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影像学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

影像学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

肝血管瘤的常用检查包括B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其中B超检查和CT检查因为设备普及、价格经济,是肝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肝脏B超是临床普及的检查项目,是血管瘤最常用的筛查、诊断、检测及术后随访的检查手段。肝血管瘤在B超影像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影。其优点是简单易行而无创伤性,属首选影像学方法。B型超声对于直径<2cm的肝血管瘤诊断困难。

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必要检查手段,有利于与其他肝脏肿瘤进行鉴别,CT平扫下的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而在增强CT扫描时被高密度强化与大血管密度相近。

MRI对肝血管瘤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可查及直径<1.5mm的血管瘤,并能帮助与其他肝脏肿瘤进行鉴别,提高其诊断正确率。但因其设备昂贵,尚不能成为普及的检查项目。

肝血管瘤动脉造影是肝血管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可以准确显示血管瘤的结构,造影影像非常具有特征性,与肝癌区别明显。动脉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瘤内部血管结构,但由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在介入治疗时应用。

巨大肝脏血管瘤

肝血管瘤的诊断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B超、CT、MRI血池显像、血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肝血管瘤主要应注意与肝癌进行鉴别,尤其是对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更应注意鉴别。

肝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CT平扫肝血管瘤一般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多数血管瘤的密度均匀,少数中央部位因纤维化或突变可呈裂隙状星状或圆形、椭圆形更低密度区,有时瘤体内可显示不定形钙化。增强CT扫描多数血管瘤表现为病灶周边结节状、片状或连续环状的强化。

肝血管瘤的几大类型:

1.肝海绵状血管瘤:此型最多见,肿瘤大小不 ,小各为针尖.人各可ck狱大部分腹腔。切面呈蜂窝状PN允满血液。如为单发巨大血管瘤,则健侧肝组织可代偿增大。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小本等的囊状血安.血窦壁山衬有一层内皮细胞,瓜室内常允满红细胞,有时有血栓形成。巾窦之间被纤维纠纠所分隔,偶见有被用纲的细胞索,大的纤维隔内有血管初小胆管,纤维晚和密腔可发生钨化或静脉石。

2.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胶塌陷或闭合,间隔纤维组织极丰富,血管瘤旦退行性改变。

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件活跃,易恶变,常引r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相混淆。

患上肝血管瘤切莫惊慌

肝血管瘤,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简称,多见于女性病人,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发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由于一般人到了一定年纪才做较为细致的检查,而且检查的结果还受机器的灵敏度、检查的范围、医生的经验等因素影响,所以这种病往往在30~50岁才被发现。

虽为良性,亦可能存在威胁

肝血管瘤一般为紫红色,质地软如海绵,多数位于肝的表面,可从针尖大到胎儿的头大,甚至可以占据整个肝脏。像芝麻这么小的血管瘤,无论是超声、CT或是磁共振检查都很难看到。肝血管瘤的症状可因瘤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和肝组织受损程度而不同。小的肿瘤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患者可以出现右上腹部的不适,当然也有肿瘤如拳头大小都没有症状的。

虽然肝血管瘤并不危害人的生命,但它对人有一定的威胁,尤其是比较大的肝血管瘤。其主要危险是:⑴位于肝表面容易受碰撞部位、直径大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可因受伤而破裂,哪怕是很轻微的撞击,也可能造成肝血管瘤破裂大出血。⑵由于肝血管瘤是采用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协助诊断,因此影像不清、检查的医生缺乏经验、主诊的医生不是专科医生等因素都可造成误诊。在门诊已发现不少的肝血管瘤患者被误诊为肝癌而做了介入治疗,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或者把肝癌患者误诊为血管瘤而拖延了肝癌的治疗。⑶如果肝血管瘤很大或整个肝脏都被血管瘤占据,其邻近器官会受到压迫,出现压迫症状;个别病人可出现贫血。

检查手段的选择

目前比较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是普通B超检查。肝血管瘤有比较典型的影像特点,可以与其他肿瘤区别。B超检查易于进行,可定期复查,及时了解血管瘤有无增大等变化。如果B超检查还难以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以确定诊断。但是,这只有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这样做。CT和磁共振检查,对鉴别是肝癌还是肝血管瘤有较大的帮助。无论哪种检查,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如果患者用上述方法检查都无法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这时便需要开腹检查。

