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警惕心理营养不良
儿童应警惕心理营养不良
“今天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一代儿童要承受各方面压力,可他们往往心理上‘营养不良’。”
外来务工者、农村的孩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难免欠缺,父母生存压力大,很少交流沟通,心理上极易“营养不良”;城里的孩子,学习压力很重,家里往往过分溺爱、精神层面却缺乏交流,心理上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对这个身无分文离家出的平湖男孩,朱晓华分析,八、九岁正是“似懂非懂”的年纪,而且容易自卑。当得不到父母认可,或是恶语、批评后,他可能会想“你们不爱我,我就走呗”,好像“脾气”很大。
另外,“问题小孩”往往性格方面存在偏差,内向、孤僻,不主动沟通,可能做出冲动行为。
“一个合格的家长,不要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忽视了人格的全面发展。”
方兵14岁,正好处在“第二反抗期”,“在处理很多事情上容易走极端”。
现在学校对孩子的书本知识要求很高,但对孩子的心理的培养往往不重视。
“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模仿,比如之前听说过某地某学生自杀了,他们很有可能就记在心里,一遇诱因很可能效仿,这是非常危险的。”
月经初潮的年龄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下的提高,儿童饮食营养日渐提高,月经初潮也逐渐提前,最早可出现在9岁左右,最迟到18岁左右,也都属于正常。但如果8岁以前出现月经初潮,应警惕性早熟,如果18岁仍无月经初潮,应警惕发育迟缓。
警惕22种儿童心理异常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牐?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胸闷呼吸不是很顺畅吃完饭后明显去屎吧
出现胸闷症状应警惕心肌缺血,心肌劳损等的可能,建议查心肌酶谱,心电图等看看
警惕婴幼儿营养不良性贫血
正常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充满了血红蛋白,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及铁。孩子出生后的主要饮食是奶类,一般不容易缺乏蛋白质,铁则不然,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制品,含铁量都不高。若父母不注意在婴幼儿的饮食中增加含铁的物质,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同时,如果孩子长期腹泻、呕吐、食欲不振,或有慢性疾病等,致使铁的排出消耗量增加,也会引起婴幼儿营养不良性贫血。
临床上,我们常把血红蛋白在8~12%克时称为轻度贫血,6~8%克为中度贫血,6%克以下为重度贫血。轻度贫血的孩子一般只表现为脸色苍白、精神稍有低迷、爱缠人、食欲不振、体质弱、时常发烧感冒等,父母多以为是孩子的情绪问题,容易造成疏忽。但中度以上贫血的症状则较为明显,患儿的脸色煞白,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有的患儿还有异食癖,常喜欢吃墙皮、煤渣、火柴、纸等异物,并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同时伴随呼吸脉搏加快,肝脏增大等。重度患儿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脏增大、手脚浮肿、胸闷气短等症状。还有的患儿体力智力上出现严重倒退现象,本来会说话、会站、会走路,病后都不会了。而且头发出现枯黄、稀疏,哭时无眼泪,大便干燥,化验检查时可发现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及血小板数也急剧减少,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
治疗营养不良性贫血症的根本是补充相应的造血物质,即铁剂及维生素B12。一般治疗一周左右就会有明显效果,但用药并非长久之计和最有效之法,造血原料的供给根本来源于食物,这是家长们必须牢记的。不少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吃母乳,认为母乳是最好的营养品,但到1岁该断奶时由于宝宝哭闹而不忍心断奶,也不添加饭菜辅食,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得营养不良性贫血。所以,科学育儿是妈妈们应该了解和遵循的,一味溺爱和顺从孩子的意愿反而容易害了他。
小儿高血压要注意什么
(1)重点预防对象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若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经常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避免超重,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多食蔬菜,鼓励低盐饮食,少吃肥肉、猪油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因为胆固醇高,血管内皮会长斑块,把血管堵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如学习负担过重、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减轻环境中的噪音,保证足够睡眠时间,不通宵熬夜,因为睡眠时血管放松,血压可以下降。避免吸烟饮酒等。
小儿高血压的日常护理
1.重点预防对象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若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经常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避免超重,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少食精米精面,多食蔬菜,鼓励低盐饮食,少吃肥肉、猪油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因为胆固醇高,血管内皮会长斑块,把血管堵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如学习负担过重、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减轻环境中的噪音,保证足够睡眠时间,不通宵熬夜,因为睡眠时血管放松,血压可以下降。避免吸烟饮酒等。
孕期感冒一直感觉胸闷气短,干咳,怎么办
种情况建议要做下心电图,或是做下心脏彩超为好的。出现胸闷症状应警惕心肌缺血,心肌劳损的可能,建议要注意休息,增加全面的营养。增加的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当心儿童精神营养不良
近日一项微生物学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影响肠道健康,而且在营养干预后不会完全恢复。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治疗性的食品干预,不是总能让此类儿童长期恢复正常发育。
在从食物中提取、代谢营养物质的过程中,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起到重要作用。日前比较了孟加拉国营养不良儿童和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发现营养不良儿童的肠道菌群表现出不成熟的状态,而以食品为基础的现有治疗,也只能部分恢复。研究人员以此检验了一个假说:营养不良确实会扰乱肠道菌群的发育。
在此次调查中,团队成员确定了不到两岁的健康孟加拉国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后,以此为基础评估营养不良的儿童在两次食品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状况,两次食品干预分别是进口的以花生为主的补充剂,和本地产的以大米和小扁豆为主的治疗食品。两次食品干预都表现出一些对于儿童们肠道菌群成熟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改善都没能保持较长时间。
论文作者认为,营养不良的儿童肠道健康会因此受损,但通过同时延长治疗性食物干预和增加肠道微生物,或者采取两项措施中任意一项,可能会让临床治疗的表现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