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期间是当患者额的病情相对稳定了之后,护理工作重点进入康复护理阶段。首先是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中心伤后一周内,由于病人病情不稳定,消化功能紊乱,不宜进食,或不宜正常进食,主要是通过静脉给予胃肠外营养,一周后,病人病情多开始稳定,能够进食,这时应遵循定时、定量、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的原则。昏迷的病人可行鼻饲,每次鼻饲前要抽取胃液,观察其色、量及性状,鼻饲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及大便情况。如出现腹胀、呕吐,抽出胃液为血性或解出大便呈柏油样,抽出胃内容物超过150ML,应立即禁食,并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2康复护理的第二部就是要加强基础护理,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最为重要的就是预防并发症颅脑损伤病人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有意识阻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下降,机体免疫力减弱,极易并发褥疮和各类感染。因而决不能忽视基础护理。室内空气应保持洁净,减少探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胃管、导尿管不宜留置过久,口腔护理每日晨、晚各一次。要建立翻身卡制度,定时翻身、拍背,本组46例死亡病例均于急性期死于脑疝、多脏器衰竭等,无一例死于康复期并发症。
婴儿脑损伤的表现有哪些
小儿脑损伤(脑瘫)的超早期表现
细致地了解、总结婴幼儿超早期的某些重要症状如下:
1、新生儿或2-6月内婴幼儿易惊、易吐、啼哭不安、厌食和睡眠障碍;
2、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等困难,有流涎、呼吸障碍、气管炎样哮鸣;
3、感觉值低,对噪声或体味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
4、到了90余天仍扶站差、迈步者,要怀疑小儿脑损伤(脑瘫);
5、过了105天,婴儿还不能抬头,4-5个月头仍然摇摆不定;
6、4个月时仍有握拳、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是小儿脑损伤(脑瘫);
7、婴儿应4-5个月时看见物体会主动伸手抓,若5个月后还不能者怀疑是小儿脑损伤(脑瘫);
对脑损伤儿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视,听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主要输出表现进行比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训练。
新生儿期即可在婴儿觉醒时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可促进脑损伤康复。
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美国医生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化进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脑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爬行有助于脑的康复。临床证实对不会爬的脑损伤患儿,进行模拟爬行的被动模式运动,可有效促进爬行动作出现,纠正错误运动姿势,调节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坐,站,走,手精细动作及咀嚼,语言平衡能力等训练,亦是对脑损伤干预,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症状比较轻的建议患者休息静养,进食清淡、易消化,含能量蛋白丰富的食物。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护理情况就比较多,首先就是护理的时候要注意他瞳孔意识的变化,瞳孔意识的变化跟颅脑损伤的程度是有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告知医生,提供下一步的诊疗。
第二点就是体位,体位的改变就是体位的摆放,一般床头抬高十五到三十度,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减轻颅内压。
第三个就是吸痰,一定要注意翻身拍背,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第四个就是预防尿路感染、肺部感染。
第五个就是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定时给病人翻身拍背,在他鼓出的部位垫气垫圈和泡沫垫,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每天给患者的四肢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请康复科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
1、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
2、吸痰: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驰、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上应尤为注意,除应及时吸收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护理上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研究表明,有10%~15%的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从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转出时仍处于意识不清状态,这部分患者可能转入康复中心、地段医院康复病房或护理中心。由于目前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大部分康复治疗还是经验性治疗,缺少循证医学的研究,国内外关于严重意识障碍的康复治疗没有统一的诊疗方案,所以探讨严重意识障碍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严重意识障碍是脑严重损伤的临床表现之一。在康复医学领域,脑损伤后的意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昏迷(coma)、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VS)、微弱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ness state, MCS)和清醒四种,其中昏迷是急性期脑功能严重受抑制的一种状态,一般可转归为清醒、植物状态或微弱意识状态或死亡四种结局[1]。由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和其他原因,意识障碍维持时间也长短不一,短则数小时、长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长期意识障碍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开展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促使患者意识清醒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临床意义。
