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大补元气
参芪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大补元气
人参甘温补虚,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适合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汗出不止、四肢发冷、脉微欲绝等证候的运用,而且现代医学认为,人参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外科等都有明显的作用。
参芪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燥湿利水
白术性味苦温辛烈,入脾、胃经,对于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此外,其根茎含有的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等,对治疗肝硬化腹水、美尼尔氏综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肠炎等有一定疗效。
人参和黄芪的补气功效区别
人参与黄芪补气各有侧重,如果不区别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再则,用之不当,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药物之浪费。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之作用,但前者更强。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黄芪其补偏于走表,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却为人参所无。鉴于它们之功效同中有异所以必须区别使用。
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以其能益气固脱,所以,临床上多用来治疗大病或久病,或血脱致气脱而出现短气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脉微欲绝等。本品可单用,也可与附子或黄芪同用,且效果非常满意。大补元气还表现在补益肺肾而平喘方面,如人参配胡桃肉,或人参配蛤蚧治肺肾气虚喘息,或短气不足以息,声音低微,脉虚弱等,皆是其例。人参之补还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现在健脾止泻方面。如人参配白术、茯苓、砂仁、莲米、山药、苡仁等,可治脾胃气虚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等,就是明证。
止渴生津,乃人参之又一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诸种病证:
1.热病伤津而见高热,口渴,大汗,气伤液耗,脉大而乏力,可用清热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配石膏、知母等即是。
2.温病或暑热伤及气液而见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气不足引起心烦失眠,短气自汗,心慌心悸,脉细而弱等,用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等治之,即是其例。
因为人参还具有安神镇静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来治疗心肾不交所致之惊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与酸枣仁、远志等同用。心脾两虚而证见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气乏力者,用人参配黄芪、当归、白术、龙眼肉等治之,甚为效验。
此外,人参尚有壮阳作用,故随症配伍,可用来治疗阳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参能补益肾之元气也。
黄芪之功效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补气升阳,长于升举之力。常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崩漏及眩晕乏力,或短气不足以息等,并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敛汗。多应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若卫气不固,汗出,又复加外感风邪者,可与防风、白术,以固表逐邪;
三是托疮排脓。常应用于疮痈久不溃破,或疮疡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疮疡溃破之后,气血虚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银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
四是利水消肿。常应用于阳气不运所致之虚性水肿。通过黄芪补气健脾,使脾阳得运而水利肿消。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而兼有气虚的,亦可用之,且常与防己、茯苓、白术等同用。
综上说明,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即用之,而应详加辨别。否则,容易弄巧成拙,酿成误治。如邪热伤及气津者,用人参则宜,用黄芪则不妥。因此,应区别使用。
2019年三伏灸时间表
时间:2019-7-2日-2019-7-11日。
作用:培补元气、散寒祛湿。
频率:每两天灸一次。
时间:2019-7-12日-2019-7-21日。
作用:培补元气、散寒祛湿。
频率:连灸三天,之后症状调理两天灸一次。
时间:2019-7-22日-2019-8-10日。
作用:培补元气、散寒祛湿。
频率:每两天灸一次。
时间:2019-8-11日-2019-8-20日。
作用:培补元气、散寒祛湿。
频率:1次/3天。
时间:2019-8-21日-2019-8-30日。
作用:补肾固本。
频率:一次/2天。
脱肛吃什么好 人参山药粥
材料:人参、山药、粳米各适量。
做法:将人参、山药切成片或者小段,与粳米一起常发煮粥,随意服食。
功效作用:山药益气健脾,人参可大补元气,对于脱肛患者来说,可以益气固脱,补气升阳而治疗脱肛。
白参的功效与作用 补元气
白参有补元气的作用,适宜于病后体质虚弱,产前产后虚弱,神经衰弱,更年期人群,宿醉人群服用。
按摩这5个穴位等于吃补药 补肾壮阳
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
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
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
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按摩这5个穴位等于吃补药补肾壮阳
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
关元
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
气海
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高丽参和西洋参有什么区别
1、产地环境
不同的生长环境是最大的不同之处,高丽参生长的环境只有韩国以及朝鲜两个地区,其他产地的高丽参都不是品种最好的高丽参。而西洋参的产地有加拿大、美国和国的北京,产地会比高丽参要多一点,不过这些地区有不同的气温、水分、土壤环境,所以会影响到它们的生长。
2、功效作用
即使都是热门药材,但它们的功效却完全不同,这也可能是购买者想要区分它们的重要内容。西洋参有补气、清热的功效作用,可以治疗人体气虚、内热、疲劳感等多种症状。而高丽参有大补元气、强壮人体、宁神等多方面的功效作用,可治疗免疫力低下、失眠焦躁不安者等人群。
3、服用人群不同
西洋参既然是属于性冷的药材,那么会比较适合年轻人,老年人:不宜食用过多的西洋参,会有相反的效果。而高丽参则适合年老的人群,他们抵抗力比较低,服用高丽参可大补元气,有效治疗老年人所出现的一些疾病症状,年轻人不宜服用高丽参,身体易引起上火热燥等副作用。
西洋参以及高丽参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的大,选择购买或者是服用的时候不免要去多多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免给身体带来一些不良的副作用。这类参类药材也需要注意不要服用过多,控制好量,过犹不及,否则也已引起身体上的一些不适。
中医补气补血有妙方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