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治疗方法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治疗方法
尽早地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尽早地给予神经保护和支持治疗,如力如太及其他药物,坚持定期随访。
1.一般疗法
支持疗法:对症治疗,适当锻炼。如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给予少量抗阻胺药;若痰多,可给予雾化吸入及化痰药;如出现情绪低落,与以抗抑郁治疗等。此外,还要多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如进食障碍,给予鼻饲或经皮胃造瘘(PEG)。
2.特殊疗法
目前国际承认、且惟一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批准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为力如太(Rilutek),并且一定要尽早使用。
3.呼吸治疗
开始呼吸不顺时,可使用一般氧气或使用双正压呼吸机(BiBAP)帮助呼吸,发生进一步呼吸衰竭时,则需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
4.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正尝试以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以及肌酸、CoQ10等与力如太联合应用,以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保护性治疗。但上述治疗还有待于临床试验的证实。此外,科学家们也正在进行有关本病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怎么治疗
1、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在用药上可以使用力鲁唑,这可能通过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谷氨酸释放,减低兴奋毒性作用,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是,服用此药并不能改善运动功能和肌力。这种药适用于请、中症患者,成人剂量50克口服,每天要服用2次。要注意,服用此药会有副作用的,会出现乏力、恶心、体重减轻和转氨酶增高等症状。
2要想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维生素E或许会对ALS患者有益,许多患者都经常使用维生素E治疗。各种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试验正在进行中,干细胞治疗ALS实验和临床研究处于探索阶段。
3如果要进行较为对症的治疗,可以有以下建议,流涎多的可给予抗胆碱能药如东莨菪碱、阿托品和安坦等。肌痉挛的可给予安定、氯苯氨丁酸、氯唑沙宗等。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支架或扶车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被动运动和物理疗法可防止肢体挛缩。
4进行支持治疗对保证患者足够营养,以及改善全身状况都是极为重要的。严重吞咽困难需给予半流食,通过胃管道鼻饲或经皮胃造瘘术维持正常营养和水分摄入。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呼吸支持可延长患者生命。在家庭可用经口或鼻正压通气缓解症状较轻患者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晚期严重呼吸困难患者需依靠气管切开维持通气。新近发明的可产生人工咳嗽的呼吸装置对患者非常有益,可有效地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
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三型。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如早期只表现为肌萎缩以后才出现锥体束症状而呈现为典型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但也有的患者病程中只有肌萎缩,极少数患者则在病程中只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锥体束损害症状。
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上运动神经元型
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
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的进行性疾病,随着运动神经元的变性与丧失,使得病人除了眼睛与大小便的控制肌肉外,其他的肌肉皆会受到影响。
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方法
一、运动神经元病没有感觉障碍。
二、运动神经元病肌肉活检为失神经性肌萎缩的典型病理改变。
三、运动神经元病中年后发病,进行性加重。
四、运动神经元病已经排除颈椎病、脑干肿瘤、脊髓空洞症、颈髓肿瘤等。
五、运动神经元病脑脊液检查没有异常。
六、运动神经元病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七、运动神经元病肌电图呈神经原性损害表现。神经传导速度通常是正常。
运动神经元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三型。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如早期只表现为肌萎缩以后才出现锥休束症状而呈现为典型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但也有的患者病程中只有肌萎缩,极少数患者则在病程中只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锥体束损害症状。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二、上运动神经元型
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
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脊柱骨折会引发什么疾病
1、单瘫——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外伤等影响皮质运动区。
2、偏瘫——常见于脑动脉出血或闭塞、脑脓肿、脱髓鞘病以及脑胶质瘤等。
3、交叉性瘫痪——常见于脑干病变,常见于脑干血管病变、炎症、肿瘤、外伤等。
4、截瘫——常见于脊髓感染、外伤、压迫、脱髓鞘改变等。
5、周围神经性瘫痪——常见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及全身性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病因有哪些
由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征,需与多种疾病鉴别,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肌营养不良、颈椎病、环枕区畸形。
1、脊髓肿瘤多有上肢根性痛,无广泛性肌束震颤。存在感觉障碍,蛛网膜下腔梗阻,CT或MRI多能明确诊断。
