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并不是好事
孩子太乖并不是好事
这些年来,我遇到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小时候多是乖孩子,他们善于察言观色,讨好他人,承受着很多本不属于他们的压力。直到有一天发展成身心疾病才发现,做了多年的乖孩子,其实是舍弃掉了许多自我的需要,把自己逼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路。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喜欢乖孩子?莫过于他们能让大人省事。乖孩子往往是这样炼成的:当家长有一堆事要处理,孩子又不听话时,威胁、训斥往往比讲道理有效。于是,“再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不听话,让警察把你抓走!”话一出,往往立竿见影。而要安抚一个孩子的情绪则更有难度:首先要家长自己情绪平稳;然后要看到哭闹背后的需求;最后迅速想出有效的对策。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树,自然生长会枝繁叶茂,而用栅栏围起来虽外形符合期望,但压抑了许多成长的力量,甚至会造成内伤。乖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应对问题方式,决定了他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比如行为保守,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缺乏乐趣;敏感于周围人的言行,经常怀疑,退缩;自卑,不敢承担,感觉怎么努力都难以让人满意;习惯讨好他人,让人觉得好欺负;经常压抑自我需求,积压不良情绪,时间久了容易被偏头痛、失眠、脱发、皮炎等症状困扰。还有些孩子表面看着乖,内心的叛逆指数却非常高,等到家长无法控制时,就会爆发出来。
事实上,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天性,尊重并给予发展空间,使之发挥潜能,美好绽放,在工作中创造自我价值,在生活、亲密关系中发现自我,体验幸福。要做到这些,家长和老师摆正跟孩子的关系最关键,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带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陪他一起体验世界,体验自我。因此,第一,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想法、需求、愿望,能配合时尽量积极配合;第二,要给他爱、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威胁、控制、怀疑或评判;第三,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第四,让孩子做符合他年龄的事,不过分超越也不包办,比如不要让四五岁的孩子经常性地照顾体贴他人,不要强制十多岁的孩子保持长时间安静;第五,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帮他建立自我边界,不侵犯他人,也不让他人侵犯自己;第六,不要让孩子去承担父母的矛盾、负面情绪。
当然,有些养育良好、内心富足的孩子也会表现出乖和懂事的特点,分辨起来很简单,看孩子是坦然、欣喜、满足,还是怯怯的、违心的、讨好的、卖力的。如果是前者,不用担心;如果是后者,就要注意解放捆绑孩子的枷锁,别让他太“乖”了。
如何对孩子表达生气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
让孩子乖乖吃药有技巧
天气忽冷忽热,孩子容易生病。看病麻烦不算什么,家长说给孩子喂药才是最令人头疼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乖乖吃药呢?医生跟记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经验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余明医生说,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经验2:鼓励大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孩子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
余明说,小孩3至6个月时,要适当给他们喝多种口味的果汁和汤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汤、芥菜汤(汤要是滚汤,里边不加盐)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让孩子慢慢适应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药的时候,自然就不怕苦了。另外,家长什么东西都带头吃,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经验3: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但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经验4:吃药要谨遵医嘱
所谓谨遵医嘱,就是要严格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说药吃多少次、多少量,一定不能随意加减,减了没有药效,加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
每次的药量需要精心计算好。只有在吃药立刻呕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回相应的量,否则该吃多少就是多少,就是吃药后半个小时呕吐了也不用加。医生若一次开了好几种药,只要没交代分开吃,通常都可以把几种药混在一起吃,但要注意搭配后不能放太长时间。
另外,思密达和吗叮咛必须在饭前(含喝奶前)半小时吃,前者是让肠黏膜形成保护膜,后者是促进胃肠排空,不提前吃就没有效果。但多酶片是开胃的药,要和食物一起吃才有作用。其他消炎、清热、退烧的药物,饭后吃即可。若孩子频繁呕吐,则最好在两餐之间吃药。
最后,要强调一点,除了退烧药,不要把孩子的药常备在家,小孩不舒服应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
让宝宝乖乖吃饭的10个方法
1、为孩子准备一套专用餐具
大人的碗筷、叉子不适合孩子使用。用又大又重的杯、碗盛满果汁或牛奶,孩子会有压迫感而影响食欲。尖锐的叉子以及易破的餐具,也不宜让孩子使用,以免发生意外。儿童餐具比较适合孩子,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购买,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餐具,以促进吃饭的兴趣。
2、提早十分钟通知孩子吃饭
若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被打断,难免会有生气、反抗和拒绝的心态,所以即使面对一个2岁大的孩子,也应该事先告诉他即将要做的事,然后给予他缓冲时间,将玩具收拾干净,准备用餐。
3、少吃零食
少量多餐是最有利于孩子的饮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点心的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孩子到了正餐时却吃不下。而且要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当点心,不要吃“垃圾”食物。你想你自己要是下午4点才吃了一杯酸奶,1袋薯片,那么5点还会乖乖坐着吃晚饭吗?
