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的病因
厌食症的病因
AN的病因学复杂,为多因素疾病,涉及社会文化、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方面。
过去,AN常常被认为是与西欧和北美文化密切相关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广告业飞速发展、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健身行业大量涌现以及妇女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非西方社会也均有AN的报导。在西方国家,存在着“苗条”的文化压力,大量的媒体信息和营销策略营造出节食促进成功这样的氛围,女孩在她们早年社会化过程中就认为苗条的女性比胖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更成功。
AN患者病前可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低自尊、完美主义、刻板固执、保守欠灵活、敏感多虑、严谨耿直、内向拘谨、胆怯退缩、多动好胜、自尊心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幼稚、好幻想、不能坚持己见、犹豫不决等,对成功或成就的要求非常高。临床资料证实,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发生意外,重病或死亡,以及自身的意外事件导致精神情绪抑制因素与AN有关。一些儿童平时偏食、挑食、好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父母有过度关注子女饮食,反复唠叨,强迫进食,反而降低了儿童摄食中枢的兴奋性,进而发展为AN。
遗传因素在AN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这由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证实,不过,AN的遗传方式和基因位点尚未确立。有关AN的神经生物学已展开了深入研究,涉及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AN还存在多种神经内分泌异常,多种激素或神经肽与食欲、饱感有关,并且不同激素或神经肽之间存在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大多数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而言,它们是状态相关的,往往在临床恢复后亦恢复正常。脑影像学方面,有多项CT研究显示AN患者在长期饥饿时有CSF间隙扩大(脑沟和脑室扩大),有一项研究发现体重增加后又恢复;功能影像研究发现AN患者额叶和顶叶皮层代谢和灌注降低,并推测局部5-HT功能紊乱。
厌食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厌食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厌食症如果不积极的治疗,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专家表示,患上厌食症之后患者朋友一定要积极的检查治疗,关于厌食症具体有哪些治疗方法,我们在下文一一做详细的介绍。
如何治疗厌食症?
1、手术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采用的现代脑立体定向技术从设备和技术上来讲均达到了安全、微创的标准。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的是难治性精神病患者,通俗的讲就是药物、电休克、心理等内科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或者是服药后副作用过于严重,患者无法忍受。
另外一种就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非常差,不愿意服药,无法保证药物治疗的系统性。1、患者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2、病史在3年以上。
2、精神治疗
临床中使用较多的为抗抑郁药。病因学中认为该病可能与抑郁症有关,采用氯丙咪酸、阿密替林、多虑平等。安定类药物也是常用来调整病人焦虑情绪的药物。这两类药物对改善病人的抑郁焦点情绪有肯定的作用。
最早用于治疗厌食症的药物是冬眠灵(氯丙嗪)、奋乃静等药,使用小剂量,以治疗病人极度怕胖、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体形(体相障碍)等,在治疗中也收到一定效果。
神经性厌食症的预后研究提示,在发病约5年后,70~75%的病人恢复;而病程长于5年者预后不佳;病程4~8年的病人死亡率达5~8%,这包括由于营养不良衰竭、感染造成死亡,也包括自杀。
综上所述,上述内容为患者朋友们简单地介绍了关于“厌食症有哪些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大家都知道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厌食症这种心理疾病,一定要找准发病原因,从根本上彻底治愈。
厌食症患者有哪些临床治疗方法
住院的目的是“取消家庭因素干扰”,使之摆脱原来的致病环境。在家长同意下限制探视为好。如此可协调厌食症病人和家庭在心理治疗中的关系;加强社会活动;增进饮食;获得适宜体重;住院期间便于医护人员劝说病人进食和实施心理治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消除刺激拒食行为的因素,双亲的不安和过分关注、担忧,是可造成拒食行为的恶性循环。
耐心给厌食症患者讲解发病的心理根源和矛盾,讲解营养知识懂得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知晓过度节食的危害,确立人生正确审美观。
鼓励厌食症患者进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少量多餐逐步增加进食量。限制零食,使其有饥饿感,能摄入较多正餐。由专人帮助进食,避免提及饮食与体重的关系。形成轻松愉快的进食气氛,逐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体重增加时予以表扬鼓励。
