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房颤诱发中风
防房颤诱发中风
据调查,在确诊为房颤的中风患者中,仍有多达7成在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此前临床医生会让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殊不知,抗凝是把双刃剑,它虽可以预防血栓,但也可以发生大出血,长久服用抗凝药物,脑出血的概率高达2.5%。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与老年患者就像孪生兄妹一样,80岁时,10%的患者会发生房颤,到了90岁,40%的患者会发生房颤。虽然房颤与高龄密切相关,但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不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也容易发生房颤,他接诊的最年轻的因房颤导致中风的患者只有28岁。 “这些人因为年轻惧怕使用降压药,导致血压没有得到很好控制,高血压五年以上如果没有药物控制,就会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如果10年高血压病史,患者就会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房颤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会造成脑中风、心力衰竭、反复晕倒等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房颤时常伴有不规则的快速的心脏跳动,患者多有明显心慌、心悸、气急和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更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目前,中国有800万房颤患者,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这一病并不太了解。
专家建议,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房颤家族史的患者,包括肥胖和鼾症(夜间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都应该坚持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心电图。如果有心慌不适时更应就近检查心电图,如果症状发作频繁还可以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般都能通过这些常规检查确诊房颤。一旦有胸闷、心悸不适的症状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和治疗。
2004年,欧洲的研究小组报告纳豆激酶具有预防旅客血栓症,即所谓经济舱综合征的功效。旅客血栓症是乘坐飞机等旅行时,长时间坐在座位上,血液循环受阻、血液黏度上升,导致静脉血管出现血栓。经常食用纳豆激酶可周期性增加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对中老年人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卒中(俗称“中风”)三大疾病,有着神奇的预防、治疗和加速康复的功效。
佳莱福纳豆银杏胶囊每100g中含1800mg的总黄酮,采用日本进口的纳豆激酶,在纳豆激酶中加入银杏叶提取物,不仅能令纳豆激酶的活性彻底激发,而且银杏叶中也含有天然活性黄酮及苦内酯等与人体健康有益的多种成分,服用佳莱福纳豆银杏胶囊比单独服用纳豆激酶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房颤的药物预防方式
因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所以采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60至70次每分钟的理想标准,可使患者憋气、心慌症状消失。服用抗凝血药如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预防脑中风等危险地发生。
同时,在进行房颤预防的时候要注意:房颤一旦发生,由于电重构规律,即便除去病因,房颤仍然会发生。因此一切引起房颤的病因应在房颤发生之前给予去除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房颤。 LIFE试验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缬沙坦等可以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已发生过房颤复律后可巩固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提供一个很好的房颤预防的方法。
预防心房颤动有效减少中风的发生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以上。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均列于世界前列。
房颤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7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高于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未来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中风。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中风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着。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与房颤的关系愈加密切,80-89岁的高龄人群中,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在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
减少脑中风的发生,预防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临床研究显示,华法林治疗使脑中风的危险降低68%,而且,华法林降低房颤脑中风的发生效果显着高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
尽管华法林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药物,但同时华法林所致的出血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恢复正常心律,但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所有这些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而且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100%有效的。即使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只有半数患者在2~3年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即使是最强有效的胺碘酮,也只有40%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房颤呢?房颤的消融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很多房颤可以治愈。
国内和国外的专家也都推荐把导管消融作为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优于药物治疗。同时,导管消融后患者恢复了正常心律,因而无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了长期服药的毒副作用。而且研究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后脑中风的发生率也显着减低。
因此,采用导管消融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可能是房颤患者更为理想的减少脑中风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方式。
房颤要预防出现脑卒中
脑卒中是脑科疾病的一种,不慎加处理,同样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房颤是脑卒中的一种症状,三成忽视房颤的人往往导致脑卒中。因此出现房颤此类症状的患者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及时预防脑卒中。