4、让孩子一起帮忙
为了满足孩子的学习欲望,吃饭前妈妈可以叫孩子一起来帮忙,如整理餐桌、摆碗筷等,这样,孩子会充满对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饭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5、换换烹调方法
孩子吃饭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菜的味道不好,有时是因为烹调的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所以不妨经常换换烹调方式,清蒸啊、红烧啊,让宝宝有新鲜感。另外,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艳的食物,若把饭菜做成灰灰的,恐怕就难吸引孩子乖乖坐着吃饭了。此外,温度太冷或太热的食物孩子也不会喜欢。
6、餐中多加孩子喜欢吃的东西
虽然均衡摄取各类食物,才可帮助孩子健康地发育成长,但也不可强迫孩子进食。可先以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为主,再由少至多,渐渐加入其它的或新的食物,让孩子接受各类食物,这样可以发掘更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只要饮食更富变化,孩子自然乐意安安稳稳坐下吃饭。比如孩子很喜欢吃豆腐和豆子,在尝试新菜的时候就可以经常放点豆腐或豆子进去,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点。
吃饭时
7、教会孩子用筷子
不少吃饭坐不住的孩子都是由父母喂饭的,所以孩子三岁后,父母就可以教他学用筷子,学会自己吃饭,也容易坐得住。三岁以下的孩子也要让他学会用勺子自己吃饭,若他能自行吃光,就会有成功感,慢慢就能增加他对吃饭的兴趣。虽然开始弄得满桌饭粒,脸上身上都一塌糊涂,但是这是必须有的一个开始。
8、饭桌上别骂孩子
吃饭时气氛要轻松点,令孩子自在。妈妈千万别为了让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设法,甚至大动干戈。不要总是急着问:“你还想再吃吗?”如果宝宝说:“吃饱了。”父母就别再强求他吃了。这样,他才能慢慢体会出吃饱了是个什么概念。不会刚吃几口饭就往外跑。
9、让孩子有饥饿感
孩子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饭,有时是因为他不饿。所以,要想办法让他有饥饿感。父母可以在孩子吃了几口就跑开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好了,孩子吃饱了”,然后把碗收掉,不要在乎他剩下多少。几次下来,孩子就会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饭就会饿肚子。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吃完饭
10、多表扬
当孩子能够很安稳坐住吃饭时,不要忘了表扬他。或是饭后爸爸妈妈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爸爸妈妈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宝宝睡眠手册介绍
宝宝每天睡眠时间
1.一岁以下宝宝。对于一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我们建议宝宝每天的睡眠时间要达到16小时。孩子的月龄还比较小,需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为了能够保证一岁以下宝宝的睡眠时间,爸爸妈妈们在白天的时候,需要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合理安排宝宝白天的睡眠时间,夜晚比较安静,更适合宝宝睡眠。因此,日夜时间安排要恰当。
2.两岁左右的宝宝。当宝宝超过一周岁,在两岁以下的时候,我们建议宝宝每天需要12小时的睡眠时间。此时的宝宝已经是属于比较好动,学会了走路,对于外界的很多事物都有着好奇心,白天宝宝可能会更专注于玩。然而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建议安排宝宝午睡,晚上的时候,爸妈还要哄着宝宝早点休息。要是宝宝还没有睡意,那么建议爸爸妈妈们让宝宝喝牛奶或者是为宝宝讲述有趣的晚安故事。
3.三岁到六岁的宝宝。孩子的睡眠时间和年龄是息息相关的。当宝宝已经三岁的时候,我们建议宝宝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0小时到12小时之间。然而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们督促宝宝晚上八点后就要休息。宝宝三岁之后,白天的睡意比较少,有些孩子也比较爱玩,甚至都不乖乖午睡。然而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仍旧需要得到保证,我们还是要控制好孩子的睡眠时间。
如何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
我们在护理宝宝的时候,要注重孩子的睡眠时间控制,为宝宝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很多家长认为无法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关键在于孩子老是不乖乖睡觉,该怎么办呢?
