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早恋家长该怎么劝导 充分的尊重孩子

孩子早恋家长该怎么劝导 充分的尊重孩子

在知道孩子有早恋的情况下,家长也需要充分的尊重孩子,不可因为自己愤怒就去学校闹事,搞得全校都知道了两个孩子早恋,也不可私下的去找对方的孩子,这都会严重的损伤到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导致孩子自卑,严重甚至会离家出走。

孩子早恋怎么办 做好正确教育的准备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早恋的倾向或可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要保持冷静,要提前在自己心里做好准备,对孩子的态度不能改变,可更多的给孩子关爱,但绝对不能打骂孩子,早恋时期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叛逆,打骂反而会加重叛逆,本来只需要正确教育的早恋也有可能被孩子刻意的去认真,得不偿失。

家庭环境决定影响孩子叛逆程度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不良家教的产物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孩子;还有一些父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施教,遇事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长辈的架子等。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呼声,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或与孩子一起交谈;其次,尊重孩子。父母应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对孩子事事干预,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办事能力。当孩子出差错的时候,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与检讨错误的同时,应多理解少责怪,充分相信孩子能够及时地改正缺点与错误,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再次,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放下长辈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正当要求,父母应尽量满足;对孩子的不同意见,父母应启发诱导;对孩子所抱的期望要切合实际,切莫以过高的期望来“压迫”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1.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的心理没有任何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他们是天真的,当你告诉他们吃饭之前要洗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自己做到。如果你没有做到,他们心理就会想为什么你指要求他们做,自己不做,长期下来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孩子当中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对待,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要接受孩子的批评。

2. 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一些感情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孩子的想法都是通过交流而获得的,大家进行感性的冲击,才能有一个良好氛围,不能认为每天给给孩子好吃好喝的,孩子就不能有要求。孩子也是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必须要进行与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成年人如果感觉事情不顺心会找朋友聚会,孩子也是这样,但因为他们太小,只能和家长倾诉。

3.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只听自己的话,不要有任何意见,这种方式就比较偏见,只有你听取了孩子的想法,才能让孩子从心底里服你,对待同一件事情,你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出孩子的这种想法哪些地方不成熟。方便改进。

当孩子遭遇早恋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早恋是让家长最操心最头痛的事情,有的家长对孩子处处提防,事事禁止,采取跟踪、限制孩子自由来制止孩子早恋;有的家长则把孩子骂得狗血喷头,甚至想用武力来降服孩子。那么当孩子遭遇早恋时,家长该怎么办呢?

宝妈: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最近发现他跟班上一个女同学很暧昧。经常一起上学,偶尔还去公园偷偷约会。有一次,正好被邻居看到。他不主动跟我说,我也不好意思问他,怕误会儿子。我该咋办呢?

早恋一直被大多数家长视为洪水猛兽。但我们的围追堵截,往往又会把孩子内心正常流露的情感拦截成“偃塞湖”,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身处一个十分开放的信息社会,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做法一味禁止,很难奏效。家长和老师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进步,改变对早恋的看法,正确引导孩子对待。

“早恋”这个词,在我上学的九十年代,基本上跟品行不端、不学无术等贬义词一样。一旦有人胆敢冒犯,都会被家长和老师视为品德不好,同时遭致很多同学的嘲笑和讥讽。

他们最大的顾虑,其实并非谈恋爱这件事情,而是担心早恋会让孩子变坏,同时还可能影响学习和考试。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读本科时,高校里面都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当我上到大二的时候,对于情窦早已初开的大小伙子来说,实在无法抗拒异性的魔力,开始跟现在的妻子谈恋爱。但我们在老师面前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任何老师发现,更别说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大张旗鼓了。

不巧的是,有一次,我们俩手挽手走在路上,刚好被我的辅导员老师看到,吓得我们赶紧溜之大吉。虽然我们在大学谈了两三年恋爱,但被老师逮个正着却只有这一次。

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令我万万没有想到。本来按照我当时的在校表现和优异成绩,完全能够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入党,最终却拖到临近毕业的前两个月才如愿以偿。

家长们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家长不仅要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更要遵循教育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对孩子的一些特点该如何看待呢?近日,锦州市第十中学张洪东校长在古塔区士英小学所作的关于“如何做个合格家长的几点建议”的讲座中谈道: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和强项,并能因势利导,发扬光大。

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就像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有的孩子好静,有的好动,有的爱学,有的爱玩,有的内敛,有的活泼,这些都是孩子的特点。正是有这些不同的特点,大千世界才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家长不要过早地把那些好动贪玩的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就是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重视差异性。就是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所长,但没有人无所不能。好的教育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并把它发扬光大。

