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木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温室木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黑木耳绿霉病
症状:菌袋、菌种瓶、段木接种孔周围及子实体受绿霉菌感染后,初期在培养料段木或子实体上长白色纤细的菌丝,几天之后,便可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或成熟后,菌落变为绿色,粉状。
防治:(1)保持耳场、耳房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2)耳房、耳场必须通风良好,排水便利。(3)出耳后每天喷1次1%石灰水,有良好的防霉作用。(4)若绿霉菌发生在培养料的表面,尚未深入料内时,用PH10的石灰水擦洗患处,可控制绿霉菌的生长。
烂耳(又名流耳)
症状:耳片成熟后,耳片变软,耳片甚至耳根自溶腐烂。
防治:(1)针对烂耳的原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光照等。(2)及时采收,耳片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立即采收。(3)可用25mg/kg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喷雾,防止流耳。
耳菌块防霉菌
产生原因:木耳菌块霉菌污染是导致木耳菌块减产,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青霉、木霉是木耳菌块上最常见的杂菌。
防霉措施:(1)选用抗霉能力较强的菌株。(2)选用新鲜原材料越夏。(3)在培养料中增添抗霉剂,目前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或用石灰清水拌料,后者还能防治培养料偏酸。(4)用已经满瓶的菌种压块,挖瓶。压块用具和薄膜都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压块后1周时间内,菌丝尚未完全恢复,若有霉菌出现,可用饱和石灰水清液涂抹患处。(5)保护环境清洁出菇期间,在采收第1批木耳后,每3―5天在地面喷1次1%石灰水,或1%―2%煤酚皂溶液,或0.1%多菌灵,可交叉使用,以控制杂菌生长。(6)室内发菌,室外出耳,被认为是木耳菌块栽培的一项有效的防霉措施。(7)加强水分管理,要根据菌块水分散失情况和空气流量。
蓟马
为害状:从幼虫开始危害木耳,侵入耳片后吮吸汁液,使耳片萎缩,严重时造成流耳。
防治:用500―1000倍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50%可湿性的敌百虫药液、1500倍马拉硫磷喷杀。
伪步行虫
为害状:成虫啮食耳片外层,幼虫危害耳片耳根,或钻入接种穴内至食耳芽,被害的耳根不再结耳。入库的干耳回潮后,仍可受到危害。
防治:清除栽培场所的枯枝落叶,并且喷洒200倍的敌敌畏药液,可杀灭潜伏的害虫。虫害大量发生的时候,可先摘除耳片,再用1000―1500倍的敌敌畏药液喷杀;也可用500―800倍的鱼藤精、500―800倍的除虫菊乳剂、1500倍的马拉硫磷防除,还可用1000―2000倍的50%可湿性敌百虫药液浸段木。
沙糖桔病害防治
炭疽病
加强栽培管理,防止偏施氮肥;春、夏梢抽发期和果实成熟前,可选用代森锰锌、松枝酸铜、代森锌、百菌清等喷布树冠,1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3-4次。
脚腐病
及时排水,改善园内透光通风条件,加强对天牛和其他树干害虫的防治;选用枳、枳橙、香橙等抗病砧木,对已感病植株,可用抗病砧木接换砧。药剂防止:刮除病斑后涂药,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螨类
(柑桔红蜘蛛、四斑黄蜘蛛锈壁虱)。开花前后(3-5月)和秋季(9-11月)是防治红蜘蛛的重点时期:花前虫口密度达1-2头/叶,花后和秋季达5-6头/叶即需进行防治。春梢抽发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为锈虱防治主要时期:当年生春梢叶背初现铁锈色;叶或果上虫口密度达每叶2-3头时即时防治。常用药剂有噻螨酮、达螨灵、炔螨特、溴螨酯、双甲眯等,注意保护长须螨、钝螨、食螨瓢虫、日本方头甲和草蛉等天敌。
蚧类
(矢尖蚧、红蜡蚧、吹棉蚧等)。药物防治重点时期:矢尖蚧为第一代若虫期,红蜡蚧为幼虫期大量上梢为害时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吹棉蚧为幼虫盛发阶段。常用药剂阴噻嗪酮、杀扑磷、苦参碱+烟碱、乐斯本、机油乳剂等。注意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和利用日本方头甲、红点唇瓢虫、草蛉、黄金蚜小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等天敌。
蚜虫
新梢被害率达25%,应即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叮虫脒、乐果、丁硫克威等。应注意保护七星瓢虫、大草蛉、食蚜蝇、蚜小蜂等,剪除越冬虫卵,减少害虫基数。
潜叶蛾
防治的重点时期为夏、秋梢抽发期(7月上中旬)。及时抹除零星抽发的夏秋梢,结合肥水管理,促使植株抽发的新梢健壮整齐。药剂防治:新梢抽发至1-2cm时喷药,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常用药剂有阿维菌素、杀螟丹、氯氟氰菊酯等。
天牛类
5-8月,晴天中午人工捕杀星天牛和绿桔天牛成虫,傍晚捕杀褐天牛成虫;及时削除虫卵、初孵幼虫和剪除被害枝梢;用棉花或棉纱浸湿乐果等杀虫剂原药后堵塞虫孔,再将虫孔用泥土封闭,以毒杀幼虫。
花蕾蛆
现蕾时选用甲敌粉、二嗪农颗粒等加细土混匀后撒施于树盘土面,每7天一次,连续2-3次;当花蕾直径为2-3mm时(现白时)选用硫磷、敌百虫等喷树冠;尽早摘除受害花蕾,集中深埋或煮沸;冬季深翻园土,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蛹。
黑松常见病虫害防治
黑松常见的病害有叶锈病、落叶病、叶枯病, 曲枝病, 苗木立枯病, 猝倒病和松瘤病等。
防治措施:
松针锈病及松瘤病可喷洒65%可湿性福美铁或福美锌300倍液;落叶病可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松苗猝倒病,用75%敌克松4至6克/平方米浇灌苗床;
松苗叶枯病用40%多菌灵800倍液或40%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喷雾。
