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膏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化痰止咳
金桔膏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化痰止咳
金桔膏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它的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它对于咳嗽、咳痰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适合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哮喘患者食用,但是对于咳嗽较重或时间较长的患者,饮用金桔冰糖水可能并无效果,而且对于风热或肺虚等引起的咳嗽症状并无明显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加重原本不适。
请教两种止咳化痰药的不同
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更加对症,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的咳嗽是感冒引起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而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偏重于治疗一般性咳嗽,没有治疗感冒的功效。
2、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从配方来看是纯中药,对幼儿比较安全、无明显禁忌症、无副作用;而小儿化痰止咳颗粒是复方药,含有西药成分,服用会有不良反应和禁忌症,注意事项很多很严格。
3、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的剂型更适合幼儿,因为是口服液,孩子好服用、好吸收。
4、附:两种药的主治功用说明
(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成分】: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黄芪、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知母、麦冬
【四大功效】:清热、止咳、平喘、祛痰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适 应 症】:消热解毒,宣肺化痰。儿童感冒、发烧、反复咳嗽,用子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等症。
【注意事项】:若大剂量口服,可能有轻微胃肠道轻微不适反应,停药后恢复正常。
(2)小儿化痰止咳颗粒
【成份】:桔梗流浸膏、桑白皮流浸膏、吐根酊、盐酸麻黄碱。辅料为蔗糖、枸橼酸、枸橼酸钠、香精。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岁一次1/2袋;二至五岁一次1袋;六至十岁一次1~2袋;一岁以内依次递减或遵医嘱;一日3次。
【主治】:润肺,止咳,化痰祛痰镇咳。用于小儿咳嗽,支气管炎.
【不良反应】 可见恶心、呕吐。
【禁 忌】 糖尿病患儿禁服。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患者均应慎用。脾虚易腹泻者慎服。 4.本品为祛痰、止咳的中西药合剂,适用于小儿肺热咳嗽轻症。 5.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金桔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呢
吃桔子的禁忌事项:1、“橘子与牛奶不宜同食”无科学依据.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牛奶不宜和柑橘搭配”,其理由是:“柑橘类水果或果汁含有有机酸,而酸可以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蛋白质变性之后就很难吸收了。”
吃桔子的禁忌事项:2、服药忌食橘子。橘子含有丰富的果酸和维生素C,服用维生素K、磺胺类药物、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和补钾药物时,均应忌食橘子。
吃桔子的禁忌事项:3、忌鲜橘皮沏茶饮。摘下后的橘子大多用保鲜剂浸泡后再上市,保鲜剂为一种化学制剂 大枣提取物,浸泡过的橘子对果肉没有影响,但橘子皮上残留的保鲜剂却难以用净水洗掉,若用这样的橘子皮泡水代茶饮,有损健康。
吃桔子的禁忌事项要注意到它的搭配上,它不能和牛奶一起食用,否则会很难吸收营养,而且用药时不能吃桔子,而且不要用新鲜的桔子皮泡水喝。
食用
金桔不仅美观,而且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金桔甙等成分,对维护心血管功能,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作为食疗保健品,金桔蜜饯可以用来开胃,饮金桔汁能生津止渴,加萝卜汁、梨汁饮服能治咳嗽。具体食用价值如下:
1、金桔对防止血管破裂,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减缓血管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2、金桔对血压能产生双向调节,高血压、血管硬化及冠心病患者食之非常有益;
3、金桔有行气解郁,消食化痰,有生津利咽醒酒的作用;
4、常食金桔还可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防治感冒;
保健功能
美容护肤
金桔可预防色素沉淀、增进皮肤光泽与弹性、减缓衰老、避免肌肤松弛生皱。
开胃生津
金桔作为食疗保健品,金桔蜜饯可以开胃,饮金桔汁能生津止渴,加萝卜汁、梨汁饮服能治咳嗽。金桔药性甘温,能理气解郁,化痰。
预防慢性病
金桔对维护心血管功能,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金桔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呢大家好好的看下上文的内容吧,毕竟是在生活中很常饮用的一种水果。如果说因为自己的不了解出现了什么问题,真的是后悔都是自己的错。而且不论是金桔饮食禁忌大家需要了解,对于别的大家也需要好好地了解才好呢。
治疗痰湿咳嗽的药物
治疗痰湿咳嗽的药物
1、止嗽散
药物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用量: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2、解肌宁嗽丸
药物组成:紫苏叶48g、前胡80g、葛根80g、苦杏仁80g、桔梗80g、半夏(制)80g、陈皮80g、浙贝母80g、天花粉80g、枳壳80g、茯苓64g、木香24g、玄参80g、甘草64g。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适用小风寒咳嗽。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功效主治:解表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
