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惩罚”孩子9大学问

父母“惩罚”孩子9大学问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 ,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 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近日,有媒体报道,海口两名11岁的男孩,因怕被家长打而离家出走,好在最后被安全找到了。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对就打骂伺候,心理专家表示,打骂其实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6月11日晚,海口两名男孩离家出走,直到6月13日晚,两个孩子在失联2天2夜后才终于被找回。据其中一个孩子说,不敢回家,是因为怕被爸爸打。

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奉行棍棒教育,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但心理学家表示,打骂其实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天生会犯错

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孩子天生就是要从犯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而且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惩罚,而应该对孩子进行指正和引导,千万不能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打和骂更是失败的教育方式。

经常打骂易造成孩子心理阴影

孩子是有自尊心、自爱心的一个独立的人,粗暴的打骂只会使孩子从心理上远离父母,叛逆性增强,亲情减弱。经常打孩子,不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使孩子缺乏热情,也缺乏对热情的感受力;培养孩子怯懦、畏缩、胆小、怕事、孤独、自我否定等性格;使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殴打孩子会掩盖过失的本质,让孩子失去了体验过失的心境,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

除了打骂 家长还应该做好这几点

打骂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在暴力下屈服,而是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共同找到最适合的相处模式。

1.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情况时,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引导。

2.有问题时先听孩子解释

在面对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是打骂。此时,父母应先冷静下来,先听孩子的解释。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初衷或动机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自己的负面情绪。

3.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常常拿“恨铁不成钢”来说事,表明自己的良苦用心。正式自己做不到才希望孩子做到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很多成长阶段的身心表现是十分正常的。父母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阶段,要求要量力而行,即便孩子犯错,也不要拿“放大镜”去看孩子的表现。

4.对孩子放下身段

传统意义上,中国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纪来行事。对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建议,父母要对孩子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尽量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作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觉得孩子的需求是无理取闹,毫不理解大人工作打拼的艰辛。父母也有自己的好恶和情绪,因此如何对待自己,也要如何对待孩子。

惩罚孩子不等于训练孩子

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对于孩子的抵抗而施加给孩子的一种惩罚性干预,它给孩子一种“我很坏”的信息。惩罚通常来源于父母的恐惧或是失望,因此父母急切的想要控制孩子,或是尝试告诉孩子“不管你喜不喜欢,我都要对你负责”等惩罚孩子的主要原因。

当孩子们问为什么不能做某些事情时,父母的回答可能是“因为我说了算”,通常这种回答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他们的观点并不重要,时间久了孩子会缺乏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惩罚的具体措施可能会包括打孩子,比如孩子打了自己的弟弟,那么他获得的将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一顿打。这样,孩子就知道“我不好,妈妈打我”。

惩罚孩子所带来的问题

惩罚孩子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惩罚孩子没有告诉孩子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事情。比如孩子打了自己的弟弟然后自己也挨了一顿打,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下次应该如何处理与弟弟之间的矛盾,而是会很生弟弟的气。

惩罚同样还会告诉孩子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孩子们所获得的是他们的行为和感受,必须受父母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他们无法自己决定。他们同样还会因为父母会帮助他们做决定,而缺乏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什么是训练?

训练集中于教孩子新的技巧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训练管理会集中于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然后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科学的管理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是培养孩自的必须技能。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会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班级里面成绩、品德各方面都优秀孩子一起玩的原因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玩耍,而不是会打架和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2.改掉口头禅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即使你不曾察觉,但它也是一直存在的,不得不说,有的父母自己的口头禅就不太文明,难免也就会把孩子也给带坏了。

  其实不光光是口头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可能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中,可是孩子听到以后就模仿起大人来了,大人反而觉得奇怪孩子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了。所以,想让孩子说话文明,父母首先就要树立榜样。

  3.建立惩罚制度

  口头禅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想改掉就不容易了,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让孩子在惩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就惩罚他当天没有零食吃,如果孩子一直说,就一直没有零食吃,一直到他能自己改过了为止。惩罚只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分寸。

  口头禅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个口头禅的时候,就要即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宝贝是文明的孩子所以不能说这些话。”这样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养成口头禅了。

