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当婴儿成长为幼儿,意味着出现了其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即从个体性的家庭生活进入集体性的幼儿园生活。孩子能否顺利融入集体生活,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善借游戏活动激发沟通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要主动邀请他一起玩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小朋友之间闹纠纷,老师也不要强行把幼儿拽到一边,更不能责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从中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游戏需要情节,也需要角色,儿童正是通过扮演角色,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情景。老师要帮助孩子学会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当司机,为同伴开车;拿一个玩具听诊器当医生,为同伴看病。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巧用情感交流架起沟通之桥
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儿童,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独生子女虽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
所以老师要经常和孩子相处,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老师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当孩子不与同伴交流时,老师可以给予引导。但当孩子已经参与到同伴游戏中去后,应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同伴游戏与交往。如果在交友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老师可耐心引导,千万不可简单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
培养礼让习惯提高交往能力
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沟通愿望,教给他们沟通技能。
培养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 “谢谢” 、“对不起”等等。如果幼儿在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就及时表扬。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沟通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冲突的事,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在沟通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沟通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老师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如小伙伴摔倒了要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可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孩子焦虑了怎么办
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和异样。焦虑的孩子内心非常不安,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睡眠质量降低,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习能力下降,成绩明显下滑,在学习压力下,很多孩子会提出不想上学,直到孩子不想上学时,父母才意识到孩子有了问题,而这时已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父母要细心,经常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
从内心关爱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基础、特长、个性,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望,培养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见;
及时与孩子沟通,为孩子解答人生不同阶段出现的困惑,不要过多关注于孩子的饮食、衣着、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与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把失败当作暂时没有成功和自己选择的方法需要调整的信号,仅此而已,把失败当作下一次成功的良好的提醒;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观念,让自己为自己的一切负责,遇到任何事情时,养成先观察自己和内省的方法,不把目光和想法归因在外部,让孩子更加理性;
夫妻关系保持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健康良好的夫妻关系,一定会培养出健康活泼的孩子;
如果父母焦虑,一定会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如果焦虑,一定要及时高整,克服,不要影响孩子。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不要轻易体罚孩子
体罚孩子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也是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表现,可能一时的惩罚可以起到威慑的效果,但是后期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所以不管孩子犯什么错误,都不要轻易的体罚孩子。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教育孩子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有时候孩子总会问你各种各样奇怪而幼稚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嫌孩子烦或者啰嗦,一定要耐心的给孩子解答,并趁机会教育一番。
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站长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孩子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不合理,有时候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时,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要学会跟孩子讲道理
在孩子面前,把身上那种我是父母,你就要听我的那种想法收一收,要学会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通过暴力或者命令让孩子折服。
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看待
有时候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要听自己的,可以把孩子当成亲密的朋友,相应的,孩子也会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有什么事都会跟你说的。
用鼓励替代批评
在生活中要学会常常鼓励孩子,就算孩子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也不要去责怪或者批评孩子,要常常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用孩子的语言进行交流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时候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带来的效果会更好,而且有时候孩子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大人说话的意思,用孩子常用的语言进行交流,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有些事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一些小事或者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同时又跟孩子有点关系的时候,可以尝试去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感情。
注意事项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和发展;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话,记住,不要一味批判;
给宝宝讲故事的好处
好处1:促进孩子智力开发
短短的讲故事时间,不仅能让孩子安静入睡,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
通常,年幼的孩子识字有限,精美的插图难以全面地传达故事内容,而孩子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爸妈的用心讲解就成了孩子扩大书本知识面最有效的途径。有时孩子的领悟能力会让爸妈大吃一惊哦。所以爸妈能较早地重视孩子的阅读需求、求知欲望,将对孩子今后的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好处2:加强亲子沟通
