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避免常见的儿童饮食误区
应避免常见的儿童饮食误区
1、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很难从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补充。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的儿童,全天能量和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低于吃早餐的儿童,甚至营养缺乏,长期下去还会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
2、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佳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吃不吃早餐会影响儿童的短期记忆力和解题能力。不吃早餐的儿童,图形识别的错误率、反应能力和数学测试成绩都低于吃早餐的儿童。
3、不吃早餐还可能导致肥胖,因为不吃早餐,到中午的时候,会出现强烈的空腹感和饥饿感,吃起饭来狼吞虎咽,不知不觉之中可能就吃下去过多的食物,引起身体发胖。
4、经常不吃早餐,会影响胃酸的分泌、胆汁的排出,减弱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容易诱发胃炎、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
一份营养良好的早餐应该包括谷类、肉类、奶类和蔬菜水果4类食物,各类食物的量可因人而宜。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1.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3.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 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4.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
专家建议: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5.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 (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6.忌滥用丙种球蛋白
夏季易患感冒,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这可靠吗?
“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球”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症结在于两点:一是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球”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中I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应从坚持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 “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及水浴),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绝不能依靠“丙球”。
7.中草药安全
一般而言,中草药的安全性比西药大一些。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
据国内医药期刊报道,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甙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诱发齿龈肿胀、咽喉疼痛、记忆衰退、兴奋失眠等不适感;牛黄解毒片长时间服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8.小病贵药
孩子患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
比如感冒发烧,动辄就上抗生素,而且嫌青霉素过时而动用先锋霉素。再如腹泻,不问青红皂白,吡哌酸、氟哌酸一拥而上。其实,感冒发烧多由病毒引起,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无效,先锋霉素不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还会造成耐药性,一旦以后真患上了严重感染反而用之不灵;腹泻同样如此,70%的水泻样便为病毒与产毒性大肠肝菌所致,只需多喝水、调整饮食、适当服一些消化酶类药物以及B族维生素即可解决,不必动用抗菌药。而抗菌药还可杀伤肠道中的有益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霉菌趁机兴风作浪,医学上称为二重感染,治起来也相当麻烦。
9.小儿用成人药
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认为只要减少一点用量就行,此种做法十分有害。
必须弄清楚,小儿与成人不仅是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尤其是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未建立。药物代谢产生不反应,重者可致残甚至丧命。
如四环素可影响小儿骨骼生长,并使牙齿变黄,形成“四环素牙”,故8岁以下儿童不能用;抗菌药氟喹诺酮可引起关节病变,妨碍软骨的正常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皆用不得。再如常见的解热止痛药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种成分易使小儿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险;感冒通含有双氯灭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损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10.糖水服药
中药其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效果不佳。
