相关推荐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气血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补气益血,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脾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本方取神阙,补益脾,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

浅表性慢性炎会什么症状

浅表性炎是一种慢性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浅表性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常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临床可用针灸治疗,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滞者加解溪;长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选用中脘、足三里、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 一般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是浅表性炎产生与复发的根源,其它的如饮酒、饮

章门怎么简单取准确 章门怎么下针

进针章门时以斜刺0.5-0.8寸,侧腹部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为宜,进针的时候要注意,由于章门穴的深处是肝脾脏,因此不宜深刺,以免器官刺破出血的风险。 在穴位搭配上章门配足三里、梁门健脾和的作用,主治腹胀,配内关、阳陵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配足三里、太白健脾和、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此外,章门穴可艾灸,艾炷灸5-9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长痘痘艾灸哪里

艾灸对痘痘调理一定的效果。 长痘的原因由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或毒素堆积所导致的,利用艾灸的方法来调理,能达到清热解毒,平衡体内阴阳的效果,从而对痘痘肌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 不同部位长痘艾灸穴位 额头长痘:艾灸百会,大椎,合谷,太冲,涌泉穴。 两颊长痘:艾灸肝俞,胆俞,脾俞,俞,中脘,神阙,命门,足三里,三阴交。 下颚长痘,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 悬灸尺泽,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到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悬灸梁门,每次

下脘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下脘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按压酸胀感。 2.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酸胀感。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和肠,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疼,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腹痛肠鸣。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

艾灸穴位治疗

中医治疗: (1)、气滞痛: 证候: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痛: 证候:痛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呕血、黑便,舌质紫暗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痛: 证候: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

梁门的意思是什么 梁门的治疗用法

治法原则: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梁门穴,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艾灸方法:梁门穴,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手法:用手指的指端对腹部的梁门穴进行揉搓刺激,按摩约一分钟,待穴位处微微热胀就可以。

艾灸疗法 梁门穴

梁门穴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功效:消食导滞,主治食欲不振,痛,呕吐,炎,或十二指肠溃疡,下垂,神经管能症等部疾病。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 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

闭经艾灸哪里最快

血枯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补气血,益冲任为主,佐以养血,滋阴,健中。 艾灸取穴: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虚者,加灸俞,中脘;肝肾虚者,加灸命门,阴谷,腰夹脊,膏肓,内关,神门。 艾灸方义:血之会穴膈俞,脾,肝,肾三俞,调益三阴经之精血,关元填精培元,足三里健中斡旋,脾肾复健,精血得复,血盈海充,时自溢下,闭自开,枯自解矣。 艾灸方法:除背俞穴须让他人帮助外,腹部和下肢穴均可自行灸疗,每穴艾条悬灸15-30分钟。 血滞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理气活血,祛痰化瘀。 艾灸取穴:中极,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