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瘫痪诊断的方法

瘫痪诊断的方法

一、病 史

对于瘫痪在询问病史时应注意。

(一)发病时情况

发病时情况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生气、着急、劳累。

(二)既往史

1、外伤史及受伤的部位和受伤时的情况:如有无骨折、昏迷、抽搐等。

2、感染史:是否患过传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等。

3、中毒史:有无铅、汞、苯、砷、锰、等重金属及二硫化碳、有机氟、有机磷、有机氯等毒物的接或中毒史。

4、脑血管疾病史及有无高血压病、心脏病、周围血管栓塞的病史。

5、有无恶性肿瘤或性质未明确的肿瘤病史。

6、家族史:特殊的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家族性共济失调、肌营养不良症等往往有明显的家族史。对于家族中有无和患者疾病有关的癫痫、肿瘤、周期性麻痹、偏头痛等也应注意。此外,尚应询问直系亲属中有无近亲婚姻。

二、体格检查

(一)肌肉体积和外观

注意有无肌肉萎缩及肥大,如有则确定其分布及范围,并作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二)肌力

肌力是肌肉做随意运动时所产生的最大收缩力。嘱患者依次活动被检关节,并对抗检查者所给予的阻力的伸屈运动,观察肌力是否正常在要是要注意瘫痪的部位和程度。局部病变或单个周围神经损害须对有关的每个肌肉分别进行检查。

(三)昏迷的患者肌力的检查

昏迷的患者自主运动消失,可通过下列检查发现患者的瘫痪体征。

1、船帆征 一侧偏瘫时可见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呼气时瘫痪侧面颊鼓起,如风鼓起的船帆。

2、压眶反应 昏迷不深的患者,压眶时观察有无皱眉及肢体移动、或健侧肢体的保护性动作。瘫痪侧面部及肢体的动作减少。

3、扬鞭征 检查者将患者两侧肢体同时提起,然后同时松手任其下落,下落快的一侧为瘫痪侧。

4、下肢外旋征 正常人仰卧位时双足垂直并稍外旋。检查时患者双足摆正,瘫痪侧下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患侧足尖较健侧外旋。

(四)肌张力

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止时松弛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检查时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小脑病变、脊髓后索病变、某些肌病和脑或脊髓急性病损的休克期。

肌张力增高时,肌肉坚硬度增加,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关节运动的范围缩小。锥体束损害时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其特点是上肢的屈肌及旋前肌、下肢的伸肌增高更明显,被动运动时开始阻力增大,终了时阻力突然减小一折刀样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损害所致的肌张力增高,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其特点是伸肌、屈肌张力均等增高,被动运动时所遇到的阻力是均匀的——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如伴有震颤,则出现规律而连续的停顿,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如齿轮相嵌转动的感觉,称为齿轮样强直。

(五)步态

1、痉挛性偏瘫步态 偏瘫时,患侧下肢因伸肌肌张力高而显得较长,且屈曲困难。患者行走时偏瘫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动作消失,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抬高,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转后移向前方,故又称划圈样步态。是由一侧锥体柬损害引起,多见于脑血管疾病。

2、痉挛性截瘫步态 因下肢内收肌群张力增高致使步行时两腿向内侧交叉,形如剪刀,故又称剪刀步态。见于横贯性脊髓损害、脑性瘫痪等。

3、跨阈步态 由于病足下垂,为了使患足尖离开地面,患肢抬的很高,如跨越门槛的姿势。见于排总神经麻痹等。

4、摇摆步态 由于骨盆带肌及腰肌无力,下肢及骨盆肌的萎缩,站立时使脊柱前凸以维持身体重心平衡,行走时因肌无力骨盆不能固定,故臀部左右左右摇摆如鸭行,又叫鸭步。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5、星迹步态 见于前庭迷路病变。当患者闭眼前进时向患侧偏斜,后退时向反方向偏斜,如此前进和后退反复进行,其足迹呈星形。

6、臀中肌麻痹步态 一侧臀中肌病变,行路时躯干向患侧弯曲,并左右摇摆。见于臀中肌病变,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营养不良症等。

7、脊髓性间歇破行 表现为开始步行无症状,行至一定距离(1-5分钟),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休息后好转。见于脊髓动脉内膜炎,脊髓发育异常等。