睡前讲故事的时间也是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睡前讲故事能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对儿童感情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在讲故事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他的反应,敏锐地捕捉他的兴奋点,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形象启发和诱导孩子,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达到正面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所有教导都会让他听不进去。我们应该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和孩子们吵甚至打孩子,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好关系是父母实施一切教育方法的关键。
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的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会让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场合,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家长应牢记以下: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时的了解孩子的状况,能够更好的来帮助孩子,孩子也能通过沟通来了解自己的父母,从而达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幸福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点,而且我认为现在人们现在所说的代沟,就是平时缺少良好的沟通,还有夫妻之间的良好沟通能让彼此了解对方关心对方,夫妻之间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更能避免现在普遍的离婚状态。朋友之间如果能经常沟通的话,能减少双方的误会,增进双方的友谊,朋友之间的良好沟通能是反目成仇的现象也大大的减少。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与孩子的沟通,如果不沟通,是无法教好孩子。孩子的一生充满希望,但这个重担是父母培养出来的,正是因为沟通,才能培养好孩子的一生。
如何纠正孩子暴脾气的方法
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
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时不要“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孩子好发脾气是后生的
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孩子学习绘画宜在3-4岁;学习音乐宜在5-7岁之间。因此,兴趣的培养不要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父母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找出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
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断的能力。
平时多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强化他这种行为
家人是一味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
既然孩子的脾气是后天形成的,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发脾气,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可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勤奋爱劳动的习惯,生活中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快乐。
如何培养和拓展孩子自己玩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孩子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长可以现在生活常规方面着手,制定规则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等。家长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会逐步约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规,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并坚决执行。如带孩子逛商场前,给孩子明确说不能乱买东西。尽管如此,孩子可能还会乱要,这时家长就要果断拒绝。孩子经过一次次失败的体验,自然不会胡乱要了。
2、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游戏中常常蕴含着规则,孩子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妈妈可以和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通过扮演“木头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而产生自我控制的意识。
3、家长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样。爸爸妈妈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好的话,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如带孩子外出,遇到堵车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消磨时光,避免把焦躁情绪传染给孩子,让等待的过程变得有趣。想对孩子发火的时候,深呼吸并说:“我要冷静,不能发火。”这些言行都会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你发现孩子道德品质方面是否发生了偏差?好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待于进一步养成?也只有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从心底里感觉幸福,促成好的习惯的养成。
5、循序渐进,及时表扬。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爸爸妈妈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内心世界,与孩子之间建起了绝对的信任,以便于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效地增强了父母的教育影响,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要给予耐心的说服教育,切忌一味地训斥、压制。再有,对于孩子表现良好的自控行为,要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6、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良好自制力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训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而要理智的去爱孩子。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以后顺利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素质,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已经成为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爸爸妈妈只要掌握小窍门,能加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变得更加优秀!
如何培养孩子 如何让孩子更优秀
讲睡前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帮助。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睡前故事是幼儿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大都是作家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有浓郁的情意,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够引孩子们发笑,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 当然睡前故事是有讲究的,不能时间太长,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故事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讲究,是那种平和,安静,优美型的,不能选择那种故事情节激烈,或带恐怖性质的故事,要不然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也许孩子会做噩梦。
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
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
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 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
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多让孩子动手,不要用您的“过度好心”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面对现在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就变成了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当务之急。所以,做家务便成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首要选择。
亲子园里、幼稚园中,人为的教育必不可少,而荒郊野外的大自然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更为重要和有效。
在茂密的森林中爬坡登顶,在青青的草地上采摘不知名的野花、追逐花间飞舞的蝴蝶。
