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退烧的误区有哪些

退烧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发烧时用冷敷方法敷在额头处,使身体降温

冷敷额头无法令身体其他部位降温,对于发烧状况没有改善。

许多人在发烧时,为了降低身体的温度,会用冷毛巾或者是降温贴敷在额头处。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身体发烧状况,没有实质性的祛热效果。降温祛热的关键就是降低血液的温度,额头处血管分布较少,并且没有较大的血管,单纯通过降低额头处血管中血液温度很难实现降温作用。

正确的方法是在较大血管分布处进行冷却处理,如颈部两侧脖筋处、腋下、大腿根部等。将冰块放入密封袋中,然后用毛巾包裹号,放置在以上部位,会有很好的降温祛热效果。

误区2:用药时,根据使用说明中的提示“饭后使用”,吃完饭后,马上进食药物

“饭后使用”其实是“饭后30分钟后”使用的意思。吃完饭后马上就吃药,药物会和尚未消化的食物混杂在胃中,原本是要通过胃部吸收才能起到药效的药,最终没有被分解消化就同食物一起被送至小肠。无法起到应有的药效。饭后30分钟,食物基本消化完成,胃酸量逐渐恢复,这时饮用药物,可以在胃部被很好的吸收消化,起到应有的疗效。

正确的用药方法:

饭前指进食前30分钟左右

饭后指进食后30分钟左右

两餐间指前一次进食2小时后

只有严格遵守以上进食方法,才能让药效发挥到最大。

误区3: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有害

食品添加剂中也有天然物质,并不能一概而论,判定全部有害。

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在选购食品时,我们对于添加剂格外的关心。食品添加剂往往被认为是人造物质,这是错误的认识。维他命类、氨基酸、柠檬酸这些添加剂,是自然的食品中本来就含有的成分。像制作豆腐时放入的卤水、梅干中放入的紫苏叶,事实上都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

误区4:出于健康目的,选择使用植物油

植物油使用过量会减少身体内好的胆固醇,造成人体酸化。

油质的种类

饱和脂肪酸

肉、牛油、猪油、乳制品、可可坚果油

特征:保持体温;摄取过度会造成胆固醇、中性脂肪的增加,影响血液流通。

不饱和脂肪酸

为一元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一元不饱和脂肪酸

橄榄油、坚果含有的油脂、黄油

特征:增加有益的胆固醇,不易酸化。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红花油、大豆油、鱼油(DHA)

特征:减少体内胆固醇含量。如果摄取过量会造成体内不好的和好的胆固醇同时减少。易酸化。

油脂通常会被认为是减肥的大敌。油脂摄取过多对健康造成损害。

被认为是健康食物的植物油中,含有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摄取过量会造成体内好的及坏的胆固醇同时减少。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易酸化,一旦酸化,就会使身体细胞受损,造成老化和生活疾病。

正确的饮食方式是,饱和脂肪酸、一元不饱和脂肪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3:3:4的比例进行摄取。保持膳食平衡,均衡摄取肉脂、鱼脂、植物油。

误区5:对于身体的擦伤,放置不管,认为让伤口通风干燥,易于伤口愈合

现在让伤口保持“湿润”成为主流。通常对于擦伤,治愈的方式就是清洗然后让伤口自然“风干”结痂。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争议,往往会留下疤痕。其实伤口处渗出的体液,可以帮助伤口愈合。因此,在清洗伤口后,用创可贴覆盖住伤口,防止体液风干,让伤口保持“湿润”状态是现在主流的做法。而且密封环境下有助于抑制细菌滋生,防止伤口感染。与干燥的伤口环境相比,减少对肌肤的刺激,环境疼痛灼热感。

对于伤口正确的护理方法:用自来水冲洗伤口;用医用棉棒除去伤口处沙粒等物质;在伤口处贴上创可贴。

建议少用消毒剂,以流水冲洗伤口为主。消毒剂会破坏表皮细胞,不利伤口的愈合治疗。

误区6:有氧运动要持续20分钟以上,才能燃烧脂肪

只要运动,脂肪就在燃烧。“如果减肥的话,2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话我们经常会听到,但是事实上是严重的误解。开始运动后,首先是分解糖转化成能量支持运动。接下去就是燃烧脂肪。但是并意味着前20分钟分解糖分,20分钟后分解脂肪这种严格的界定顺序。只要是运动就会消耗身体脂肪。