8、癌病性步态 可表现为各种奇特步态,如蹲行步态,拖拉步态,常伴有其他功能性疾患。

9、先天性肌强直病 由于用力时骨骼肌强直痉挛,故当走路或跑步时,如欲当时停步,肌肉张力不能立即放松,而致跌到。

三、辅助检查

根据瘫痪的分布,性质,时间等选择合适的检查。

对于单瘫、偏瘫、四肢瘫、交叉瘫病变部位在皮质运动区病变、内囊、脑干病变等应选用脑CT、MRI、脑电图等。如考虑是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应做脑血管DAS,或MRA、TCD等。

截瘫患者病变部位多在脊髓应选用腰穿,做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椎管造影,或脊髓MRI等项检查。

周围神经性瘫痪病变部位在脊髓前角、周围神经病变应做肌电图,腰穿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应做神经肌肉活检。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应查肌电图,血清酶学检查及肌肉活检。

脑瘫的发病原因都有些什么

中枢性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

小儿脑瘫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小儿脑瘫的范畴。

发育性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

小儿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因为小儿脑瘫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小儿脑瘫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

小儿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 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小儿脑瘫,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 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 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小儿脑瘫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早产儿容易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

瘫痪患者如何诊断好

瘫痪患者如何检查才好?近年来,瘫痪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治疗前的检查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需要大家了解一下瘫痪的检查方法。那么,瘫痪患者如何检查才好?我们来看看专家是如何介绍的吧。

瘫痪患者如何检查才好?

1.查血

钾浓度。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血清钾浓度下降。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在不发病时的血清钾常增高,发作时仅半数病人有血清钾的适量增高。

2.心电图改变。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见T波降低,出现U波。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见T波升高而尖。

瘫痪患者如何检查才好?上述就是对瘫痪的检查方法介绍,希望对于您的治疗有所帮助。

确诊瘫痪这4大步骤是关键

诊断瘫痪1、首先要询问病史。

四肢无力起病的急缓,进展速度,是否对称,有无肌肉萎缩,有无感觉受累,近端重还是远端重,有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等都应包括在内。

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否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否有肿瘤或外伤。既往有无类似发作。是否有家族史。病前是否感冒、腹泻等。有无毒物、放射物等接触史,有无饱餐、剧烈活动、寒冷、情绪激动及疲劳等。此外,还应注意其伴随症状,如抽搐、失语、剧烈头痛、构音障碍、呼吸困难、感觉异常、肌肉萎缩、肌肉颤动、不自主运动、体重下降等。

诊断瘫痪2、体格检查区分何种瘫痪。

仔细进行一般内科及神经科检查,以确定患者是痉挛性瘫痪,还是迟缓性瘫痪。然后判断患者瘫痪是否对称,有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以便进行定位分析。

诊断瘫痪3、常规辅助检查不可少。

对于四肢瘫痪的患者通常要常规做以下检查:血15项、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肌酶谱、电解质)、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怀疑颅内病变、脊髓病变、神经根炎时需要做脑脊液检查。呼吸困难需要查血气。

头颅CT检查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脑疝、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积水、既往脑梗死及头颅骨折能明确诊断。对于新发生的脑梗死,头颅CT要在发病后24小时才能显示。

诊断瘫痪4、排除相关疾病。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春期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3倍。多在夜间发病,晨起时发现肢体对称性瘫痪。瘫痪以肢体为主,通常两侧对称。少数情况下出现呼吸肌及肋间肌无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感觉检查均正常。发作一般在半小时至2小时达到顶点,数小时至数日逐渐恢复。

格林巴利综合症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的、对称性的四肢弛缓性瘫痪,可伴有双侧第Ⅶ或Ⅸ、Ⅹ颅神经麻痹,CSF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神经电生理检查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即可诊断本病。

AIDP诊断标准

(1)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可伴轻度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电生理检查提示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F波异常、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6)病程有自限性。

AMAN诊断标准

参考AIDP诊断标准,突出特点是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近乎纯运动神经受累,并以运动神经轴索损害明显。

AMSAN诊断标准

参照AIDP诊断标准,突出特点是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感觉和运动神经轴索损害明显。

