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性肠梗阻的症状有哪些
蛔虫性肠梗阻的症状有哪些
蛔虫性肠梗阻早期多为部分性。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有时吐出或便出蛔虫等症状。腹痛多呈绞痛性质。查体时,腹肌紧张不明显,多数病人在脐周或右下腹摸到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肿块可有轻度移动。晚期可出现完全性梗阻。梗阻的部位多位于回肠末端。
1.病史 患儿常用蛔虫感染史,如肛门排虫史或呕虫史等。
2.临床表现 脐周阵发性腹痛和呕吐。查体腹胀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但腹部可于脐周或右下腹扪及条索状的团块,包块可有变形、可以移动,表面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肠鸣音可正常或亢进。晚期可有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3.辅助检查 腹部X线平片上可看到肠腔内成团的虫体阴影,因此诊断并不困难。
小孩有蛔虫怎么治 蛔虫病并发症的治疗
如果儿童患有蛔虫病其他并发症,则需要对症治疗。
1、胆道蛔虫病,治疗原则是镇痛、解痉、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驱虫药。如果得不到缓解,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2、蛔虫性肠梗阻,如果是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先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等儿童疼痛缓解后再驱虫治疗。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需要即时手术治疗。
3、蛔虫性阑尾炎或腹膜炎,一旦确诊,需要及早手术治疗。
蛔虫病并发症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7、蛔虫性腹膜炎:蛔虫可经小肠或阑尾等腹腔脏器穿孔进入腹膜腔,由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腹膜炎,有报道肠蛔虫病所致外科合并症中腹膜炎占12.75%,其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化脓性腹膜炎相同,主要为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发热,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等。
8、蛔虫性脑病:本病主要见于幼儿患者,蛔虫分泌的脂肪醛,抗凝素及溶血素等物质,吸收后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称为蛔虫中毒性脑病或蛔虫性脑病,出现头痛,兴奋性增高,精神不振,失眠,还可有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及瞳孔散大等,蚴虫若经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可形成脑栓塞及脑局部病变,驱虫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减轻。
9、其他蛔虫性疾病:蛔虫受到刺激后,可窜入各种孔道而致病,文献报道,蛔虫可引起渗出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或继发性脓胸,钻入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经耳咽管钻入中耳道,钻入小肠憩室引起憩室炎,还有蛔虫使梅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穿孔而从尿道排出蛔虫的病例报道,经膀胱直肠瘘进入膀胱,输尿管,或经肾盂结肠瘘进入泌尿系统,可从尿道排出蛔虫,蛔虫偶可进入血流引起转移性蛔虫病,若经血流至右心达肺动脉,可形成血栓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阻塞,这也是胆道蛔虫病及肝脏蛔虫病的罕见并发症,常经尸解方可确诊。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1. 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不洁饮食除了会引起急性胃肠炎以外,也会引起肠梗阻。如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反复腹泻也会造成“麻痹性肠梗阻”。还有,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2. 发生肠梗阻后,不要盲目喂食,患者首先要禁食水,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是黏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以半流体为主,蛔虫性肠梗阻在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
3.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非手术方法,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或采用灌肠,来刺激肠道,促其排便。若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减,甚至加重,趋向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去除肠梗阻的病因,以恢复肠道通畅。
4.临床上发现,由于肠内蛔虫团引起肠梗阻时有发生,此外,孩子进食过多的花生、瓜子,空腹吃大量的柿子、杨梅等水果也会导致肠梗阻.对于曾发生过肠梗阻或有腹部手术史的儿童,尤其要加强预防,如果平时肠胃功能不良,可适当采取中医药治疗,以调理肠胃。
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胆道蛔虫病: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蛔虫病并发症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蛔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因虫体的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异。1.蛔蚴移行症蛔蚴在寄生宿主体内移行时引起发热、全身不适、荨麻疹等。抵达肺脏后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带血丝等症状,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绀。肺部X射线检查可见迁徙性浸润性阴影,临床上称为过敏性肺炎或勒夫勒氏综合征。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约10%的患者痰中可查到蛔蚴。
2.肠蛔虫症常见症状有脐周疼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荨麻疹等,儿童有流涎、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一旦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热时,蛔虫可在肠腔内扭结成团,阻塞肠腔而形成蛔虫性肠梗阻,患者出现剧烈的阵发性腹部绞痛,以脐部为甚,伴有恶心、呕吐,并可吐出蛔虫,腹部可触及能移动的腊肠样肿物。有时蛔虫性肠梗阻可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或套叠,必须及时手术治疗。蛔虫也可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若不及时手术可致死亡。
3.异位蛔虫症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肠道寄生环境改变时可离开肠道进入其他带孔的脏器,引起异位蛔虫症,常见以下几种:①胆道蛔虫症,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女性较常见。诱因有高热、腹泻、妊娠、分娩等。妊娠时胃酸减少,膨大的子宫迫使肠道移位,分娩时强烈的宫缩诱发肠蠕动增加,均可促使蛔虫向胆管逆行。
粘连性肠梗阻症状
肠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引起肠粘连症状的原因相当多,除了先天性因素,比如肠道发育畸形之外,还跟其他两种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损伤和炎症造成的肠粘连。比如在手术中,肠管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而导致感染,或是腹部创伤等,都有可能导致肠粘连。
肠粘连症状表现跟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如果是轻度的肠粘连症状,患者可能没有丝毫的察觉,或是感觉到进食后腹部会出现腹痛腹胀的感觉,如果是严重的肠粘连可经常伴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乱窜,甚至引发不全梗阻。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症状体征轻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气宽肠汤。也可配合针刺足三里。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且这种新形成的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术治疗效果常较满意。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是完全性的肠粘连症状,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手术治疗。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想预防肠粘连,就要避免腹部受到创伤,以及发生各种腹部炎症,如果一定要做腹部手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避免术中和术后感染的出现。
痉挛性肠梗阻如何预防
肠梗阻是一个多病因性疾病,所以预防工作也要从多方面着手。
1术后早期活动:粘连性肠梗阻多数与腹部手术有关,为减少肠粘连,术后在医师的指导下早日下床活动。
2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肠粘连发生梗阻与胃肠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多数胃肠功能紊乱是饮食不节引起的,所以不要暴饮暴食。
3禁忌饭后作剧烈运动。
4重视肠蛔虫治疗和饮食卫生;蛔虫性肠梗阻是肠道蛔虫引起的,除了讲究卫生外要注意驱虫治疗。
小孩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
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
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蛔虫性阑尾炎
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
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
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
新生儿粪便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首先,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非手术方法,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或采用灌肠,来刺激肠道,促其排便。若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减,甚至加重,趋向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去除肠梗阻的病因,以恢复肠道通畅。
其次,发生肠梗阻后,不要盲目喂食,患儿首先要禁食水,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是黏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以半流体为主,蛔虫性肠梗阻在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
最后,专家认为,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不洁饮食除了会引起急性胃肠炎以外,也会引起肠梗阻。如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反复腹泻也会造成“麻痹性肠梗阻”。还有,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临床上发现,由于肠内蛔虫团引起肠梗阻时有发生,此外,孩子进食过多的花生、瓜子,空腹吃大量的柿子、杨梅等水果也会导致肠梗阻。对于曾发生过肠梗阻或有腹部手术史的儿童,尤其要加强预防,如果平时肠胃功能不良,可适当采取中医药治疗,以调理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