2、颈椎病双手可有肌萎缩、无力、精细活动障碍,下肢痉挛、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酷似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中老年人退变性脊椎病的影像学征象普遍存在,两种病更易混淆。颈椎病有感觉障碍,至少有主观麻木感或根性痛。不出现广泛肌束震颤,双下肢不出现肌萎缩,除非合并腰骶神经根病。Queckenstedt试验多显示梗阻。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原因
1、病毒的侵犯:有人提出运动神经元的伤害有可能类似小儿麻痹病毒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结果。
2、遗传因素:此类病人占全部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大约5~10%,但无法解释散发性病人的原因。
3、自体免疫:由不明的因子激活的人体的免疫反应去对抗运动神经元,造成运动神经元的死亡。
4、神经营养或生长激素的缺乏:目前在体外贾验结果发现运动元的存活必须依赖某些激素比如BDNF,FGF,CNTF,IGF-2及NT3-5等等。
5、毒性物质:比如铅(Pb)、锰(Mn)等重金属中毒;过多激活性胺基酸(excitotoxic amino acids)及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刺激造成运动神经元的死亡。
专家提示:引发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病因很多,正常情况下大家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出现此病,患者要及时治疗,防止病症恶化。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一:加味健步虎潜丸
黄芪、仙灵脾、鹿筋各100克。海龙、海马、人参、龟版、当归、杭芍、熟地、枸杞、杜仲、川断、菟丝子、锁阳、白术、薏苡仁、陈皮、牛膝、木瓜、秦艽各30克、蕲蛇3条、炙豹骨9克,补骨脂、知母、黄柏、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各15克。共为极细末,水泛为丸,3-9克/日2-3次。视年龄、体质及病情增减用量。阴虚火旺者慎用。
饮食疗法二:生髓复痿丸
熟地、桑寄生、淫羊藿、锁阳、巴戟、桂枝、赤芍各100克,黄芪200克、制首乌、补骨脂、骨碎补、续断、党参、白术各120克、蜈蚣10条、鹿角片、马钱子各15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300丸,1丸/日2次。
饮食疗法三:益髓汤
生黄芪、熟地、鸡血藤各15克,台参、白术、当归、白芍、鹿角胶(或鹿角霜)、补骨脂、川断、川牛膝各9克,甘草3克、制龟版、枸杞、菟丝子各12克,盐知母、盐黄柏各6克。
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年,男性多于女性。隐袭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也有呈亚急性进展。病程多为2—8年,最后死于并发症。临床根据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分为4型: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其中最常见的MND类型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多为青壮年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常以颈膨大首先受累,病变仅侵犯脊髓前角细胞。首发症状常为对称性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无力。以后逐渐累及骨间肌及蚓状肌、前臂、上臂、肩胛带肌、颈肌、躯干肌及下肢、全身。同时还可出现肌束震颤。肌萎缩也可从一侧开始,渐波及对侧,由远端向近端缓慢发展。极少数患者肌萎缩首先从下肢开始。检查可见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肌纤维颤动,肌张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全身感觉正常,本病进展缓慢,当累及呼吸肌时出现呼吸麻痹或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
2.进行性延髓麻痹
多在40岁以后发病,可为首发症状,但通常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晚期出现。病变早期侵及延髓的舌下神经核、疑核,临床表现为核下性延髓麻痹。出现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咽下困难,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后期可侵犯脑桥的面神经核及三叉神经核,出现唇肌的萎缩,咀嚼无力。因病变常波及皮质脑干束,故常合并核上性延髓麻痹。检查可见软腭上举受限,下颌反射亢进,后期可伴有强哭、强笑,呈现典型的延髓性麻痹、假性延髓性麻痹并存。如病变累及脑干内的皮质脊髓束,尚可有上下肢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
3.原发性侧索硬化
多于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常先侵及下胸段皮质脊髓束,临床上常先出现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行走时出现痉挛性或剪刀样步态。以后缓慢发展到双上肢。一般无肌萎缩,无感觉丧失,不伴有膀胱症状。如果皮质延髓束发生变性,可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征象,伴有情绪不稳定,如强哭、强笑,并有呐吃与吞咽困难,舌狭长而强直,动作受限,下颌反射亢进。
4.肌萎缩侧索硬化
本病最为多见,常于成年期发病,30岁以前发病者极少,男性多于女生。本病多为散发,发病与地区、种族无关。本病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束,故临床上可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颈膨大的前角细胞常最先受累,故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及无力;大小鱼际肌萎缩,骨间间隙凹陷,蚓状肌萎缩,造成手掌屈肌肌腱之问出现沟凹、无力与萎缩,双手呈鹰爪形,随后扩展至前臂、上臂及肩部肌肉。此时在萎缩区可见到粗大的肌束颤动。但在少数病例中,首发症状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一个或一组肌肉中,如肩部肌肉、下肢肌肉、腹部肌肉均可最先出现症状。双上肢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相隔数月,在上肢症状出现同时,或相隔一段时间,双下肢发生力弱和强直,但萎缩少见。在极少数病例中,疾病以缓慢进展的强直性轻偏瘫作为发病的征象。由于锥体束受损,可以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故本病的一个重要征象是早期出现持久的健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行走时呈痉挛步态。