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不应该对大宝说的话
父母最不应该对大宝说的话
第一句话:“你是哥哥/姐姐,怎么就不知道让着弟弟/妹妹呢?”
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许多家长尤其是老人会不问事情原委,直接批评大宝不懂得礼让二宝。
“大的要让着小的”,这一传统观念在我们的父辈那里很盛行,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对大宝这样讲,大宝肯定会觉得很委屈。比如,有时候妹妹会有意无意地破坏哥哥费半天工夫做好的乐高作品,哥哥就很生气地凶妹妹,妹妹一般就会到父母这里来哭诉。而这时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哥哥,不仅不能减少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反而可能增加更多潜在冲突。因为当哥哥感到父母总是偏袒妹妹时,就会增加对妹妹的敌意;而对妹妹而言,当她觉得父母可以充当她的保护伞时,就可能学会用“告状”等方法来“要挟”哥哥,而没有机会学习用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说,效果会更好呢?(比如孩子之间争抢玩具)
“玩具只有一个,你们俩可以一起想想办法,看是不是可以想到一个好主意,两个人都可以玩。”
孩子们可能会轮流玩,或者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玩,等等,父母不用担心,孩子们都是很有智慧的,他们一定能想出两个人都接受的办法。
其实,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正是他们学习人际相处的好机会,通常情况下,大人越少干预越好,把解决冲突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他们不仅能够学会解决矛盾,更能学会分享和合作。
第二句话:“你为什么不愿意跟弟弟/妹妹分享?你怎么这么自私自利呢?”
一个朋友苦恼地跟我说,她家六岁的哥哥不让两岁的弟弟玩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她认为大宝太自私,也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没有一点用。大宝不愿意与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东西,真的是大宝自私自利吗?
其实,从最初几年独享父母的爱,到有了弟弟妹妹后,与另外一个人共享父母的爱,大宝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不愿意与二宝分享自己的东西,一方面是大宝想维护自己独享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嫉妒二宝的表现。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说,效果会更好呢?
“宝贝,这个东西是你的,如果你现在不愿意给弟弟/妹妹玩,也没关系,我们尊重你的决定。”
当大宝不愿意分享时,父母切记强迫孩子分享,甚至给孩子贴上“自私自利”的标签。父母要尊重大宝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并且鼓励二宝与大宝一起玩耍,在打打闹闹中俩宝的感情日益加深,大宝就会越来越愿意主动分享。
第三句话:“你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还表现得像个小宝宝?”
有了二宝后,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大宝会重新出现一些“小宝宝”的行为,比如奶声奶气地说话、撒娇,有的孩子甚至重新开始尿床等。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退行”行为呢?
当看到小宝宝受到父母特别的对待,占用父母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感到自己受到冷落时,大宝会觉得原来做一个小宝宝可以受到父母这么多关注,那么他就可能表现出一些小宝宝的特征,以期引起父母对他的注意。所以,当父母发现大宝出现一些反常甚至退化的行为时,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大宝的关心和关注不够,而不是去批评孩子。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说,效果会更好呢?
“孩子,你仍然是爸爸妈妈独一无二的大宝贝,爸爸妈妈爱你,而且你有许多能力,是弟弟/妹妹所没有的,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我们要让大宝从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尤其要给大宝留出单独的特别时光,并且要让大宝感受到自己长大的好处,比如可以做许多小弟弟妹妹做不到的事情,让他为自己是个大孩子而自豪,这样大宝偶尔出现的一些“小宝宝”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第四句话:“你不应该讨厌弟弟/妹妹!”
在二宝出生前,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让大宝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非常期待即将来临的小宝宝,但是当二宝真的降临后,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听到大宝真实的心声:“我讨厌弟弟/妹妹!”
我们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你不应该讨厌弟弟/妹妹,这不是你的真心话,你应该喜欢他/她才对。”其实,当我们这样告诉孩子时,就等于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就没有机会相信自己的感觉,进而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们要理解大宝对二宝的这种复杂情绪,爱,喜欢,嫉妒,甚至恨,都是大宝正常的反应。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说,效果会更好呢?
“我知道与别人共享一个妈妈对你来说不是那么容易,你有任何感受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理解你的。”
当我们向孩子表达了同理心的理解时,孩子的情绪就得到了接纳,他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一如既往的爱和关怀,这样不仅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加强了,也更有可能让孩子从嫉妒不安中解脱出来,与弟弟妹妹建立起更友好的关系。
第五句话:“弟弟/妹妹都能帮我收拾玩具,你怎么还不如弟弟/妹妹懂事呢?”
当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表现时,不要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同样,兄弟姐妹之间的比较,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他们的气质和性格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一个喜欢音乐,一个喜欢体育,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生命课题需要解答,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切记在自己的两个孩子之间进行比较,哪怕是无意识的比较,都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说,效果会更好呢?