把孩子的特点当特长

家长承认差异的存在,即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但是许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的短处与别家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忽略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比起来你会越比越生气,越比越暴躁,越比越不自信,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都不开心,教育也就无从谈起。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特长。父母发现孩子的特点后不要打击和压制,而是要引导孩子发挥与运用,将自身的特点变成特长。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需要朋友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对孩子的朋友都比较重视,一般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和帮助。可是,有时父母会发现,孩子交往的朋友不一定都能令自己满意。有些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选择朋友,这样是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心理压力的,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最关键的是家长要转变态度,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的选择。当然在尊重选择的同时,父母也一定要把好关,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会有更多的体验。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孩子们会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没有朋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走向犯罪。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庭教育也一定要循道而行。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否则将被规律所惩罚。比如,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爱读书,这当然是基于好的出发点。然而也有很多父母在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并不十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有的甚至采取粗暴干预的态度。有的父母认为儿童读童话太幼稚,不真实,读书就要读名著,读经典作品,或者把阅读当成提高写作水平的工具,忽略阅读对孩子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其实,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是需要幻想的,需要童话世界的。如果过早地让他们读那些高深的文学作品,剥夺他们读儿童作品的权利,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对读书的厌倦,甚至讨厌学习。有的父母让小孩看电视只看英文节目,目的是让孩子浸润在英语环境中。这样做的后果,只能导致孩子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再有想学英语的兴趣。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狡辩”、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针对孩子的反馈,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另外注意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孩子早恋家长该怎么劝导 好好和孩子沟通

好好的和自己孩子沟通,告诉他你知道他早恋了,这个时候不要提出反对。但需要表明你的态度,说明其实早恋交男女朋友不可怕,可怕的是交到坏朋友。教会孩子正确的保护好自己。

孩子早恋家长有责

据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恋的孩子中大多缺乏家庭的关爱,比如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等,如果给孩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早恋。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孩子早恋是有象征意义的,早恋意味着过早的成熟和走进社会,意味着在家庭以外寻找在家庭中满足不了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一个温馨的家,有足够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孩子躲在安乐窝里享受还来不及,就不太容易过早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温暖。

那么,早恋的孩子性格上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哪些关系呢?他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就是感到空虚和无聊。我们知道中学的课业很重,如果他们在学习之余,甚至在家庭中也找不到可以倾吐心声的环境,就会逐渐积累大量的压力,而这些压力需要找地方抒泄。另外,如果他们成绩不好或者从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就更容易感到空虚无聊,于是找小恋人就成了他们排解压力、倾吐心声、排遣无聊的好办法。中学生恋爱有很大成分是在找知心朋友,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就未必一定要通过恋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要避免孩子早恋,家长首先做到,父母之间的问题,需要父母自己去解决,不要把过多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尽量帮孩子减压。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不是只问学习成绩。第三,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父母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或者拆散他们,而是要多想想,父母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以致孩子非要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温暖?这样想一想,有助于父母更加理解孩子,并理性地处理好孩子早恋的问题。

和孩子交流时请不要总去揭老底

大人们都希望孩子赶快长大,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早点解脱。但是随着年纪增长,孩子也会多出一些“毛病”,比如变得不听话、变得爱顶嘴等等。有些家长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不好,但事实上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好说话的内容,那么就可能会伤害孩子,从而导致其不愿听话。

  一、家长不宜说孩子哪些事

  1.丢脸的事情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丢脸出糗的事情,这是由于孩子的经验不足或者熟练程度不够 ,因此,对于孩子自身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件伤心的事情。如果家长拿孩子丢脸的事情来说,只会让孩子感觉更加尴尬,自信心受到损害,甚至感到自己备受他人嘲笑,所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是不好的。

  2.做不好的事情

  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行为能力和智力水平也会有区别,可能有些孩子很早的时候就什么都懂的,可是有些孩子却发育比较迟缓的,所以别人会的东西,自己孩子却总是学不会。家长不可以拿孩子总是做不好的事情来说,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伤害。

  3.隐私的事情

  大人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秘密,小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有想要藏在内心深处的小隐私。但是,如果家长总是拿孩子的隐私事情来说,那么这会使孩子对家长失去安全感,而且自尊心也受到伤害。

  4.被打骂的事情

  孩子犯错,家长就应该适当惩罚并且正确引导教育,这样才能起到知错认错改正的作用。但是如果家长总是把孩子被打骂的事情拿来说,那么会让孩子感觉更加难受,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