MFS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病情在数天内或数周内达到高峰。(2)临床上以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低为主要症状,肢体肌力正常或轻度减退。(3)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4)病程呈自限性。

急性泛自主神经病诊断标准

(1)急性发病,快速进展,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2)广泛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或伴有轻微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3)可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4)病程呈自限性。(5)排除其他病因。

ASN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快速进展,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2)对称性肢体感觉异常。(3)可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4)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感觉神经损害。(5)病程有自限性。(6)排除其他病因。

鉴别诊断

1.脊髓灰质炎:发热数日后, 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时出现瘫痪,常累及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和脑神经受累,病后3周可见CSF细胞蛋白分离,注意鉴别。

2.低血钾性麻痹:GBS多有病前感染史和自身免疫反应,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则有低血钾,甲亢病史,前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进展不超过4周,四肢瘫常自双下肢开始,近端较明显,后者起病快(数小时~1天),恢复快(2~3天,) 四肢弛缓性瘫,GBS可有呼吸肌麻痹,脑神经受损,感觉障碍(末梢型)及疼痛,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无,GBS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检查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运动NCV减慢,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正常,电生理检查EMG电位幅度降低,电刺激可无反应,GBS血钾正常,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血钾低,补钾有效。

3.功能性瘫痪:根据神经体征不固定,腱反射活跃和精神诱因等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会不会导致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会瘫痪吗

少数的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引起瘫痪。

一般来说,只要本病及早诊断、正确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避免瘫痪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为各种原因而造成瘫痪的只是少数,患者不必要过于担心。

癔症性瘫痪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癔症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可为截瘫、偏瘫和单瘫。体格检查时腱反射正常或增强,无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肌肉萎缩。在无人注意时或患者注意力转移时,可出现瘫痪肢体的活动。瘫痪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但不符合神经解剖分布规律。症状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减轻。

鉴别诊断:

1、癔症性单瘫:单瘫不恒定,受情绪所影响,一般瘫痪的肢体伴有明显的感觉障碍症状与体征不符合。

2、癔症性偏瘫:多见于成年人,致病有精神因素,偏瘫以下肢明显,腱反射正常而两侧对称,绝不出现病理反射。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体征变化多端,经精神治疗后偏瘫的肢体可完全恢复正常,可以复发。

3、癔症性截瘫 弛缓性与痉挛性截瘫均可见到,变化多端,瞬间呈弛缓性,瞬间又呈痉挛性。癔症性截瘫的特点是:

(1)没有括约肌障碍,不出现褥疮及皮肤营养障碍与肌萎缩;

(2)腱反射与浅层反射正常,绝无Babinski征;

(3)有精神因素,发病快,易于暗示性。

上面就是对癔症性瘫痪的诊断标准有哪些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的认识有帮助。癔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在其产生瘫痪之后,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些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定病情之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并且做好平时的护理措施,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导致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有哪几种

小儿脑瘫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小儿脑瘫的范畴。

小儿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因为小儿脑瘫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小儿脑瘫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小儿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小儿脑瘫,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小儿脑瘫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临床上是如何诊断瘫痪的

1、首先要询问病史

四肢无力起病的急缓,进展速度,是否对称,有无肌肉萎缩,有无感觉受累,近端重还是远端重,有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等都应包括在内。

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否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否有肿瘤或外伤。既往有无类似发作。是否有家族史。病前是否感冒、腹泻等。有无毒物、放射物等接触史,有无饱餐、剧烈活动、寒冷、情绪激动及疲劳等。此外,还应注意其伴随症状,如抽搐、失语、剧烈头痛、构音障碍、呼吸困难、感觉异常、肌肉萎缩、肌肉颤动、不自主运动、体重下降等。

2、体格检查区分何种瘫痪

仔细进行一般内科及神经科检查,以确定患者是痉挛性瘫痪,还是迟缓性瘫痪。然后判断患者瘫痪是否对称,有无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以便进行定位分析。

3、常规辅助检查不可少

对于四肢瘫痪的患者通常要常规做以下检查:血15项、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肌酶谱、电解质)、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怀疑颅内病变、脊髓病变、神经根炎时需要做脑脊液检查。呼吸困难需要查血气。

头颅CT检查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脑疝、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积水、既往脑梗死及头颅骨折能明确诊断。对于新发生的脑梗死,头颅CT要在发病后24小时才能显示。

