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1、中医辩证治疗肾炎(风寒)
此类肾炎发病较急,初期症状为发热怕冷,伴有轻微的咳嗽和全身水肿,尤其是脸面部水肿尤为严重,大多数患者存在高血压,少尿量等症状。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沉细。中医认为在治肾炎时应以宣肺利水为原则,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杏仁、甘草、桑白皮、陈皮、云苓皮、大腹皮、冬瓜皮、生姜等,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2、中医辩证治疗肾炎(风热)
此类肾炎同样有发热的症状,但是不怕冷,患者有小便赤短,或血尿,咽喉肿痛,头、面部水肿等症状。舌苔薄舌质红,脉细数或滑数。中医认为在治肾炎时应以疏风解毒、利湿为原则,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菊花、桑叶、蒲公英、薄荷、生石膏、鲜茅根等,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3、中医辩证治疗肾炎(湿热)
此类肾炎同样有发热的症状,水肿同样以头、面部为主,尿液黄,或偏红。患者有口干口苦等症状。中医认为在治肾炎时应以清热利湿为原则,常用的药物有黄柏、苍术、云苓皮、猪苓、大腹皮、野菊花、苦参、生甘草、鲜茅根等,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不孕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是怎么样的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肾气虚证)
可见不孕,月经不调,经量异常,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等症状。中医认为系因肾气不足,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补肾益气、填精益髓为原则,方选毓麟珠。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肾阳虚证)
不孕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是怎么样的?可见不孕,月经不调或闭经,量少色淡,白带增多,伴有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面色晦黯等症状。中医认为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冲任失于温煦,不能摄精成孕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温肾助阳、化湿固精为原则,方选温胞饮。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肾阴虚证)
可见不孕,经期延后,量少色淡,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眼花心悸,皮肤不润,面色萎黄等症状。中医认为系肾阴亏损,精血不足,冲任空虚,不能凝精成孕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为原则,方选养精种玉汤。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肝郁证)
可见不孕,经期延后,经量异常,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舒,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中医认为系情志不舒,则肝失条达,气血失调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为原则,方选百灵调肝汤。
湿疹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湿疹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子宫癌的中医辩证治疗
对子宫癌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
气滞
主证: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可水煎服,也可共为细末,制成水丸内服。
血瘀
主证: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伴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边有瘀点,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桂技茯苓丸加减。桂枝、云苓、丹皮、芍药、桃仁。可水煎内服,可共为细末,制成水丸内服。
鼻咽癌的中医辩证治疗
鼻咽癌的中医治疗,以辨证治疗为主。还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灵活施治。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1、邪毒外袭,痰热结肺
治法:清肺利鼻,除痰散结。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鼻塞涕多者,可加辛夷花、白芷;涕血者,宜加白茅根、茜草根以凉血止血。
2、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三棱散加减。三棱、赤茯苓、当归、鳖甲、枳壳、白术、木香。
3、脾胃受伤,痰浊结聚
治法:调和脾胃,祛痰散结。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垦、制半夏。颈部肿块硬实者,可选加虻虫,土鳖、红花、桃仁、泽兰等以破血逐瘀散结。
截瘫的中医辩证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
配穴:分4组。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局部胀、重、酸感时,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阴部放射,则不得深刺,稍将针外提。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应尽量使之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电针
(一)取穴
主穴:扶突(臂从神经)、曲池(挠神经)、冲门(股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腰俞(马尾神经)、阿是穴。
