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裂的解释
跟骨骨裂的解释
本病患者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1.外伤后足跟疼痛,不能站立、行走。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
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及跟骨轴线位片)一般即可明确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CT扫描或MRI检查,尤其是CT扫描在该骨折分型诊断及预后判定上作用较大。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学检查。
患者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X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仅个别病例需CT扫描或MRI检查。
跟骨骨裂的病因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处理。
2.跟骨结节水平(鸟嘴形)骨折
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1/3,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3.跟骨载距突骨折
为足内翻位时,载距突受到距骨内下方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将其推归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X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X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因跟骨为骨松质,因此轴线位观,跟骨体两侧增宽;侧位像,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
足跟痛检查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四种粉碎性骨折的鉴别方法
1、压缩型骨折: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2、骨裂(医学上称为:裂纹骨折):裂纹骨折是众多骨折中症状比较轻微的一种,因而常常被忽视。但是,小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是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的。裂纹骨折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治疗,也会发生移位,造成比较大的麻烦。裂纹骨折又称骨裂,由于没有明显的移位,因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一般是由于直接的打击、撞击等造成的。
3、撕脱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常见于平地跌倒或投掷等运动性损伤。跌倒时前臂后伸并外展,前臂屈肌猛烈收缩时,肱骨内上髁被屈肌群牵拉而造成撕脱骨折。
4、螺旋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属于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
脚后跟麻
脚后跟麻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情况哦,脚后跟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那么大家知道脚后跟麻木怎么办呢,脚后跟麻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脚后跟麻吧。
脚后跟麻木的情况对于现代人来讲不是陌生的情况了。极大的困扰着很多患者,那到底脚后跟麻是怎么回事呢?脚后跟麻的具体原因有哪些?下面为大家解释下哦!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脚后跟麻木可能是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脚后跟麻木还可能是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
1、休息。
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
4、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
1、理疗。
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3、局部封闭治疗。
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注意保护脚后跟。
跟骨骨折固定关键点找到
跟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60%,由于其损伤机理和骨折类型复杂,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残疾率高达20%~30%。国外近年来对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优良率仅在70%左右,其局部并发症较多、且缺乏理想的内固定材料。科研人员从1997年5月起在对跟骨进行传统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跟骨的解剖分区并探讨了有关临床意义,建立了模拟跟骨骨折模型,发现跟骨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极少发生移位,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支撑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严重跟骨骨折三点固定原则,即三点固定关键点:跟骨前部或骰骨、截距突、跟骨粗隆,在这三点固定跟骨骨折,不仅提高了解剖复位的成功率,而且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
科研人员还根据跟骨骨折模型,分析了骨折机制与骨折类型,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的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并治疗了186例220侧(其中34例左右足同时跟骨骨折)各类关节内跟骨骨折,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良率达到92%,比国外先进水平还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膝盖骨裂
骨裂的病因:
1.直接暴力:骨裂发生在暴力直接的部位。如打伤、撞伤及火器伤等。
2.间接暴力:骨裂距暴力接触点较远。大多为闭合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例如走路不慎滑倒时,以手掌撑地,根据跌倒时上肢与地面所成不同角度,可发生桡骨远端骨裂,肱骨髁上骨折或锁骨骨裂等。
1挤压作用:身体自高处跌下,与地面接触,如足部着地,暴力集中作用于脊柱或跟骨等,可发生脊柱及跟骨压缩骨裂。
2折断作用:跌倒时,如手掌着地,通过传导或杠杆作用,依不同角度及各部承受力量的大小,可发生不同的上肢骨裂,如桡骨下端及肱骨髁上骨裂等。
3扭转作用:如肢体一端被固定,另一端被强力扭转,可发生骨裂。如一足突然踏进坑内,身体因行进的惯性继续向前,在踝部形成扭转力量,可引起踝部骨裂。
4肌肉收缩:肌肉强力收缩,在肌内附着处发生骨裂。如踢足球及骤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可发生髌骨骨裂。
跟骨骨折固定关键点找到
我国一位知名骨科教授等经过3年多时间的探索,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跟骨骨折三点固定原则,并创新设计研制了治疗的可塑性跟骨钛钢板,这项题为“跟骨骨折的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日前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经文献检索国内外未见类似报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跟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60%,由于其损伤机理和骨折类型复杂,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残疾率高达20%~30%。国外近年来对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优良率仅在70%左右,其局部并发症较多、且缺乏理想的内固定材料。科研人员从1997年5月起在对跟骨进行传统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跟骨的解剖分区并探讨了有关临床意义,建立了模拟跟骨骨折模型,发现跟骨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极少发生移位,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支撑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严重跟骨骨折三点固定原则,即三点固定关键点:跟骨前部或骰骨、截距突、跟骨粗隆,在这三点固定跟骨骨折,不仅提高了解剖复位的成功率,而且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
科研人员还根据跟骨骨折模型,分析了骨折机制与骨折类型,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的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并治疗了186例220侧(其中34例左右足同时跟骨骨折)各类关节内跟骨骨折,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良率达到92%,比国外先进水平还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