研究表明老打屁股孩子更淘气

打屁股是家长处罚孩子的最典型方式之一。然而,美国3月25日出版的《青年和青春期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老打屁股,孩子会更不听话。

新研究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迈克尔·麦肯泽博士及其同事完成。他们对近1900个家庭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涉及1998~2000年间出生于20个美国城市的近5000名儿童。研究人员在参试孩子1岁、3岁、5岁和9岁时,对其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长是否打屁股,孩子是否存在好斗、破坏规矩、行为粗暴或敌对等行为。

结果发现,约28%的母亲表示孩子1岁时被打过屁股,3岁、5岁和9岁时因淘气被打的比率分别增至57%、53%和49%。与孩子各年龄段的行为问题数据对比后发现,遭父母惩罚最多的“问题儿童”行为问题未减反增。父母越常打孩子,孩子越不听话,越不听话就越容易被打,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麦肯泽博士表示,新研究还发现,如果父母能多听取专家的建议,采取非体罚的教育方式,孩子表现就会更好。

父母惩罚孩子的8大学问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没收他的玩具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惩罚。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教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棒下出孝子(中国)

在世界很多地方,打孩子都被认为是错误的方式。不过在中国,棒下出孝子的观念似乎还有相当的市场。子不教父之过,为了减轻为父的罪过感,有事没事就得教育一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还了得?!在中国当孩子也比较辛苦,礼数多,稍有不慎就会违规。比如常说的不肖子孙,肖是像的意思,也就是说孩子和父亲不像也是罪过,哪容你自由发展。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父亲居高临下,孩子必须对长辈做高山仰止仰慕状,平等的交流很少。

当然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随着新的思潮不断涌入,很多家庭渐渐淡化了上面传统的观念,更加侧重西方的教育方式。不过,有些时候矫枉过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就是不分轻重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任其随性发展而没有任何惩罚。这样的孩子缺乏敬畏,缺少感恩,长大以后也很难融入社会。

画地为牢(美国)

棒下出孝子这种方式决不会出现在美国。首先,美国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孩子是社会的未来,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小小惩罚算是批评教育,棍棒相加就属于侵犯人权。像贾政那样把宝玉往死里打就是赤裸裸的谋杀了。其次,美国对孩子相对宽容,认为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孩子做错事是家长的问题,若因此再打骂孩子就是错上加错。而且孩子从小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稍微大点就有人权的概念,父母被自己孩子告上法庭丧失监护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没有了棍棒,该怎么去惩罚那些熊孩子呢?美国家长有两种常见的惩罚方式,最常用的叫Timeout,算是罚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一般是关在卫生间或者自己房间,一个人呆一段时间。Timeout一般10到20分钟,属于轻量级的惩罚。重量级的叫Grounded,直译过来就是画地为牢。一般至少半天的时间,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准出门。因为时间比较长,这种惩罚的杀伤力比较大,父母一般不用,只是说出来威胁一下,便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再熊些的孩子该怎么处理?气到极点的父母也会体罚,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屁股。不过对此美国父母们一般慎之又慎,即使走到这一步也要保证先礼后兵。这样的体罚叫Spank,千万别说Beat了自己的孩子,那多半别人要报警说你虐童的。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新西兰)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Bernny(儿子Neils2岁半,女儿Christina半岁)告诉我们,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他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理不睬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自己停下来。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TA的某些目的。如果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孩子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如果儿子耍赖,不肯去捡石头,Bernny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Neils,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们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学着约束自己。

给孩子留下尊严(日本)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游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TsukuBa的儿子两岁半,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门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同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父母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惩罚是爱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为了塑造自己高大伟岸的形象,也不是在外面受委屈后在家里寻找的出气方式,更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捷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想想自己过去的行为,也许就没有理由大发雷霆了。

