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做哪些检查
对诊断有困难的静脉血栓形成,可选用下列检查以资确诊。
(一)上行性静脉造影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o。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
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二)静脉压测量 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三)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vascular noninvasive technique) 近年来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如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法,诊断尚难明确,仍需作静脉造影。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不断探索和完善无损伤检查法,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 1965年Atkins首先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125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形成的放射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这种试验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特别是可以检出难以发现的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因此这可作为筛选检查。
它的缺点主要有:①不能发现陈旧性血栓,因为它不摄取125碘纤维蛋白原;②不适用于检查骨盆邻近部位的静脉血栓,因为在这一区域,有较大动脉和血供丰富的组织,有含同位素尿液的膀胱,扫描时难以对比;③不能鉴别下列疾病:纤维渗出液炎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新近手术切口,创伤,血肿,蜂窝组织炎,急性关节炎及原发性淋巴水肿。
最近,上海中山医院同位素室和血管外科合作,采用99锝标记尿激酶,注入浅静脉,发现能被血栓摄取,所形成的放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对诊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正确率,高达90%以上。
2.超声波检查 1959年里村茂夫首先应用,其原理是当一束超声波对一个移动物质反射时,由于Doppler效应,它的频率随被测物体波移动速率而改变。血液中的红细胞作为反射物,当超声波束穿过流动的血液时,其频率将随血流速度而改变。检查时,将超声探测仪的探头,放在下肢较大静脉的体表位置上,如股静脉、髂外静脉、中段股浅静脉、腘静脉和胫后静脉。当血液通过时发出声响,无血流时声响消失。这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可反复检查。能迅速作出结论。但根据各家报道,确诊率高低悬殊,自31~94%不等。它有下列缺点:①不适于检查较小的静脉血栓,因没有造成较大静脉的血流改变;②圈套静脉,如早期血栓尚未形成明显阻塞,就不一定能够发现;③如有很大侧支或浅静脉,可造成深静脉通畅的假象;④不能测得肌肉中静脉、股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的血栓。目前已有国产袖珍式超声波听诊器,对检查静脉通畅度,十分简便、迅速。
3.电阻抗体积描记法 1971年Wheeler首先倡用,其原理是正常人深吸气时,能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使小腿血容易增加;呼气时,静脉血重新回流,下肢血容量恢复常态。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可以测出小腿容量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深呼吸时,小腿血容量无明显的相应改变。Kakkar指出,这种检查可以正当正确地诊断较大静脉的血栓形成,但对小腿较小静脉的血栓形成,效果并不满意。
静脉曲张后期能引起腿部溃烂吗
下肢血管有动脉和静脉两类:动脉出心脏象树枝越分越细,将血液运送肢末,担负营养功能,动脉若有病,出现肢体供血不足,表现有:脚凉,苍白,疼痛,麻木, 跛行等.动脉常见的病有: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脚,动脉栓塞,雷诺氏病等.下肢静脉自下向上将血液回流心脏,静脉象树根,越汇越粗,下肢静脉有深静脉和浅静脉两组:浅静脉位于皮下,看的见摸的着,深静脉在腿的深部,看不见摸不到.下肢深静脉病有:深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堵塞性和倒流性两类.下肢静脉曲张的后期多出现下肢深静脉病,下肢深静脉病的后期多并发下肢浅静脉曲张,这种静脉曲张称为继发性静脉曲张.浅静脉病,深静脉病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到晚期都能引起:腿肿,腿沉,腿痛,抽筋,变黑,发痒,流水,溃烂,形成臁疮腿,老烂腿,常年不愈,或愈又复发.
下肢深部静脉病,有急性发生和慢性发生两种.急性者多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诱因:产后,手术后,外伤后,骨折后,久病卧床等,下肢突然发生肿胀,慢性下肢深部静脉病多发生在:营养过剩,血脂高,肥胖,久立,久坐,久蹲等下肢活动较少的人群中.