1.创造良好睡眠环境。想要让孩子乖乖睡觉,我们还是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家长尽量让孩子在卧室中休息,尽量不要制造噪音,让孩子乖乖休息。
2.为孩子洗热水澡。冬季寒冷,有些孩子由于太冷,睡得不安稳。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们为孩子洗一个热水澡,促进宝宝更好眠。
3.饮用牛奶。当孩子睡眠质量比较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营养的牛奶,促进宝宝更快入睡。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睡眠时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能够合理的安排宝宝的睡眠时间。
中国父母家教的3大悲哀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
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别总用“乖”评价你的孩子
1.“乖”的孩子大都没主见
有的父母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为孩子安排好,并且让孩子照着他们的意思去做,孩子不得有丝毫的不遵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对父母长辈的话言听计从的习惯,自己没有任何的想法和主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会中生存时就会缺乏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从来都是父母给他们决定,当父母不再他们身边时,他们也就不知所措了。遇到问题都无法自主解决的孩子,将来该如何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
2.“乖”孩子脑袋缺乏想象力
乖孩子不仅容易缺乏主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乖孩子更缺乏想象力,总是听爸爸妈妈的话的孩子不爱思考,因为他们总是不需要思考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父母会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多数都很老实、不调皮、不搞怪的原因了。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一般都是调皮的、敢向规矩和纪律挑战的,他们总是能在各种情况下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鬼点子”,而这些鬼点子往往能孩子变得有趣、有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所以,乖未必好,不乖也未必就不好,看事情不能过于绝对。
3.“乖”孩子容易忽视自己
因为心中被装满了应该怎么做,孩子渐渐地就变得没有了自我,即使孩子自己心里万分的不愿意,他们也没有了反抗的意识,只知道替别人考虑。因为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一旦某件事情没有达到父母或者亲友的要求,就容易自责,从而产生忧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会使孩子的人格难以健全的发展。
除了以上讲述的这些,“乖”孩子还容易掉入“固执”这个怪圈。因为过于听话导致即使某件事情是错误的,他也不会相信别人,总是对父母和长辈们的话深信不疑,因此,会变得很固执,难以沟通、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
1岁宝宝开始学会反抗怎么办
一直以来得到满满的爱,进入儿童的两个反抗期后,使孩子对自我有所醒悟。因为放心所以能够主张“我就是我!”这代表你的育儿方式没有错,请对自己有自信。
孩孩优小迪认为面对孩子的反抗,妈妈如果慌了手脚,情绪化地责骂孩子,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然后,为了确认自己是否被爱,孩子会更刻意唱反调。妈妈感到有压力越骂越凶,孩子也越来越磨人,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的两个反抗期怎么做?包容孩子的叛逆,向他表达感谢和无限的爱
爸妈再怎么烦躁,也别忘记告诉孩子“我很爱你”、“谢谢你出生成为我的孩子”。当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说“我不要!”的时候,好好教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孩子觉得自己被无条件接受,会产生安心感,就算做错事被骂也会乖乖听从。
儿童的两个反抗期里妈妈温柔拥抱孩子,爸爸严格指正孩子,父母分配好彼此的角色,育儿就会很顺利。即便是独自养育孩子的爸妈,只要扮演好接受孩子以及教导规范的角色,完全不会有问题。
孩孩优小迪建议在这个时期受到尊重长大的孩子,遇到青春期的第二次叛逆期就可以比较顺利度过。
宝宝睡眠曲有什么好处