黑松苗木立枯病,应以预防为主。苗木出土后每隔5~7 d 喷1 次等量式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 1 ∶1 ∶100) ,连续喷2~3 次。发现有猝倒病时,立即用72 %的普力克0. 125 %~0. 017 %的溶液和1 %的硫酸亚铁交替使用,每周喷1 次,使用硫酸亚铁溶液时,每次喷完药液30 min 后要用清水冲洗幼苗,以免造成药害。
常见的虫害有蚜虫、介壳虫、松毛虫, 红蜘蛛和松梢螟等。
防治措施:
红蜘蛛和松梢螟等可用50%杀螟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之。
日本松干蚧,用3至5倍50%久效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防治;
松毛虫用50%敌敌畏乳剂1000 至1500 倍喷杀即可。
石竹的养殖方法
1、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保肥性能良好而微呈碱性之粘质土壤,可用园土6份、堆肥2份、沙土2份混合配制的培养土。
2、浇水:石竹生长强健,较耐干旱。多雨过湿地区,土壤易板结,根系因通风不良而发育不正常,所以雨季要注意松土排水。除生长开花旺季要及时浇水外。平时可以少浇水,以维持土壤湿润为宜。
3、温度:石竹生长适宜温度15 - 20℃。冬季应放温室,温度保持在12℃以上。空气湿润度以保持在75%左右为宜,花前适当喷水调湿,可防止花苞提前开裂。
4、施肥:石竹喜肥,在栽植前施以足量的烘肥及骨粉,生长期内还要不断追施液肥,一般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肥水,采花后施一次追肥。
5、光照:每天保证光照6-8小时。盛夏时,石竹花正处于半休眠状态,这时应注意避免烈日曝晒。盆土忌积水,否则易烂根。
6、病虫害防治:石竹花常见的病害有萼腐病、锈病、灰霉病、芽腐病、根腐病。可用代森锌防治萼腐病,五氧化锈灵防锈锈病。防治其它病害中用代森锌、多菌灵或克菌丹在栽插前进行土壤处理。遇红蜘蛛、蚜虫为害时,一般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杀除。
茄子病害防治
一、绵疫病。茄子绵疫病俗称“掉蛋”、“烂茄子”、“白毛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露地茄子、保护地茄子均可危害。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果实大量腐烂,直接影响产量。损失可达20~30%,甚至超过50%。
1.发病症状:幼苗和成株均可受害,主要危害果实。幼苗染病,茎基部呈水渍状,发展很快,常引发猝倒,致使幼苗枯死。成株期叶片感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至淡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霉,干燥时病叶片干枯破裂。嫩茎染病,病部变褐色,缢缩,致使上部叶片萎蔫干枯。
花器受侵染后,呈褐色腐烂。果实受害最重,多以下部老熟果开始,开始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后逐渐扩大稍凹陷,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大斑,最后蔓延到全果。病部果肉呈黑褐色腐烂状,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有白色絮状菌丝,病果易脱落或干瘪收缩成僵果。
2.发病规律:茄子绵疫病是由茄疫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留组织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病菌可直接侵入幼苗茎和根部发病。卵孢子经雨水溅到植株体上后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长出侵入丝,由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病部产生的孢子囊所释放出的游动孢子可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展。一般气温25~35℃,相对湿度85%以上,叶片表面结露等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而严重。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过度密植、连作等都会加重发病。
3.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与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择高燥地块种植茄子,深翻土地。采用高畦栽培,覆盖地膜以阻挡土壤中病菌向地上部传播,促进根系发育。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施足腐熟有机肥,预防高温高湿。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整枝,适时采收,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1:1:2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3%络氨铜4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0%乙磷铝锰锌500倍液,或70%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2%克露700倍液,或72.2%普力克7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等。以上药液每隔7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喷药要均匀周到,重点保护茄子果实。
二、黄萎病。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近年来该病逐年加重,特别是在茄子种植老区更为严重,一般年份发病率40~50%,严重年份发病率达70%以上,使茄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由于该病在茄子生长前期一般不表现症状,多在坐住门茄后,才开始表现症状,常常延误防治时机,所以要特别注意早发现早预防。