繁忙的生活中,无法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运动,所以利用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零散时间,进行简单的运动,积少成多水滴石穿,同样可以起到健身房一样的燃脂减肥效果。

走路时,大步走;尽可能的走楼梯代替做电梯;在公车地铁上保持收腹挺胸夹臀的站姿;经常做家务。

改变日常生活小习惯,持之以恒就有大效果。

误区7:骨盆闭合,身体就会变得纤细,身材就会变好

骨盆过度闭合,是造成失眠及食欲不振的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流行骨盆减肥法,骨盆的闭合状况,决定了身体体型体态的平衡以及健康。事实上骨盆是在一天当中不断的开合闭起的部位。骨盆开启,身体多余的水分及老化废物就会滞留,下半身血液流通不畅,是肥胖及体寒症状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骨盆闭合并不是好事,骨盆闭合就意味着身体处于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就寝时骨盆闭合,会造成失眠、焦躁、食欲不振等。

教你走出退烧四大误区

误区一 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 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 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 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点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只盯着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有发烧时,还是建议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己自行给孩子用药。

发烧三大误区千万不能犯

患者在发烧了以后,衣服尽量不要穿的过多,被子也别盖的过厚,以免影响到体热的散发,可以多喝些温开水,还有红枣姜茶,或者是用物理的方法来退烧,用毛巾浸湿温水,然后再擦拭身体,特别是额头、腋下、手心脚心,及时的更换衣物,在饮食上还要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可以给予一些有营养容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像豆浆、米粥、面条汤等,如果体温很高的患者,则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千万不能犯的第一个发烧误区是在发烧的是会洗冷水澡或者冰敷,可以让烧退的快,其实洗冷水澡、冰敷,并不能降温,只是让局部的皮肤暂时性的温度下降,这样做反而会对身体散热不利,因为冷水会让皮肤血管收缩,毛孔收缩,所以最好在发烧的是会洗温水澡,可以让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体内热量的散出。

第二个误区是发烧是受寒引起的,所以要加衣盖被捂汗,其实就算是受寒发烧,也不能捂汗,因为发烧的是会要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捂着非常不利于散热,这样反而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要多喝水多排尿,促进散热,补充发热时候的液体消耗。

第三个误区是一发烧马上给吃退烧药,其实偶尔的体温升高可以减少病菌的复制和繁殖,能够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某些致病微生物,所以在不是很严重的时候不要马上吃药。

宝宝退烧的4大误区

误区一:捂汗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捂汗”来退烧,但是,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

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摸起来并不热,反而有些凉。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所以,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误区二: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

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着凉发烧38摄氏度,家长心急如焚,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觉得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

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事实上,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三:高热不吃退烧药,非等医生给药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体温都升高到39摄氏度了,家长还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等见了医生不可。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见,他们不给孩子降温的目的是,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孩子如果烧到38.5摄氏度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现在门诊病人多,等候的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再挂号、交费、候诊,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这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因为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发生。

误区四:不吃药只吊针

在门诊,医生常遇到一些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吊针,说是吊了针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因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还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家长带孩子看病,动不动就要求医生给打吊针,以为这样能比口服退烧药来得快。其实,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而一些退烧针剂,可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

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宝宝退烧避免3大误区

相信为人父母的你们最害怕的就是宝宝生病了吧,一旦宝宝有身体不适的状况出现,作为家长是非常焦虑的!儿童发烧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进入秋季之后!你们儿童发烧怎么办吗,有什么好的办法是可以帮助宝宝退烧的吗?生活中儿童发烧吃什么食物好呢?

孩子发烧怎么办? 不要用错退烧方法

宝宝发烧是成长的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状况!你们知道宝宝发烧的原因吗,其中主要因为:宝宝容易接触细菌,儿童的抵抗力较差和抗病菌能力没有成年人好!那么宝宝如果发烧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儿童发烧生病了就乱了阵脚,一定要避免下面的误区哦!

