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案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案
1岁以内,使用带蹬吊带法。生后8-9周,发现髋关节有半脱位或脱位,可使用带蹬吊带6-9个月。仅限制髋关节的伸展活动,其他活动均不受限。除个别髋关节内有阻碍复位因素外,绝大多数患儿都可达到复位治疗,亦不会发生股骨头无菌坏死。也有用连衣袜套法及外展为襁褓支具法,维持4个月以上。
1-3岁:对一部分轻型患儿,仍可使用带蹬吊带法治疗。若使用4-6周后不能复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复,石膏固定法。
整复方法:全麻下,患儿仰卧位,患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沿大腿长轴方向牵引,同时压迫大转子部位,使股骨头纳入髋臼内。达到整复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响股骨头发育及产生缺血性改变,故目前国内、外小儿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为“人字位石膏”,即髋关节仅外展80°左右,膝关节微屈,上石膏后允许患儿带石膏踩地活动。
4岁以上:此时脱位程度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也较严重,手法整复难以成功,应采用手术治疗。行沙尔特骨盆截骨术。股骨颈前倾角大于45°者应加作股骨旋转截骨术。
成人:成人可考虑作查理骨盆内移截骨术。如果一侧髋关节脱位程度较高,经牵引未能下移,伴严重疼痛,且影响生活者,可行股骨转子下截骨术来改变负重力线,改善症状。
什么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一)骨质变化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髋臼、骨盆、股骨头、股骨颈,严重者还可影响到脊柱。
1.髋臼
安全性髋关节脱位者出生时尚属正常,而有髋臼外上缘外有切迹,随着生长发育髋臼逐步变狭而浅,呈三角形。髋臼唇盂增厚,由于股骨头的不断挤压可造成内翻或外翻,髋臼后上方由于股骨头的挤压形成假臼,髋臼前缘内上方往往可见一缺损。髋臼由于没有股骨头的造模作用而发育不良,髋臼逐渐变小,变浅,臼底充满脂肪纤维组织,圆韧带经过不断牵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于髋臼中。
2.股骨头
新生儿的股骨头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软骨面,而后由于脱位于髋臼外,股骨头的形状可逐步改变,头可变大或变小,呈尖锥形或葺形,股骨头受压处往往出现部分股骨头扁平。股骨头骨骺出现迟缓。有时应用强大暴力手术复位,由于髋臼与股骨头不相适应,对股骨头的压力过大,可造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3.股骨颈
由于髋关节脱位,股骨颈一般变短而粗,是肢体缩短的一个原因。股骨颈前倾角变大,据Caffey报道正常新生儿前倾角为25°,以后逐步减少至5°~15°之间,当股骨头外移后,由于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头向前旋转,前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间。如果能早期复位,前倾角多能逐步自行纠正。尤其在1岁以内得到复位者几乎都能恢复正常。
4.骨盆和脊柱脱位
一侧的骨盆往往伴有发育不良情况,髂翼较斜,坐骨结节较分开。在两侧脱位时,以上病变存在外,骨盆向前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时可以出现侧弯。
(二)软组织变化
这是指所有一切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筋膜、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以及髋关节内盘状软骨,其中以关节内盘状软骨、关节囊与肌腱最重要。
1.盘状软骨
正常14.8mm的胚胎,髋关节是一堆间质细胞,此后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出现间隙,间质细胞块中间开始吸收至仅存边缘。到达25mm时出现关节囊与髋臼环状韧带(glenoid labrium)任何机械刺激在髋臼形成的主要阶段时就会产生正常间质停止吸收出现盘状软骨,实际上盘状软骨吸收不全多半见于髋臼后上部,它的增生与肥大使股骨头不能直接指向髋臼中心。Leveurf与Somerville认为这是髋脱位的主要原因,复位的关键。在手术中3岁以上的患儿凡牵引后股骨头不能进入髋臼者,多半有肥厚的盘状软骨。这类软骨完全像膝关节中的盘状半月板一样,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关节面使股骨头与髋臼不能接触,引起二者之发育不良。
2.关节囊
正常的髋关节囊是一层纤维组织0.5~1.0mm厚薄。自从股骨头脱离髋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负重后,关节囊受到牵拉而增长增厚有时可大2~3mm之多,长期牵拉使关节囊与髋臼上方髂翼粘连,加上圆韧带、盘状软骨与关节囊之间粘连,形成整整一片结缔组织,阻碍股骨头进入髋臼。关节囊在后期呈葫芦形,有狭窄的颈部,股骨头本身就不能通过。髂腰肌腱经过关节囊前面,有时在很早期出现一个切迹,阻碍股骨头复位。关节囊附着在股骨头以下而不是附着大小粗隆之间。