1.发病症状: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部及叶脉间发黄,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引起叶片歪曲。晴天高温,病株萎蔫,夜晚或阴雨天可恢复,病情急剧发展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症状由下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2.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在种子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借风、雨、流水、人畜、农具传播,从幼根伤口侵入。一般气温20~25℃,潮湿多雨条件下发病重。气温28℃以上,病害受到抑制。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盐碱地、多年连作、定植伤根、栽植过稀、冷水浇灌等,均可加重黄萎病。
3.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待水温降至30℃时浸种6~8小时,晾干后催芽播种。③苗床消毒。每年更换苗床土,或对床土进行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可用40%棉隆10~15克与细土15千克拌匀撒施后耙入土中,深约15厘米,然后浇水,覆地膜,使其充分发挥熏蒸作用,10天后翻动床土l~2次再播种。
④实行轮作。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块种植茄子,并深翻平整。发现过黄萎病的地块,要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其中以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
⑤加强栽培管理。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切忌偏施氮肥,忌施生粪,以免烧根。适时定植,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定植,定植时和定植后避免浇冷水,并注意提高地温。炎夏高温季节,要小水勤浇,保持地面湿润,减轻地裂伤根,控制发病。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三、褐纹病。茄子褐纹病又称褐腐病、干腐病,该病是茄子独有的病害,因其发病严重故而又称疫病。危害茄子的叶、茎、果实,常造成烂叶、烂果,防治不及时会给菜农造成严重损失。
1.发病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凹陷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茎基部缢缩变细,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叶片受害,先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苍白色圆形斑点,而后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变褐色,中间浅褐色或灰白色,其上轮生许多小黑粒点,后期病斑扩大连片,常造成干裂、穿孔、脱落。
茎发病多在茎基部,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表面也生有许多黑色小粒点,最后病部凹陷干腐,皮层脱落,木质部外露,容易折断。茎基部病斑绕茎一周时,植株枯死。果实发病,表面产生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斑,淡褐色至深褐色,其上布满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病斑不断扩大,可达半个果实。发病严重时,果实上布满病斑并相互连接,天气潮湿时病果极易腐烂,有时干缩成僵果而不脱落。
2.发病规律:病菌随病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内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病菌靠风、雨水、灌溉水、昆虫等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8~30℃,在相对湿度高于80%,连续阴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流行。病害发生与栽培管理、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一般多年连作、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植株生长衰弱、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时发病严重。
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较紫皮茄抗病。②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③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健苗。种子用55℃温水浸种消毒1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后进行催芽播种。④苗床消毒。育苗床土要选用不带菌的净土,或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克,与细干土10~20千克充分拌匀,用1/3药土铺底,播种后,将剩余药土覆在种子上。
⑤加强栽培管理。要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一般要求每亩施腐熟圈粪5000千克以上,配合腐熟大粪干或鸡粪1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25千克一起混合发酵后施入田间深翻耙平作基肥,还要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性。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夏季高温干旱,适宜傍晚浇水,降低地温。雨季及时排水,防止地面积水。早期发现病叶、病果、死株及时清除,集中携出田外深埋,减少再侵染菌源。
(2)药剂防治。幼苗期发病,可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定植后可在茎基部撒施草木灰或石灰粉杀菌。结果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球兰的病害防治