误区一:发烧先捂捂

发烧的宝宝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摸上去手脚冰凉,这时候,家长往往误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继而给宝宝捂得厚实些,但是儿童汗腺不发达,往往越捂越热,还容易造成脱水。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应解开孩子的衣服来散热,保证充足的水分,多给患儿喝水以助散热,以免脱水。

误区二:擦酒精降温

在医生和一些家长实施的退热措施中,往往采取的物理降温的手段之一就是用30%左右的酒精擦浴。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烧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烧调节机制,不仅无效,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

误区三:发烧不能洗澡、吹空调和风扇

有些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电扇,否则容易受寒加重病情,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

误区三:发烧立马退烧

当小儿发热体温在38℃以下时,不必处理。应密切观察,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嗜睡、食欲极差、严重咳嗽或呼吸费劲,则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孩子的温度升得不是很高,精神状态还可以,不要盲目轻易退热,因为这样做或许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并可掩盖病情扰乱疾病的发展规律,对诊断治疗不利。

此外,从医学专业人士角度来说,感觉孩子发热,前24小时不一定要去医院。但需要注意的是,24小时内孩子有过激的一些行为,比如剧烈的咳嗽,嗜睡、呕吐、腹泻等这些严重的症状时要立即去医院。

鸡蛋白可以退烧吗 宝宝退烧的常见误区

民间感冒后常见就是用被子捂着发汗。对成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

原理: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

所谓蒙被综合征症是指:多发1岁以内婴儿,未满月婴儿尤其常见。主要由于家长怕孩子挨冻生病,给孩子穿得过多、有的甚至用被子蒙住头部,导致孩子高热、缺氧,发生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这种疾病如果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导致婴儿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

很多妈妈认为发热是坏事,见不得宝宝发热。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冰袋常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小婴儿。

原理: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外界温度过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在中国看病排长龙的现象很常见。不少妈妈在宝宝高热后不做任何处理就赶去医院,排队等待医生处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原理:超过39℃的高热对健康影响比较大,不宜让宝宝高热持续太久。

正确做法:在宝宝高热时,应先给宝宝口服退热药,或做一些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然后再去医院排队等待看病。在看病过程中如果宝宝继续高烧,也不要盲目排队,及时和就诊医生联系,医生一般会灵活处理的。

泡澡是当今时比较时髦的一种养生方法,适度的水温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经,使人身心放松,可是这个方法对发热的宝宝并不适用。

原理:泡澡水温过高,对身体刺激加强后,交感神经便发挥作用,使得机体进入兴奋状态。相反,水温过低,洗澡后犹如给宝宝雪上加霜,还会加重感冒。

孩子发烧应注意的十大事项

一.发烧是一种病。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误区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误区三.发烧要赶快退烧。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误区四.发烧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误区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误区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误区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误区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误区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误区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宝宝退烧的4大误区

误区一:捂汗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捂汗”来退烧,但是,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摸起来并不热,反而有些凉。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所以,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误区二: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

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着凉发烧38摄氏度,家长心急如焚,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觉得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事实上,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三:高热不吃退烧药,非等医生给药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体温都升高到39摄氏度了,家长还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等见了医生不可。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见,他们不给孩子降温的目的是,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孩子如果烧到38.5摄氏度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现在门诊病人多,等候的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再挂号、交费、候诊,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这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因为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发生。

误区四:不吃药只吊针

在门诊,医生常遇到一些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吊针,说是吊了针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因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还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现在家长带孩子看病,动不动就要求医生给打吊针,以为这样能比口服退烧药来得快。其实,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而一些退烧针剂,可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孩子发烧的退热误区

今天,与大家分享孩子发烧应小心的一些退热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发烧时,家长们总会用一些所谓的偏方来给孩子退烧,但很多偏方事实上并没有科学依据,不但不能退烧,反而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1.酒精擦拭

错!

虽然科普过很多次了,但仍然有人在孩子发烧时擦酒精退热。孩子发烧千万别用酒精退烧,一方面,家长一般不容易掌握大血管流经的位置,退烧效果很有限,如果擦在其它部位上,皮肤的热量散掉了,体内的热量却没散发出来。

2.蒜泥涂脚心

错!

