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和中风的区别
脑卒中和中风的区别
脑卒中和中风的区别是什么
脑卒中其实就是中风,是属于同一种疾病。随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脑血管病出现很多名称。“中风”一词来源于我国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学专着--《黄帝内经》。那时,我们的祖先经常把人体的疾病表现与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为疾病命名。由于“中风”这类疾病起病急剧,表现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的特点---起于顷刻之间、骤变于瞬息之时、拂云助浪、变化莫测等有雷同之处,因此命名为中风。目前有些医生称此病为“卒中”。也是说这种病的发生较突然的意思。
饮食营养影响中风
饮食营养影响中风是怎么回事?怎么样的饮食会对中风有影响?怎么样才能预防呢?下面我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营养失调与脑年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盐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实验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压同时有胆固醇过低,可使动脉壁变脆弱,红细胞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故认为两者的比值以1:2为宜,现推荐的最佳比例为P:M:S=1:1:1。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动物蛋白,如鱼类、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则易发生高血压病、脑卒中。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 中风
影响脑卒中预后康复: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
上面就是饮食营养影响中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任何的疾病都是吃出来,这句话不完全对,但是起码对了一半,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平常的饮食习惯,急诊科专家提示当我们平时的饮食很油腻的话,就要是注意了。
什么叫中风
中风可怕之处就是会导致患者的肢体出现瘫痪的情况,这样对于正常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有些患者还会影响到语言的能力,这样的疾病大家要多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预防。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古人将此类疾病症状与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病症类型
缺血性脑中风
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
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中风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与血压猛然升高有关,因为在长期高血压情况下,脑部硬化的小动脉受到高压血流冲击,会出现许多微小的动脉瘤,该处血管壁十分薄弱,如遇上突然血压升高(如用力使劲、情绪激动),容易破裂出血,加上硬化的动脉失去弹性,闭合止血的本领也很差,于是发生脑溢血,以大脑深部(内囊出血)为最多见,其次为脑桥出血、小脑出血等。
上面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什么叫中风的知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于这个中风的了解也是比较多的。中风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可以很好的去进行预防的,中风需要的是及时的进行治疗,因为只有这样对于治疗的效果才会有比较好的情况。
经常感冒的危害有哪些
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其中70%-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少部分由细菌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曼塞、流涕、咽痛、头痛、发热、咳嗽和四肢乏力等。
感冒可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引起其他疾病,如咽喉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甚至脓胸、肝脓肿、心包炎和骨髓炎等,通过变态反应还可引起心肌炎、肾炎和风湿热等。
有资料显示,约1/3的脑卒中(中风)患者发病前曾有感冒发热的病史,故感冒常被认为是脑卒中(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有严重冠心病、肝病、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感冒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猝死。
因此,老年人应十分重视感冒的预防,如患了感冒,就应及时休息和治疗,切不可草率对待,听之任之。
除了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外,感冒、流感还可以独立引发人体各系统的并发症,这时单用抗感冒、流感药往往是无法解决这些并发症的。
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血液中白细胞减少,常在感染后12天内发生,往往恢复较慢,一旦再次感染,白细胞数还会下降。
感冒、流感可以引发鼻窦炎,致使鼻窦内分泌物增加,患者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持续性鼻塞,脓涕增多且不易擤尽,还可引发咽炎和中耳炎。
高血压疾病里可以致命的要点
(1) 肥胖:体重指数增加是高血压病最危险的因素。肥胖人脂肪多,这不仅引起动脉硬化,而且还因脂肪组织内微血管的增多,造成血流决量增加,结果易产生血压。
(2) 饮食:食入过多的食盐,可招致高血压。此外,钾和钙食量过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也被认为是可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3) 年龄:年龄与高血压关系也很大。就总人群来说,年龄每增加10岁,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9.3%---42.5%。
(4) 精神紧张:长期精神紧张、愤怒、烦恼、环境的恶性刺激(如噪音),都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5) 职业:工作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又少体力活动的职业,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6) 饮酒:酒能引起高血压,且加重高血压,损害心脑血管。
(7) 不吸烟。
温馨提示: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燥、精力不易集中、容易出现疲劳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长期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就会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到严重的损伤,能引起脑卒中(中风)、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特别是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的脑卒中(中风),血压越高意味着脑卒中(中风)的发生机率越高。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脑中风是很常见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导致脑中风的原因很多,得了脑中风之后患者一定要想办法积极的去治疗,否则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脑中风与自杀率的关系。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发表一份研究结果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5年内,因自杀和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普通人的10倍左右。
此前的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1年以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将提高。而这项新研究是首次调查脑卒中与自杀和事故死亡的关系。
研究小组从1990年开始,用约20年时间,对日本8个县约9.3万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跟踪调查。开始调查时,这些居民的年龄为从40岁至69岁不等。
调查期间,共有512人自杀,其中有22人患有脑卒中,他们在发病后5年内自杀的危险性约为未患脑卒中者的10倍。
此外,研究小组对因交通事故、跌落、摔倒等“外在原因”而死亡的728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脑卒中发病后5年内,患者因这些原因而死亡的危险性也是其他人的约10倍。
研究小组认为,脑卒中发病后,往往会留下麻痹和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在发病数年内心理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自杀,而因事故死亡的危险性提高应该也与后遗症有关,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精神方面的关怀非常重要。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该国国内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脑血管障碍患者约有120万人,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如何回归社会是一大课题。