3.圆韧带
正常圆韧带连接股骨头中心凹与髋臼之内下方。髋关节脱位病例中,关节囊与圆韧带同时受到牵拉而增长增厚,久而久之圆韧带与关节囊粘连成一片而消失。圆韧带内的中心动脉亦因牵位增厚而过早闭塞。
4.肌肉
由于股骨头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发生短缩,其中以内收肌及髂腰肌更为明显,而且许多肌腱有纤维变性。后侧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缩短,肌力减弱,影响关节稳定性,出现摇摆步态。
5.筋膜
虽然外侧肌群在理论上是被拉长,但可见到臀筋膜有挛缩,患者不能内收,这种筋膜都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有胶原变性。手术中必须进行筋膜松懈才能保证复位。
宝宝走路脚歪是什么原因
宝宝走路出现了脚歪,一定要引起很多家长的重视,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尽快的治疗,会落下严重的终身残疾,所以对于很多家长,当自己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原因以后,必须要尽快的了解原因,尽快的通过有效的治疗改善,下面内容就做了具体介绍,你可以全面了解一下。
跛行、鸭子摆疾病信号非常明显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以前的名字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没有发病规律,跟遗传无关,仅跟人种有关的疾病。可谓防无可防,只能靠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在欧洲发病率很高,因而属于被新生儿筛查的疾病之一。它在我国不属于新生儿筛查项目,靠的就是父母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检查。
其实,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症状非常好辨别。对一岁以上会走路的孩子,如果发现孩子走路总一瘸一拐,或者像鸭子一样两边晃动,也就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信号。如果两侧髋关节都脱臼了,走路则向两边晃动,像鸭子。如果一侧髋关节脱臼,则向一侧倾斜,跛行。曾经有个1岁半的小患者,因两侧髋关节脱位,走路向两侧晃动,一开始以为是缺钙,看了儿科、神经科,几年之后才去看骨科,极大耽误了治疗时机。
对1岁以下不太会走路的孩子。家长可以从孩子的体态发现异常。如果BB的两侧下肢不等长,臀部、大腿皮肤横皱褶两侧不对称,脚蜷缩时膝盖高度不一致。这都是疾病的表征 。7~8个月的BB会满地爬,如果孩子爬不稳,总向一侧倒,也要考虑这个问题。
在BB不会行走时治疗完全不影响将来
只要上医院骨科照B超,就能发现问题,并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孩子还不会走路,通过石膏、支架就能帮助康复。治疗康复后,孩子将来走路正常,也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但等孩子会走路后,因行走等压力会让股骨头进一步“脱离岗位”,就只能通过手术复位治疗了。如果耽误了治疗,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
先天髋关节脱位怎么治疗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比较常见的肢体畸形之一,此病的具体治疗方法有严格的年龄依赖性,孩子已经5岁,发育潜能下降,即使复位后髋臼自我改善的程度有限,需行截骨术。患者最好尽快选择有儿童骨科专科的医院诊治,治疗的目标是复位髋关节、促髋关节的正常发育、防股骨头坏死,若治疗效果好孩子可正常走路。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强调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佳,长期预后越好;就诊年龄越大,发生的病理改变越重,治疗越复杂,治疗创伤越大,花费越高。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下列体征时则应高度警惕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第一,长短腿;第二,髋外展角度不相同,外展受限;第三,站立时一侧足尖着地;第四,行走时摇摆,似鸭步。双侧臀纹不对称,并不是可靠的提示髋脱位的指征——某些髋脱位的患儿,臀纹可完全正常。
髋关节脱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髋关节脱位通常是有两类原因。
第一类原因就是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或者是髋关节发育异常,这个主要见于小孩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由类风湿引起的,或者是髋关节结核引起的一种病理性突变。
第二就是创伤性脱位,创伤性脱位是目前髋关节脱位最多见的原因,这个通常是由交通事故,或者一些其它的高能量伤造成。 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前脱位和后脱位,前脱位比较少见,因为髋关节前面的肌腱和肌肉的力量比较强。还有后脱位,这个是最多见的,以及比较恐怖的中心性脱位。