此外,糖还可干扰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烧药的作用,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总之,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最好用白开水送服。
以上十种为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家长可对号入坐,看自己是否也用这样的行为,如果有,请你引起重视,不要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儿童饮食四项注意
目前肥胖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儿童患病几率增长,儿童饮食问题成为焦点。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一日三餐很用心,但是由于偏重于孩子的胃口,饮食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下面总结了儿童日常饮食中应该避免的四个误区。
儿童早餐要健康全面
儿童早餐要健康全面
1.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
不少学生由于早起困难,经常不吃早餐。而有些孩子虽然早晨会吃一些东西,也只是用一些零食替代,致使早晨所需营养摄入不足。中国人早餐过于马虎的习惯仍存在于每个家庭中,早餐“胡吃乱吃甚至不吃”的行为损害着每个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2.食品选择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喜欢在校外饭馆用餐,这种饭馆多以烧烤、煎炸为主,长期吃这些食品,可导致肠道疾病,甚至感染多种肠道寄生虫。同时油脂的过量摄入是导致脂肪堆积的重要因素。并且烧烤食品大多含有一定量致癌物,无时无刻都在威胁着学生的身体健康。
3.不健康饮食行为较为普遍
儿童的不健康饮食习惯主要包括:爱喝碳酸饮料、爱吃西式快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进食速度快、频繁过量食用麻辣食品、口味偏咸、进食偏烫等,家长应随时监督并使其加以改正。
4.膳食结构不合理
儿童饮食若营养摄入不均衡危害很大,食品种类单一可导致儿童单方面营养素过剩,多种营养素匮乏而引起疾病甚至导致身体发育迟缓。据统计大多数学生吃的食品以米面为主,淀粉摄入量过高,淀粉在人体内代谢后的物质就是糖,是导致脂肪堆积的重要因素。所以除了米面,应交替以五谷杂粮为主食。
温馨提示:以上四点儿童饮食误区在身边颇为常见,由于儿童自控能力差家长应合理控制儿童的饮食规律,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
儿童早期教育应避免六大误区
误区一 过分宠爱
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
-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误区二 拔苗助长
1岁以内就忙着学认字,不到3岁就学起了外语,不少年轻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把早期教育简单等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并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
-专家提醒: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多让孩子玩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创造力和动手动脑等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而“拔苗助长”则适得其反,使孩子负担过重,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误区三 过多管制
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
-专家提醒: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
误区四 照着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喜欢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科学。如果孩子在开始走路时间、开口说话时间与书中的标准有差距,就会显得非常着急,以为是孩子的智力发育有问题。
专家提醒: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并不一样,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家长可以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标准不一样时,不要着急,而要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
误区五 望子成龙
孩子一出生,就制订了一系列的造才计划,弹琴、学画、背唐诗……一些家长过早进行“智力开发”,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
专家提醒: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必须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当引导,从而对将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家长一味“望子成龙”,盲目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不但不能发挥特长,反而会一事无成。
误区六:过度约束孩子
嫌孩子玩泥沙太脏,认为孩子碰剪刀、锤子危险,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度约束。可这样的约束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展禁锢,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个性被束缚,反而会培养出性格暴烈和软弱混为一体的孩子。
-专家提醒:好奇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驱使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控制这种危险,而不是盲目限制和制约。
