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强迫症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一、强迫症的起因的分析
1.强迫想法和焦虑有关。
2.强迫行为(外显的或隐匿的)是随意行为,旨在减轻焦虑和不适。但焦虑减轻导致强迫被强化。
3.为了防止发生强迫想法和焦虑这些强迫症的起因,症人常有回避行为,但回避行为阻止了对焦虑想法和暴露。根据上述心理模型。治疗策略应当是促进症人对恐惧刺激的暴露,同时又鼓励他们会议上暴露的仪式和认知回避而不易发现,这就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评估。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来发现遗传因素也成了引起强迫症的比较明显的起因。
二、引起强迫症的三大因素
1.遗传。
2.心理社会因素。
3.生化。
强迫症患者常常对自己、对别人要求很高,结果总是批评别人不好,怀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常因此而无法接受自己强烈矛盾的内心冲动欲望而崩溃。因此要除了注意以上强迫症的起因还要注意自我心态的调节。
强迫症神经病注意什么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中看,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可能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位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门,为此就整日不出门.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因患强迫症而造成无法工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患者应该多注意平时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遇到令自己焦虑的事情的时候需要尽量抚平焦躁,不能乱想,思绪的干扰对于强迫症来说是很麻烦的,所以要找一些愉快的事来做,转换注意力,强迫症需要慢慢治疗,切不可着急。
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呢
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强迫症这样的问题,其实关于强迫症大家多少都了解一些,有一些上班族,每天早上都有出现一些强迫症的表现,就是不想起床,却要逼得自己早起上班,一旦遇到这样的强迫症之后,需要引起重视,多了解强迫症的一些内容是很重要的,那么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呢,简单的了解一下。
大多数人对强迫症还比较陌生,即使有听过强迫症这一说法,但却不知道这种精神疾病都有哪些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自己患上了强迫症,大多数人还被蒙在鼓里。
最为常见的强迫症的症状是什么呢
1、按照强迫症的症状内容分型,强迫症患者的思维的内容繁杂,多种多样。常见的强迫症的症状表现有怕脏、怕污染,身体被伤害,有关伦理道德、宗教、性的问题,准确性等,有的毫无意义而难以归类。强迫症的行为也是千变万化,强迫症患者可能采取各种各样的强迫行为动作来抵抗或中和其强迫思维,如洗涤、核对、检查、整理和不外显的强迫行为(默默沉思、计数等)。
2、根据自知力分型,强迫症的外在表现,传统认为强迫障碍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应该是保持良好的,并常将自知力不良者排除在强迫障碍诊断之外,而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是实际上不少强迫障碍强迫症患者对症状认识不良,有的几乎没有自知力,这也是强迫症的症状表现。
强迫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在谈强迫症之前,先谈一下强迫现象: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是不是没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儿童、少年也会出现强迫现象,比如儿童在马路上行走时,走4步必须跳1步才能继续向前走等。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如果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中看,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可能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位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门,为此就整日不出门.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因患强迫症而造成无法工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强迫性联想症状起因
1.生物学因素,包括生物化学和遗传等因素。
(l)生物化学因素: 60年代以来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5-HT回收抑制剂能显著提高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改变其预后。如有人对43例强迫症儿童的研究发现其脑脊液中5-HIAA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学者对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前后的生物化学研究发现氯丙咪嗪治疗期间其脑脊液中5-HIAA浓度明显下降,且其症状的改善与5-HIAA浓度下降呈正相关。几乎大多数抗强迫症状的药物均有抑制5-HT的回收作用。如氯丙咪嗪、帕罗西丁(Paroxe- tine)和氟西丁等,说明5-HT与强迫性神经症发病机制有关。但也有报告为阴性结果。故5-HT与强迫性神经症发病假说的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证实与探索。
(2)遗传因素:是一种素质因素。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的双亲有强迫症者约为5%~7%,这较一般居民为高。双生子的研究由于病例太少,尚无定论。但是人格特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的特征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如同一类心理社会因素在有特殊人格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这类人格的特点系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做事过于细致严肃,古板,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等。
(3)器质性因素:有人提到昏睡性脑炎、癫痫、颞叶损伤的病人中有强迫性症状;另外从近年本症外科治疗显示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切除有效,提示强迫症状发生可能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有人提出基底节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有关,用脑GT检查发现有双侧尾状核体积小,PET检查有双侧尾状核和外侧眶额皮质糖代谢率增高。
2.心理社会因素:是一种诱发因素。在正常人偶尔有强迫观念,并不持续,往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此种心理社会因素常见的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责任,要求过分严格,或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由于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等造成的紧张,或遭受政治上的冲击,濒于破产等均给患者带来了沉重打击,使患者谨小慎微,遇事犹豫不决,反复思考,忧心忡忡容易促发强迫性症状。这些强迫症状均可能与上述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俱随着环境的变迁,适应能力的增强,强迫症状有时也会有一定的改善。
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强迫症发病
