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耐心决定孩子性格
父母的耐心决定孩子性格
我一直是主张完全说理教育的,当然我也一直这么做,尽力不打骂孩子,表面上是做到了不打不骂,但事实上很多次心里面总有一股想打想骂的冲动。
现在却终于做到了。
看过美国电影《心灵之旅》的人都会为主人翁妈妈的付出所感动——主人翁是一个盲人,但却有音乐天赋,正因为主人翁的妈妈的信心与不断鼓励,主人翁最终得以成功。
其实,就一个孩子而言,对许多许多方面的理解和盲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容易对一个盲人做出比较明智的希望与激励的办法,但对孩子却总是不能。
当然静心并不是指永不发怒,如果孩子做不安全的事或不讲礼貌时(这是我给儿子定的最基本的两点),心里没有怒气,但我会在表面上装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来,让孩子知道有些事可以为,有些事不可以为,虽然这种让孩子明白事理的过程也完全可以说理,但有些情况下必须让孩子知道其严肃性。
我之所以努力这么做,也是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已逐渐显现出来,儿子方方面面进步很大,让人欣慰。
儿子的教育,我目前着重性格形成,完全忽视所谓的分数教育,一学期来,数学考试无数次,我基本上不问分数,甚至每次试卷错了哪些我都不会过问(当然许多父母,老师都十分重视错题的更正)。
实际上孩子暂时得一个好的分数并不难,难的是孩子能拥有一个好的性格,好的品质,而这些更不是一朝一日能有所成的。
在竞争如此剧烈的环境下,父母重视学习分数是理所当然,但一般来说,父母们虽然知道性格与品质的重要,但真正贯彻实施在行动中总是有不断的观望的心理。
好性格,好品质,从小养成,完全取决您的耐心了。
育儿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
育儿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委屈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到底是哪8件事孩子不能做的太早呢
小孩不能过早做的八件事,首先就是一岁的时候开始学走路,这样会给孩子下肢带来很大的负担,给眼睛造成疲劳,很有可能导致O型腿和视力下降,其次是两岁的时候学习画直线,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对图画的兴趣,同时就是过早的学外语,还有是很小的时候看电脑,还有是过早接触乐器和脚踏车,包括有六岁的时候学习分左右,和过早的玩滑轮,最后就是过早学画画。
在我们生活中孩子的性格形成虽然含有一定的遗传成分,但是如何后天教育得当还是可以扭转性格缺陷的部分。良好的性格不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有影响,好的性格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而小孩子性格的培养和生活的环境休戚相关,所以父母要想孩子有良好的性格应该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保持耐心、爱心以及平常心。
想要培养孩子的好胜心首先就是需要注意与孩子沟通,很多父母在孩子缠着询问事情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不耐烦以及斥责,这样子时间久了孩子对于新鲜知识的渴望就会变弱,进而使得孩子失去好胜心。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父母应该要多赞许孩子,以给与孩子做事情的信心。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也要学会鼓励孩子,以激发起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
孩子的性格由什么决定
孩子性格的形成固然的自然的因素,但是后天的引导培养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孩子的性格由什么决定呢?如何才能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有益的帮助? 不同孩子的性格是各种各样,有的内向,有的活泼,有的喜静,有的好动,有的孩子很不喜欢与外人打交道,有的孩子却十分的自来熟。这些各不相同的性格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家长来说,要知道孩子的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才能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而父母的所作所为对于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最先看到,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已的父母,而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父母的身影也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很重要因素(父母行为影响孩子习惯)。做为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温和,人格更为健康。
如果在家庭之中,孩子的父母彼此关心,互相照顾,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也会懂得如何去照顾关爱别人,心中更有爱。而在面对有矛盾出现时,做为父母,要注意不能采用暴力的方法或者是大声的争执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去沟通,去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如如果家长总是用大声的辱骂,或者是打架吵架的方式去解决家庭里面的问题,那样孩子长大后遇到问题也往往会采用同样的暴力方法。
而想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要注意到。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并不只要物质满足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有爱,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下成长,这样的孩子心理会更为健康坚强。
而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老,当孩子在3岁左右时,性格特点基本上就已经定下来了,所以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来说,3岁之前这段时间相当的重要,要尽力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人际环境。
从上面也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主要决定于成长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影响更为重要。
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
一、自卑: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自我概念,如果再加上其它方面受到挫折,很容易导致自卑的性格缺陷。
二、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离婚不光彩,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等想法使孩子不愿意和人多来往,很容易形成独来独往、不合群的孤僻性格。
三、怯懦: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盼望孩子成材,显示自己教子有方,因而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粗暴: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或者是将离婚理解为父母的冷酷无情和极端自私,如果加上离婚前父母经常吵架打闹,孩子感觉不到亲情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悲戚、冷酷的心情,会形成粗暴的性格倾向。
以上只是父母离异后的子女在心理发展、性格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倾向分析。当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性格成长不会仅仅是家庭环境一个因素所决定,还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自己本身。
孩子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每个宝宝都是一朵独特的小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芳香。我们常常会发现,宝宝和宝宝真的不一样,轻声哭、开心笑、天真的发呆、无忧无虑的撒欢……而性格,就像七彩的花,缤纷绽放。
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性格,从婴儿开始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似乎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闹,家长带了就很省心;有的宝宝生下来后夜夜啼哭……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对此,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这是由婴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的、新生儿自出生的瞬间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种气质随着宝宝日后在成长中的实践,慢慢就养成了特定的性格。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而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平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根本性格”——最真实的性格
“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为什么说3岁决定孩子一生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孩子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性格,从婴儿开始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似乎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闹,家长带了就很省心;有的宝宝生下来后夜夜啼哭……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对此,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这是由婴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的、新生儿自出生的瞬间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种气质随着宝宝日后在成长中的实践,慢慢就养成了特定的性格。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而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平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根本性格”——最真实的性格
“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智慧
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1、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4、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5、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6、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7、假如孩子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当妈妈观察到孩子心事重重比较紧张时,妈妈最好当晚能在孩子床边陪他入睡,睡觉前跟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籍,疏解他内心的压力,直至孩子睡着后再离开。
8、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9、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10、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11、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12、总之,妈妈在家就是妈妈,不是职业女性,妈妈应该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关注到孩子内心的起伏变化,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呵护好孩子幼稚的情感,培养好孩子的性格。假如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超越自己,那么,再能干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现得“无知”一点,表现得“笨”一点,表现得“迟钝”一点,表现得“和风细雨”一点,这样的话,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地感到他比他妈妈“有知”、“聪明”和“敏捷”,他觉得他每天都在超过妈妈,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超过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