有网友表示,老家有流传一种退烧方法,就是用 蒜泥涂脚心。这也是不对的,首先擦脚心退烧并没有得到医学认证,其次,多次涂抹脚心反而可能擦出水泡,造成二次损伤。

3.捂汗

错!

捂汗是很多人(特别是老一辈)认同的退烧方式,但也是退热的最大误区。给孩子盖上厚被子,容易使孩子穿上“盔甲”,容易导致体内热量堆积,引发高热惊厥。如果捂出一身汗来,还容易引起孩子脱水,对孩子更不利。有报道过的就已经有很多因为孩子发烧捂汗而导致病症加重甚至死亡的病例。

孩子发烧到底该怎样退烧?

体温不到38.5度时可采用物理退烧,比如少穿些衣服,少盖被子,但是要注意适当提高室内温度;还可以将温湿毛巾敷在额头上,或身体其它部位,这样可以使皮肤血管扩张,利于散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加体内水分,多喝水多排尿也是很好的散热方法。

如果体温超过38.5°,则应服用退烧药,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药可以交替着吃,能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享,希望为爸爸妈妈们在护理孩子发烧时带来帮助。

常见的汗斑治疗误区

常见的汗斑治疗误区有哪些?汗斑也称为“花斑癣”,汗斑疾病虽然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的患者盲目的治疗,并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常见的汗斑治疗误区有哪些?下面就由专家为您详细的介绍。

常见的汗斑治疗误区有哪些?

汗斑的治疗误区一、激素治疗:副作用较大,一旦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而且长时间使用激素会严重损伤肝脏,肾脏等内部器官。

汗斑的治疗误区二、偏方治疗:偏方治疗虽然可以抑制汗斑的扩散,但是却不能治疗汗斑。如果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不可乱使用偏方治疗,使用不当,还会引发其它的疾病发生。

汗斑的治疗误区三、自行诊断和治疗:很多患者对汗斑了解不多,随便在药店买药治疗不安全。

感冒不好咋办呢

1、感冒病程之所以延长,一方面是一些患者在感冒的基础上合并了肺炎等并发症,另一方面与患者治疗中存在的误区有关。不少患者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带病上班,身体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致使抵抗力持续低下。

2、其次,用药不当也会使病程延长。通常,发烧超过38.5摄氏度才建议用退烧药,可不少患者为了不影响工作,在低烧阶段就马上服退烧药,导致身体大量出汗,许多人又不注意喝水,体内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使得抵抗力下降,引起肺炎等并发症。

3、滥用抗生素也是原因之一,不少患者一感冒就吃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殊不知九成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根本不起作用。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导致严重炎症的发生。

错误退烧方法

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烧当作一种警讯。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刚好相反。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退烧药编辑在应用和选择退烧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般在体温达摄氏38.5℃以上时才开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药要间隔4~6小时。但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适当积极退热。退烧药的剂型很多,包含片剂、水剂、栓剂和针剂,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用适当的剂型。但打针是最不安全的方法,容易发生不良反应,除非过高的体温,一般不用。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咛、泰诺林等)、布洛芬(臣功再欣、美林)、阿司匹林(阿苯片、巴米尔)和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这些药物对胃肠道都有些刺激,应予注意。

发烧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去寻找病因,对症治疗。一般感冒常会发烧2~4天,如果精神状态好、进食正常则不必太担心。但需注意感染有无恶化或发生并发症的情形,如婴幼儿出现哭闹不停、反应差、高烧不退、甚至抽搐等,应尽快就诊。普通的感冒发烧多半由病毒引起,主要是对症治疗,不应滥用抗生素。

相关推荐

容易对中暑产生什么误区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中暑的人也开始增加。中暑后,及时处理很重要,如果采取的方法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要避免以下误区误区一:中暑后稍作休息就行。一些人中暑后,适当休息后,自我感觉恢复了,就继续外出活动或劳动。这时可能发热的症状还未消退,或可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重度中暑。 对策:尽快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最好半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如果持续发热,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误区二:中暑发热要用退烧药。中暑后发高烧很常见,一些人想通过服用退烧药来降温。而此时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药物代谢可加重身体的负担。 对策:中