血管瘤不长大是否可以不用医治

很多患者被医生告知5厘米以下的肝血管瘤对人体没有危害,只需要定期复,不需要治疗,等肝血管瘤长到5厘米以上再通过手术切除治疗。但是这种说法是针对于过去传统的医疗水平来说的,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说法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治疗现状。

1、留着瘤子,瘤子会越长越大,有的瘤子可以占到整个肝脏的90%,最后不得不做肝移植。

2、瘤子可以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3、有的瘤子,具有半良半恶的性质,随年龄的增加,可以发生恶变。

4、瘤子可以发生破裂,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5、医学文献统计表明:通过影像学(CT、超声、核磁)诊断的肝血管瘤患者,每100名患者,最后有5名被病理学确诊为肝癌。就是说影像学诊断是相对的,而病理学诊断才是绝对的。但取得病理材料往往需要做手术。如果拿不准是不是肝癌,又不想做手术白挨一刀,那就赶快做微波聚焦治疗体系治疗,如果是肝血管瘤2个月很快就会缩小或消失,如果是肝癌,效果就差了,赶快想别的办法。

6、关键是如果有了只得不失、无痛无创、安全有效的好办法,没有理由再留着瘤子,那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如何确诊肝内血管瘤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黑白B超就可以诊断肝血管瘤。在黑白B超上肝血管瘤常表现为实质性增强光团,有时其内可见管道结构。尽管肝血管瘤内充满血液,但多为低速静脉血流,因此,彩色超声很少显示动脉频谱。此特征正好与原发性肝癌相反。一般情况下,对肝血管瘤患者,并不常规行彩色超声检查。但在不典型病例,可加用彩超检查来与恶性肿瘤鉴别。

在特殊情况下或对需要手术者应行肝脏CT扫描。单纯平扫(不注射造影剂的扫描)是不够的,应申请注射造影剂的增强CT扫描。肝血管瘤在增强CT扫描上有特征性表现:在静脉相可见造影剂成团成块地集中在肝血管瘤的周边,并从肿瘤外周向中心集中。一般讲,CT扫描在显示病变的全面性、直观性和客观性方面均比B超有更大的优势,无论在肿瘤的定位及定性方面均可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有助于外科医生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还有两项检查,磁共振(MRI)和同位素血池显像,也可确诊血管瘤。但因价格较贵或敏感性较低而不作为血管瘤的常规检查武器。血管瘤在MRI上表现为典型的“亮灯征”,故在肝血管瘤不典型或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困难时应考虑申请MRI检查。肝血管瘤在同位素血池显像上也有特征性表现:开始(动脉相)病灶处呈低灌注,为放射性缺损区,其后(静脉相)病灶处逐渐出现放射性聚积,再以后出现放射性浓聚,呈过度填充。据此诊断血管瘤几乎有100%特异性。但缺点是敏感性较低,小肝血管瘤常不易被发现和诊断。

血液检查不能诊断血管瘤。但甲胎蛋白(AFP)的检测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通过病史、B超、彩超和CT等检查,典型肝癌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确实有部分肝癌,既无肝病背景,也无肝癌临床表现,且影像学特征酷似肝血管瘤表现,这种肝癌可称其为“肝血管瘤型肝癌”。这些肝癌很容易误诊和漏诊。

如何避免肝癌误诊为肝肝血管瘤呢?检查必须全面,单项检查往往有片面性,全面检查可防止漏诊并提高诊断正确率。通常血清学检查及黑白超声足可以确诊肝癌和肝血管瘤。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转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检测。60%~70%的肝癌患者AFP为阳性(>20μg/L)。检测ALT是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检查主要是明确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和肝脏有无硬化(有肝硬化者支持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以上两项检查可基本区分出肝肝血管瘤和肝癌。必要时可加做彩色超声检查及CT扫描等。最好选择专科医院或专科医生诊治。晚期肝癌的预后甚差,一旦将肝癌误诊为肝肝血管瘤延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他们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助于避免误诊。