厌食症患者的饮食治疗要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和患儿共同兴致勃勃地制订1周食谱。有的可先从流质开始,有的甚至需静脉营养。注意糖、蛋白质、脂肪比例适当,热能适中以及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的补充。
呕吐较重时可口服吗丁林每次5~10毫克,或灭吐灵每公斤体重每次0.2毫克。严重呕吐的厌食症患者可使用氯丙嗪,每次12.5毫克至25毫克,肌肉注射。抑郁症者,可加用阿密替林每次5毫克,丙咪嗪每次12.5毫克,或碳酸锂每次0.15克。
厌食症患者应补充微量元素0.5%硫酸锌复b液,每日每公斤体重0.5~1毫升,或葡萄糖酸锌每次10毫克,1日冲服2次,连服3~4周。在医生护士监护下可试行用胰岛素刺激食欲,每次皮下注射胰岛素8单位至12单位。健脾运化的中药。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常见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常见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即使是日渐的消瘦,患者仍对体重增加忧心忡忡,焦虑不已。患者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否认患病。患者不会主诉厌食或体重下降,通常对治疗有抵触情绪。就诊的原因要么是被家人带来,要么是因为其他并发症或者主诉其他症状(如浮肿,腹痛,便秘等)。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常见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患者常常作伪,在食物摄入上撒谎,隐瞒自己诸如引吐之类的某些行为。50%的厌食症患者都会在暴食后引吐,并服用轻泻剂和利尿剂(暴食-催泻行为,见下文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常见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患者通常对性失去兴趣。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心搏徐缓,低血压,低体温,毛发幼细或轻度多毛症以及水肿。即使病人已经极度瘦弱,仍可保持异常活跃的状态(包括坚持剧烈的锻炼),并无营养匮乏的表现,也不会有异常的传染病易患性。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常见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患者普遍出现抑郁症状。
上面的文章就是为大家介绍了精神性厌食症会出现的精神状态有哪些,精神性厌食症对于一个人的身心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出现各种的不良现象,所以是一定要引起重视的,如果发现自己患上了该病,就一定要积极的检查和治疗,还有就是生活中一定要加强身体的锻炼,合理的安排饮食,不能的节食减肥。
关于节食的误区
误区一:节食吃代餐包
病患危机:胃癌
一个21岁的花季女孩患上了胃癌。这虽然让人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罪魁祸首却是反复减肥:为了快速瘦身,她一度每天只吃香蕉,甚至光喝白水,经过地狱式减肥终于瘦了下来,但总处于饥饿状态的她,忍不住时就会暴食一顿,开始陷入了节食-暴食的恶性循环,一段时间后,胃终于抗议了。
几年前因为胃癌而去世的34岁美食家原晓娟也曾经总结了自己身体受损的原因:“我没有善待自己的胃,饮食极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而且常常节食减肥,这样反复折腾,胃成了身体上最薄弱的器官。”
健康提醒:节食,报复会在10年后到来
如果你从25岁时就开始用节食来保持身材,10年后你的健康状况将会因此受损。节食使到达胃部的食物只有那么一点点,胃的运转能力和承受力也会随之逐渐下降,而与此同时,胃还要忍受浸泡在多余胃酸中的折磨,长期下去,患胃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误区二:催吐、强运动、吃减肥药
病患危机:神经性厌食症
香港艺人袁洁莹曾经因为减肥而患上厌食症,几天不吃东西也没有感觉,体重一度掉到31公斤,她曾对媒体说,患上厌食症使她一度感到厌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陈珏博士曾对54例厌食症病人做了专项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女性占88.9%,在起病诱因中,“怕胖”排第一位,占77.8%。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减肥方式多种多样,比较集中的有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过度运动、自我引发排便和自我诱发呕吐。神经性厌食症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患上这种病,就算自己想治愈都很难。
健康提醒:节食,要减量不减质
即便想减肥也要吃三餐,只是适当地控制主食和肉类,循序渐进地进行。建议水果和蔬菜不要减,牛奶不要减,牛奶的含钙量比较高,对女性非常重要。
厌食症症状有哪些
一、体象障碍
厌食症的主要表现往往是围统体重减轻而进行的。厌食症患者由于长期刻意挖制食欲不敢吃饱,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食量进一步减少。随着“减肥”的深入而真的出现食欲减退现象。厌食症患者在发病早期,仅有体重减轻的现象,仍能正常工作学习,同时,由于刻意增加活动量、继续减肥、继续节食、体重持续下降。
厌食症病程后期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产生浮肿、乏力、消瘦和心率减慢等症状,最后产生心、肝、肾、脑等器质性损害,然而至此病人仍然不愿进食,以致骨瘦如柴、皮包骨头、病情继续恶化,出现重度营养不良甚至并发其他躯体疾患如感染,严重的厌食症患者有死亡的危险。
二、起病不明
厌食症患者起病隐匿,以致家里人不易发现,最初厌食症患者仅是偶尔几次的不进食,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规律性的节食,以致出现进食后引吐,参加剧烈运动,吃减肥药、喝减肥茶,参加各种与减肥有关的活动,如学习班等,交流减肥经验,心得,体会,最后发展成条件反射,一听到吃饭就恶心、呕吐,总说自己不饿,体重明显减轻,营养缺乏。出现头晕、头昏、眼花低血糖等反应,稍活动就出汗。
什么样的原因诱发了厌食症
