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内膜增生性息肉怎么治疗

​内膜增生性息肉怎么治疗

患者患上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患者的子宫息肉的根部附在患者的子宫颈口或宫颈管内,是患者的宫颈粘膜在炎症的刺激下产生的局部增生,并长出了宫颈外口而形成的。对于患有子宫息肉伴有内膜增厚的患者,病情严重的就要进行刮宫手术的治疗,如果增生严重还要切除子宫。

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壁增厚还有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来说,子宫内膜上的息肉可以根据患者所长的息肉的大小来治疗,一般对于息肉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并辅以药物治疗,控制炎症,避免息肉复发。当息肉较大或者是子宫内膜的增厚严重的时候,患者还须考虑子宫部分切除或全切除。

患者在做完子宫内膜息肉手术后最好要做好自己忌口的工作,不可以在吃刺激类食物以及一些含有热性、凝血性和含有激素成分的食品,这些都是不利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的术后的恢复的,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复发,所以患者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以上就是关于胃息肉病理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已经知道胃息肉病理有哪些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胃息肉病理上分为两种,即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是比较低的,而后者的癌变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得了胃息肉的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是很关键的。

人为什么会得胃息肉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溃疡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从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同时具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结扎后第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2、抗Hp治疗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1)大于2厘米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胃底增生性息肉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息肉如不做切除,炎性息肉几乎不癌变,但增生性及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由于你未行病理检查,所以,性质无法得知。

考虑这种情况积极治疗胃炎,注意息肉 囊肿的复查。建议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直肠息肉严重吗

直肠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仅几毫米,像小米粒一样,也有大到直径3到4个厘米的,甚至可以阻塞肠道,导致肠梗阻。直肠息肉治疗原则为,1.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2.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进行治疗的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

对于直肠息肉来说是良性的病变的,是不严重的。但是息肉仍是会复发的,是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的,而您的痔疮倒是比息肉更为要引起的注意的,在注意饮食的同时建议您积极的行温盐水坐浴。

胃息肉的分类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危害有哪些

胃息肉的危害一: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胃息肉的危害二: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胃息肉的危害三: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此病的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阻塞于幽门管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胃病有胃息肉有什么危害呢

一: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二: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三: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此病的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阻塞于幽门管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胃息肉的情况时比较复杂的,胃息肉要是常年的反复发作或是没有及时得到救治的话,就有癌变的风险,还有就是严重的胃息肉除了疼痛的症状之外,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的症状。所以我们要尽量预防避免胃息肉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吃些养胃的食物了。

得了增生性胃息肉严重吗

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得了增生性胃息肉严重吗?胃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往往不需要手术,可以定期观察。所以说增生性胃息肉是不严重的。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

现代医学的发展,微创技术的提高,胃内息肉的切除不是很痛苦,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胃息肉是内镜治疗中重要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对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将其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激烈运动,进流质饮食,同时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之后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即宜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得了增生性胃息肉是不严重的。这是因为增生性胃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并不是真正的肿瘤,癌变的机会很小。因此,得了增生性胃息肉的朋友只要做好定期的检查就可以了。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采取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相关推荐

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胃息肉的病因及对身体影响有哪些

胃息肉发病因素: (一)发病原因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 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

胃息肉能变成胃癌吗

息肉是胃粘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息肉癌变的癌变率与有无不典型增生有很大的关系。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增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 息肉变与胃息肉有所不同,分为幼年性息肉变、弥漫性息肉变和遗传性息肉变,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的癌变率可达20%,这也是非常高的。 胃息肉的大小一般都不到一厘米,只有很少数的人增生性息肉会引起

胃癌与胃息肉有什么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再生性

肛门息肉应该如何诊断鉴别

1、息肉合并溃疡感染时,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2、肛门息肉的症状便血: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 3、若发现多个息肉时,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肛门息肉是一种直肠核膜增生的赘生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患。因息肉多少、位置高低、性质不同,可分为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四种。 4、直肠指检: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 5、肛门息肉的症状直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

直肠息肉怎么引起

直肠息肉是直肠良性肿瘤的一种,是直肠内有粘膜覆盖的肿物,呈小的结节状粘膜隆起或为大的带蒂的肿物,一般为单个,少数为多个,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肠或累及结肠者谓之息肉病。息肉源于炎症的称炎性息肉;粘膜呈增生性改变的无蒂结节称增生性息肉;由肠上皮生长的有腺瘤性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此类息肉容易恶变。1、管状腺瘤最为常见,多数是单个,有蒂,直径一般在1cm以下,在肠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黄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颜色接近正常黏膜,质软;大腺瘤如樱桃或草莓,表面有浅沟或分叶状,色暗红,很少癌变。镜下形态可有不同程度

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1、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数是在做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 2、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也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

肛门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1、便血:长期便血主要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当心是患上了肛门息肉。 2、息肉合并溃疡感染时,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3、直肠指检: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 4、肛门息肉的直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 5、若发现多个息肉时,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直肠息肉是一种直肠核膜增生的赘生

子宫内膜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息肉由子宫内膜组织组成,常有月经周期改变并与子宫内膜同步。少数息肉细胞缺乏.激.素.受体,仅呈增生期改变,称为无功能性息肉。刮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学特点为组织团块周围有完整上皮包绕,腺体排列紊.乱,可大小不一,炎.性.息肉则伴有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 分泌期子宫内膜混有无功能.性.息肉时则更易识别。息肉中有较多平滑肌组织者称为腺肌瘤型息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可有息肉形成,某些晚分泌期子宫内膜可呈息肉样改变,必须结合临床与整体组织学表现综合考虑。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应该注意:保持个人的心情舒畅。平时

胃息肉症状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