4、排除相关疾病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春期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3倍。多在夜间发病,晨起时发现肢体对称性瘫痪。瘫痪以肢体为主,通常两侧对称。少数情况下出现呼吸肌及肋间肌无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感觉检查均正常。发作一般在半小时至2小时达到顶点,数小时至数日逐渐恢复。

小儿脑瘫的发病与什么有关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⑴产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⑵ 产时因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⑶ 产后因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灰质性脊髓炎要接受哪些检查

脊髓灰质炎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相信大家对灰质性脊髓炎要接受哪些检查也都很清楚了,一旦患病就不要拖延治疗时间了。经过系统的诊断并确诊之后,完全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采用正确的方法接受系统医治。不过治疗此病所需时间很长,还是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

小儿麻痹的症状有哪些

便秘 毒血症 恶心 腹部不适 腹泻 感觉过敏 肌肉酸痛 腱反射消失

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相关推荐

颈椎病会造成瘫痪和大小便失禁吗

如某些病程较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瘫痪;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瘫痪或大小便障碍,这些.症状是严重的,但发病率并不高,仅发生于某些特殊的病例,不是每例颈椎病患者都会造成瘫痪,只有少数患者由于外伤以及治疗不及时等,病变不断发展,才会出现上述表现。可见对此既不能掉以轻心,也用不着过分担心和忧虑,大多数颈椎病患者不会发展到如此程度,即使发生了,只要及时治疗,也可以恢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患者在出现其他症状之前,首先出现下肢僵硬,行走不稳,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有如踩在棉花或海绵上行

怎么样判断孩子的脑瘫呢

1、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专家指出,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早产儿,多胎,有新生儿呼吸困难,惊厥等。 2、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之一。专家表示,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 3、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专家称,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 4、姿势异常 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还包括姿势异常,姿势分静止时与活动时两种也是小

小儿麻痹症有哪些症状

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 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 ③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 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键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怎么判断昏迷病人是否偏瘫

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 (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 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

脑发育不良和脑瘫的区别在于

小儿脑性瘫痪根据病史(详细的病史,对脑瘫病因分析十分重要)、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异常的严重性,可行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脑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先天畸形或合并;应检测听、视觉功能。应排除各种全身性疾病,如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变性病、脊髓肿瘤)、遗传代谢病和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由于小儿脑性瘫痪往往合并神经发育异常,因此对患儿进行多科诊断治疗是必要的。 另外脑瘫康复交流群 167301323还要注意,脑发育不良与脑瘫是不同的,脑发育不良是一种目前最常见的疾病,直接导致运动和语言能力丧失,出现智力

脑瘫如何检查出来 肌电图

肌电图检查可以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元损伤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如双下肢软瘫的患儿肌电图提示有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受损,则有脊髓性肌萎缩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早期如何判断小儿患上了脑瘫

一、从孩子的症状判断是不是患上了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患儿在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肉跳可能就是脑瘫的表现。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的小儿,非进行性是指小儿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中枢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检查时显示出脑损伤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换句话说,如果症状在1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恶化,或者不具备中枢性瘫痪神经系统体征者,就不能诊断

瘫痪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1.临床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

简单三步帮你确诊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如何诊断?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症状: 专家介绍说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泄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诊断症状,经过l~日后症状希望消退,但数日后身热复起,全身后来不适感觉的药过敏肌肉疼痛,不愿人抱或有嗜睡,继则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肢,幸运其他肌群亦可受累如长

如何自我诊断神经官能症

肢休瘫痪、感觉异常、木僵、失明、失语、抽搐等都是神经官能症的一些症状。许多患者甚至以为自己是患上了不治之症,要求治疗的想法非常迫切。 一、自我诊断 出现上述症状,可疑诊本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需往专科医院求诊。诊断应持慎重态度,以免延误、掩盖一些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治疗。 二、需与早期思维分裂症相鉴别 虽都有心理、意识方面的改变,如焦虑不安、心悸、汗出、易激惹、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甚则恐俱等。前者往往有自知力,夸大痛苦表现,迫切要求治疗。后者症状虽已明显,仍不以为有病或拒绝接受治疗。 当人们患上神经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