1、家庭因素,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
2、社会因素。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如果发生了厌食症很有可能会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要避免厌食症的发生,了解到了上述的介绍之后,大家认识到了厌食症的发病因素是什么了,厌食症较为普遍,会有较多的人出现厌食症的症状,从而困扰了患者的生活,大家应当提防厌食症的出现,而且还应当清楚的认识此病的发病因素才可以。
有效的治疗厌食症的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厌食症
心理治疗厌食症包括疏导病人的心理压力,对环境、对自己有客观认识,找到适应社会的角度及处理和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充足睡眠能力。另外,对健康体魄的概念,标准体重的意义,对厌食症患者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客观的估价。了解食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家庭关系紧张的厌食症患者,必要时可请家人做家庭心理治疗厌食症。
行为矫正治疗厌食症是心理治疗的另一类型,主要是促进病人体重恢复,可采用限制厌食症病人的活动范围及活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奖励性地给予活动自由,这种方式一般要在医院中当病人体重极低时采用。
行为治疗厌食症
行为治疗厌食症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厌食症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对于厌食症来说,可以通过代币制疗法、行为塑造法等方法减轻病人对食物的厌烦心理,逐步改善症状。
补锌治疗厌食症
微量元素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在人体内参与多种酶的合成。 锌可通过其参与构成的含锌蛋白对味觉和食欲发生作用,从而促进食欲。厌食症人体缺锌,特别是对于生长期儿童影响更为明显。其临床表现是: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味觉迟钝甚至丧失、皮肤创伤愈合不良、易感染等。因此服用新稀宝牌锌硒宝片可以有效补锌,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精神治疗厌食症
临床中使用较多的为抗抑郁药。病因学中认为厌食症可能与抑郁症有关,采用氯丙咪酸、阿密替林、多虑平等。安定类药物也是常用来调整病人焦虑情绪的药物。这两类药物对改善病人的抑郁焦点情绪有肯定的作用。最早用于治疗厌食症的药物是冬眠灵(氯丙嗪)、奋乃静等药,使用小剂量,以治疗病人极度怕胖、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体形(体相障碍)等,在治疗中也收到一定效果。神经性厌食症的预后研究提示,在发病约5年后,70~75%的病人恢复;而病程长于5年者预后不佳;病程4~8年的病人死亡率达5~8%,这包括由于营养不良衰竭、感染造成死亡,也包括自杀。
厌食症病因
【病因】
①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②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也可导致厌食。
③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④锌缺乏和缺乏某些内分泌时,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⑤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
⑥近年来较多增加的维生素A和/或维生素D中毒等。
除以上疾病外,应注意小儿情绪变化可引起厌食。特别是因家长溺爱对小儿进食采取不适当的态度,反而引起神经性厌食(参阅精神疾病篇)。不良的饮食习惯常是厌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高糖的饮食使食欲下降;两餐之间随意吃糖果、点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都影响食欲;夏季气候过热,湿度过高以及过多的冷饮都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影响食欲。
长期厌食可致营养不良和体质减弱。
厌食(anorexia) 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
得厌食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元凶1、厌食症不是疾病,是一种症状,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消化系统不好,各种严重的疾病影响,让孩子长期的不爱吃饭,长期的便秘等会引起厌食症的,还有很多的原因是孩子近视的环境不好,家长和孩子的心里因素导致厌食症出现的。
元凶2、厌食症的患者是因为消化道出现了问题,吃下去的东西都不能很好的消化引起的疾病,还有的时候是因为长期的用药,比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引起厌食症病症的。
元凶3、厌食症孩子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不爱吃饭,日渐消瘦的情况出现,这个是因为孩子的身体不是很好,严重的缺乏微量元素导致疾病产生的。
元凶4、厌食症的孩子是因为长期的挑食,导致身体的营养跟不上,出现了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严重缺乏导致疾病产生的。
元凶5、厌食症的孩子发病的原因很多的,这个和孩子自身有关系的,很多的孩子一直都有挑食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如果一直都不改正,时间长了就见什么都不想吃了,也就形成了严重的厌食症疾病了,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细数厌食症病因
1、身体因素
厌食症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此外,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厌食。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2、家庭因素