配穴:中极、关元、会阴。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线,损伤平面两端棘突间。
(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务求刺中神经干。主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碍者加取2~3个配穴。具体刺法如下:扶突穴针刺2~3厘米,使上肢有触电感,由池深刺3~4厘米,使前臂有触电感。以上两穴为上肢亦瘫痪者选用。下肢截瘫用下述穴:冲门,刺入2~3厘米,肌四头肌出现收缩;阳陵泉进针2~3厘米,小腿外侧有触电感;腰俞,针尖向上,在骶椎与尾椎间向上深刺入6~8厘米,针感放射至会阴;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间刺入,深约4~6厘米,法同体针部分所述。配穴,任脉穴针感向会阴放射,天枢穴传至腹股沟。然后均通以电针,电针时,正脉冲不小于25V,负脉冲不小于45V,用连续脉冲波,每次通电5~10分钟,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周12次,3个月为一疗程。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2、百会、前顶、肩、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配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枢、支沟。
(二)治法
以电针为主,每次取主穴一组,据症加配穴,分别在头部、四肢、背部穴通连续波,频率60~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灸法:电针腹部时取关元、气海;针背部时取肾俞、大肠俞。在电针留针时用灸盒施灸3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4穴,交替应用。药物为维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叶荻碱,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中医辩证治疗少女倒经
有些青春少女,每到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便发生鼻腔出血或吐血现象,似乎是月经倒逆上行而引起,所以人们称为“倒经”或“逆经”,时间长了会引起少女月经周期紊乱或贫血症。
中医学认为,倒经主要由于血热气逆,经血不从冲脉下行反而上溢所致。而血之所以热,气之所以逆,又与肝经郁热、肺肾阴虚等因素有关。例如,平时性情急躁,爱生闷气,以致肝气郁结,气机不顺,肝火内盛,或素常体弱阴虚,又加忧愁不解,思虑过度,以致心火亢盛,或平时过食椒姜辛辣之品,郁热内积,热伤其血,则血逆上行。当月经将来或已行的时候,内热迫使经血上逆,就会发生倒经。
中医中药治疗倒经症有明显的疗效,可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施方。当鼻出血或吐血较多时,当务之急是止血,可采用下列措施:
1、冷敷止血。即让病人取坐位,头后仰,将冷水毛巾敷于前额。并用干净棉花浸透冷水,敷于鼻梁骨上,上齐双目,下齐鼻尖。
2、压迫止血。即甩手指分别压迫两侧迎香穴(鼻翅旁开二-分凹陷处),同时将大蒜捣成泥,敷于两足心。
3、药物止血。可用白茅根60克,小蓟50克,灶心土(打碎)20克,煎汤服。也可用鲜生地50克,鲜藕两节(洗净)一齐捣烂,挤汁服。
倒经症止血后,平素常以调经来达到治本的目的。应按“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分型论治。
肝经郁火型患者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红。平素心烦易怒,两肋胀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结,月经可提前,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宜用清肝引经汤来疏肝清热、降逆止血。
肺肾阴虚型患者经期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平素可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咳嗽咽干,月经多见先期量少,舌红或绛色,苔花剥落或无苔,脉细数。宜用顺经汤滋阴清火,引血下行。
患倒经症的女青年,平时要注意生活规律,心情愉快,在月经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忌服椒姜辛热之品,再对症治疗,倒经症能够治愈。
中医辩证治疗角膜病
1.外感风热证
主症:见眼睑红肿,抱轮红赤,黑睛生翳如星或如片状,畏光流泪,伴发热恶寒、头痛、咽痛鼻塞,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宜疏风清热,调和胃气。
方药:白术、羌活、防风、柴胡、桔梗、白芷、黄芩、荆芥穗、独活、木贼、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薄荷、甘草。
2.寒热错杂证
主症:见眼睑轻度发红,白睛红赤,血丝黯紫,黑睛点片状混浊;伴头痛额痛,鼻塞流清涕,便结尿赤,舌苔薄白兼黄,脉濡数。
治法:宜内清外解。
方药:当归尾、赤芍、黄芩、羌活、大黄(后下)、桔梗、川芎、黑栀子、荆芥穗、枳实、连翘、麻黄、细辛、甘草。
3.肝胆实火证
主症:见胞脸红肿,白睛混赤,黑睛溃烂,呈浸润状,或瞳神紧小,甚或有少量前房积脓,头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宜清肝泻火。
方药:生地黄、当归、赤芍、泽泻、龙胆、木通、车前子、黄芩、柴胡、山栀子、木贼、蝉蜕、金银花、蒲公英、水牛角、甘草。
4.肝脾湿热证
主症:见白睛红赤,睛珠痛如针刺,黑睛生翳陷下;伴胸闷胁胀或纳呆,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以祛热利湿,升发阳气。
方药:苍术、柴胡、蔓荆子、茯苓、羌活、桔梗、白芷、黄芩、龙胆草、川芎、独活、枳壳、薄荷、甘草。
5.肝肾阴虚证
主症:病程较长,抱轮红赤,黑睛溃烂久而不愈;伴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眼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以养阴祛风退翳。
方药:熟地黄、生地黄、牛膝、当归、麦冬、石决明、决明子、石斛、羌活、防风、杏仁、枳壳、木贼、蝉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