在临床上肝血管瘤伴发肝癌的情况并不罕见,因此千万不要满足于肝肝血管瘤的诊断,影像学检查要仔细全面,有时,不能仅满足于B超的诊断,必要时可加做CT扫描。

多发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近70%的血管瘤呈强回声,且内部回声均匀,余者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如有钙化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瘤内血流信号少见,部分血管瘤可出现中央部血池样充填。

2.CT扫描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瘤内偶见钙化,呈圆形或不定形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直径小于3cm的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可有以下表现: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强化,也有的病灶强化不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个别病例始终无强化,延迟扫描也无充填,此类血管瘤管壁很厚,管腔狭小,造影剂难以进入。

3.核素肝血池扫描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用99mTc标记红细胞,有血流的地方即可显像,血流丰富或淤滞者核素浓聚,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5min开始在血管瘤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浓聚,逐渐增浓,1h后仍不消散,这种缓慢的放射性过度填充现象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依据。

4.MRI检查 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像呈相对高信号,呈“灯泡征”。

5.肝动脉造影 系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造影剂的这种快进慢出的现象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称之为“早出晚归征”。

肝血管瘤的辅助检查

由于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对B超检查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对小的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的“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MRI 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MRI动态扫描的增强模式同CT。当CT和MRI的特征性征象已明确诊断时,则不必再行其他价格昂贵或有创检查,更要避免肝穿刺活检。

肝癌的鉴别和诊断

肝癌大致分为继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两种,肝癌与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肝包虫病等肝类疾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经常导致误诊,那么如何区别肝癌与其他的肝病呢?如何鉴别肝癌患者属于哪一类型的肝癌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吴建华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本病我国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肝血管造影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肝血管的粗细正常,瘤体较大时可有血管移位。②无动静脉交通。③门静脉正常,无癌栓。④血池影延续至静脉相、成为浓度大的微密影;血池的分布构画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和形态为其特征性表现。

6、肝包虫病: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但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约2-3年或更长的病史,进展较缓慢,可凭流行区居住史、多囊肝肝包虫病等可用甲胎蛋白AFP、核素血池扫描和超声、CT等帮助诊断,肝包囊虫液皮肤试验阳性、甲胎蛋白阴性等各项检查相鉴别。

7、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 MRI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目前与小肝癌相混淆的肝脏良性病变如腺瘤样增生、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鉴别尚有一定困难,定期随访必要时作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助诊断。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为不失早期根治机会其鉴别主要靠影像学诊断和AFP必要时亦可考虑剖腹探查。

生活中,原发性肝癌比较常见,继发性肝癌比较少见,且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比较缓慢,症状较轻。肝癌细胞容易随血液扩散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最终导致整个身体系统崩溃,肝癌晚期,癌细胞一般都扩散转移了,因此治愈率很低。所以肝癌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一般肝功能均正常,酶活性不高。少数患者有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切除血管瘤后可恢复正常。血象变化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中较为常见。长海医院肝外科80年代报道的一组40例直径在15cm以上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有半数血红蛋白在1.55mmol/L(10g)以下,最低仅0.96mmol/L(6.2g);有3/4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在5.0×109/L以下,最低仅2.2×109/L;有1/3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下,最低仅40×109/L,上述变化经手术切除血管瘤后均恢复正常。其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近70%的血管瘤呈强回声,且内部回声均匀,余者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如有钙化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瘤内血流信号少见,部分血管瘤可出现中央部血池样充填。

2.CT扫描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瘤内偶见钙化,呈圆形或不定形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直径小于3cm的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可有以下表现: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强化,也有的病灶强化不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个别病例始终无强化,延迟扫描也无充填,此类血管瘤管壁很厚,管腔狭小,造影剂难以进入。

3.核素肝血池扫描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较高,用99mTc标记红细胞,有血流的地方即可显像,血流丰富或淤滞者核素浓聚。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5min开始在血管瘤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浓聚,逐渐增浓,1h后仍不消散,这种缓慢的放射性过度填充现象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依据。

4.MRI检查 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像呈相对高信号,呈“灯泡征”。

5.肝动脉造影 系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对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造影剂的这种快进慢出的现象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称之为“早出晚归征”。