妈妈温柔地随便唱什么歌,都是睡眠曲,再也有可以放一点轻音乐,或者睡觉前一起亲子阅读一下,然后关了灯,让孩子睡,妈妈再讲一个故事,这样可能帮助孩子不知不觉进入梦乡,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语言能力。
可以听一些儿童歌曲,也可以道音像店买开发宝宝智力的曲子。如数鸭子,摇篮曲,小红帽,好妈妈,小兔乖乖,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爱的礼赞,雪之梦、卡农、《睡眠音乐》。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
1.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在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真的很乖、很听话,他们对人很有礼貌,可是他们却总是在人后做这一些令人反感的事情,比如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欺负同学。在老师眼里他是那么的听话,表现得很乖,可是老师一旦走开,他们马上就变了一个样子。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能够依据打人的神色和心情判断他们的想法,从而去做一些讨好大人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人情世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这些会直接让孩子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走越远,甚至因此而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表面上乖的孩子,会比一个表面上坏的孩子还要可怕。而作爸爸妈妈的不要被孩子的表面所迷惑了双眼。
2.有问题的乖孩子
父母都觉得孩子什么都挺大人的话,让孩子按照大人的理想的方式而生活,大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很听话,也从不跟大人提要求,也从不调皮捣蛋,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先不要过于高兴,而是先要担心,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至少能跟上有问题,从而到医院检查,因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它并不是一条小狗,她有着自己的思维,不什么都听大人的安排,他们也会调皮,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除非他们有问题。父母一定要知道该如何去判断孩子是不是有一场,而不要一味的当做那是因为孩子很乖巧。
3.乖孩子标贴不好
当一个孩子被认为很乖的时候,那么他就被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大人会对他们另眼相待,就像一个习惯以好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人,突然做了一件令人不满意的事情一样,他们马上会变成坏人。而经常做坏事的人,那也就很正常,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家长随便给孩子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之后,回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思维的发育,那样会将它们禁锢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中,这毒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什么好处。
4.关键在父母怎么看待
什么是好孩子,而什么是坏孩子?鬼孩子如何,而不乖的孩子又会如何?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于父母是怎样看待,坏孩子只要他们聪明可爱、机灵可爱,那就已经很好了,调皮又呢过怎么样呢,做错事又怎么啦,只要他们能够承认自己做错了,并且还会改正这个错误,那么他就是一个好孩子。定义好孩子和坏孩子,乖孩子这没有什么实在性的意义,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是看父母怎么教育和引导,如果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宝宝厌奶怎么办 厌奶期3大特征
厌奶期的孩子无论精神、活动力都和往常一样好,可是每到喂奶时,就会放声大哭或别开头极力抗拒,就连强迫喂食仍不愿意乖乖吞咽。
另外,如果大人不小心让孩子尝到有味道的食物,也可能导致在这个阶段进入厌奶期。
成长到4~6个月大的阶段,视力与听力比刚出生时更好更清楚,颈部的肌肉张力也越来越好,懂得如何自行抬头张望身边事物。
所以喝奶时只要有人在一旁走动,或是附近有玩具、电视、广播等声光刺激,就很容易因此分心没办法专心吃奶。
宝宝大部分的时候不愿配合乖乖喝奶,只有到了睡前,在半梦半醒的迷糊状态反而能顺利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