长期口服避孕药要防中风
女性中风风险高于男性,预后差于男性
女人的一生,都要提防疾病的突然侵袭。与男性相比,女性一生中发生脑卒中(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专家指出,腹部肥胖、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怀孕都可能增 加女性发生中风的风险。今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前夕专家指出,女性应避免引发中风的高危因素如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也要关注避孕、怀孕、 更年期等时期。
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中风风险大
脑卒中也称中风,是由于血管问题引发的脑细胞死亡的疾病,以突然发作多见,可引 起死亡或瘫痪,使病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二者的比例为6:1。我国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 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这其中,不少是女性。徐安定称,女性中风患者功能恢复较男性患者差,认知损害比男性更严重,与中风相关的死亡,更多地发生在女性患者 身上。
妊娠高血压、口服避孕药等是女性独有的脑卒中高危因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日渐西化,因此很多西方女性所具有的危险因素,也可发生在中国女性身上。
“口服避孕药易导致血液高凝,对于那些年轻且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来说,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是中风的唯一原因。”徐安定建议,女性可选择其他方式避孕,若有抽烟、肥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不提倡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要防中风
女性中风风险高于男性,预后差于男性
女人的一生,都要提防疾病的突然侵袭。与男性相比,女性一生中发生脑卒中(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专家指出,腹部肥胖、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怀孕都可能增加女性发生中风的风险。今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前夕专家指出,女性应避免引发中风的高危因素如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也要关注避孕、怀孕、更年期等时期。
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中风风险大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脑卒中也称中风,是由于血管问题引发的脑细胞死亡的疾病,以突然发作多见,可引起死亡或瘫痪,使病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二者的比例为6:1。我国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这其中,不少是女性。徐安定称,女性中风患者功能恢复较男性患者差,认知损害比男性更严重,与中风相关的死亡,更多地发生在女性患者身上。
今年初,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了《女性卒中预防指南》,提出妊娠高血压、口服避孕药等是女性独有的脑卒中高危因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日渐西化,因此很多西方女性所具有的危险因素,也可发生在中国女性身上。
“口服避孕药易导致血液高凝,对于那些年轻且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来说,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是中风的唯一原因。”徐安定建议,女性可选择其他方式避孕,若有抽烟、肥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不提倡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
孕期、更年期是女性中风危险期
女性一生中往往还要经历怀孕、绝经两个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增加卒中的风险。
女性怀孕期间身体变化很大,与未怀孕的同龄女性相比,中风风险增高了,尤其在产后的最初6个星期。女性怀孕期间常见的妊娠期糖尿病和先兆子痫,已被证实与中风明确相关。因此,建议孕期女性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和先兆子痫。
绝经过早的女性得中风的风险更高。临床试验表明,绝经期补充雌激素并不能降低女性心脑血管事件(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的风险。因此,徐安定建议,绝经期过早的女性要调整可能导致中风的生活习惯和防治血管危险因素,不提倡补充外源性雌激素来预防中风。50岁以上的女性,若有血管危险因素而无明显出血风险,且胃肠道耐受好,可口服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中风。
老人中风的表现
中风 是指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发展而成的脑功能损失,又称脑卒中。中风属于急症,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并发症和死亡。全世界疾病致死病因中,中风是第2大死因,并具有发病到致死间距极短的特点。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有中风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胆固醇过高,抽烟,心室颤动。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分两种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家庭自我识别 当健康的人突然出现头晕、肢体发木等不舒服的情况,怀疑自己发生中风时,试着做做以下三组动作,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中风:
1、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如果两边的嘴角不对称了,说明发生了面瘫。
2、将双手伸直平放于胸前,如果有一只手往下掉,则说明肢体出现了偏瘫。
3、想说一件事情,如果现在说不出来了,或是找不着词了,说明出现了语言障碍。以上三个动作中出现任何一个都可以判定已出现了早期中风。
早期中风的五种表现
1
面部或(和 )肢体突然麻木、无力,尤其是一侧肢体的麻木和无力。
2
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
3
没有原因的突然严重头痛。
4
突然昏迷,不能讲话或听不懂其他人的话。
5
突然行走困难、头晕、不能平衡。
脑血栓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厚、硬化,失去正常的弹性,严重时动脉壁还会发生粥样硬化。当发生动脉硬化后,血管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即可形成血栓,阻塞正常的血液循环而发生组织缺血,当脑部血管阻塞后,即形成脑血栓。
80%的脑血栓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大脑的血液在颅外由四条血管供应:两条颈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四支动脉中的任何一支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脑缺血,引起中风。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约占80%。
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人体各处的动脉内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其中颈动脉的分叉处是较常发生的部位。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出血、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部血管栓塞。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有不少病人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但由于患者对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利害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及时处理,结果发生了同侧脑卒中,半身瘫痪。
运动出汗防中风
锻炼时候出汗是件令人不爽的事。然而,英国《每日邮报》7月19日报道,美国《脑卒中》杂志刊登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锻炼时出汗可以降低脑卒中危险。与每周进行4次中高强度运动(足以出汗)的人相比,不爱运动的人罹患脑卒中或小中风的危险会增加20%。
新研究中,南澳大利亚大学健康科学专家米歇尔·麦克道尼尔博士及其同事对2.7万名年龄45岁以上的美国人进行了平均5.7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将参试者分为白人组和黑人组,男性组和女性组,并要求他们定期报告锻炼频度。结果发现,只有坚持每周4次,以同样强度锻炼的男性脑卒中危险才会降低。女性参试者中,锻炼与脑卒中风险降低的关联性不如男性明显。
麦克道尼尔博士表示,锻炼降低脑卒中风险与锻炼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有关。比如,锻炼可降低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危险。早期研究则发现,不爱活动是仅次于高血压的第二大脑卒中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是什么症状 较重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较重时,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导致冠心病、脑卒中(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