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艾灸什么穴位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
1、阳虚艾灸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操作: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2、阳虚艾灸关元穴
关元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元阴元阳在此交汇,揉按此穴能够调节阴阳平衡。操作:用手掌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3、阳虚艾灸气海穴
气海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1.5寸。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此穴有培补元气,补益阳气,延年益寿之功。操作:艾灸,以艾灸条在穴位上旋转施灸,灸到皮肤发红即可。
4、阳虚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阳虚体质者,可艾灸此穴,以达到补阳之功效。
5、阳虚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补阳等功效。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女肾虚艾灸什么穴位
1、女性肾虚艾灸太溪穴位
太溪穴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所以肾是人体元气之源。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功效:艾灸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2、女性肾虚艾灸关元穴位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
3、女性肾虚艾灸肾俞穴位
肾俞穴也是补肾要穴,它就在我们平常所扎的皮带和腰椎交叉处向上约四指的地方。功效:经常艾灸肾俞穴,既能培补肾元,又可以缓解腰肌劳损,保护腰部。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辩证灸疗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面瘫能不能艾灸
面瘫能艾灸。
本病多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诅,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治疗以祛风通络,益气养血为主,通过艾灸相关穴位,有益风祛瘀,活血通络之功,对改善面瘫症状有明显效果。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夏季哪些人适合做艾灸
艾灸最适合阳虚、气虚人群
和其他中医疗法一样,艾灸也有其适应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施灸。中医认为,艾灸本身就是补益阳气的,适合体质阳虚、气虚的人做。如果体质不对,乱灸很容易出问题。不适合艾灸人群如果使用艾灸可能会出现浑身燥热,满面潮红等症状。因此在家做艾灸时,最好先请中医辨证一下自己的体质,在中医的指导下施灸。
施灸距离以皮肤感觉为准,最佳时间无定式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施灸时艾条要和穴位或皮肤保持多远的距离。距离太远了力道不足,不能发挥艾灸的功效,太近了容易灼伤皮肤。艾灸时最佳距离为以人的皮肤感觉为准。
艾条在刚点着的时候温度不高,这时可以稍微近一些,让艾条和皮肤保持1到2厘米的距离。随着艾条燃烧的逐渐充分和温度的升高,距离就要稍微远一点,保持2到3厘米的距离。这样才能使效果达到最佳。
关元、气海艾灸最补阳
艾灸是针灸的一部份,针灸都是以中医的穴位经络学说为基础,艾灸也不例外。有些人在施灸时完全不懂经络穴位,纯粹是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其实,中医医生指出,这样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对于某些急性的或病程短、应急等疾病疗效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慢性病、久病,只懂得哪里疼痛就灸哪里是远远不够的。
中医用艾灸来补阳气,最常用的两个穴位是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个穴位都位于腹部,肚脐往下四个手指并拢的距离,就是关元穴。关元和肚脐之间正好一半的地方就是气海穴。这两个穴位如果温灸,温阳的作用非常好。
由此可以看出气虚的人群是
2022年三九灸的时间表 三九灸可以治疗阴虚吗
可以。
阴虚,是一个中医名词,阴虚在中医里面是指由于阴液不足,导致不能滋润,不能制阳,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阴虚在临床上的症状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古籍《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可见,自古就有用艾灸来调养阴虚症状的典故,和阳虚相比,阴虚更侧重于补中气,以引火下行为主,并且阴虚人群进行艾灸的时候,艾灸强度也要更低一些,阴虚人群取穴的时候主要是以滋阴的穴位为主,可常艾灸:太溪穴、涌泉穴、三阴交穴、阴郄穴、照海穴等,不过,这里的穴位仅供参考,具体穴位以医师的施灸为准。
心悸艾灸哪里
心悸可以艾灸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治宫寒艾灸哪个部位
关元: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艾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畏寒等症比较有效,具有固本培元,补益下焦的作用。
神阙:神厥穴在肚脐部位,是人体任脉要穴。人体气虚阴阳失调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艾灸该穴位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命门: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在艾灸的时候还要同时注意艾灸两侧距离背部中线3厘米的肾俞穴,艾灸这个穴位能强肾固本,帮助女性调理因宫寒导致的不孕,习惯性流产等症。
气海: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接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成十份,从肚脐3/10的部位开始做起,艾灸这个穴位对宫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可以。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 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 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 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肝肾阴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
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
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补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补肾艾灸哪里最见效
艾灸肾俞提升阳气增强活力
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15分钟,亦可用艾灸盒自己灸治。
艾灸功效:肾俞位于背部,是肾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肾俞能将艾纯阳之火的热量传导至肾,从而达到温煦肾阳,天部肾精的作用。肾气充足,则人体活力增强,人体活力增强,则身体能量代谢增强。
艾灸命门填肾益髓补阳虚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肚脐正对的位置。
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持点燃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每星期灸一次,亦可用艾灸盒自己灸治。
