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祛湿好时节 拔罐刮痧哪个效果好
秋季祛湿好时节 拔罐刮痧哪个效果好
祛湿,这是坊间对拔罐和刮痧主要功能的认知。殊不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这两种中医传统疗法,其主要作用都不在祛湿,祛湿的作用也不明显!
中医专家提醒,人们不仅误解了拔罐和刮痧,还喜欢将“湿气重”挂在口边,身体困倦、懒怠动、上火、出湿疹都会被归类为湿气重,其实也未必如此。
拔罐可以祛湿排毒,这是坊间对这种疗法最大的误解。在中医辨证中,拔罐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负压的挤压作用,造成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局部组织,疏通瘀滞,达到调理身体平衡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并不在祛湿,而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解毒等。同时,拔罐还有“泻火”功能,常用来治疗各种实症,包括热症和寒症。
刮痧与拔罐的原理相似,“刮出痧”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治疗,对于发烧、中暑、感冒等实症有较好的疗效,也能很好地缓解上火等热症。相比之下,刮痧作用在浅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层。
中医所讲的“湿”的本质是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拔罐和刮痧祛湿作用其实十分有限。
拔罐和刮痧哪个祛湿效果好
拔罐的目的不在祛湿
“拔罐可以祛湿排毒,这是坊间对这种疗法最大的误解。”在中医辨证中,拔罐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负压的挤压作用,造成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局部组织,疏通瘀滞,达到调理身体平衡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并不在祛湿,而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解毒等。因此,拔罐常被用于治疗经络不通的相关疾病,例如月经不调、颈肩腰腿痛等。同时,拔罐还有“泻火”功能,常用来治疗各种实症,包括热症和寒症。
刮痧的目的也不在祛湿
刮痧与拔罐的原理相似,“刮出痧”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治疗,对于发烧、中暑、感冒等实症有较好的疗效,也能很好地缓解上火等热症。相比之下,刮痧作用在浅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层;并且刮痧只能用在有实症、热症的人群身上,老人、小孩、体弱者,不建议刮痧,孕妇禁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先利湿再调脾胃
很多人以为拔罐能够快速除湿,其实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医所讲的‘湿’的本质是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拔罐和刮痧虽然主要目的不在祛湿,但也“拔”出部分的组织液,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由于出来的水分不多,祛湿作用其实十分有限。拔罐相对好一些,刮痧几乎没有祛湿的作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而非外治。”庄礼兴表示,湿气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男不刮痧女不拔罐为什么 拔罐和刮痧哪个去湿气
拔罐祛湿效果更好,但是具体如何选择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
拔罐是通过在罐内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将火罐或者气管吸附在身体表面,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而刮痧通过采用刮痧器具在体表及特殊穴位反复刮动、摩擦,令皮肤局部出痧,达到活血透痧、调气行血、舒经通络、驱邪排毒等作用。
通过二者的方式及功效来看,拔罐祛湿效果更好。但二者都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对于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湿气都有一定帮助,如果湿气重的同时还伴有痛经、肩周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时,可以选择刮痧来调理。在湿气重并且伴有感冒、头痛、咳嗽等症状时,可以选择拔火罐来调理,效果会比较好,不仅能祛湿,还能拔除体内寒气。
拔罐和刮痧哪个祛湿效果好
专家:都不好,祛湿主要靠内治
“拔出来的、刮出来的痧颜色越深,证明体内的湿气越重!”
祛湿,这是坊间对拔罐和刮痧主要功能的认知。殊不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这两种中医传统疗法,其主要作用都不在祛湿,祛湿的作用也不明显!
中医专家提醒,岭南地区的人们不仅误解了拔罐和刮痧,还喜欢将“湿气重”挂在口边,身体困倦、懒怠动、上火、出湿疹都会被归类为湿气重,其实也未必如此。
拔罐和刮痧的目的都不在祛湿
“拔罐可以祛湿排毒,这是坊间对这种疗法最大的误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告诉新快报记者,在中医辨证中,拔罐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负压的挤压作用,造成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透到局部组织,疏通瘀滞,达到调理身体平衡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并不在祛湿,而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解毒等。因此,拔罐常被用于治疗经络不通的相关疾病,例如月经不调、颈肩腰腿痛等。同时,拔罐还有“泻火”功能,常用来治疗各种实症,包括热症和寒症。
刮痧与拔罐的原理相似,“刮出痧”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治疗,对于发烧、中暑、感冒等实症有较好的疗效,也能很好地缓解上火等热症。相比之下,刮痧作用在浅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层;并且刮痧只能用在有实症、热症的人群身上,老人、小孩、体弱者,不建议刮痧,孕妇禁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先利湿再调脾胃
很多人以为拔罐能够快速除湿,其实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医所讲的‘湿’的本质是水。”庄礼兴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拔罐和刮痧虽然主要目的不在祛湿,但也“拔”出部分的组织液,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由于出来的水分不多,祛湿作用其实十分有限。拔罐相对好一些,刮痧几乎没有祛湿的作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而非外治。”庄礼兴表示,湿气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湿气重的典型症状
舌苔白厚、舌苔黄厚、口中粘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倦怠乏力、肌肉酸疼、大便黏滞等。
拔罐颜色越深越黑,湿气越重?