“你上午不愿意收拾玩具,现在家里很乱,而客人马上就要到了,现在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收拾的话,就帮我大忙了。”
我们可以就事论事,直接向孩子提出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而不是拿一个孩子的表现和另一个孩子做比较。当我们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时,孩子更可能产生抵抗心理,也更容易让孩子之间产生敌意。而当我们直接与孩子沟通时,孩子就更可能接受我们的提议,与我们合作。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和每个孩子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手足之间相亲相爱就不会是梦。
宝宝口吃检查治疗事项
1. 在宝宝2-3岁开始学说话时,如果经常模仿口吃儿童说话,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口吃。
2. 有人发现,善于作用左手的宝宝,如强迫他改为使用右手时,常常会出现口吃现象。
3. 有的父母对宝宝要求过急,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加以嘲笑,致使宝宝说话时十分紧张,害怕说错,日久形成口吃。
4. 也有的宝宝口吃是有家族遗传史。已经发现宝宝有口吃现象的,父母要及时予以纠正。纠正宝宝口吃的方法如下:1. 当宝宝说话结巴时,千万不要大声训斥他,应当循循善诱,不要操之过急,要有信心和耐心。2. 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注意一定要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练习发音,让宝宝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反复进行训练。3. 应暂时与其他患有口吃的宝宝分开,以免相互影响。4. 对惯用左手的宝宝,不要强迫改用右手。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总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的差别也很大。即使家长没有发现这种影响,也不代表不存在。有时家长表扬或者批评孩子时,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情绪,却忽略了孩子。如果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可以让孩子更加积极、有自信,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能行。
宝宝说话早了好吗 宝宝说话早好不好
宝宝说话早是好的。
宝宝说话早代表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较好、孩子接受能力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这是好的现象,因为宝宝慢慢掌握了一门技能,能同父母更好沟通。可以多做些亲子阅读,看优秀的绘本,讲故事,这样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孩子和父母真的无话可说
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
大二的小文对记者说,在学校宿舍里,几乎从接电话的第二秒开始,他的室友就能猜出电话那头是谁:说得眉飞色舞、上天入地无所不谈的,是朋友;看着来电显示已准备好甜蜜笑容的,是男女朋友;眼睛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电脑,嘴里老半天才发出几个单音的,十有八九是家里打来的。
或许这时做父母的会自我安慰一下:可能是孩子学校里功课紧或者恰好有事在忙吧。然而现在放假了,回到家里的孩子却依然保持沉默。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在家里就是不爱说话,有段时间我妈妈甚至还担心我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但其实我是同学眼中的开心果!”一位大二学生说。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穗港青少年每天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找不到话题而不愿和父母同桌吃饭。可见,孩子和父母正面临着无话可说的尴尬。
亲子问题几乎都是沟通问题
有人这样总结过孩子与家长不同阶段的关系: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岁之前是深爱期;50岁才能真正理解父母。不管这是不是真理,事情的的确确存在着―――孩子嫌父母唠唠叨叨,还沿用旧式的教育方式;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甚至不奏,“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工作的压力,频繁的应酬,家长们普遍少了点心平气和,即使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但也有心无力;而与同学、朋友形影不离的孩子,似乎早已忽略了身边还有一直默默关注自己的父母。沟通的障碍于是变得理所当然。
缺乏沟通意味着不了解,随之而来的是矛盾和误解。现在的孩子似乎都长得太快了,当你刚刚才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一抬头却只看到孩子的背影。到底孩子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家长还来不及思考,就一味做些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其实孩子可能只需要你坐下来听听他的心里话,让他倾诉一下成长的困惑,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有研究发现,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曾锦华所长表示,几乎所有的亲子问题背后隐藏的都是家长与子女间存在的沟通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来,亲子沟通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新焦点的原因。
还在抱怨孩子老缠着自己说些“小事”的父母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先放下手中的“大事”?因为可能等到你们想听的时候,孩子早已没有想说的话了……
怎样让宝宝学说话宝宝学说话父母需要做什么
1、多跟宝宝说说话
有的家长很少同孩子讲话,总是以为宝宝太小,同他讲话也听不懂,所以总让孩子唱独角戏。这些家长可能不知道,婴儿的脑细胞是由生长环境中所得、所见、所闻的刺激来刻画重复印象,脑细胞也是因这些刺激而获得成长的,这些刺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发展有几个过程,一个是孩子的发音阶段,二是理解语言阶段,三是语言表达阶段。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训练引导宝宝发音,家长要不断地和孩子交流,把语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脑子里。
因此,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也应该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予足够的语言刺激。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时、洗澡时、喂奶时,陪孩子玩耍时、孩子睡觉时、睡醒时,都要与孩子讲讲话。勿需太多语言,重在积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就会成为孩子语言发展的奠基石,也为加深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2、鼓励宝宝多开口