  二、家长该如何尊重孩子

  家长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孩子,虽然孩子的年纪小,但是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那么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还会影响亲子间的关系。因此,家长要懂得正确尊重孩子,平时多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的诉说,不要对孩子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做法。

相关推荐

每个自恋狂背后的真相

有些人是自恋。有些人是自恋狂。 有些人是自恋。有些人是自恋狂。 对于自恋的人,通常人们全觉得他们有些可笑也有些可爱。 对于自恋狂,通常人们只会说他们可气又可恨。 自恋狂,被称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表现为极度地自我膨胀与夸大;嫉妒且攻击他人的一切优点;自私,绝不肯换位思考;永远希望他人为自己服务;有“公主”“王子”习气,对于别人的任何一丁点怠慢都会无限制地放大;轻视乃至鄙视任何地位身份逊于自己的人。 通常,一个自恋狂是不讨人喜欢的,众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凡自恋到人格障碍的人,都是有其童年渊源的。 从理论上讲

​预防孩子早恋与摆正性心理

早恋孩子中大多缺乏家庭的关爱,比如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等,如果给孩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早恋。这只是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孩子的自身性格导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孩子就会想法引起同学注意,所以就通过这种行为来寻得自己的存在感。 有这样一个案例,他的父亲是厅级干部,母亲也是一个企业高管,他们16岁的女儿,女儿很漂亮,但是想不到的是却跟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跑了。 在咨询的过程中,女孩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就给妈妈打电话

孩子性格很古怪都是你自己闯的祸

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是这么奇葩,别人家性格都是那么好,而自己的孩子总是那么无理取闹。其实小编想告诉各位,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至于什么性格就要看家长的培养方法了。 1.父母都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性格自然的形成。 2.父母不要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干涉父母。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性格好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地位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并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爸妈从小要聆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是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有说话,表决

家长要怎么做避免孩子早恋

认识早恋危害 要防止孩子发生早恋的现象,就应先让孩子了解早恋会带来的种种危害。早恋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严重干扰学习与生活,孩子每天都在想着那个喜欢的异性,就会令自己没心思去学习,甚至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上课时就难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上课,听课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也会跟着变差。因此,认识了早恋对生活与学习带来的威胁,提高孩子的警惕,才能让孩子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熄灭爱情火把 爱情的建立是两个人的一厢情愿,爱情的结束也需要双方的同意。要结束一段感情就要以坚定的意志来斩断恋情。斩断双方之间的

青春期的女孩需要怎样的教育

日前,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动”中,教育专家在全国多个重点城市巡回开展讲座,以期让1000万户青春期女童家庭学会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孩子。青春期的女孩需要怎样的教育,父亲在女孩的教育中起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来听听教育专家的观点吧。 半数家长不懂青春期教育 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做的家庭教育调研显示,目前很多中国家长对青春期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并不清楚,对青春期教育开始的时间(6到18岁)也存在认识误区,有近一半的家长认为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另外,有93%的家长孩子

当你的孩子早恋

看得透但不说透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反常的表现,父母就可以从这些表现中得知孩子的一些具体问题,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早恋的时候不要直接跟他说你早恋不对,反而你要正确的引导,你可以跟他多谈谈心,当成朋友,问问他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通常孩子都不会承认,所以你也就当做不知道,跟他讲一些早恋的问题。 多关注孩子的想法 平时没事的时候,跟你的孩子多多的交流,问一下你自己的孩子是怎么看待早恋问题的,看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样的,你要根据你自己的孩子来进行分析,看他是倾向于哪一方面,你就要从这一方面来进

叛逆期女孩子怎么教育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适当满足女孩的愿望 理解女孩的独立愿望并不难,家长发现女孩有独立的渴望时,最好不要急于评价和否定,如果出现叛逆的情形,只能原谅或体谅,让她自己体会,加上你们的劝导,她会随着长大而明白的。如果她做错某事,别打别骂,体谅她,她就安静想,慢慢就明白了。人的思想会随着长大而成熟,叛逆期是小孩长大必经过的。 二,多倾听,少说教,帮助女孩尽快独立 当女孩有了独立的愿望时,父母应更多地去观察女孩的行为,倾听女孩的心声。在父母的倾听女孩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只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才能平复他

家长获得孩子尊重的三秘诀

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再比如请孩子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 ”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二:多引导,少训斥。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家长越是尊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

孩子性格古怪都是自己闯的祸

1.父母都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性格自然的形成。 2.父母不要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干涉父母。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性格好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地位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并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爸妈从小要聆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是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有说话,表决的权利。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谁都不要想着去支配谁,控制谁,任何一方都需要尊重对方的。 3.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超过孩子年龄能力的事情,也不要总是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有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