孩子心灵上恣意获得的启迪,潜移默化增长的经验与智慧,犹如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却又显而易见,这对正在长知识的孩子而言尤其重要和必要。 能让孩子享受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春天是绿色的世界,在和煦阳光照耀下,悄然爬上枝头的嫩绿芽叶,会带给宝宝赏心悦目的春意。
那些手指无法捕捉的负氧离子和随风而动的松涛声、随意而发的鸟鸣声,对孩子身心发育可谓大有益处。 能让孩子直接感受自然,增长见闻。
当春意盎然的大自然豁然展现在孩子眼前时,必定会孩子欢呼雀跃,四处奔跑。
在暖暖的阳光中,迎着醉人的春风,泡在清新的氧吧里,听着欢快的溪流声,感受小鸟在枝头鸣唱的快乐。
那一棵棵树木、一根根枝条、一片片树叶、一朵朵小花、一只只小鸟、一条条小溪,所有的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比新鲜。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患上“儿童孤僻症”,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所致的。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今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再加上楼房上的现在,孩子就会缺少玩伴,感到分外孤独。因此,爸爸妈妈们多和孩子沟通是很重要的。
多和孩子沟通可以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和孩子成为朋友,减轻孩子的孤独感。
爸爸妈妈们多和孩子说说话,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孩子的大脑发育,这样就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不要说“不知道,等你长达以后你就知道了”,要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运动认知和运动习惯,而且还能增强孩子与家人的亲情互动与情感升华。
孩子成长需要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做基础。
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从小喜欢上体育运动,不仅有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勇敢、顽强的精神。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正如现在大力推广的校园足球活动,意义并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的足球明星,而是通过足球运动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培养孩子吃苦、勇敢、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的意识。 与此同时,与孩子共同参与也能让家长更好地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有些家庭甚至是在孩子的带动下全家都养成了锻炼的好习惯。
家长对运动的理解和参与,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只有认识到运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参与孩子的体育活动,才能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享受不完的爱,而奉献却很少,甚至没有。如果享受父母创造的幸福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他将是一个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那将足十分危险的。
所以,我们要十分注意向孩子进行奉献教育。父母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父母带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增长孩子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甚至对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有积极的作用。 孩子的爱心奉献和向善心理,光靠书本教化足远远不够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学校建立了学生义工制度,规定学生每学期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要达到多少小时,并作为学期考核的重要方面,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时限,就拿不到学分。
和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做义工,这是一种实践教育过程,是培育学生心智、体能的重要手段,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爱顶撞家长要冷静应对
小明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语、数、英成绩都不太好。上周末,小明爸爸带着孩子来资讯,并说小明平时做功课时不专心,爱看电视,一说他还顶嘴,打了他也不改。老师发现,父子关系发展到谁也不服谁的状况。
老师了解到,小明爸妈工作忙,从小把小明交给爷爷奶奶带,老人除了操持家务也没有什么爱好,经常和小明一起看电视,小明也跟着爱上了看电视。而小明的爸爸妈妈 每天工作完回家感到疲惫不堪,也常借看电视消除疲劳。到了快期末考时,小明爸爸才要求小明不能看电视,但小明这时已很难抵住电视的诱惑。
专家提醒,大人的带动作用,使小明爱上了看电视,小明老爱顶嘴,说明孩子也“有冤”。此时家长不应单向地考虑孩子身上的错误,更应反省自己和孩子沟通 时是否有良好心态,要找到沟通的科学方法。
孩子的“叛逆期”是成长必经过程
小念的妈妈为照顾小念辞去了还不错的工作。小念乖巧伶俐,小学六年下来成绩一直不错。但初一开始,小念变了,对妈妈很不尊重,对学习也没什么 兴趣,成绩一路下滑,还经常躲在房间里看小说。妈妈看着孩子很多习惯都不顺眼,两人一说就吵。
专家认为,11岁后的孩子处于“叛逆期”,对于学习认知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和谐性,也决定了孩子学习成绩的发展。首先,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的“反抗”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他们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孩子对不喜欢的事情一律顺从,反而会陷入无法自力更生的危险中,变成缺乏自主性的人。
怎样的“顶嘴”是合理的?如何接受和引导孩子的“反抗”?这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自控力和自主能力的关键环节。
请放下忙碌每天和孩子有个约会
有效的沟通能令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令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上升。因此家长们在关注孩子吃好、喝好、睡好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亲子沟通在孩子健康成长当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1.养成每天沟通的好习惯
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很忙碌的,不是工作就是应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时间一长,亲子感情就疏远了,孩子看到父母只是很有礼貌的打个招呼就各自回房了。要想改善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养成与孩子每天沟通的好习惯,如果真的很忙没有时间,那至少每天睡前要和孩子有一次谈话或是互动,可以是亲子阅读,也可以是一起做游戏,更可以是促膝聊天。你至少要了解一下孩子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让他们给你讲讲他们遇到的有趣事情等等,这样可以向孩子发出明显的爱的信号,亲子之间的沟通也就会越来越密切,亲子感情自然升温。
2.最好有固定的沟通时间
与孩子沟通最好是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如果不能每天的话,那最少在每个周末,能和孩子有个约会,这个约会的时间不能随意变动,就算是上司的电话也不能阻挡你与孩子的约会。你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散散步、游个泳,总之做对孩子健康成长有意义的事情,在你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孩子的信任。
3.主动和孩子聊天或互动
如果你约孩子一起去散步,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好像有心事的样子,那就主动和孩子聊天说起自己一天的见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或是讲一两个有趣的笑话,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这样你们的沟通将更愉快。当孩子向你讲起一些令他们很烦恼的事情时,尽可能地倾听,用眼看着孩子,这会让他们的沟通更愉快和顺利。
4.给自己做个沟通备忘录
很多家长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忙得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亲子之间出现关系疏远的原因之一。养成与孩子沟通的良好习惯不妨从给自己做个沟通备忘录开始吧!到了时间点,抛开忙碌的工作,带着孩子来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或是和孩子一起去参加社会活动,去田野里放一次风筝,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亲子沟通好机会,会让他们的沟通越来越好,亲子感情越来越深。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这个重大的转折过渡期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作为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为孩子的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罚倒垃圾等等,这对于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