1、遗传因素可会导致强迫症,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也患有强迫症的几率大约在5%~7%之间,相比普通人群几率高很多。通过研究可发现,强迫症产生的原因与遗传有关。另外父母的人格特征也可能遗传给孩子,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也能表明强迫症产生与遗传有关。
2、性格特征因素导致强迫症,追求完美、过度认真的人易患强迫症,1/3强迫症患者在发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型人格,而往往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强迫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特征多表现为做事刻板、主意细节、拘谨、犹豫、节俭、过份注意细节、追求完美,但又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等。
3、器质性因素导致强迫症,临床上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的病人可见强迫症状。而外科治疗显示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对改善强迫症状有效,提示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此外,个性特征在发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着类病人往往有做事古板、井井有条、过于严肃等特点。
4、精神因素导致强迫症,有调查表明35%强迫症患者在发病前有不良的精神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形成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当个人健康状况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也容易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口水强迫症怎么治疗
口水强迫症怎么治疗1、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强调通过顿悟、改变情绪经验以及强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阐释、移情分析、自我联想以及自我重建技术。
2、行为治疗。
在对于强迫症的认识上,行为治疗分为两个基本的流派。第一种观点认为具有强迫症的人是借助于各种行为和仪式动作来缓解焦虑,依照这个模型,治疗者主要集中于通过激发可以减少焦虑的情境来消除不适当行为与仪式动作。第二种观点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强调对强迫行为的后果进行调节,因此在这个模型中大量运用惩罚和示范学习。
3、家庭人际关系治疗。
此种方法强调人际关系的因素,避免单纯研究孤立的个人行为。这种思想注重研究行为问题的整体意义,它强调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为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咨询。[2]
(一)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不要刻意的去思考唾液为什么会形成,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意义存在的。
(二)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三)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口水强迫症,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逼迫自己开始思考一切关于口水、唾沫的事情,起初可能在内心中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住,这种思想刺激的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强迫症状。
(四)传统的抗强迫药物治疗
相信很多的口水强迫症患者都能脱口而出几种抗强迫的西药名字,因为我们习惯上都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病,特别是很多的父母,自己年轻的时候从未听过心理病,所以一看到孩子有问题就觉得是病,既然是病,就要上医院,就要吃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的口水强迫症患者在最初选择治疗的时候,都会选择见效快的抗强迫西药来进行症状的缓解和治疗。
患病之初,西药能有效的控制症状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西药治标不治本、毒副作用大也早已人尽皆知。抗强迫西药对轻度的口水强迫症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中度、重度的强迫症就没有任何作用了,继续服用只能是贻误治疗时机、增加并发症。
(五)传统的心理治疗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有:暴露、满贯、脱敏、认知、催眠、行为、森田、音乐、厌恶等心理学技术。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却说这些方法“中看不中用”,听起来很好,可实际上根本办不到,效果不是太明显,咨询师说的那些他们都懂、都明白,但是就是做不到。因为强迫一来他们就不听自己的了,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越不想去想它越要想;越不想做越要去做……就算通过各方的努力最后症状缓解了,但总是复发,一次比一次严重,无法根除,心里老是有个阴影;非常压抑。[3]
口水强迫症如何自愈1、调整呼吸。试着用你的腹部的收缩带动你的呼吸,而不是用鼻子呼吸。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不妨试试。特别是喝水时有咕咚声的。
2、对口水强迫症要有一定的认识。人在紧张或者恐惧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想咽口水的症状,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如果长期的出现这种症状的话,就是强迫症的表现了。但是,大部分人对老想咽口水强迫症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3、当口水强迫症状来袭的时候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消除它,用理智去排斥当然也是无法成功的,反而还有可能会使症状加重。所以患者需要慢慢地将注意力转向生活,转向更有意义的事件,当生活非常充实的时候,症状也就不治自愈。
4、对口水强迫症进行心理治疗。口水强迫症的患者之所以会反复吞咽口水的原因,其实根本不在自己口腔,而是根源于自己的内心。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处于一种安全感的严重缺乏状态,多是患者对疾病的无知想象造成的恐惧促使了水强迫症的形成,因此,从心理方面来改变患者反复吞咽口水的状况。
5、作息规律,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6、分散注意力,可以看电视,或是做做家务。
7、此外,与人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口水强迫症的患者由于自己的这种行为会变的很抑郁,不愿意和外界接触,这样是不对的。一定要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把你的困惑和他们说清楚才有助于强迫症患者的恢复。
口水强迫症患者可以将注意力转移下,接受自己不断分泌口水这个事实,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停的分泌着的。有了就咽,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去刻意的注意,去控制,当你不注意的时候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
口水强迫症怎么预防一、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强迫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二、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三、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据广州海军医院精神科王文亮教授指出,当你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四、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