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慎用惩罚

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些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爸爸妈妈的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宝宝身心受到伤害,在宝宝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从言语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手段,与宝宝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宝宝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困扰和伤害。比如,当宝宝抓破了别的小朋友手臂时,你这样跟他说:“宝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你抓淌血了。他是不是很疼?如果明明把你的手臂抓淌血了,你是不是也很疼啊?没有人喜欢和爱抓人的孩子玩。你以后还抓别人吗?”我想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会再犯。真正有必要惩罚孩子时,父母才可以采取一些不伤及宝宝自尊或身体健康的惩罚手段。比如,罚孩子不准看他喜欢的电视,或者取消预定的旅游等。如果宝宝在被惩罚的过程中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不仅不利于纠正宝宝的问题行为,反而会使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善用奖赏

奖赏和惩罚一样,都是教育宝宝所采取的强化手段之一,并非是教育宝宝的目的,同样不能将成人想传达的信息真正内化到宝宝的心里。家长在使用奖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奖励必须出自真诚

奖励宝宝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优异表现,而不是为了控制宝宝的行为。如果宝宝一旦发现家长的奖励是虚假的,他们很快就会遗忘并且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奖赏必须因人而异。研究表明,孩子因个性、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等背景的不同,需要奖赏的内容和程度应该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宝宝的特殊需要,奖赏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奖赏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予以不同的奖励。

奖励不能损害宝宝的自主性

家长对宝宝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宝宝养成正确的行为,让宝宝认为自己的努力是为了学习或是表现正确的行为。所以,奖励应该引导宝宝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好处,决不能让宝宝觉为获得奖赏而有意识地表现好,来讨得家长或老师的欢心。

奖励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

奖励是否能取得正面效果,在于家长是否有正确的教育指导理念。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宝宝多吃饭,便承诺宝宝只要把饭吃完,就可以得到糖块或他喜欢的玩具。有的成人看到宝宝学成人的样子说粗话,以为可爱就给他吃糖。殊不知这强化了一个不正确的行为。所以家长在给予奖赏时,要意识到这种奖励对宝宝带来的影响。

避免过多的奖赏,防止宝宝相互攀比

奖赏本来是凸现和强化宝宝的正确行为。在适当的范围内将宝宝与同伴做比较,确实可以提高宝宝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但过分强调比较,宝宝可能很难面对输给别人的现实,这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有效地教育宝宝,就必须让宝宝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换句话说,没有压力,宝宝就不能认真地对待父母传达的信息。反之,压力过大,就会干扰儿童对这些信息的内化。因此,过于严厉的惩罚和过于频繁的奖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只有适当地运用奖赏和惩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应有的爱心。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1、有的孩子说谎并不是他喜欢说谎,而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比如说爸爸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考不到这个标准就要对孩子施以惩罚,这个时候孩子如果的分数真的没有达到爸爸的规定,而又害怕爸爸的惩罚,如果有可能孩子就不得不说谎了。

2、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的时候父母无意识的行为极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一位妈妈被孩子吵的不行了,随口对孩子说,你安静点,等下我给钱去买饮料。但是妈妈把这话说过去就忘记了,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妈妈说谎的印象,潜移默化的学妈妈的行为了,这样既降低了父母孩子心中的形象,又促使了孩子撒谎行为的产生。

3、有的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夸大或者幻想出一些事情来,叙述给父母听,这也容易被认为的撒谎,其实他们就是用夸大或者吹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因为成人的注意而已。

4、父母的引导性撒谎。有的孩子只要说不想去上学或者是不想去幼儿园,父母就会问是不是那儿疼了……,这些带有引导性的语言,往往会让孩子造成下意识的说谎,顺着父母的话就说我肚子疼了,我头疼了……,所以父母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大多数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非影响他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不必严惩,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聪明父母惩罚孩子的学问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孩子大了,渐渐地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了,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渐渐说起了各式各样的口头禅。有的是跟班上的小伙伴们学的,有的是看各种动画片跟动画人物学的,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学到各种乱七八糟的口头禅。不少口头禅还带着脏话,无论家长怎么说孩子,他就是改不过来。那么,父母该怎么办才好呢?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会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班级里面成绩、品德各方面都优秀孩子一起玩的原因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玩耍,而不是会打架和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2.改掉口头禅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即使你不曾察觉,但它也是一直存在的,不得不说,有的父母自己的口头禅就不太文明,难免也就会把孩子也给带坏了。

  其实不光光是口头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可能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中,可是孩子听到以后就模仿起大人来了,大人反而觉得奇怪孩子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了。所以,想让孩子说话文明,父母首先就要树立榜样。

