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血丝容易和哪些疾病相混淆
红血丝容易和哪些疾病相混淆
毛细血管扩张症:
毛细血管扩张症,主要发生在皮肤透明白皙、又比较脆弱的人身上。主要是指毛细血管持久性扩张,他们持续性扩张,会导致皮肤出现丝状、网状或者星状的的损伤,用手指压住会褪色。他的特点是面部的毛细血管形成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损害,偶有灼热感或刺痛感,并显现红色。
这种情况不管男女老少均可发生,但主要以年轻女性为多。正常人在日晒等刺激后,出现小范围的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如果是大范围的出现,则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溢脂性皮炎:
溢脂性皮炎,是由于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在接触到某些过敏原之后,出现皮肤红肿,发痒,风团和脱皮等皮肤症状。
引起溢脂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也是两个
1.原发性刺激,主要由强酸、强碱、斑蟊和某些刺激性较强或浓度较大的化学物质引起。此类无个体选择性,且无潜伏期,任何人接触均可立即引起皮肤急性炎症。
2.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一部分具有特异性过敏体质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之后,经过4—20天的潜伏期(平均7—8天)使机体先致敏,如再次接触该物质后,可在12小时左右(一般不超过72小时)即可发生皮炎。此类过敏反应是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者。
银血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脂溢性皮炎 红斑边缘不十分鲜明基底部浸润较轻鳞屑少而薄呈淡黄色油腻性刮除后没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
2.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为多数椭圆形小斑片其长轴沿肋骨及皮纹方向排列鳞屑细小而薄大多数病人数周后可自愈消退后不易复发发病时常先有一个母斑以后逐渐增多
3.副银屑病较少见其表面鳞屑较薄周围炎症轻微没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4.盘状红斑狼疮好发于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鼻背部呈蝶形分布红斑境界清楚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其鳞屑为粘着性鳞屑与红斑粘附紧密剥离鳞屑可见其下扩张的毛囊口鳞屑底面有很多刺状角质突起病程日久可见损害中心萎缩凹陷色素改变
5.慢性湿疹 常可表现为红斑上覆鳞屑尤其发生于小腿部者但慢性湿疹多伴有剧烈瘙痒皮损两侧对称其浸润程度较银屑病为重表面鳞屑较薄不呈银白色基底色红可有渗水
6、体癣 头癣 比较多见患病部位也有脱皮、红斑、痒的症状,主要是有真菌感染引起 ,有一定的传染性。牛皮癣没有传染性,没有真菌的感染。这种情况通过真菌的检测可以鉴别。
红斑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边缘可变性,常在发红区周围发生白色条纹或网状损害,往往对称,并可在多处发生,病损区域粘膜平,白线条稍高,糜烂可愈合,病理检查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而红斑边缘清楚,范围固定,病损高出粘膜,或与粘膜平,或蚀下,天鹅绒样表面,颗粒,结节,肉芽状,磨砂状表面,不愈合,病理检查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上皮内有角化不良细胞,有时有角珠形成。
二,白斑
一般稍高出粘膜表面,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症状减轻,可以是斑块状,颗粒状,皱纹纸状或疣状,一般无自觉症状,自觉局部粗糙,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病理检查上皮增生,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增大,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红斑是在红色病损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有白色磨砂状表面,病损不愈合,病理检查除可见到上皮异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润癌。
白血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良性淋巴细胞异常性疾病鉴别
(1)慢性感染恢复期特别是结核病:应有明确的原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青少年,细胞形态特殊、血清IgM常升高、嗜异抗体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阳性。
(3)Waldenström’s巨球蛋白血症:血淋巴细胞数增高,细胞呈浆细胞样,往往有较丰富的嗜碱性胞质,胞膜与胞质有大量的IgM。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可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2.与恶性淋巴细胞疾病鉴别
(1)幼淋细胞白血病(PLL):多发生于老年,外周血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幼稚淋巴细胞为主,脾肿大突出,骨髓,血免疫表型以CD19.CD20、CD22.FMC7阳性,CD10也可阳性,CD25与CD38为阴性。
(2)成人T细胞白血病:中年发病多,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几乎全部病人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半数脾肿大及皮肤浸润,易发生高血钙症及溶骨现象。血清HTLV-I阳性是其特征。
(3)皮肤型T细胞淋巴瘤(Sezary综合征):中年发病率高,白细胞数正常 或偏高,皮肤浸润为突出表现,易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但脾大不多见。免疫表型以成熟T细胞为主
(4)血病(Leukemia)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菌血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并迅速生长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症状。发病特点是开始剧烈寒战,以后持续40~41℃的高热,伴有出汗、头痛、恶心。
2、毒血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由于血液中的菌毒素可直接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所以往往出现贫血现象。血液培养找不到细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严重损伤、血管栓塞、肠梗阻等病变,虽无细菌感染,但大面积组织破坏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
3、脓血症:身体里化脓性病灶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周游列国”,播散到其他部位产生新的化脓病灶时,所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症状。发病特点与败血症相仿,但在身体上可找到多处化脓病灶,甚至有许多脓疮。
脑出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其他脑血管病的鉴别 由于脑出血与脑梗死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两者鉴别很重要。轻型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还是困难的,此时,应进行脑ct扫描。对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与颅内大动脉(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相鉴别。在患者情况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ct扫描时,为了区别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多数教科书常用的鉴别用表可供参考。