艾灸功效:命门是督脉的穴位,艾灸命门能接续督脉气血,补益人体虚损,从而达到填肾益髓的作用,经常艾灸该穴位,对于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诸多阳虚症状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艾灸关元双向调节培补元气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下3寸。
艾灸方法:仰卧位,自己或施灸者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15分钟,也可用艾灸盒自己灸治。
艾灸功效:关元位于腹部,是任脉上的穴位,艾灸关元能增补元气,元气充足,则体内能量充足,故能调整全身达到一个健康,美丽,平衡的状态,艾灸关元还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肥胖人群灸此穴可以瘦身,瘦弱人群灸此穴可以强健身体。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艾灸哪里补肾
补肾可以艾灸以下一些穴位: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可以调补肝肾,调经止带,调理肠道,回阳固脱,强身健体。煮至遗尿,尿失禁,尿路感染,小便赤涩等泌尿系统病症;遗精,阳萎,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前列腺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生殖系统病症,消化系统病症,以及休克,眩晕,虚劳,腰痛,低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艾灸方法:每次5-7壮,或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日一次。
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该穴位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治头晕,耳鸣,遗尿,阳萎,早泄,赤白带下等生殖系统病症,以及虚损腰痛,五劳七伤,手足逆冷等症。
艾灸方法:温和灸15-30分钟,或隔姜灸3-5壮。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前脚掌中心凹陷处,艾灸此穴位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主治头晕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咽痛失音,口疮,二便不利,肾结石,足心有热,高热不退,咳嗽,肺热等症。
艾灸方法:一般可温和灸15-30分钟。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肚脐旁开两指处,艾灸次穴位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功效,主治肾炎,肾绞痛,遗尿,尿路感染,早泄,阳萎,遗精,腰痛,肋间神经痛,脑血管后遗症等症。
艾灸方法:取肾俞,命门穴,由上到下艾灸10-20分钟。隔日或3日一次,1-3个月为一个疗程。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艾灸该穴位可以清热生气,补肾壮阳,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萎,失眠,健忘,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咳嗽,气喘,咯血,胸疼等症。
艾灸方法:取太溪,涌泉穴,艾灸10-20分钟,隔日或3日一次,1-3个月为一个疗程。
夏季体质虚寒可试试穴位艾灸
你是否经常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那么你可能是虚寒体质哦。中医认为,春夏养阳,阳气不足,可试试穴位艾灸。
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就是说一些冬春无法治愈的疾病可通过夏天恰当的艾灸,益气补阳,治养结合,从而达到显著地治疗效果。
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这种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因而通过艾灸治疗,可使一些过敏疾病、慢性疾病、风湿病等进行有效治疗。
但是艾灸并非所有人都是适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通经络,祛除寒湿,补阳益气,因而更适合阳虚、气虚人群。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阳气不足、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者,在夏季最好进行“温阳”疗法,从而达到保护阳气、补中益气、改善脏腑阳气不足的疗效。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需注意,艾灸足三里尽量不要发生灸疮,即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
若要养肾,也可艾灸涌泉穴。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是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有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就是说:肾经之气来源于足下,并涌灌向全身各处。坚持艾灸涌泉穴,可益气补肾,改善身体阳气不足的现状。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加强运动,不吃寒凉,多吃促进血液循环,含铁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加以坚持便可取得一定疗效。
你的身体虚吗看腿就可以知道
一、腿冒凉气:肾阳虚
一提到肾阳虚,很多人都会想到男性问题——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肾阳虚造成的危害远不止这些。肾阳虚的症状除了男性功能减弱之外,还包括腰酸腿软、浑身无力、大小便清稀、口臭等,尤其对于女性经期有很大影响。很多女性朋友月经延后、量少以及多见暗色血块都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肾阳虚症状出现后,只要及早在生活习惯上纠正,还是能够回归健康的。平时做好保暖工作,尤其在夏季要避免空调直吹以及室温调节得太低。除此之外每晚要保证睡眠的充足,避免因为熬夜影响到体内气血对身体的修复。
肾阳虚、艾灸穴位:
1、命门、肾俞
2、关元
3、足三里
4、太溪
5、涌泉
艾灸时间:初始每穴艾灸15分钟,适应后逐渐延长时间,直止肢体(四肢、头部)每穴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
二、双腿水肿:脾虚
双腿水肿在人群中并不少见,排除整日劳累等原因,很多人双腿水肿和脾虚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原因所导致的水肿,往往伴有不欲食、完谷不化的典型症状,原因就是脾阳不足所导致的运化不利——这时即便吃得再多(胃主受纳),也无法健康吸收;如果此时胃火较盛,还可能表现为消谷善饥(胃口大好),但实际上对于消化功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如果您有这些问题,平时就应该多吃些养脾胃的食物。山药,可以与鸡肉一起炖。黄芪、大枣、姜和枸杞一起泡水喝。而山楂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炖肉吃的时候放一些对身体会很好。而以上这些食材都可以熬粥食用,既方便制作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其中营养。除此之外,也要多参加体育活动,促进正气的运行,有助于生发阳气和排出水湿。
除此之外,双腿水肿也见于肝肾疾病,因此不可掉以轻心——及时就医问诊是最正确的选择。
健脾常用穴位:
1、脾俞: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脾的背俞穴,也是调脾的要穴。
2、中脘: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30-4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3、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它能够健脾益气,促进脾之运化水谷功能得以恢复,使气机顺达,故刺激阴陵泉可祛湿而健脾。
4、足三里:位于膝眼外下四横指,它是调理脾胃、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强壮穴!
5、解溪:别名草鞋带,在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艾灸时间: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