许多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孩子不到一岁开始认字,不到三岁开始学外语,之后又参加各种培训班,扼杀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专家提醒:教育和学习并非一回事,教育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不能用成绩衡量。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要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才能使孩子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发挥。
新生儿护理这些常见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认为新的衣服比旧的好
不少的新手爸妈都会觉的,给宝宝穿衣服还是应该要穿新的比较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新生儿的皮肤还比较的娇嫩,新衣服会损伤到宝宝的皮肤,从而引起宝宝过敏,尤其是有些带有花边的衣服,一不小心就会容易割伤宝宝的皮肤。
所以,给新生宝宝穿衣服最好还是穿旧衣服比较好。而且给宝宝穿旧衣服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新生宝宝生长发育比较快,所以衣服很快就会一下子穿不着了,所以给宝宝买新衣服很是浪费。
误区二:嚼碎了喂给孩子吃
以前的人都会习惯通过自己的嘴巴将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宝宝吃,一来是觉的这可以帮助宝宝消化,二是避免食物烫到宝宝。
但是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这种喂食的方法不仅不卫生,而且还很容易会把我们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宝宝,如果宝宝体质比较差的话,就容易因此生病。
还有就是让宝宝直接就吃你们 咀嚼过后的食物,这样会影响到口腔消化液的分泌,从而使得咀嚼肌得不到良好的发育。
儿童糖尿病饮食护理有四个误区
饮食护理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儿童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些饮食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引发一些儿童糖尿病并发症,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饮食误区一: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专家表示,糖尿病人主要不能吃含蔗糖和葡萄糖的食物,对于用蛋白糖、木糖醇、阿巴斯甜等制作的食品是可以摄入的。
饮食误区二:细粮含糖高,粗粮含糖低,专家提醒说,粗、细粮的含糖量差不多,面粉是75%、大米是74%、小米是74%、玉米是76%,而提倡糖尿病人吃粗粮是因为粗粮含植物纤维丰富,而植物纤维可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饮食误区三:再有,坚果类含糖量很低,吃了也没关系。这是糖尿病人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是错误的,瓜子、花生含糖低,但含脂肪高,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馒头,而脂肪在体内可变成糖。
饮食误区四:最后,不吃主食也是不行的。这是很多糖尿病人都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克。
这些都是需要患者朋友们了解的,对此,一定要引起注意,积极改掉所有的儿童糖尿病存在的饮食误区,控制好饮食,再加上其他的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吃蔬菜的误区让营养素大量减少
饮食误区1:冲洗不当
有些从超市里买来的蔬菜,从外观上看很干净,于是有些女性朋友在烹调前只是略用水冲一下。其实,一般的蔬菜都有不少残留的农药,如果不彻底清洗,对健康有很大危害。
正确做法:
将买回的新鲜蔬菜放在清水里浸泡20分钟左右,让农药充分溶解在水中,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或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钟后,再反复用水冲洗干净。
饮食误区2:先切后洗
有些女性习惯将蔬菜切成小块后再清洗,这种做法破坏了蔬菜的营养。殊不知,蔬菜中许多营养素是水溶性的,蔬菜被切细经洗涤后,会损失大量的营养物质。
正确做法:
应该先洗、后切蔬菜。
饮食误区3:烧煮得太久
蔬菜中的维生素都怕热、怕煮,维生素c遇热更容易氧化。据测定,蔬菜烧煮的时间如果过久,其中的维生素c会损失60%左右。
正确做法:
用大火快炒蔬菜,这样不仅色美味好,而且菜里的营养素损失得也最少。若在烧菜时加些醋,还很利于维生素的保存。
饮食误区4:吃隔夜菜
有时为了避免浪费,一些女性朋友将吃不完的菜留到隔天吃,殊不知这样做会使维生素c、b大量损失,隔夜菜即使放在冰箱内也很容易被细菌污染,引起变质,甚至会发生食物中毒。
正确做法:
每次烧的菜量不要太多,最好是现烧现吃,这样既卫生又有营养。
饮食误区5:丢弃菜的汤汁
做菜粥、菜饺时,把菜馅汁水挤掉。这样做的后果是将菜中70%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都丢弃了。
正确做法:
做馅时将蔬菜和肉等一起剁碎、搅拌时最好让菜汁渗到馅中。
饮食误区6:过多吃生蔬菜
蔬菜经过煮、炒、涮后,或多或少都会损失其中的维生素c,但宝贝尚还年幼,胃肠功能还较弱,生吃太多的蔬菜往往不容易消化,吃多了会影响胃肠功能。
正确做法:
为了避免胡萝卜、南瓜、青椒等蔬菜中的维生素c被破坏,烹调时最好蘸上面粉油炸一下,就可避免维生素c被过多地破坏掉,还易被肠道吸收。
饮食误区7:冷藏不当
多数蔬菜适宜的保存温度是3℃-10℃,但黄瓜不能低于10℃,否则会变软,并渗出透明的液体,清香味也会荡然全无。
正确做法:
黄瓜、西红柿不要放在冰箱内保存。
饮食误区8:过多地吃菠菜
菠菜中富含多种维生素,是很有营养的蔬菜,但是由于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女性不宜吃得过多。
正确做法:
应该适量吃菠菜。
女人应避免常见心理疾病
癔病
癔病也称歇斯底里,大多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受到伤害导致大脑失调,呈现出心理变态。患有癔病的妇女表现出意识模糊,阵发哭笑,胡言乱语。反应强烈时,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打滚,撞墙,无所顾忌。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突然四肢抽动或全身挺直、失明、耳聋、失语等。此病患者大多数是壮年妇女,以农村妇女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学专家指出:人都有其特定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非但关系到本人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往往与患精神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重等负性情绪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一种疾病。