2.与脑肿瘤的鉴别 脑肿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定位征,根据病史、体征特别是结合脑ct扫描不难做出诊断。但有少部分病例,特别是老年病例初期症状不典型,类似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起病形式,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ct征象又类似于脑梗死,则极易误诊。而部分脑肿瘤患者由于瘤内出血,可使病情突然加重,临床表现类似脑出血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脑肿瘤患者经临床积极治疗,在降颅压后症状可有短暂性好转,但总的趋势是病情在发展加重。因此,对于颅内高密度病灶,除了考虑脑出血外,也应考虑脑肿瘤的可能。必要时,可做强化扫描。
关于脑瘤引起的脑血管病,即脑瘤卒中,与脑血管病的鉴别,下列几点可作参考:①脑瘤性卒中一般不伴有高血压,而脑血管病多有高血压病史。②脑瘤性卒中多为转移瘤所致,有原发病灶的表现,而脑血管病则无相关疾病症状。③脑瘤性卒中经脱水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有暂时性好转,但症状很快出现反复,仍会再加重,脑血管病经治疗好转后,一般没有再反复。④脑瘤性卒中偏瘫较轻,并常伴有癫痫发作,而脑血管病偏瘫重,癫痫发生率很低或没有。⑤脑瘤性卒中眼底检查视盘水肿较重,且常呈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视盘往往没有水肿或水肿较轻,多数经治疗后很快消失。⑥脑瘤性卒中多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并且逐渐加重,而脑血管病多为急性发病,既往一般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⑦脑瘤性卒中一般而言,发病相对较慢,症状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急。⑧脑ct平扫和强化,以及脑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3.与其他昏迷的鉴别
(1)肝性昏迷:肝性昏迷即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或广泛门-腔侧支循环形成,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使来自肠道的有毒分解产物(氨、胺等)绕过肝脏而经门-腔分流进入体循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精神神经症状或昏迷。
(2)尿毒症: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
①常见原因:各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肾、紫癜肾,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肾脏病变等。慢性肾脏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代谢病,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高尿酸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
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疲乏、头晕、头痛、记忆减退、失眠,可有四肢麻木、手足灼痛和皮肤痒感,晚期出现嗜睡、烦躁、谵语、肌肉颤动甚至抽搐、惊厥、昏迷。可以伴有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造血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皮肤失去光泽、干燥、瘙痒,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系列症状。
③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诊断主要是根据肾脏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所以应注意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鉴别。
①在糖尿病的基础上,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感染、妊娠和分娩等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是尿糖和尿酮体阳性,可伴有蛋白尿和管型尿;血糖明显增高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5mmol/l以上,伴酮体增高,血液的ph值下降,碱剩余负值增大等。
③临床表现和诊断:早期酮症处于代偿性酸中毒阶段,多尿、口渴、多饮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酸中毒到失代偿阶段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饮食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显著增多等症状,常伴有嗜睡、头痛、烦躁、呼吸急快、呼气中含有丙酮如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眼压低,声音嘶哑,脉细数,血压下降。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于昏迷。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病。
④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多急性起病,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容易与脑血管病混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一般年轻人多见,急性起病,以发热和颞叶症候群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伴有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史支持诊断。
(5)一氧化碳中毒:诊断主要应依靠详细的病史资料,必要时检查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呈阳性反应可确诊。早期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猩红热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药疹:也能引起猩红热样皮疹,其他如麻疹、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均需与猩红热鉴别。缓症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类猩红热”表现常较重,可有肝、肾损害或休克。需细菌培养方能鉴别。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内毒素分子结构有部分与红疹毒素相同,也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但皮疹消退快,且无脱皮表现,并常伴有迁徙性病灶,病原学检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有草莓舌、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伴有眼结膜充血、口唇干裂、一过性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指趾末端膜状或套状脱皮,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病原学检查阴性,抗感染治疗无效。
混合型血管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方法:
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瘤体外观特征(葡萄酒斑状或草莓)。
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体位元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
压之褪色或缩小。
鉴别诊断
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 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 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硬红斑易混淆疾病
硬红斑易混淆疾病。根据小腿屈侧面对称分布的皮下结节伴触痛,可破溃形成溃疡及病理学改变,可以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小腿红绀病 为小腿下部弥漫性对称性青紫斑,无结节及溃疡发生。往往寒冷季节发病。患处皮温低于正常皮肤。
2、梅毒性树胶肿 损害常不对称,结节坚硬,发展较快,溃疡边缘锐利,基底有坏死组织及树胶样分泌物。有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3、瘰疬性皮肤结核 往往发生在颈部及胸部上侧。常单侧发生,很少见于小腿的屈侧面。有瘘管形成,和下方淋巴结核、骨结核及关节结核密切相关。
4、结节性红斑 损害常常发生双小腿伸侧面的结节,表面皮肤呈鲜红色,无溃疡发生。结节有自发痛及触痛,病程较短,常伴有关节痛及发热等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