2012年欧洲研究资料显示: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治疗指南在很多患者中未得到有效遵循。一方面,抗凝治疗,尤其是能显著降低患者卒中风险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在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中使用不足,此类患者中近4成从未接受过抗凝治疗;另一方面,卒中低风险患者却存在过度使用现象。此项结果来自加菲尔德研究(全球抗凝剂登记研究)的第一期分组人群研究,该研究对患者按地区、性别、年龄、肾功能、房颤类型和有无急性冠脉综合症既往病史这几项重要因素进行分组,分析评估了各种房颤患者目前的治疗模式。
研究发现:亚洲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率低于欧洲;女性和老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更高,但抗凝治疗比例偏低;肾功能处于恶化中的房颤患者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可能性更大;与房颤总体人群相比,有急性冠脉综合症既往史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或不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的颤动而不是有节律地搏动,其并发症可威胁生命,如卒中。目前全球房颤患者占人群总数2%。卒中人群中高达五分之一由房颤引起,房颤引起的缺血性卒中致死致残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远远高于其他原因诱发的卒中。因此,房颤引发卒中问题是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的一项沉重负担,并且日趋加重。加菲尔德研究是一项创新的科学研究,由血栓研究所设计并负责实施,旨在了解房颤造成的全球负担。加菲尔德研究每日记录临床实践中对房颤的处理情况,发现抗凝剂使用中未满足的需求、面临的挑战,以及改善患者治疗的潜在机会。
"抗凝治疗是国际上公认的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重要手段,然而研究资料显示,基于临床试验证据和最新房颤治疗指南的标准,抗凝剂的使用远低于预期,我们希望通过了解现阶段日常临床治疗模式来改善疾病管理,提倡在卒中预防中适当采用创新的策略。"研究人员指出。
"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卒中高风险房颤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慕尼黑研究人员说: "今年心脏病年会的基线分析数据显示,各组高危人群治疗模式大多相似、令人忧虑。随着这项前瞻性研究的进行,我们将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
用药物预防房颤效果怎么样
房颤的药物预防方式:
因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所以采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60至70次每分钟的理想标准,可使患者憋气、心慌症状消失。服用抗凝血药如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预防脑中风等危险地发生。
同时,在进行房颤预防的时候要注意:房颤一旦发生,由于电重构规律,即便除去病因,房颤仍然会发生。因此一切引起房颤的病因应在房颤发生之前给予去除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房颤。 LIFE试验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缬沙坦等可以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已发生过房颤复律后可巩固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提供一个很好的房颤预防的方法。
如何预防房颤远离中风
首先,到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卒中风险测评。有些房颤病人存在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他们误以为服用药物控制好这些症状,也就预防了中风。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我市很多医院如安贞医院都设有专门的房颤门诊,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
其次,要正确用药。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就应该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但很多房颤患者仍在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其实不是抗凝药,它是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房颤导致的血栓效果有限。
最后,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抗凝药需要长期坚持服用,不能时断时续。即使没有感觉不适,不等于说中风的风险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药。专家提醒,房颤患者一旦停止抗凝,中风会随机“找茬”,“乘虚而入”。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和药物、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病人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抗凝效果,非常麻烦。
房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可能伴发多种慢性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此外,中国人饮食结构丰富,因此多年来房颤患者和医生都盼望能有一种服药饮食禁忌少、用药方法足够简单、不用反复监测的“简便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让“简便抗凝治疗”方案成为现实。以达比加群酯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不仅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同时其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而且在中国人群中安全性更佳。
房颤引发的中风更可怕
房颤常见于哪些人群呢?王景峰介绍,冠心病、高血压、心率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等都是高危人群,甲亢患者也有部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生率是递增的,等到七八十岁,即使没有任何心脏病,房颤发生率也在10%甚至以上。
房颤引发的中风
有“三高”
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本身的症状虽轻,但可能导致可怕的中风。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泵出,会淤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阻断脑部供血,导致中风发生。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带来的伤害。
抗凝药可预防房颤中风
“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需要使用抗凝血的药物(简称抗凝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王景峰介绍,“这与预防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不同。”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阿司匹林对预防由房颤导致的中风疗效不理想。但据调查,在确诊为房颤的中风患者中,仍有多达七成在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患者仍然发生了中风。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和药物、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导致依从性很差,因而临床上华法林的使用率很低。2013年首个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国内上市,为房颤患者预防中风带来了新选择,这种药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同时其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
