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怎么缓解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呕吐怎么缓解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呕吐怎么缓解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呕吐艾灸哪里图解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呕吐出血针灸治疗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呕吐艾灸哪里图解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艾条有什么功效 解表散寒
艾条艾灸具有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受外邪表证及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泻痢等证。
反胃可以艾灸吗
反胃可以艾灸。
反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表现过程是先恶,然后干呕,最终呕吐,也有光呕不吐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是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从而缓解反胃症状。
呕吐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呕吐怎么办 针灸缓解
穴位:内关穴、中脘穴、关元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等
做法:患者仰卧位,分别在上述穴位施针,每个穴位20分钟即可。请在专业针灸师的操作下针灸。
功效:止呕,和胃等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肠梗阻呕吐。
反胃呕吐吃什么缓解 反胃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1.反胃呕吐情况出现以后一定要注意吃东西的速度减慢一些,每一次的吃饭量不宜过多,像酸菜汤,稀粥一次性如果吃得太多,就会有很多的泡沫堆积。
2.吃完饭以后也需要好好散步,好好休息一下,不要立刻运动或者立刻做体力劳动。
3.有反胃呕吐症状的人吃完饭以后最少要两个小时以后才能躺下来,睡觉的时候枕头要稍微高一些。
4.反胃呕吐患者胃部一般都比较脆弱,应该从细节方面来改善不良的症状,让胃部变得更加健康,这样不舒服的问题自然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中医治疗呕吐方法大全
偏方治疗
1、饮羊奶治反胃干呕
方剂:鲜羊奶适量。
制用法:将羊奶煮沸。每次饮1杯,每日2次。
功效:滋阴养胃。治阴虚所引起的反胃、干呕等症。
2、醋矾糊外敷止呕
方剂:陈醋、明矾、面粉各适量。
制用法:上三味共调成糊状。用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一般半小时后可发生止呕作用。
功效:消积解毒、清热散癖。用治呕吐不止、泄泻。
3、萝卜蜂蜜止恶心呕吐
方剂:萝卜1个,蜂蜜50克。
制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上蜂蜜。分2次吃完。
功效:健脾,和中,养胃。用治恶心呕吐。
4、白胡椒半夏治呕吐
方剂:白胡椒、制半夏、鲜姜等份。
制用法:前两味共研细末。鲜姜煎汤。以姜汤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调匀并捏成大丸粒。每服30-40丸,用姜汤送下,每日2次。
功效:暖肠胃。用治呕吐(包括胃炎,幽门肥厚、狭窄,胃癌初期等的呕吐)。
5、甘蔗姜汁治吐食干呕
方剂:甘蔗汁半杯,鲜姜汁1汤匙。
制用法:甘蔗汁是将甘蔗剥去皮,捣烂取的汁液。姜汁制法与此同。将两汁和匀稍温服饮,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和胃止呕。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