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延髓受累的表现,如构音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面部无表情等,但眼球运动一般不受影响,瞳孔光反应正常。括约肌症状少见,而且一般发生在疾病的晚期。典型的病例没有客观感觉变化,而常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即使病程很长,病情很重,患者的神志始终是清醒的,只有少数病例出现精神症状或痴呆。最后患者常被迫卧床,终因呼吸肌受累致呼吸麻痹或继发肺部感染而死亡。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哪些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年,男性多于女性。隐袭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也有呈亚急性进展。病程多为2—8年,最后死于并发症。临床根据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分为4型: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其中最常见的MND类型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多为青壮年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常以颈膨大首先受累,病变仅侵犯脊髓前角细胞。首发症状常为对称性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无力。以后逐渐累及骨间肌及蚓状肌、前臂、上臂、肩胛带肌、颈肌、躯干肌及下肢、全身。同时还可出现肌束震颤。肌萎缩也可从一侧开始,渐波及对侧,由远端向近端缓慢发展。极少数患者肌萎缩首先从下肢开始。检查可见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肌纤维颤动,肌张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全身感觉正常,本病进展缓慢,当累及呼吸肌时出现呼吸麻痹或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
2.进行性延髓麻痹
多在40岁以后发病,可为首发症状,但通常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晚期出现。病变早期侵及延髓的舌下神经核、疑核,临床表现为核下性延髓麻痹。出现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咽下困难,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后期可侵犯脑桥的面神经核及三叉神经核,出现唇肌的萎缩,咀嚼无力。因病变常波及皮质脑干束,故常合并核上性延髓麻痹。检查可见软腭上举受限,下颌反射亢进,后期可伴有强哭、强笑,呈现典型的延髓性麻痹、假性延髓性麻痹并存。如病变累及脑干内的皮质脊髓束,尚可有上下肢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
3.原发性侧索硬化
多于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常先侵及下胸段皮质脊髓束,临床上常先出现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行走时出现痉挛性或剪刀样步态。以后缓慢发展到双上肢。一般无肌萎缩,无感觉丧失,不伴有膀胱症状。如果皮质延髓束发生变性,可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征象,伴有情绪不稳定,如强哭、强笑,并有呐吃与吞咽困难,舌狭长而强直,动作受限,下颌反射亢进。
4.肌萎缩侧索硬化
本病最为多见,常于成年期发病,30岁以前发病者极少,男性多于女生。本病多为散发,发病与地区、种族无关。本病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束,故临床上可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颈膨大的前角细胞常最先受累,故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及无力;大小鱼际肌萎缩,骨间间隙凹陷,蚓状肌萎缩,造成手掌屈肌肌腱之问出现沟凹、无力与萎缩,双手呈鹰爪形,随后扩展至前臂、上臂及肩部肌肉。此时在萎缩区可见到粗大的肌束颤动。但在少数病例中,首发症状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一个或一组肌肉中,如肩部肌肉、下肢肌肉、腹部肌肉均可最先出现症状。双上肢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相隔数月,在上肢症状出现同时,或相隔一段时间,双下肢发生力弱和强直,但萎缩少见。在极少数病例中,疾病以缓慢进展的强直性轻偏瘫作为发病的征象。由于锥体束受损,可以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故本病的一个重要征象是早期出现持久的健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行走时呈痉挛步态。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延髓受累的表现,如构音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面部无表情等,但眼球运动一般不受影响,瞳孔光反应正常。括约肌症状少见,而且一般发生在疾病的晚期。典型的病例没有客观感觉变化,而常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即使病程很长,病情很重,患者的神志始终是清醒的,只有少数病例出现精神症状或痴呆。最后患者常被迫卧床,终因呼吸肌受累致呼吸麻痹或继发肺部感染而死亡。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如何遗传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遗传学的背景知识。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包含基因。基因有很多功能,相当于细胞的“说明书”。有些基因决定眼睛和头发的颜色,而其他基因负责制造蛋白质,确定我们身体的血液如何循环或将神经信号发送到肌肉。当一个基因损害,基因序列发生变化(所谓基因突变),基因就无法正常运作。
基因包装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成对的,人类的基因也是成对的。每对染色体,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人类有23对染色体,总共46条染色体。前22对染色体男性和女性均有。只有第23对染色体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所不同,这就是性染色体,女性有两个X,男性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