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应该怎么治疗
髋关节脱位越早治疗越有效,因为1岁内是宝宝髋关节发育最快的时候,及早矫治,大部分宝宝可以完全正常发育。
如果能在宝宝1岁以内发现先天性髋关节发育问题,通常采用夹板固定就可治好,夹板可以使宝宝的髋关节保持正确位置,正常发育。
如果髋关节的问题直到宝宝开始走路后才发现,会难治疗一些。有时候需要用石膏固定髋关节,使股骨头牢牢地固定在球窝状的关节里。或者医生需要在宝宝腹股沟处做一个小切口来放松一些肌腱。也可能宝宝的髋关节需要做手术,把股骨头安全置入髋臼内,手术后宝宝通常还需要石膏固定。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发生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另外,臀位出生、在子宫内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的宝宝都更容易出现髋关节发育问题。
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宝宝,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治疗,都需要在较长时间里注意及时复查,以保证髋关节正常发育,从而达到髋关节发育治疗的最佳效果。
如果新生儿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的正常发展,不管是通过物理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作为监护人必须要悉心的去处理。而且应该给新生儿适当的补充一些身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不然真的会引起新生儿之后的发展。
先天性关节脱位有哪些改变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比较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脱位为多见,出生时即已存在,病变累及髋臼、肌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的肌肉,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有时可合并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颈、脑积水、脑脊膜膨出,其它关节先天性脱位或挛缩等。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髋臼、骨盆、股骨头、股骨颈,严重者还可影响到脊柱。
1、髋臼 安全性髋关节脱位者出生时尚属正常,而有髋臼外上缘外有切迹,随着生长发育髋臼逐步变狭而浅,呈三角形。髋臼唇盂增厚,由于股骨头的不断挤压可造成内翻或外翻,髋臼后上方由于股骨头的挤压形成假臼,髋臼前缘内上方往往可见一缺损。髋臼由于没有股骨头的造模作用而发育不良,髋臼逐渐变小,变浅,臼底充满脂肪纤维组织,圆韧带经过不断牵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于髋臼中。
2、股骨头 新生儿的股骨头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软骨面,而后由于脱位于髋臼外,股骨头的形状可逐步改变,头可变大或变小,呈尖锥形或葺形,股骨头受压处往往出现部分股骨头扁平。股骨头骨骺出现迟缓。有时应用强大暴力手术复位,由于髋臼与股骨头不相适应,对股骨头的压力过大,可造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3、股骨颈 由于髋关节脱位,股骨颈一般变短而粗,是肢体缩短的一个原因。股骨颈前倾角变大,据Caffey报道正常新生儿前倾角为25°,以后逐步减少至5°~15°之间,当股骨头外移后,由于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头向前旋转,前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间。如果能早期复位,前倾角多能逐步自行纠正。尤其在1岁以内得到复位者几乎都能恢复正常。
4、骨盆和脊柱 脱位一侧的骨盆往往伴有发育不良情况,髂翼较斜,坐骨结节较分开。在两侧脱位时,以上病变存在外,骨盆向前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时可以出现侧弯。
婴儿腿纹不对称怎么办
一岁以内多观察
“家长可以耐心观察,如果孩子的腿纹不对称,日常生活中又有如下症状,那就更要引起警惕了。”一岁以内的孩子,腿纹是否对称可以作为参考,孩子学走路后,更多判断则来自于孩子的活动。如果孩子腿纹不对称,加上下面这些症状,八成是髋关节脱位或出了问题。
普通孩子在一周岁左右时会独立行走,孩子到一岁半还不会走路,或步态不稳,蹒跚、摇摆,像只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容易摔跤。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走不稳是缺钙所致,购买补钙产品给孩子吃,结果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就认定自己的孩子因遗传因素走路晚,没有细心观察孩子其他不正常现象,也会延误治疗。