  3.建立惩罚制度

  口头禅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想改掉就不容易了,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让孩子在惩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就惩罚他当天没有零食吃,如果孩子一直说,就一直没有零食吃,一直到他能自己改过了为止。惩罚只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分寸。

  口头禅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个口头禅的时候,就要即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宝贝是文明的孩子所以不能说这些话。”这样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养成口头禅了。

如何零惩罚养育有道德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但是,孩子们的世界与大人不同,他们有自己理解问题的角度。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做了事,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一味惩罚。养育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孩子有哪些有效的引导方式呢?

  惩罚与引导

  我们都想教育出一个乖巧、负责、体贴的孩子。没有惩罚,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吗?当然不是,没有引导,他们才会放肆。引导和惩罚是不同的。惩罚,是通过产生痛苦(身体或情绪)来强迫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做事。引导,是给孩子提供我们的建议,解释出为什么这是最好的途径,并教会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

  有效的引导

  除非我们自愿使用暴力——这是不道德的——否则,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影响。幸运的是,人类抵抗暴力,“影响”在传递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过程中更有效。

  有效的引导包括:

  (1)感情设限——我们每天都在指导孩子的行为,这其中往往都包含了限制。不能打架、不能在马路上奔跑、不能互相扔食物。如果我们严厉的进行限制,他们最终会理解,但是会有很多阻力。如果我们从他们的角度来设定限制,孩子们会感受到被理解,并且更乐意接受这些限制。孩子还是乐于分享父母的期望的。

  (2)连接——当孩子开始感觉到分离(因为他们的生气,因为我们的生气,因为我们已经分开一整天等等的原因),只有直到我们解决了这样的分离,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当孩子感觉与我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影响。他们想表现、想合作、想讨好我们,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最重要啊的人。只要确信我们是站在他们一边的,他们就乐于听我们的指导。而惩罚侵蚀了这样的连接,因为我们伤害了孩子,无论是身体的还是情绪的。

  (3)移情——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回应是感情与理解,那么他们给予别人的同样是感情与理解——即使兄弟姐妹也一样。他们对别人好,因为他们在乎别人的感受。移情是道德的基础。

  (4)弥补——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可以弥补。一旦孩子平静下来,就帮他想想他能做些什么来进行弥补。千万不要惩罚,这样你的孩子会有抵触情绪,并且也会错过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5)情绪教练——当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才表现得合作。用你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同情去接受孩子全方位的情感。这给了孩子情感所需的足够支持,所以他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他明白有些事情要加以限制,而他完全能做到——就像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样。

  (6)榜样——孩子们的价值观和情绪调节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习到的,而不是父母说的话里。我们的行为方式总是悄悄的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自己要做好这个榜样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好的示范。

  (7)讨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反思的机会,他们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要多听孩子说,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如果遇到问题了你总是在说,那你会有更多的问题。

  不要让惩罚成为习惯

  让孩子学会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不能总是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使用以上技巧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要让惩罚成为习惯。

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 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孩子尿床 惩罚万万要不得

1.惩罚尿床孩子的危害

在年幼的孩子中,尿床的孩子比率达到了15%。相比女孩,男孩出现夜间尿床症的情况是女孩的三倍,其中高达三分之一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

有些父母也可能不在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估计是他们已经知道称孩子孩子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导致孩子更频繁的尿床以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抑郁和低质量的生活氛围。

2.实验对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首先对65名尿床孩子(其年龄从7岁到13)以及40名无尿床症的孩子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接着研究人员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两组——尿床受到惩罚的一组和尿床未受到惩罚的一组。就平均情况而言,那些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在后面的尿床情况比受到惩罚的孩子尿床情况有所缓解。比起无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那些收到惩罚的孩子患有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

5-6岁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

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爸妈这样做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爸妈这样做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孩子说谎父母要晓之以理,一味责骂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让孩子更不敢说真话。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相关推荐