下肢深部静脉病的治疗:西医主张开刀手术治疗,中医主张非手术综合治疗.西医手术治疗的术式有:深静脉介入疗法,深静脉修复疗法,深静脉置换疗法.这些疗法都不可避免地损伤血管壁,血管壁的创伤疤痕是术后复发,再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倒流严重,肿胀明显者,静脉瓣手术治疗的近期,远期疗效不佳,且手术治疗的费用昂贵,多数病人难以接受.中医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有:药物的内治法,药物的外治法,饮食疗法,体位疗法,活动疗法,精神疗法等.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重要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做的比较优秀的是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他们的血管外科带头人Smile(张强)医生是最早开始重视这种病症的几个专家之一。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如何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致命
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而在所有血栓性疾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一种。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人体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同时,血栓在形成早期,相对容易松动脱落,脱落的血块随着血液循环流至肺动脉里,形成肺动脉栓塞,这种情况异常凶险,一旦形成便可能导致人体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还会破坏血管,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皮肤发黑溃烂,甚至出现老烂腿。
西方把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其原因是因为飞机的经济舱的空间比较狭小,坐飞机长途飞行的人因肢体缺少活动,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除了血流缓慢之外,血栓的形成还和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往往是以上原因共同作用形成。因此,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大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骨科、妇科等术后患者。这些患者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同时因为手术后人的应激反应,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外科手术的创伤,合并有血管壁损伤因素,三种因素同时出现,导致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非常高。有数据显示,髋、膝关节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达到50%。另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在药物的作用下血液会处于高凝的状态,也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下肢肿痛,尤其是突发的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排除血栓形成的可能。而对于有高度怀疑血栓形成的患者,B 超是较好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极早期和很细微的血栓。
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病的时间分类为,发病两周以内的血栓为急性期,两周以上至一个月的为亚急性期,超过一个月的为慢性期,也就是进入了血栓后遗症期。对于患者的愈后来说,抓紧发病两周以内的时间治疗很关键。此外,对于怀疑可能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同时抬高下肢,严禁剧烈运动和挤压患侧肢体,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已经确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应该立即到血管外科就诊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统计分析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妇女产后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早在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
除以上原因外,由于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所以解剖原因也可是血流减慢。如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其远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的较右侧缓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常发生于手术后、骨折、产后等,其中血流缓慢时一个重要因素,临床上所见的患者亦大部分发生在左下肢。除此,静脉的瓣膜袋、腓肠肌静脉窦,也是造成血流缓慢的因素。
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
通常,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可见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术后数日内血液中血小板较正常高2-3倍。血小板对胶原纤维有很强的亲和力,当静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迅速聚集粘附与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另外,血小板增高,在血小板内合成的血栓素也增高,血栓素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不能消除血栓素的生物效应,最终形成血栓。此外,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由于严重的失血,脱水,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增多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长期服用避孕药,亦可使血液中凝固因子增加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而诱发血栓形成。
国外报告妇女口服避孕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比正常人多5倍。各种恶性肿瘤,在崩解产物中含有组织凝血因子,也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据报道,肿瘤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达40.9%。
三、导致静脉壁损伤的病因
当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常见的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及化学性损伤等)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总之,当静脉壁损伤后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可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1.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 骨折碎片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等机械性损伤,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骨干骨折损伤股静脉,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损伤髂总静脉等,均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施行直接涉及静脉的手术,如深静脉瓣膜修复术、静脉转流术和静脉段移植术等常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反复穿刺静脉或于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亦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据有关报道120例,因静脉或静脉内膜受损者4例,分别为静脉穿刺、大隐静脉切开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和腘静脉铁皮伤。因血管术后发病者43例。妊娠期子宫体逐渐增大,对髂静脉产生压迫;骨盆、髋关节及股骨上端的手术,也可间接或直接地损伤股髂静脉,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2.化学损伤 静脉输注大量的高渗葡萄糖液、各种有刺激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抗癌药物以及造影剂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激惹静脉内膜,内皮细胞受损,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细菌血行感染也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分娩前后盆腔充血、感染和子宫内膜炎及其他感染均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4.其他病因 如年龄 肥胖及抗火化蛋白C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多为中年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特别高,而儿童则几乎不发生本病。老年人血液高凝可能是生理性的,多患血液易凝的多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这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老年人的静脉逐渐老化,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有报道,一种由抗凝因子缺陷,导致的蛋白C抗凝途径中抗活化蛋白C现象,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突发下肢肿痛疑是静脉血栓
