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父母疏远的三大原因
孩子与父母疏远的三大原因
一、不尊重孩子的思考和想法。
做父母的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正是这个“为孩子好”,让孩子吃尽了苦头。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而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做法每每抱以不尊重、轻视甚至呵斥,这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渴望成熟的心。
二、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的需求。
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学历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学、选好专业,而对孩子学**之外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则采取忽视、漠然态度,这种态度渐渐造就了父辈与子辈之间不可填补的鸿沟。
三、传媒时代,网络语言流行,父母与子女无法共享网络语言。
不上网的父母当然听不懂什么是“美眉、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词,却只觉得都是些贫嘴呱舌,对其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呢?则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只会唠叨瞎操心。同时,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子、母女之间无话可谈。久而久之,再想坐到一处聊聊天,就变得不可能了。孩子宁可与网友聊得火热,也不愿对自己的至亲父母送上一个笑脸。
如何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鸿沟呢?
专家认为,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其次,要主动和孩子说心理话,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般的关系。第三,尽量养成家庭聊天的**惯。家人聊天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惯,还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更善于倾听,彼此关心,父母就不会再觉得与孩子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孩子的自卑源自父母的“管”
那么,父母为什么要把“教鞭”伸向孩子的每一个角落呢?
首先,父母严管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压力或欲望,特别是社会地位原本就高的家庭,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引以为荣;当孩子不成器时,父母就抬不起头来。在想让孩子“考第一”想法驱动下,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正如一位母亲最近指出的那样:我们做父母的正处在考试的漩涡之中。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毫无疑问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其次,如果一时的严管使得短期成绩提高,家长们就将其视为法宝,并经常使用。因此,太多的孩子正在情感上疏远自己的父母。同时,在“自己的孩子要做最好”这一精神感召下,家长们普遍要求孩子好上加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变了,他们不再相信自己,而是怀疑起自己的能力了。
在雷文博士看来,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帮助”的旗号下,他们究竟对孩子做了些什么,是不是在帮倒忙。父母帮孩子温习功课无可厚非,但他们更应该知道他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孩子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教给他跨越障碍的能力。
众所周知,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关爱和信任,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雷文博士指出,学会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于父母相当重要:你的孩子并非是你的私有财产,他跟随你生活,但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灌输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试图让他们像你一样。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家长远离育儿三误区
误区一:总担心孩子缺钙
3成以上的父母都存在过度焦虑,只要发现孩子身高、体重处于平均值以下,就会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外,有7成以上的父母总担心孩子不是缺锌就是缺钙,于是想尽各种方法给孩子进补。其实,一瓶100克的鲜牛奶中含钙约100毫克,正常进食的孩子完全能满足一日所需的钙量,无需额外补充。
误区二:过度依赖保姆
如今不少高龄产妇为了省事,把孩子完全委托给保姆,什么事都让保姆做。孩子24小时跟着保姆,对生长发育很不利。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时跟保姆更加亲近,与父母疏远。父母一定要多抚摸孩子的皮肤。抚摸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降低皮肤的敏感性,帮助他增强对外界的安全感,使他长大后更容易融入社会,更乐于与他人相处。当孩子长到5~8岁时,父母要多跟其一起玩,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亲子关系。
误区三:孩子发烧就要求输液
只要孩子发烧,家长就主动要求输液,往往让医生很为难。如果医生不答应,家长还会不高兴,甚至会问:“拖久了落下病根,你负得起责吗?”
家长代替医生做诊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一般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持续3~5天,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口服抗病毒药物就可以痊愈,频繁输液、滥用抗生素对儿童生长发育不利。家长应听从医生建议,而不是用自己焦虑的情绪去影响医生判断。
4种方法轻松融入孩子内心世界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充满五光十色,又及其单纯简单的世界。可现代因为家长大多忙于工作和应酬,亲所以子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他们也难以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1.陪伴永远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与自己说话的时间越来越短,即便是见面了也只是打个招呼,总是在需要钱物的时候才来找自己等现象时,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投资太少,以至于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已经越来越远,更别说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们应该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抽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逛动物园,一起玩游戏,如果你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那就不可能不能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们永远都需要记住,陪伴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也是最好的爱。
2.站在孩子的高度和孩子沟通