神经衰弱的异常心理表现是:经常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难于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激动等。
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患者异常的心理表现是: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出现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而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女性虽然相对于男人而言,她们的压力会相对小一些,但她们面对的繁琐却是多如牛毛,以上几种病症也是她们心理易患上的疾病,男性朋友们需要多关心啊。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给药剂量要准确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只是在身高、体重、外形上不同,其内在各系统不同,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育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肝、肾是人体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儿童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在应用药物时应关注其对孩子肝、肾功能、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给药量需按照体表面积、年龄或体重计算。因给药量大或静点速度过快,导致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家长请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增加或减少给药剂量。
常见药物注意事项
发烧不一定就要用抗生素
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与否需遵循医嘱,尽量选择毒副反应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可引肾及耳毒性;氯霉素易引起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孩子骨骼发育。如确有应用指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腹泻不一定要用止泻药
儿童腹泻时可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适量补充液体防止脱水,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使用止泻药后腹泻虽可得到缓解,但可能会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
镇静催眠药的应用
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等效应。儿童有高热、过渡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使用镇静药可以使患儿得到休息,以利病情恢复。低年龄的患儿有时对CT、核磁、心动彩超等检查存在恐惧心理,水合氯醛胶浆是常用的镇静剂,正常剂量安全,且不影响宝宝智力、身体发育。只有孩子睡着后,安静地接受检查,才能通过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清晰诊断病因。在此提醒您,水合氯醛胶浆虽说比较安全,但过量使用也会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滥用。
不要谈激素色变
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是人体或动物体内常见的激素或激素类似物,具有应用领域广泛、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应用这类药物时,必需严格遵循医嘱,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不宜骤停,以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症状。
维生素类、微量元素合理使用
维生素类、微量元素不应作为补剂给儿童长期服用。在儿童服用前,应谨遵医嘱,必要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适量补充,不然有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用药后密切观察孩子状态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建议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先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品常见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良反应多数情况下停药后会自行消失。
保胎应避免这五大常见误区
孕早期保胎的常见误区
1.参汤补身体?容易引起流产
在怀孕早期,最好不要吃参类,因为参类本身就有活血的作用,同时具有“抗凝”的作用,有可能会引起流产,所以最好不要喝参汤,至少不要多吃。
2.香蕉会滑胎?没有科学依据,不可信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实香蕉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的水果,还有猕猴桃和苹果,都是有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C,这些水果可以在怀孕期间多吃。
3.孕妇不能吃辣?若吃辣无特别症状可吃
只要在饮食上营养均衡,原则上孕妇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孕妇吃了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有些人吃了辛辣的食物,会引起阴道炎、上火等症状,那就需要少吃辛辣的食物。