患者无不适
也须坚持抗凝治疗
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还需要每天服用抗凝药。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轻重无关。一旦发现房颤,就必须终身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不可随意停药、掉以轻心,以免让中风有机可乘。
吃感冒药后诱发中风
常吃的感冒药能让人中风失忆?这可是真的,别小看感冒药,吃不对也能变成毒药。
吃感冒药喝水少诱发中风:记者了解到,一位爹爹连吃三天感冒药后,竟然不认得自己的老伴了。
原来75岁的沈爹爹3天前,他感冒发烧,在家口服感冒药后晚上出了一身汗,第二天起床感觉好多了。但家人发觉,沈爹爹行动变得缓慢,家人以为他生病后精神差,也没在意。沈爹爹连着又吃了两天感冒药,第三天家人发觉不对劲,老人突然失忆了:老伴叫他吃饭,他反问:“你是谁?怎么在我家?”家人赶忙把他送往医院就诊。接诊医生初步诊断,沈爹爹为急性中风。经过磁共振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老人脑分水岭梗死,造成认知障碍,导致失忆。
沈爹爹吃药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堵塞血管引发中风。其实在神经内科这样的老年患者还不少,还有些老年病人因夏天腹泻脱水,导致中风。邵卫提醒,夏天天热,老年人感冒发烧吃感冒药应该预防脱水,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液。
重复服感冒药致肝损:荣荣4岁,三天前在家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家人就去药店给他买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服用,每日三次,谁知第三天荣荣出现了发热症状,体温高达39度,家长又急忙给他服用了美林,荣荣却出现反复发热、精神差、恶心、呕吐的症状。家人将他送往医院就诊,经血液化验检查,发现荣荣的转氨酶高达675(正常值在0-40之间)。
许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感冒药都是非处方药,如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999感冒灵颗粒等,这些药都含有退热成分,家长可自行从零售药店买到,自己判断给儿童使用,在发热期同时与“泰诺、美林”等退热药重复使用,这样很容易因退热成分叠加而发生过量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高血压服用感冒药血压飙升:家住汉阳的刘太婆最近几天血压没来由得突然升高。经武汉普爱医院医生的问诊,才发现是因为吃了感冒药。前几周刘太婆刚住院调整了高血压用药,出院以来一直都遵从医嘱吃药,血压也很稳定,可最近几天总是突然飙升。不解的刘太婆来到医院咨询医生,医生了解情况后判断刘太婆是吃了一盒叫药酚麻美敏片的感冒药,才导致血压升高。
“酚麻美敏片的感冒药中有一种成份为伪麻黄碱,这种药通常被用作鼻粘膜减充血剂,它能减缓组织充血、水肿、由感冒或过敏引起的鼻塞等症状”,医生介绍,“但是,它收缩血管的作用也会带来血压升高”。
医生建议,现在市场上较多感冒药都含有伪麻黄碱成份,高血压患者使用感冒药时,请咨询医生慎重选用,并随时注意观测血压,一旦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医。
高血压肾病有哪些并发症
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可导致肾病,肾病又会加重高血压。高血压与肾脏病的联系非常紧密。高血压可以导致肾病,肾病也会引起高血压。
对策:降压护肾,从确诊为高血压的第一天起。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和肾功能(血肌酐),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尽早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护肾的关键在于降压。普通高血压患者,没有心、脑、肾器官损害,也没有除高血压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等),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心衰
一半心衰归因于高血压,90%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史。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非常密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群中40%~50%的心力衰竭归因于高血压。
对策:积极控制血压,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临床研究证明,降压治疗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少约50%心力衰竭的发生。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水平是预防和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途径。
房颤
一半以上的房颤与高血压有关,房颤是导致中风和心衰的重要原因。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是房颤大国,男性多于女性。房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造成中风、下肢动脉栓塞等;二是心房以每分钟300~600次的速度快速颤动,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容易导致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与房颤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不仅会显著增加发生房颤的风险,还会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策:降压是预防房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有效手段。
房颤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预防房颤就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心房颤动患者要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观察心脏节律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或有明显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应及时发现,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出现身体不适,明显头晕、言语不清、胸闷、不能平卧等症状,应警惕有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及心力衰竭的可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处理。
2.心房颤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若发作程度较轻时,可以根据原发心脏病的状况及体力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休息。
3.注意饮食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不吸烟、少饮酒、少饮浓茶和咖啡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咖喱、辣椒等。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少于5g。
4.心房颤动患者心情多较忧郁、烦躁、情绪低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感,保持心情平和,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避免五志过极及长期精神紧张思虑。
5.房颤转复后,通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以防房颤的复发。近年来,应用植入起搏器内设的特殊程序控制和预防房颤,已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一些原来药物难治、反复发作的房颤得到满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