有人提议,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凡超声检查提示肝内直径约3cm大小的局灶占位病变,应以CT或MRI来验证,结果不相符者应作肝血池扫描或肝动脉造影检查,鉴别困难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过去对可疑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穿刺活检强调用细针,但细针穿刺活检结果表明,约50%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镜下难以观察到典型的血管瘤结构,仅以涂片未找到肿瘤细胞等依据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近5年来,董宝玮等对有安全入路(穿刺针道经过至少1cm正常肝实质再进入肿块)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采用18G粗针穿刺,可得到较大的组织标本,确诊率可达90%。由于穿刺过程采用切割式的自动弹射活检装置,切割速度快,因此与用20G细穿刺针相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提高,在掌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推荐用18G穿刺针活检。

哪些方法可以检查诊断出血管瘤

1、X 线诊断: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 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倾向,偶尔可见静脉石,多数肝脏血管瘤较小,也不钙化,所以单片和胃肠钡剂造影往往不能显示,只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才能发现。由于其特异性不高,故临床上应用较少。

2、动态 CT 诊断:肿瘤治疗专家表示,近年来由于 CT 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CT 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利用造影剂的作用,对肝内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好的定性诊断,血管瘤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达 95% 左右,但对直径 2cm 的血管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3、肝动脉造影检查:本法有相当的特征性,病灶的检查率和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可达 95% 以上。

4、MRI诊断:MRI 对含血管的病灶敏感性较好,肝血管瘤血管腔内含有缓慢的血液流动, 其T1及T2弛豫时间较实体瘤为长。本法的检出率较高,但价格亦较高。总之诊断肝血管瘤的超声及CT最为方便,而血池扫描与肝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肿瘤治疗专家介绍,一般认为血池扫描的特异性高,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 100% 。但其敏感性较低,小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 3cm 以上的血管瘤 CT 表现常较典型。

肝纤维化诊断标准

有赖于临床评估、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一)确认相关致病因素

是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持续进展的基本条件。病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等)、化学毒物性(如乙醇和药物)、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因素,有时两种或多种病因的肝病可并存。

(二)临床评估

包括病史、年龄、性别、病程、发病过程、治疗情况、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差异较大。常见肝纤维化的诊断有疲倦乏力,食欲缺乏、大便异常、肝区不适或胀痛、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下静脉曲张等。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或可表现为伴同于原发病的其他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有病人病程较长,年龄较大,长期大量饮酒、体质指数(BM1)增加、胰岛素抵抗与肝脂肪变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使用免疫抑制药、反复血吸虫感染等。

(三)血清标志物检测

可用来检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肝纤维化的疗效。

1、反映ECM成分合成增多的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Ⅳ型胶原(CⅣ)、I型胶原(C1)、Ⅵ型胶原以及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还有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酰羟化酶(PH)。

2、反映ECM降解的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以及脯氨酸肽酶(PLD)。

3、其他血清学指标

AST/ALT比值、GGT、APRI等数值升高意义尤为重要。

4、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细胞因子

如转化生长因子p(TGF-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缺乏特异性与敏感性,宜联合检测提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与动态观察。

5、其他肝纤维化评价的新方法可能来自于基因芯片与蛋白组学等先进技术。

(四)影像学诊断

1、超声检查

是临床上对肝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目前超声只能进行到定性诊断。通过超声直接观察肝的实质回声形态、肝包膜、肝边缘角、肝静脉壁的改变,直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通过超声观察胆囊、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辅助肝纤维化的诊断。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参数、脾厚度、脾静脉宽度及肝右叶最大斜径等参数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超声对比造影: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明显增多时间提前出现可作为无创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2、瞬时弹性成像肝切变弹性探测仪(Fibroscan)(纤维扫描仪)能够了解肝基质的弹性程度,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并对肝纤维化进行准确分级。详见第1章第四节。

3、cT和MRI

能够了解肝左叶和脾的大小以及肝表面形态、门静脉侧支血管等的影像学改变,有助肝纤维化程度和进展的观察。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的优势组合对诊断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

肝血管瘤的检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

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

3.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4.MRI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