担心冷漠变成育儿的一把杀手锏

原来同事夫妇对孩子从小就严加管教,孩子稍微犯点错,他们夫妇不给孩子改过的机会,反而会以身体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果夫妻一方拿出来足够的爱心来关心孩子,或许孩子会出现另一个局面。同事想起来以前对孩子的教育都悔不当初,每当孩子犯了小错误时,他们没有想到怎样去引导孩子,反而夫妇齐心合力去处置孩子。小学时的孩子初始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夫妇俩“精心”栽培下,孩子努力的成为了他们夫妇俩心中“听话”的孩子。 到了初中,青春期的孩子身高和心理有了飞跃的发展后,出现了严重的叛逆表现!开始是叛逆逃学,后来变成了泡网打架斗殴。

改掉宝贝坏脾气8大妙法

1、先转移宝贝的注意力 如果宝贝因想要出去玩而发脾气,可以用他喜爱的事情先吸引他,转移注意力,如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等。待宝贝发过脾气后再给以安慰,并加以教育。 2、故意置之不理 当宝贝发脾气时,父母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宝贝看到发脾气没人理他,过一会儿便自己觉得没什么意思,自然平息怒火。千万不要在宝贝发脾气时向他发火,这样只会火上浇油,使宝贝的脾气更大。>>推荐阅读:处理孩子坏脾气5建议 3、父母要先把握住自己 宝贝为什么会不停地提出要糖果、要好吃的东西、要新玩具等要求,稍不满足就大发脾气呢?其实,有时

如何教育说谎的孩子

如何教育说谎的孩子 对于孩子说谎题,最重要的是预防,家长们可以做到一下这几点,让孩子远离撒谎。 第一,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些时候,孩子之所以说谎是因为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所以,家长们应打消孩子这样的顾虑,让宝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想说的话,这样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撒谎了。 第二,别把孩子捧得太高。家长们把孩子捧得太高,而孩子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程度,他们就有可能选择说谎,因此,这是父母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第三,用安慰代替惩罚。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是有意去说谎,当家长们发现孩子说谎时,应了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监督,不论是自己、别人的东西还是公共物品,更不论物品价值大小,都必须做到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是否建立了秩序感,是区分文明人的标志。 用过自己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生活会变得杂乱无章;用过别人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用公共场所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给大家带来不便…… 虽然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要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不简单: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

专家小孩的屁股打不得

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在1岁左右被“打屁股”惩罚的幼儿比没有受到此类暴力惩罚的幼儿在长大后行为更暴力,同时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更差。 虽然试验证明,“打屁股”对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严重,但是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没有好处。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表示,1岁是幼儿建立与父母之间联系的关键时期。1岁时候遭到‘打屁股’惩罚会让幼儿和父母产生负面互动,从而让孩子在2岁时的行为变得更为暴力。 美国一项针对2500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白人、西裔和黑人孩子的研究发现,在受访对象中,三分之一的母亲表示她们会经常打1岁孩子的屁股,一半的

惩罚犯错孩子的七条原则

(一) 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二) 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三) 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四) 开始与结果要明确 惩罚

惩罚的原则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惩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将帮助爸爸妈妈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礼仪和是非观念。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当孩子犯错误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因为淘气、懒惰等缘故而有意、无意犯各种错误,这是一个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题。1岁前,孩子还太小,身体协调能力比较差、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犯错误往往不是故意的,这时,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宝宝。但当孩子1岁以后,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能太纵容宝宝了,因为

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 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许多家教最明显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确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现在有一些有知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学习稍微遇到一

治理“粗口”宝宝的4个对策

1.忽略法 当宝宝说粗口的时候,不妨把它当成是一些平凡的字眼,不要给予过份的关注,切忌因此责备宝宝甚至打宝宝,这样只会加深他对粗口的印象。 2.引导法 宝宝一般并不清楚粗口的真实含义,因此无需详细向他解释他刚刚说的话如何粗俗,只要告诉他这样的话会让大家不喜欢他。尝试心平气和地宝宝:“宝宝,骂人好不好?”,一般宝宝们都清楚骂人不好,所以当他回答“不好”时,你就可以进一步教育他这样是在骂人,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尝试了解他说粗口的原因,以及想要表达什么,告诉他要发泄这样的情绪可以用什么字眼来替代

有趣惩罚法巧帮宝宝立规矩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