不论在什么时候,如果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沟通的话,那么孩子永远只能仰视你,无法与你正直好好沟通,更别说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当父母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高度与孩子沟通才能发现成长的奥秘和问题,与孩子成为朋友,甚至是死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给与孩子在家庭当中的平等地位,让孩子参与家庭的重大决定,这些都是融入孩子内心世界的好办法。
3.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成长
更多的时候,家长们都是以监护人为孩子负责的心理和方式去和孩子沟通交流,也就导致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逆反心理,故意疏远亲子关系。父母越是对孩子要求严格,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是僵硬,后果可想而知。其实,父母即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的依赖者,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呵护,而不是训斥和指责,哪怕孩子真的犯了错,父母也要原谅孩子,亲子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如同朋友一般与孩子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
4.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
现代的孩子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每天都被学习和强制性兴趣爱好所包围。以前的孩子,放了学想玩就玩,现在的孩子作业成堆,周末还有这样那样的实习班和兴趣班,难怪孩子厌学。回到家,还要被父母们问东问西,不完成作业不给看电视,不给吃饭。如果家长能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放学回家的路上玩一会儿,回到家先吃饭再做作业,周末一家人去公园玩,去徒步,去找春天,你也就不愁不能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熟悉的成长经验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孩子患上焦虑症会有哪些表现
一,让孩子心理压力大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经常是一副焦虑的面孔,会带给孩子心理压力。因为父母一旦焦虑,家庭氛围就紧张,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么是教训的口吻要么就会着急训斥,有的父母还可能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打骂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逆反情绪和行为。
二,让孩子心态变得不稳,脾气变坏
父母的焦虑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变得心态不稳,脾气变得急躁。比如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过错,总容易上火,动不动就训斥或者责骂,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这种负面行为。
三,让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焦虑会带给孩子心理负担,也会让孩子脾气变坏,孩子受挫时也会以这种焦虑的情绪对待。焦虑的情绪只会让他们陷入负面暗示的恶性循环,从而办不好事情,越是办不好事情就越是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得孩子在做人做事的时候缺乏自信。
四,增加孩子出错的机会
父母的焦虑由于强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让孩子因为父母焦虑的影子盘旋在脑海而在做事的时候分心,从而增加了孩子在工作生活中的出错机会。所以说,父母的焦虑实际上会让孩子不平安。
五,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们(虽然父母不这么认为,但行为效果却是这样),小一点的孩子会变得和父母疏远,从而缺乏安全感,总是爱哭爱任性;大了的孩子会选择远离父母,由于觉得父母都不爱他们,从而让他们在社会中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加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夫妻冷战怎么处理 夫妻冷战带来的危机
夫妻冷战最常见的是沉默、不讲话,这种断绝沟通就是心或情感的撤离,会产生无力感,严重者甚至不愿回家,连身体都撤离,如此作法非常伤害感情的行为,除了会导致夫妻关系疏远,还会连带影响小孩的心情与整个家庭的气氛。以下为夫妻间冷战所带来的危机。
经常冷战的夫妻,本身就不善于处理感情或情绪,以致于个性冷漠。两人虽然生活在同个屋檐下,在缺乏对话与沟通的情况下,双方越来越不理解且不支持彼此,关系就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形成两座冰山,没有情感的交流,可能就会各自往外发展,例如:外遇。
然而,大部分会冷战的夫妻,也许其中一方原本并不是那么冷漠,只是受到另一方更加冷漠的对待。举例来说,在一次冷战过后,丈夫先开口询问妻子:「那天你到底怎么了?」妻子回答:「跟你讲没用,我不想讲了。」像这样的响应会使另一半受到伤害,造成情绪反弹更大,让双方的关系更加恶化,对彼此更生气。
夫妻冷战意味着关系僵硬,僵硬的关系给人冷漠、窒息的压抑感,更容易造成不良情绪,引发新的矛盾冲突。在婚姻或家庭中,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受到冷漠,也就是即使存在于这份关系中,也仍令人感觉孤独,若整个家庭气氛非常疏离,等于没有爱的流动,也不会有任何向心力与吸引力,孩子也相对不喜欢待在家中,而且会以外面的朋友为主,不以家庭为重。
既然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与温暖,就越不喜欢待在家里,可能会有离家情形。若孩子渴望得到被爱的感觉,便会发展自己的爱情关系,但这类的孩子并未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如何与人沟通,因此,只会一味的认为别人都要爱他、呵护他。
孩子从小就感受到负面的家庭气氛,生活在一个恐惧的状态下,不晓得父母何时又要开始吵架,会导致神经紧绷,对于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只要有人不高兴,他便很容易接收到负面信息,加上在自己家庭体会不到欢乐及父母情感流动的部分,所以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流;甚至孩子会变得很安静,因为家庭的气氛不鼓励说话、表达,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有些夫妻在冷战时,因为彼此不讲话,唯一有对话的对象就是孩子,希望透过孩子当传声筒,像是「你去跟你爸爸(妈妈)讲……」,孩子被迫要当沟通的桥梁,这对他来说是超龄的成长,有时孩子会责怪自己没有扮演好这个角色,害爸妈越吵越凶,对孩子无疑是相当大的负担。
有些爸妈在吵架期间还会向孩子说对方的不是,尤其是妈咪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形,让孩子从小就接收许多负面信息,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很大。
孩子是父母共同要爱护的对象,而不是让他来调剂父母的感情,许多夫妻关系不好,就期盼孩子来当两人的协调者、润滑剂,赋予孩子承受这种沉重的议题,以心理成长来说并不健康,应该是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看。孩子是夫妻关系敏锐的观察者,爸妈意见不合时,他们马上就会知道,并且把爸妈处理冲突的方式看在眼里。
人与人相处一定会出现意见相歧的时候,但怎么做沟通、情绪该如何消化和调节,父母应该有良好的示范,带领孩子增强能力,传达给家庭正向的感受,例如:挫折容忍度,教导孩子遇到挫折时该如何面对处理。如果父母冷战,就是教孩子逃避问题,发生事情就把自己关在居室里不跟人对话,孩子往后也会与父母相同,因此,父母的身教大大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处事态度。
父母打骂教育孩子的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