容易对中暑产生什么误区

误区一:中暑后稍作休息就行。一些人中暑后,适当休息后,自我感觉恢复了,就继续外出活动或劳动。这时可能发热的症状还未消退,或可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重度中暑。 对策:尽快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最好半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如果持续发热,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误区二:中暑发热要用退烧药。中暑后发高烧很常见,一些人想通过服用退烧药来降温。而此时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药物代谢可加重身体的负担。 对策:中暑发高烧时,最好采取物理降温方式,如用冰袋、冷毛巾敷额头、腋窝等处。 误区三:中暑后应大量喝水。中暑后,短时间内快速、大量

宝宝发烧注意四个误区

误区1、捂汗 很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时,会采用“捂汗”的方式降温,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穿很多衣服,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应该是,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

对反复发烧的认知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反复发烧为坏事 由于发烧时人感到难受,故很多人把反复发烧视为坏事。而实际上,发烧对人体是“功”的。发烧表明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发烧大多是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在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易于死亡;发烧可促进新陈代谢,大大加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经常得感冒发烧的人,较少患癌症。 误区之二:认为体温高于37℃就是发烧 人的正常体温是37℃,不同个体可在35.5℃—37.8℃之间变化。清晨,人的体温最低,傍晚最高,变化在0.5℃—1.2℃之间,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正

宝宝发烧别着慌13个误区九成妈不知道

误区一:发烧就是病 婴儿体温较成人高一些,正常新生儿肛温在36.2度-37.8度之间,腋下温度在36度-37度之间;如果妈妈发现宝宝肛温超过37.8度,腋温超过37度,即可以判断宝宝发热。发热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为保护机体,可作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热就是其中的一种抵御反应。发热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所以很消耗人的体力。发烧的宝宝容易嗜睡、乏力。 误区二:发烧都是坏事 发烧并不是一种病,只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

孕妇发烧用药误区

误区一:大量服用退热药 很多孕妇为了迅速降温,往往不遵医嘱,过量服用退烧药,其实这样做对胎儿是百害无一利。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热药需与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特别是孕妇,使用物理降温更好。 误区二:高烧=病重、低烧=病轻 部分孕妇会以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常是应该发烧却并不发烧,应该高烧而呈现低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发烧只是一个症状,是机体对细菌、病毒制热源的反应过程,不

宝贝发烧的误区

孩子正常体温在36 ℃~37.3 ℃这个范围内波动,不是固定在一个值上。 在进入误区部分前,先来认识一下按体温高低的发热分类: < 38 ℃为低热; 38~38.9 ℃ 为中度热; 39~41.0 ℃ 为高热; > 41.0 ℃ 为超高热。 误区一:发热就是生病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宝宝发热往往会被认为是生病了,其实导致宝宝发热的因素很多,其中并非疾病引起的发热不在少数,比如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偶而达38℃,尤其是新生

对反复发烧的认知误区

反复发烧并不因为温度的高低而对人体的伤害所差别,错误的医学观念,错误的诊断,错误的用药,才是反复发烧造成伤害健康的真正致命伤。发烧本来是疾病的常见症状,然而人们对反复发烧往往会产生许多误解。 误区之一:认为反复发烧为坏事 由于发烧时人感到难受,故很多人把反复发烧视为坏事。而实际上,发烧对人体是“功”的。发烧表明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发烧大多是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在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易于死亡;发烧可促进新陈代谢,大大加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经常得感冒发烧的人,较少患

婴儿发烧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些家长一见到

你对宝宝发烧哪些错误认识

误区1:宝宝体温很高并非发烧 时候宝宝觉得很热,妈妈用手试过孩子的体表的温度。就以为孩子发烧了。实际上造成孩子体温上升后很多原因,比如宝宝刚刚运动完,或是刚从温暖的室内从出来,也可能是哭闹时间过久造成的。这些情况发生后,宝宝的体温一般都会在半小时内回到正常范围中。 误区2:发烧(37.8—40℃)损害身体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发烧必须立刻接受治疗,否则会延误病情,损害身体的健康。其实发烧是身体为了防止病毒入侵体内,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而开启的的一项保护机制。虽然宝宝发烧并不全是坏处,但妈妈也要注意悉心照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