有几种遗传模式,但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的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意味着女性或男性同样可能遗传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基因突变,因为该基因位于男女均有的染色体上。显性遗传是指患者只要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有突变就有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风险。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有一个拷贝基因有突变和另一拷贝基因没有发生突变。因此,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出生的孩子有50%几率遗传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相反,有50%几率不遗传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这1比2,或50%的机会,来自于父母随机遗传他们基因对的一个拷贝,所以,无论是突变的基因或无突变的基因都会被遗传。父母往往觉得应该为孩子的健康负责,但他们自己无法控制,就像他们的父母无法控制这种基因通过他们遗传一样。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遗传的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并不一定使后代出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状。另外,如果孩子没有遗传到肌萎缩侧索硬化突变基因,他们就不会将疾病遗传到他们的孩子。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状
关于本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和力弱,随后大,小鱼际和蚓状肌等手部小肌肉萎缩,渐向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肌束颤动;伸肌无力较屈肌显著,颈膨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上肢腱放射减低或消失,双上肢同时或先后相隔数月出现;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放射亢进和Babinski征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监延及双上肢。
②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即使脑干功能严重障碍,眼外肌也不受影响,不累及括约肌。
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但即使疾病晚期也无客观感觉障碍。
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均3-5年。
帕金森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并发症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系统某一部分的进行性变性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皮质锥体细胞、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可根据症状分布特点分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等类型。有相当一部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合并帕金森病和痴呆,称为帕金森-痴呆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复合症。
说帕金森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并发症,是因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四肢无力、僵直、动作不协调,行走困难,鹰爪手,震颤,构音不清,声音嘶哑,鼻音重,失语,饮水返呛,吞咽困难,流涎,苦笑面容、强哭强笑等表现。与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并且两种疾病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治疗,而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虽然帕金森病和运动神经元病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他们对人体的危害都相同的,当疾病发展至晚期时,都会导致吞咽困难、咀嚼无力、不会饮食、言语不清、失语等悲剧,根据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因
遗传因素 (10%):
5%-10%的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区别,目前基因研究以确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无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但这些基因突变患者仅占FALS的20%,其他ALS基因尚待确定。
中毒因素(15%):
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在ALS发病中参与神经元死亡,可能由于星形告知细胞谷氨酸盐转运体运输的谷氨酸盐摄取减少所致,研究发现,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对这种兴奋毒性,SOD1酶是细胞防卫体系之一,可解毒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家族性病例由于SOD1突变可能导致谷氨酸锰,铜,硅等元素,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均可能与致病作用有关。
免疫因素(10%):
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抗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病毒感染(14%):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关,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治疗
无有效疗法,以对症为主。
1.呼吸困难者
吸氧,必要时辅助呼吸。
2.吞咽困难者
鼻饲或静脉高营养,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神经营养药物
胞二磷胆碱,肌生射液,三磷酸腺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肌注, 美络宁(三磷酸胞苷二钠肌注。
4.安坦或妙钠口服
可减轻或改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
5.并发症防治
防止关节强直挛缩坚持适当体育锻练和理疗。防止肺部感染。
对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大家应该都有了一些认识了,患有这一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对我们平时的生活是有很多的影响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的症状,在治疗的时候应该要能够很好的针对这样的症状治疗,防止一些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