球兰常见有炭疽病、坏斑病、叶斑病危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w倍液喷洒防治。另有介壳虫、粉断危害,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剂800一1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IOC。倍液喷杀。
病害防治
球兰炭疽病
球兰炭疽病一般通过伤口侵染,表现为叶部黑斑点。初时在叶面上出现若干淡黄色、黑褐色或淡灰色的小区,有时聚生成若干黑色带,当病斑扩大时,周围组织变成黄色或灰绿色并下陷,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种植勿太密,保持良好的透光通风,浇水时应从盆边缘浇水,如有被害叶片,应及时剪除病叶,避免晒伤、寒害、肥伤、药害,减少炭生。做好平时预防,可用80%炭疽福美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定期喷杀。
球兰软腐病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软腐病,夏初阴雨季节易发病,冬季较少。初期叶面、叶柄出现水浸状斑点,而后萎蔫下垂,失去观赏价值。一般为全株发病,叶片受害时,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迅速扩展呈黄褐色软腐状,并有褐色的水滴渗出,有特殊臭味。
防治方法:植株一旦发病,应及时将病叶剪除,伤口用M-45大生粉涂抹防止重新被感染。用农用链霉素5000倍或甲基多硫磷1000倍等喷雾防治。
球兰锈病
初期球兰叶面出现橘红色斑点,后期叶背出现褐色孢子。
防治方法:事先对栽培介质进行消毒处理,加强环境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必要时摘除病叶。发病时用50%多菌灵8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喷雾防治。
虫害防治
介壳虫
介壳虫常寄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特别是在叶鞘叶背等阴暗处,以刺吸式口器深入植株的气孔吸取营养,对球兰生长影响极大,致使苗株逐渐衰退、黄化,且易感染病害而致死亡。夏季高温多雨,通风不良或日光不足,极易发生介壳虫危害。
防治方法:注意通风,及早发现虫体,少量发生时用毛刷刷去虫体,再用水冲洗干净。当虫害大面积发生时,采用化学方法防治。在若虫孵化盛期,喷洒药剂1~3次。例如用80%敌敌畏乳油或3%除虫菊酯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3次。
蚜虫
蚜虫种类较多,是一种体小而柔软的常见昆虫,常群集于枝、叶的幼嫩茎稍处吸取养分,使受害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变黄。其分泌物常导致各种霉菌的寄生,特别容易导致煤污病的发生。虫害少量发生时,可用水或肥皂水冲洗叶片,或摘除受害部分。化学防治时可以用溴氰菊酯1000~15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药液喷洒防治,每隔5~7天1次,连续喷杀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螨类害虫
螨类害虫主要是红蜘蛛、黄蜘蛛和假蜘蛛类,在干燥和高温环境下最易发生。小虫寄生于叶片上,有阳光时常栖身于叶背或叶鞘活动,吸取新芽和叶片的养分,使叶变色。受害的叶片常出现一片灰白的小点,进而成为银灰色或灰褐色粗糙的不规则斑点或斑块,严重时叶背可发现丝网叶片,逐渐出现焦黄凹痕,很快萎缩变形。
防治方法:用肥皂水喷洒叶片上下两面,肥皂水能附于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防止或减少螨虫寄生;用炔螨特、哒螨灵等化学药剂喷洒。喷洒时叶片上下两面和叶基部都要喷到,每周喷洒1次,连续3次。
凤仙花常见病害防治
一、凤仙花白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以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
传染途径:病菌在病株残体和种子内越冬。翌年,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栽植不过密,适当通风,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将病叶、病株清除,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
2.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温下避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
二、凤仙花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三、凤仙花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1·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鳙鱼的病害防治
疾病防控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鱼病一般在“大麦黄,白露心”易发病,一个是水温逐渐上升,另一个是水温逐渐下降。这两个季节是鱼病的流行高峰季节,要提前预防。防病采用先杀虫,后灭菌的方法。以目检或显微镜诊断鱼病,对症下药。
A、寄生虫病:每年4-5月杀虫一次,大量用有机肥的水体在7-8月份杀一次虫,大水面常见的寄生虫病有:
a、中华鳋病:其症状是虫卵或虫体寄生在鱼的鳃部,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膨大水肿、苍白、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体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常露出水面,俗称“翘尾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主要用阿维菌素或菊酯类药物防治。
b、锚头鳋病:其症状是病鱼体表可见大型虫体,寄生处充血发红,烦躁不安,食欲不旺,继而鱼体消瘦而亡。主要用阿维菌素或菊酯类药物防治。
B、暴发性出血病:症状是眼球突出、充血;体表充血发红。分两种:
a、原发性出血病:只需杀菌。
b、继发性出血病:先是底层鱼死亡,下层理化指标严重超标,继而出现大面积死亡。先杀虫,后根据情况杀菌、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