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哪些退热的方法
中医有哪些退热的方法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
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吃了感冒药还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吗
1.西药类感冒药
西药类感冒药一般都是解热镇痛药,多数都含有退热药物,吃了感冒药可以吃抗生素,但是是否可以吃退烧药则需要看吃的感冒药中是否含有退热药物,最好是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为好。
2.中药类感冒药
中药类药物一般与西药不会互相影响药效,所以吃了中药类感冒药后是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的。
中医教你4种方法来退烧
中医教你4种方法来退烧
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中医治疗发烧的方法很多,但如果选错了,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风热感冒一般表现为发热明显,身体体温升高,身体会出汗,并且还有头疼,口渴,喉咙疼的症状,可以通过身体出汗,多喝白开水从而达到排毒的作用,是发烧症状减轻,之后就不在发烧的效果。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医拔罐、中医按摩或者热水泡脚等方法来达到退烧的目的。拔罐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到风寒的侵袭,也有退烧的效果。
发汗退热法
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可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
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洗桑拿、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能使毛孔开泻,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热者寒之法
中医退烧我们可以使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治疗,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烧而不恶寒的患者。发烧我们主要见到的就是四大症状,例如高热不退,发烧口渴的时候喜欢喝冷饮,出汗比较明显等症状,这些就是高烧症状,这个时候不能用发汗退热法,我们可以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也可以用甘寒退热法。若果有高烧不退,舌头发红,口干舌燥等症状,我们可以使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易伤脾胃,要适可而止。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将冰块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此外,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通腑泄热法
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
滋阴清热法
我们可以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患者阴虚发热的症状。该症状主要适合胸口发热,手脚发热,发烧的时候烦躁不安,夜间睡觉经常出汗,体型偏瘦的患者。也经常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肿瘤等症状。这中发烧症状不能使用我们前面所讲的方法,应该用滋阴清热,可以使用地黄丸来治疗,也可以按摩三阴交叉穴、太溪穴、涌泉穴等穴位,多吃一些藕片、水果等食物。
结语:通过上文小编写的使用中医治疗
消炎药和退烧药能一起吃吗 吃了感冒药还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吗
西药类感冒药一般都是解热镇痛药,多数都含有退热药物,吃了感冒药可以吃抗生素,但是是否可以吃退烧药则需要看吃的感冒药中是否含有退热药物,最好是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为好。
中药类药物一般与西药不会互相影响药效,所以吃了中药类感冒药后是可以吃消炎药和退烧药的。
葛根的正确的吃法 葛粉桂花糖
桂花糖5g,葛根粉50g。先用凉水适量调和葛根粉,再用沸水冲化葛根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入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具有退热生津、解肌发表的功效。
东革阿里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
东革阿里中提取的Quissinoid物质是有退热、抗发烧的功效的,其退烧作用比阿司匹林还要好。
感冒发烧不能乱用感冒药
感冒发烧不能乱用感冒药
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服用抗生素无法对付病毒,只能使用抗病毒药。服用抗病毒药物3天后不退热、白细胞基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合用抗生素。
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由于不少严重疾病的早期,常常表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父母遇到孩子高热不退或精神不好,应该及早带孩子到医院就医。
退烧首选冰敷、酒精擦浴
专家认为,“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人体正常反应,但孩子发高烧时则有退热的必要。
孩子退热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退热。所有的退烧药,包括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滥用退烧药往往会引起孩子体液大量流失,严重时导致血压下降、休克。
孩子发烧不要怕中医退热有良方
专业医师指出,感冒病程约为一个星期,虽服用西药退烧药等药物症状控制后可改善,但西药退烧药以中医来看多为苦寒药,久用会伤胃气,例如克流感的副作用为腹痛腹泻,也是因为苦寒伤害了胃气而有肠胃症状,感冒在中医来看可分为风寒和风热,退烧药用在属于风热感冒的肠胃功能好的小朋友效果还不错,但用于风寒感冒肠胃状况差的小朋友则会让病情拖延更久且有副作用,像上述患者就是属于风寒型。
了解中医治疗不在于直接退烧,发烧在中医来看是认为正气与邪气相争,当正气胜过邪气就会热退汗出,所以会用中药助汗出,发烧症状自然解除,而风寒型和风热型感冒都会有发烧,最简单区分的症状在于会不会怕冷?有怕冷则属于风寒型居多,如同该名患者用退烧药治疗造成寒上加寒,病久不愈,中医治疗使用桂枝汤,功效为祛风散寒,养脾健胃,因此不只将感冒治好,连小朋友胃口也一起治疗,胃气恢复后,身体疲倦也会一扫而空。
专业医师建议,感冒流行时要注意除了勤洗手和戴口罩之外,饮食上应少吃油炸烧烤或是生冷食物,瓜果类水果也要避免,可以服用清粥,若胃口不佳连粥也吃不下,可将煮好的粥放30分钟左右,服用粥上面那层细腻、粘稠的米糊俗称「粥油」,粥油是一锅粥的精华最滋补胃气,并建议若家有发烧症状的小朋友,家长切勿急着自行买退烧药退烧,应去医院寻求医生协助,才可让小朋友早日痊愈,健康回学校上课。
总结中医退热13偏方
1、辛温发表
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2、调和营卫
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疗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汤,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
3、清解少阳
此方和解退热,应用范围大,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临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较弱。
4、清气分热
适用气分实热证,代表方:白虎汤,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相得益彰。
5、通便泻火
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发热,治以宣腑通便为主,代表方:如大承气汤,主药为大黄,可广泛应用,也可加减配伍灵活应用。
6、温阳散寒
临床常用于有发热而阳气虚者,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7、祛暑化湿
用于暑热季节感寒发凉,感冒无汗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黄连香薷饮。
8、养阴清热
功能养阴清热,添水以制火,适用于外感热不退而阴虚者,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9、辛凉解表
有退热与解毒作用,为治发热之常用方法,又适宜于外感温病初起,代表方为银翘散。
10、清热化湿
其退热作用不明显,但其治疗对长期低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常可取效。代表方:三仁汤。
11、滋润肾阴
适用于外感后期,低热不退,有肾阴虚症状者,或热不退而津液已伤者,代表方:加减复脉汤。
12、益气升阳
用于阴火上冲,中气不足,长期低热法,“取甘温除大热”之意,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13、活血化瘀
用于瘀热互结之全身发热,或局部发热,取血活则热自除之意,代表方:血府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