治疗痰湿咳嗽的配方
1、川贝止咳露
药物组成:川贝母5g,枇杷叶130.9g,百部23.4g,前胡14.1g,桔梗9.1g,桑白皮9.4g,薄荷脑0.16g。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糖尿病患者禁用。
功效主治:止嗽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2、川贝清肺糖浆
药物组成:枇杷叶、苦杏仁、川贝母、麦冬、地黄、甘草、桔梗、薄荷。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功效主治: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用于干咳,咽干,咽痛。
治疗痰湿咳嗽的方剂
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一般选用:
1、橘红片
药物组成:化橘红75g,陈皮50g,半夏(制)37.5g,茯苓50g,甘草25g,桔梗37.5g,苦杏仁50g,紫苏子(炒)37.5g,紫菀37.5g,款冬花25g,瓜蒌皮50g,浙贝母50g,地黄50g,麦冬50g,石膏50g。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功效主治:清肺,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闷口干。
2、苏子降气丸
药物组成:紫苏子(炒)160g,厚朴160g,前胡160g,甘草60g,姜半夏160g,陈皮160g,沉香112g,当归112g。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功效主治:降气化痰,温肾纳气,镇咳平喘。
茼蒿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化痰止咳
茼蒿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材料,除了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外,还有不错的药用价值,咳嗽痰多,痰粘稠的人群吃茼蒿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在茼蒿的有效成分中含有能够祛痰开郁,避秽化浊的营养素,食用茼蒿后,对咽喉部位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有利于治愈局部炎症,并且能有效解除咽喉部痒感,阻断咳嗽反射;同时还能稀释呼吸道炎症和分泌物的粘稠度,有利于止咳化痰,所以,有咳嗽或者咳痰的人群,日常可以食用一些茼蒿来进行症状的缓解。
枇杷膏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止咳化痰
枇杷膏具有清肺热、降肺气的作用,食用后可以有效地使体内的肺气下行,因此对于一些因为肺气过燥而出现的咳嗽咳痰、久咳不止等症状来说,可以适当地吃一些枇杷膏,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款冬花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化痰止咳
款冬花性辛温,入肺经,有温化寒痰、润肺养阴、化痰止咳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肺虚久咳、痰嗽带血、喉痹等症。
金桔膏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金桔膏具有一定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对于咳嗽、咳痰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适合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哮喘患者食用,但对于风热或肺虚等引起的咳嗽症状并无明显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加重原本不适。
金桔膏味道酸甜,金桔皮中含有芳香油的成分,具有一定开胃生津的作用,其次金桔膏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食物的消化,可以改善消化不良、便秘等症。
金桔膏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帮助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成分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的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金桔膏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化痰止咳
金桔膏具有一定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对于咳嗽、咳痰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适合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哮喘患者食用,但对于风热或肺虚等引起的咳嗽症状并无明显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加重原本不适。
开胃助消化
金桔膏味道酸甜,金桔皮中含有芳香油的成分,具有一定开胃生津的作用,其次金桔膏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食物的消化,可以改善消化不良、便秘等症。
提高免疫力
金桔膏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帮助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成分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的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金桔膏常温下可以放多久 长期喝金桔膏好吗
有一定的好处。
金桔膏中含有丰富的糖分、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食用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从而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人体维持健康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
而且金桔膏中所含的金桔、冰糖具有润肺止咳、和中化痰的作用,对于一些经常咳嗽、咽喉不适的人群来说适量地喝一些金桔膏有助于缓解咳嗽、咳痰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