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呃逆艾灸哪里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内关的作用与好处有什么
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是心包经络穴,有和胃降逆,理气镇痛,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的功效。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中药腧穴,它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具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尤其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可用于防治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艾灸内关主要治疗以下疾病:
内关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心痛,心悸,心绞痛:平时有这些症状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心悸,心痛症状,经常艾灸内关,以局部红热为度,每天10-15分钟;心绞痛发作时,给予内关,合谷强烈刺激,可以较快的缓解心绞痛症状,为救治赢得时间。
三高症:取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常施以艾灸,每穴施灸10-15分钟,以局部红热为度,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血脂,血糖。
呃逆:艾灸内关穴,对缓解呃逆有良好效果,可同时配伍膻中,膈俞,中脘治疗。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胃火上逆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面赤,口臭,烦渴,大便秘结,苔黄,脉滑数。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合谷,曲池,内庭。
痔疮艾灸那个部位 太白
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艾灸太白对于治疗痔疮很有效果。
呃逆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基本治疗:理气和胃,降气平呃。(1)针灸1)取穴主穴:中魁。2)治法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解开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行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
艾灸后各种反应
灸时出现酸、胀、麻、热、重、痛、冷等感觉,这是非常好的感觉,这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了。
我们每个艾灸患者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因此艾灸时出 现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对艾灸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各种反应,可参考对照如下。
艾灸时出汗、发热,提示我们体内有湿热症。
艾灸时四肢出现麻痹、痛、放谢感发凉,提示有瘀滞寒症。
艾灸后头玄脑胀、肝火旺。
艾灸后皮肤微痒,艾灸后出现疲乏无力,提示说明气血两虚,元气亏损严重。
艾灸后出现大汗或晚上盗汗、手脚胀,某部位出现湿疹,属于体内湿重阳虚(属排毒现象)
艾灸后出现腹胀上下通气,说明身体上虚下寒,应及时排出脏腑阴浊之气,七七之后身清气爽。
艾灸时如皮肤无热感,说明患有寒痹,灸后穴位 出现水肿、湿重、水分运化失调。
艾灸后体内阳气启动,自动循经而行,推动气 血,如在足颈上有发酸、麻痹、震颤、发抖此乃将中风之先兆。
艾灸时或后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 等,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凉气,更有甚者全身 或半身发冷,这是排风寒的反应。
艾灸时或后烦躁易怒,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 反应。这都郁气的外排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
艾灸时或后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 水样稀便,粘稠大便。头面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 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等这都是排痰湿表现。
艾灸时或后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 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这都是外排火热邪毒的反应。
艾灸时或后有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痰中带血丝血块或经血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等这都是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灸后在穴位或经络脏腑出现不同症状的反应,都说明此人脏腑相应部位有病灶。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排病反应,都是你体内的病灶的体现,应及时进入治疗,坚持施灸。
呃逆怎么处理 胃阴亏虚型呃逆艾灸
症壮: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施灸方法:1.艾条温灸,用艾条火头在穴位上方直接熏烤,皮肤产生灼痛感时即换其他穴位施灸,可每日灸治1-2次,10天左右为1疗程。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柱,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加三阴交,太溪。
呃逆艾灸哪里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