根据长期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中一些成分改变,凝血因子增多,使血液出现所谓“高凝状态”。例如,患恶性肿瘤时,癌细胞会破坏组织并释放出粘蛋白和凝血活素等血液高凝物质,导致血栓形成;产后因血中雌激素大增,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使血液容易凝固;又可因长期卧床(因外伤、骨折、截瘫等)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变慢,导致血栓形成。但尚有约1/3的病人还找不到诱因。
一旦发生单侧下肢突然肿胀,就应到专科就诊。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和无损伤性血管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早期及时应用各种溶血栓药物治疗,特别是尿激酶等治疗,多数病人疗效明显。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因即使去除血栓,往往也会再次发生。慢性期病人的治疗十分棘手,多数药物见效甚微,可在小腿部穿着特制的医用弹力长袜,常可帮助血液回流,减少肿胀。慢性期病人虽长期存在下肢肿胀,但绝不会引起肢体坏疽。
鉴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大手术、产后、恶性肿瘤、外伤、骨折等因素有关,故大手术后应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即使在术后24小时内因病痛卧床时,也应锻炼小腿腓肠肌,伸屈踝关节。因为肌肉锻炼,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起到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对一些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则应大手术后一周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肠溶阿斯匹林和潘生丁,这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出现脑血栓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人体血液中有凝血与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局面被打破,且凝血系统占优势时,血栓便应运而生。具体来说,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表面形成的血液凝块或沉积物,它可以发生在血管中的任何地方,导致血液流动停止。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表现从头到足都有。脑血管血栓可使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即偏瘫、失语、视觉和感觉障碍、昏迷,可致残、致死。心脏血管的血栓形成,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周围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因为坏疽而致截肢。
血栓不仅发生于动脉,也可发生于静脉。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最常见,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最可怕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罪魁祸首,临床中60%以上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甚至猝死。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1、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疼痛和压痛:
深静脉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2、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
3、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股青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
4、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股白肿:
当下肢深静脉血栓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1.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哪些人易患下肢静脉曲张
1、40岁以上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老化也日渐严重,老化的血管内膜粗糙不平,容易导致血小板附着在粗糙的内膜表面,释放出凝血物质,继而使红细胞聚集形成血栓。另外,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也较中青年人高,再加上老年人活动量减少,血液流速降低,也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2、偏瘫的病人大多数偏瘫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致使动脉内膜凹凸不平,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致使脑动脉闭塞,造成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这些病人的血液内的胆固醇和血脂也高,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因素,血液高凝状态自然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偏瘫后,长期卧床不起,再进一步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同时,这些病人的静脉内膜也会出现粗糙不平,就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自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也较大。
3、妊娠晚期的妇女和产妇前面已经介绍了妊娠妇女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病因之一,只要子宫增大到能使腹腔压力增高,就可以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待到子宫增大到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产后1~2个月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后用大量止血药物和产后恢复期间活动过少有关。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都把产后叫"坐月子"。常常把产妇关在屋子里,不许出去,甚至卧床不起,自然活动量减少。血液循环速度也就减慢,就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一个因素。再加上产后为了下奶,进食多量含脂肪的食物,致使血液粘稠度增大,也是原因之一。
4、大手术后病人除以上的人容易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外,腹部大手术后和下肢关节手术后病人也容易患下肢深静脉形成。除了在106问中介绍的腹部手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有很多资料表明下肢骨关节手术后也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高达50%以上。
5、长期服避孕药物的人口服避孕药物以后可以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加,使抗凝血酶的活性降低,因而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预防更重要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病例逐年增多。此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甚至导致截肢和肺栓塞(P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得了深静脉血栓会出现哪些症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深静脉血栓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预防深静脉血栓更重要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可致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