都是传说!颜色与血液、拔罐力度有关
如果说拔罐、刮痧的主要功能不在祛湿,那出来的“痧”的颜色有深有浅、有红有紫,这又是什么缘由呢?庄礼兴表示,要解释这点其实很简单。
首先,不同人的血液颜色不同,肤色也不同,出来的“痧”的颜色自然会不同。其次,出痧颜色深不深,还与拔罐的负压力有关。例如中医拔罐除了用火罐之外,还有竹罐、抽气罐等。其中,竹罐是在水中去氧,没有火罐的温度、排气的压力也相对较小,不仅操作不便,而且不够“给力”,出痧颜色容易偏浅。
女生去湿气拔罐好还是刮痧好 湿气重汗蒸好还是刮痧拔罐好
汗蒸更好。
汗蒸和刮痧拔罐,这些方法祛湿的效果都是可以的,但就祛湿的总体效果来看,汗蒸的效果要优于拔罐,因为汗蒸是全身进行理疗,而拔罐是作用于局部的经络,所以说汗蒸对于全身湿气比较重的患者,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条件的人建议汗蒸、刮痧拔罐综合进行祛湿效果更明显。
不过汗蒸的花费比拔罐要多一些,而且汗蒸的时间比较长,操作起来也比较的繁琐,要注意的是在汗蒸以及刮痧拔罐之后的两小时,都需要注意,不要直接吹空调,不能受风,不能受凉。
拔罐后黑紫是湿气重吗 刮痧和拔罐哪个祛湿效果好一些
拔罐。
刮痧和拔罐都能起到祛湿的作用,但是两者相比的话拔罐的祛湿效果会更加明显,特别是拔火罐。因为在拔火罐的时候火罐的热量能去除体内的寒气,同时通过负压的方式能将体内的湿气更好的吸附出来。
相对而言刮痧会更侧重于活血化瘀,因此如果体内湿气比较重的话,建议可以定期拔一下火罐。
三伏天能治什么病 冬病夏治怎么做
冬病夏治主要是利用一些生发的措施来将身体内部的毒素排出去,常见的冬病夏治手段有:使用艾灸、贴三伏贴、泡脚、泡澡、汗蒸、拔罐、喝茶、喝汤,以及一些其他调养方式。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人脚上有脾经、胃经、肝经、肾经等腑脏经络,三伏天通过泡脚可通经活络、温煦腑脏,调节脏器功能,改善毛孔的血液循环,加速祛除身体寒气。泡脚时间不能太长,泡脚不能泡到出大汗,出汗太多伤气血,正所谓“大汗亡阳”。因此,夏季泡脚最好用40℃左右的温热水,具体以不出汗为原则。
艾灸是通过灸火的温热力及药物作用,对穴位进行刺激,温经活血,扶正祛邪。采用艾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温阳散寒。
刮痧一般只针对于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刮痧后最好能喝一大杯温开水以帮助排毒,刮痧部位不要受凉。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改善。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对普通人而言,不可在皮肤破损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否则会造成感染等后果。
刮痧和拔罐哪个排毒排湿气效果好
拔罐效果更好。
刮痧和拔罐都属于中医外治法,都能起到祛湿的作用。刮痧是通过对表皮皮肤已经经络穴位的刺激,引起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从而将体内的湿邪毒邪排出体内。
而拔罐是通过一个负压的吸收原理,将罐吸附在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利用罐中的负压来将体内的湿气和毒邪引导出体外,从而达到祛湿排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效果。两者相比的话拔罐的祛湿效果会来得更快更明显一点。
拔罐和刮痧哪个去湿气
祛湿效果都比较好,但相对来说拔罐效果更好一些。
生活中刮痧和拔罐都是可以帮助人体祛除湿气的,但相对于刮痧来说,拔罐的祛湿效果会更强一些,因为拔罐可以利用火罐的热量祛除体内的寒气,通过负压把体内经络局部的湿气更好的拔出来。
而刮痧主要是通经活络,针对局部的疏散、活血,有效的祛除湿气,相对于拔罐作用比较弱一些。
男不刮痧女不拔罐为什么 女生去湿气拔罐好还是刮痧好
都可以进行。
湿气重的女性采取刮痧或拔火罐祛湿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过刮痧以祛风湿热为主,拔罐以祛风寒湿为主,一般体质强的人一般适合刮痧,体质弱的人则可能适合拔罐,另外秋冬季节温度较低,建议拔罐为好,拔火罐除了逐寒祛湿以外,还可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将人体内的湿气透过皮肤组织排出,从而消除邪气,缓解疲劳,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