大腿内侧、腘窝皮肤褶皱增多、加深或不对称;蹬踩力量较弱。双腿不爱运动,在把尿等需要把双腿分开的活动时表现出抗拒,喜欢合上双腿。
孩子越大治疗越复杂
“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患有髋关节脱位,通过正确的整复及固定及矫正,有望痊愈。1-2岁的患儿因脱位时间长,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在复位之前要通过牵引,再用石膏固定数月,能进行纠正。超过2岁的孩子往往需要通过手术矫正了。”专家介绍说,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的髋关节脱位治疗,很有好处。
蛙式试验检测
检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家长易掌握的方法是“蛙式试验”,即将小孩平放在床上,观察双腿是否等长,再将小孩屈膝屈髋,并向外展开髋关节,正常小孩的膝盖外侧可以触及床面,如果不能,就需要到医院骨科进一步检查。
给小儿把尿时注意,孩子的髋关节处有没有弹响或异常活动,如果有,也需要引起警惕。
这些腿纹都是不对称
一 位置不同 将孩子翻身后,发现孩子大腿的纹路高低不一,一边高一边低。
二 数量不同 孩子一条腿有三条腿纹,另一条腿只有一条或两条。
下肢的大腿纹和臀部纹不对称(图1)是很多家长问的问题,最担心的是有没有单侧髋关节脱位。这是一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如能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可以请儿科医生或骨科医生检查,
1. 检查时,婴儿仰卧位,双下肢是否等长,正常为等长,单髋关节脱位时,双下肢不等长;
2.平卧位屈髋屈膝两足放床上,如双膝高低相等为正常,单髋关节脱位时,双膝高低不相等,进一步确诊可做B超检查。
发育性小儿髋关节脱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先天性因素
一般认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致病因素还在于先天性原因。
首先是胎儿发育因素。当胎儿在16周的时候,股骨头和髋臼生长的速率明显出现一个分岔:股骨头的臼颈增长的比较快,而髋臼的发育相对缓慢。因此孩子出生的时候,股骨头发育最好,而髋臼发育相对最差,使得髋关节不稳定;如果胎儿分娩时候如果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引起髋关节的脱位。
同时,小儿髋关节脱位也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斜颈等等;同时又有20%有家族史,并且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也有很大的差别,都说明此病和先天性因素有关。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后天性因素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也和很多后天因素密切相关。比如该病的女孩患者明显多余男性患者,就可能是因为女孩体内雌激素和雌激素代谢产物高,对关节起了松弛作用。此外,我国从南到北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也是逐步体搞得,可能与气候、民俗习惯和生存方式都有一定关系。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先天性髓关节脱位,是四肢发育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我国的发生率为1%。〜2%。,男女之比为1 : (5〜6)。单双侧之比、左右侧之比均为15 : 1。发病原因与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曰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发病机制主要是出生时以关节囊松弛为主要病理改变,随着年龄增大和脱位程度加重,特别是开始行走后,可逐渐加重,致髂骨翼处形成假臼。临床表现:1.站立前期新生儿和婴儿临床表现较轻,症状常常不明显。主要特点是髋臼发育不良,关节不稳定。往往不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发现有下列体征时应视为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能。(1) 两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皱加深增多。(2) 患者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时更为明显。(3) 患者髋关节活动少,活动时受限。蹬踩力量较健侧弱。常处于屈曲位,不能伸直。(4) 患者肢体短缩。(5) 牵拉患者下肢时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有时患者会哭闹。2.脱位期患儿一般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正常儿晚。单侧脱位时,患儿步态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