孩子还不会讲话,表达某种需要时只能用动作或眼神。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伸手去抓杯子,就赶紧给喂水;孩子啊啊、呀呀地用手指着水果,家长马上满足需要……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我不说话,什么都能被满足,干嘛要说话呢。是呀,家长的这种行为,使孩子丧失了与人讲话的欲望和开口说话的动力,最终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与人交往。
现在,像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尤其是老人带的孩子。造成孩子开口讲话晚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不知道怎样给孩子适合他们能力的语言刺激。比如教孩子说话时,不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色彩鲜艳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物,而是孩子一岁多了,还拿一些图片、书面文字展示给孩子看。孩子学语言阶段,需要直接、生动、形象的刺激。书本中的词汇是抽象的,孩子的接受效果会差些,因此学会说话的速度就很慢。当孩子要某件东西时,应当把他所要东西的名称告诉他,还要告诉他东西的特点,比如:苹果,红色的……这样几次以后最起码他会说“果”。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语言环境、听的刺激和给他说话的机会,这样孩子的语言会发育得很快。
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讲话还有一个目标定位,否则欲速则不达。这个定位就是:教孩子讲话,要略微超过孩子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要在大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比如孩子会说一个字,家长最好教两个字,孩子会说两个字,家长教三个字,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如果孩子只能说一个字,家长教短语或句子,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教。
3、一边说一边做
一边说话,一边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让宝宝明白你的感受。这个年龄段时,不要戏弄宝宝(其实,哪个年龄段时,都不应该)。如果你一边拥抱,他一边说“你是妈妈的最讨厌的邋遢鬼”,会把他搞糊涂的,因为你的表情在说:“你是妈妈了不起的宝宝。”
帮宝宝理解你的大概意思,他是否能明白你说的每一个字并不要紧。如果你做好了饭,就把碗盘放到桌子上,向宝宝伸出手说“现在该吃午饭了”,他就会明白他的午饭已经准备好了,并且会自己坐上儿童餐椅。如果没有那些相应的暗示,宝宝可能不明白“该吃午饭了”的字面意思。他会通过理解这些字重复出现在有帮助的语境下,最终明白它们的意思。
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4、不要让宝宝莫衷一是
现在有些家庭里存在多种语种或方言,语种或方言的混乱也是造成孩子不开口讲话的一个原因。在家庭环境里,夫妻双方一会儿讲方言、一会儿讲普通话,再加上频频地更换保姆,保姆的方言又会刺激孩子的脑细胞。这个刺激过程不符合孩子的语言能力,最终导致孩子对语言莫衷一是,不知道应该选择何种语言。
5、不要逼宝宝讲话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差,家长为了急于让孩子学会说话,有时就用“逼”的方法。比如,孩子想要某个东西,而家长拿着这个东西要挟孩子,孩子不说话就不给,这样就造成孩子对开口讲话有一种厌恶心理。尤其是孩子开口讲话比同龄宝宝晚时,家长往往使出“逼话”这个杀手锏,威逼利诱,让孩子讲话。孩子要先理解语言,才能表达语言,这是一个过程。如果逼得太凶,孩子就会觉得讲话有很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孩子只能用沉默不语来抗拒了。
宝宝说话晚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说话晚的原因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生理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此外,通常还有以下生理因素
1、听力障碍:因为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宝宝不具备学习发音的生理条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因而无法用语言交流。如果宝宝听力异常发现台湾,就会对宝宝智力,情绪能力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智力发育障碍:智力发育有障碍的宝宝语言发展也比同龄人差。
3、发音器官发育异常:在确认宝宝听力完全正常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宝宝的发音器官是否正常,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发音与说话训练。
除生理原因之外,宝宝说话晚还可能存在以下心理或教养环境方面的原因
1、父母少言寡语,宝宝缺乏学习与模仿语言的环境。
2、父母对宝宝说话的要求高,一旦宝宝出现错误,父母总是急于纠正他的发音,或催促宝宝赶紧改正,父母的这种行为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无形中抑制了宝宝的表达欲望。
3、父母说话速度偏快、偏长、偏于复杂,以致宝宝模仿困难。
4、父母喜欢包办宝宝的一切,对宝宝照顾极为细致,常常在宝宝发出需求信号之前就已经满足了宝宝的需求,或者习惯替宝宝表达需要,因此,宝宝无需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他学说话的动机受到抑制。"
小宝说话晚大多数跟平时的不注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孩子的身体原因遗传的激素,或是孩子本身就会说话吧?大家并不用着急,对孩子进行听力和智力方面的测试没有异常的情况下,耐心地教导孩子去教导孩子怎么学说话,就可以了。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反话好吗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宝宝口吃怎么办
1. 在宝宝2-3岁开始学说话时,如果经常模仿口吃儿童说话,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口吃。
2. 有人发现,善于作用左手的宝宝,如强迫他改为使用右手时,常常会出现口吃现象。
3. 有的父母对宝宝要求过急,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加以嘲笑,致使宝宝说话时十分紧张,害怕说错,日久形成口吃。
4. 也有的宝宝口吃是有家族遗传史。
已经发现宝宝有口吃现象的,父母要及时予以纠正。纠正宝宝口吃的方法如下:
1. 当宝宝说话结巴时,千万不要大声训斥他,应当循循善诱,不要操之过急,要有信心和耐心。
2. 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注意一定要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练习发音,让宝宝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反复进行训练。
3. 应暂时与其他患有口吃的宝宝分开,以免相互影响。
4. 对惯用左手的宝宝,不要强迫改用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