孕早期的饮食方面,遵循饮食均衡,不挑食的原则,注意低脂,低蛋白饮食,要吃易消化的食物,在怀孕早期最好不要吃参类进补,因为参类本身有活血的作用,容易引起流产。
4.高举双手易流产?没有科学依据
高举双手容易流产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没有特殊的症状,抬高手晾衣服是可以的,如果引起了流产,这种情况不一定抬起双手引起的,可能本身胚胎发育就不好,进行检查可能会发现孕激素水平就很低。
如果以前是有过高举双手流产史的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注意。其实我们还是建议,在怀孕早期来医院做一个B超检查,了解胚胎发育的情况。
5.保胎就是一动不动?主张适当活动
对于卧床安胎是躺卧好还是侧卧好,其实没有规定的,按照个人的习惯而定,躺卧和侧卧都可以,躺久了可以坐,并不是说保胎一定是躺在床上不动,其实日常生活,还是可以自己料理的,适当户外活动也是可以的。
儿童常见的补钙误区
1.骨头汤帮补钙
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很小,也缺少维生素D,因此单单喝骨头汤补不了多少钙质。
2.高钙营养补品最补钙
补钙并非钙质越多越好,还要重视钙质的吸收。一次性食用大剂量钙身体无法吸收。
3.垃圾食品不会对补钙有影响
碳酸饮料、汉堡等快餐食物含大量磷酸盐,严重妨碍钙质吸收。
4.补钙同时不补镁
补钙不补镁,钙吸收打折扣,钙与镁的比例2∶1利于钙吸收。
5.大鱼大肉补充钙
过量高蛋白的饮食摄入会使钙质流失,及时补充钙质也不能阻止高蛋白引起的钙流失。
6.钙剂与植物性食物一起吃
植物性的食物,如谷类、菠菜等蔬菜含有的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会妨碍钙的吸收。
7.孩子食用液体钙更容易吸收
液体钙虽然溶解度好,但吸收率不一定好,还是要看补充剂中维生素D的含量。
8.孩子补钙就会引起便秘
碳酸钙类的钙补充剂易在肠道堆积,造成便秘。因此补钙莫忘给孩子多喝水。
9.补钙同时多吃食蔬菜帮助补钙
过多进食纤维素会抑制钙吸收,因此补钙时蔬菜食用要适量。
10.补钙最好吃钙片
从食物中补充钙质最安全、最健康。
儿童饮食误区
育儿误区一:给宝宝吃保健品有益健康
很多年轻妈妈认为蜂乳、人参等是高级营养品,为了使孩子更健康,在每日吃饭、饮水时都给他们喝一些,有的甚至以此代替牛奶给宝宝吃首先,天赋宝儿提醒大家保健品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也并不完全,不能供给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天赋宝儿提醒若长期以这些保健品代替牛奶,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症,更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此外,蜂乳、人参糖浆等通常含糖量较高,经常吃还会影响婴幼儿的食欲。天赋宝儿认为正常健康的宝宝,只要根据实际需要,按比例进食牛奶、鸡蛋、肉类、粮食、青菜、水果、豆制品等日常食品,已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营养。盲目进补,其结果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育儿误区二:咀嚼过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胃肠功能尚不成熟,给他们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卫生的喂养方式。人体的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孩子们喂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孩子,从而引起感染。实际上,当宝宝已具备较好的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应该让宝宝自己咀嚼食物,但天赋宝儿提醒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给宝宝喂食生硬、粗糙、油腻或过于刺激的食物。
育儿误区三: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
给宝宝喂食奶制品时,很多年轻妈妈会认为: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就越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于是,他们往往喜欢给宝宝喂食高浓度的奶粉。天赋宝儿提醒大家,虽然宝宝生长发育迅速,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的需求特别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宝宝胃肠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的耐受性亦相对较差。配制过浓了,则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肠胀气等问题出现,这同样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因此,配置奶粉时,应按严格按照奶粉罐上的详细配制说明来进行配置。
育儿误区四:蛋类食品营养丰富,多吃无妨
鸡蛋绝对是个好东西。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而且对婴儿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之过多,会给宝宝带来不良的后果。天赋宝儿认为,1岁-1.5岁的孩子,最好只吃蛋黄,且每天不宜超过一个。当宝宝长到1.5岁-2岁时,可隔日吃一个蛋(包括蛋黄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两个蛋。假如妈妈在宝宝的粪便中,发现有如蛋白状的物质,则说明婴儿的肠胃不大好,不能很好地吸收蛋白质,对于这些宝宝来说,最好把蛋黄加入其他食物中一起喂食。如果宝宝正在出疹,更要注意暂不要吃蛋,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育儿误区五:喝高浓度糖水有助于补充体能
有的家长听说糖分能补充体内碳水化合物和热能的不足,于是,他们有空就给宝宝喝些糖水,或在牛奶中加糖,而且越甜越好。
实际上,糖水浓度过高,一方面,由于糖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长期食用,当其供给的热量超过机体需要时,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从而造成小儿体重增加,肌肉松弛,继而出现肥胖症。此外,糖分在口腔中溶解后还可能腐蚀牙齿,使宝宝易患龋齿。因此,天赋宝儿建议不要让小儿喝高浓度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