厌食症也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
3、情绪因素
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4、社会因素
厌食症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5、气候环境
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鶒,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如何患上厌食症
厌食症的病因学复杂,为多因素疾病,涉及社会文化、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方面。
过去,厌食症常常被认为是与西欧和北美文化密切相关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广告业飞速发展、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健身行业大量涌现以及妇女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非西方社会也均有厌食症的报导。在西方国家,存在着“苗条”的文化压力,大量的媒体信息和营销策略营造出节食促进成功这样的氛围,女孩在她们早年社会化过程中就认为苗条的女性比胖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更成功。
厌食症患者病前可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低自尊、完美主义、刻板固执、保守欠灵活、敏感多虑、严谨耿直、内向拘谨、胆怯退缩、多动好胜、自尊心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幼稚、好幻想、不能坚持己见、犹豫不决等,对成功或成就的要求非常高。临床资料证实,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发生意外,重病或死亡,以及自身的意外事件导致精神情绪抑制因素与厌食症有关。一些儿童平时偏食、挑食、好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父母有过度关注子女饮食,反复唠叨,强迫进食,反而降低了儿童摄食中枢的兴奋性,进而发展为厌食症。
遗传因素在厌食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这由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证实,不过,厌食症的遗传方式和基因位点尚未确立。有关厌食症的神经生物学已展开了深入研究,涉及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厌食症还存在多种神经内分泌异常,多种激素或神经肽与食欲、饱感有关,并且不同激素或神经肽之间存在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大多数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而言,它们是状态相关的,往往在临床恢复后亦恢复正常。脑影像学方面,有多项CT研究显示厌食症患者在长期饥饿时有CSF间隙扩大(脑沟和脑室扩大),有一项研究发现体重增加后又恢复;功能影像研究发现厌食症患者额叶和顶叶皮层代谢和灌注降低,并推测局部5-HT功能紊乱。
神经性厌食症病因
遗传(30%):
患者的同胞姐妹中,同病者有6%~I0%,远高于正常人群的预期患病率,说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患者有严重的体温调节障碍和月经紊乱,提示在丘脑损害可能是本病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发育(25%):
本症患者存在体象障碍,其心理发育,素质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婴幼儿期有饮食问题;
②病人的父母过于关注饮食;
③家庭关系影响了儿童期自我认同的发展,有人认为厌食是向儿童期退行的表现,是对青少年期情绪问题的回避。
社会因素(15%):
多来自于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城市人群的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在城市中,私立学校的女生患病率高于普通学校。
厌食症的病因
1 社会心理因素:
13岁以后,是性的生理及性的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对于性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女孩,对自身的第二性征发育和日益丰腴的体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强烈的愿望要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的“苗条”。
2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的压力可严重地影响个人的观念及行为。现代社会中以身材苗条作为有能力、高雅、有吸引力的标志,使体重偏低受到人们的青睐。进而觉得自己要保持身材,故不进食,久而久之,就会发展称为厌食症。
流行病学的特征提示社会文化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发生变化。青春期的少女思想活跃,追求苗条,加之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很容易以男性的审美观约束自己。于是在女性中节食就开始流行。AN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3 其他社会学因素:
在多数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调查中发现,本患者多来自于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城市人群的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在城市中,私立学校的女生患病率高于普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