肝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相关推荐

肝癌的诊断和鉴别

一、肝癌的病理诊断 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二、肝癌的临床诊断 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AFP>400m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B型超生显像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检查有较大的价值;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 可显示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放射性核素扫描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其它X线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像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3.影像学检查

脊柱血管瘤检查

1、 B 超诊断 B 超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 B 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 1cm 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2、 X 线诊断 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 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倾向,偶尔可见静脉石,多数肝脏血管瘤较小,也不钙化,所以单片和胃肠钡剂造影往往不能显示,只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才能发现。由于其特异性不高,故

肝肿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肝肿瘤的检查中,血清学和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为亚临床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各种方法,临床上把血清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称为定位诊断,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本病的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一、甲胎蛋白(AFP)检测 AFP对肝细胞其准确率达90%左右,其临床价值如下。 1、早期诊断:能够诊断亚临床病灶,可在症状出现8个月前左右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因89%肝细胞癌病人血清中AFP大于20ng/ml,因此甲胎蛋白低于此值又无其他肝癌证据者,可排除肝癌。 3、有助于反映病情好转与恶化,AFP上升者表示恶化,

怎么确诊肝癌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这就是一种肝癌的检查。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的检查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扫描:超声扫描无创、方便、经济,可用于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术中超声可以发现小病灶及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超声导引下

肝血管瘤诊断方法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肝血管瘤诊断方法 1、放射性核素肝扫描 胶体肝扫描可见界限比较清楚整齐的占位性病变。病程越长和肿瘤越大,则健侧肝脏代偿性增大越明显。用In作肝内血池扫描,若系血管瘤则在占位病变区被放射性填充。将两者配合应用,则更有诊断意义。 2、肝血管瘤CT检查 在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较光滑、锐利,

血管瘤的检查

血管瘤在治疗前需要做以下检查: 1.B 超诊断:B 超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 B 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 1cm 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2.MRI 诊断:MRI 对含血管的病灶敏感性较好,肝血管瘤血管腔内含有缓慢的血液流动, 其T1及T2弛豫时间较实体瘤为长。本法的检出率较高,但价格亦较高。总之诊断肝血管瘤的超声及CT最为方便,而血池扫描与肝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3.要想确诊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位置比较表浅的海

怀疑肝癌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1.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肿瘤标记物是癌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特异性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患者体液中。就肝癌而言,AFP仍是目前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和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对明确其病变性质较单一标志物更有价值。 2.超声显像 仍然是诊断肝脏肿瘤最简便、最安全的方法,广泛用于普查筛检肝癌,有利于早期诊断。多普勒超声测量血管的开放程度相当可靠,从而提高了检测血管受侵的精确性。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在各种影像检查中,CT最能反映肝脏病理形态表现,如

新生婴儿血管瘤如何诊断

1、 B 超诊断: B 超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 B 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 1cm 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2、动态 CT 诊断: 肿瘤治疗专家表示,近年来由于 CT 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CT 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利用造影剂的作用,对肝内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好的定性诊断,血管瘤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达 95% 左右,但对直径 2cm 的血管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3、肝动脉造影检查: 本法有相当的特

如何避免肝血管瘤被误诊

如何避免肝血管瘤被误诊,由于现在一些肝血管瘤患者不重视治疗,不去专业医院就诊,导致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被误诊为肝癌,这不仅导致不能对症下药,还容易给患者心理造成压力。那么,如何避免肝血管瘤被误诊呢?下面就听听小编的介绍吧。 1.必须经加强CT确诊,若CT仍确诊为血管瘤,那么可进行如下诊断。 2.病人若同时存在肝硬化、乙肝、AFP阳性,那么是肝癌的可能性更大,必须密切注视。 3.肝癌大部分生长迅猛,一个月内就可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就是极个别增长缓慢者,一个月内也会有30%以上的增长,而肝血管瘤增长缓慢,绝大

腰椎血管瘤 - 检查方法

血管瘤 ,是一种血管性疾病,约80%的患者是因为先天性因素引起,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容貌,而且对患者的健康也构成威胁,血管瘤的诊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 B 超诊断: B 超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 B 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 1cm 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2、 X 线诊断: 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 ,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 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