治疗方法包括:继发性脑积水的管理、阻碍意识恢复药物的调整、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感觉刺激、康复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对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常用的各种阻碍意识恢复的不利因素正确管理应是严重意识障碍规范化康复诊疗方案的基础,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为患者家庭成员提供与患者恢复有关的教育、咨询和支持也是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诊疗方案重要内容。
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一、康复治疗:
(一)早期处理
1、神经外科与骨科处理,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解除脊髓的压迫,提供脊髓恢复的条件,使脊髓损伤本身的病理进程不是病理性加重,而是有可能逐渐恢复,为了明确损伤的部位,程度与范围,除了常规的X钱片,运动功能等检查外,有条件的医院还可应用CT扫描或核磁共振等。
脊椎骨折脱位必须整复,恢复椎管的正常管径,同时还要固定,以解除损伤对脊髓的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为康复创造条件。
2、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脊髓损伤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很多,高位四肢瘫痪常因并发症,造成死亡,应及时预防与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压疮、关节挛缩畸形及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等,要及早积极预防,出现并发症则要迅速治疗。
(二)后期康复
一、康复护理
对截瘫患者的护理是否合适,往往影响到整个康复计划的效果。护理工作的完成,有赖于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教会病人和家属一些简单易行的护理方法。
1、皮肤护理:
必须经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已坐轮椅者要经常自己撑起身体。对有皮肤障碍者,尤其要注意预防褥疮,要经常视皮肤有无变红破坏。褥疮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处理,防止扩大,并促进早日愈合。已允许起床的患者,要注意在治疗和活动过程中避免烫伤和挫伤、擦伤。使用支具或夹板者要警惕压迫和摩擦损伤局部皮肤。
2、体位处理
为防止挛缩畸形,患者宜卧于有垫褥的硬板床上。身体要保持正确位置,其要点是按照疾病的特点,将肢体安放在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的位置上,而且瘫痪肢体不要受压。仰卧膝下不宜放枕踝足要用尺板、沙袋或小腿后夹板保持于功能性中间位,并注意被褥下压的影响。要鼓励病人多采取俯卧位,逐渐增加俯卧时间,直到能在俯卧位睡眠,还不仅能防止和矫治下肢屈屈挛缩,亦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和促进膀胱的排空。对痉挛较明显的患者,还要在卧床或长时间坐位时经常用枕头、软垫等将两膝适当分开。
3、被动运动
在主动运动能力基本恢复之前,必须经常给患肢各关节作全范围被动运动,以保持关节动度和牵伸软组织。伤后早期开始每日一次作被动运动,能防止下肢浮肿的发生或使其迅速消散。后期痉挛严重者,通过反复的被动运动可以降低肌能力,以便于接着进行功能运动。已形成异生骨者,被动运动更是保存动度所必需,否则静止会加快动度丧失。当下肢恢复部分肌力时,仍须进行被动运动,但要先将关节主动活动至最大可能范围。然后再被动活动至全范围。由于截瘫患者易发生跟腱挛缩与下肢内收挛缩,必须重点牵伸跟踺,与将下肢外展,使两膝分开,以利于日后进行站走训练。
(三)康复训练
使截瘫患者重新站起来,恢复其生理解剖功能,目前仍是难以攻克的课题,但是临床上通过康复训练和矫形器等的应用,已能使具有残存能力的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起来,获得自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有可能回归家庭和社会。
1、急性期康复训练
(1)时间
在临床抢救告一段落生命体征和病情基本平稳,脊柱稳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
(2)训练方法
急性期(伤后8周内)主要采取床边训练方法。
(3)主要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制动综合征)如预防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畸形等,为今后康复治疗创造条件。
(4)训练内容
A、肢体良好位置,此期内患者卧床时应保持体位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置,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
B、卧床时体位变换,对患者应定时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压疮形成。
C、早期坐起及起立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在伤后/术后)周左右,开始坐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至2小时,视患者床头抬高从300开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心慌、无力、恶心等。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将患者每天床头升高150,一直至正常坐位900并维持继续训练,如有不良反应则应将患者床头调低,回复原体位。以后减少升高的角度及速度,使患者逐渐适应后,再缓慢抬高床头使患者坐起,完成训练。起立训练宜在伤后/术后等3周以后开始进行,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训练效果良好,无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起立训练。训练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配戴围腰训练起立活动。具体训练方法为患者站立斜床(起立床),起立训练从倾斜200,开始角度渐增,8周后达到站立900,训练时同坐起训练一样,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反应发生,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降低站立斜床的高度。
D、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瘫痪肢体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
E、呼吸及排痰训练,对颈髓损伤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应训练其腹式呼吸运动,咳嗽咳痰能力以及进行体位排痰训练,以预防及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并促进呼吸功能。
2,恢复期不同损伤水平患者的康复训练以完全性脊髓损伤为例:
1)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C4及C4以上的患者
A、患者特点此类型患者四肢肌、呼吸肌、躯干肌完全瘫痪,需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但C4与C1-C3情况不同,C4患者生存功能比C1-C3好。
B、治疗方法与训练
(A)训练患使用环境控制系统CECUJ.这类患者四肢无功能,需应用环境控制系统来提供生活服务。日训练患者用口棒,控或气控操纵使用ECU.
(B)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无功能。
(C)上肢有三角肌、肱二头肌尚有功能,可完成部分运动动作,但缺乏伸肘关节以及前臂、腕、手的活动功能。
C、治疗方法与训练
(A)训练患者利用辅助工具进食,如利用手支具及C型ADL箍套套在手上,在套中插入匙,利用患者屈肘动作可将食物送入口中。[医学教育网 搜 集整理]
(B)训练患者利用手的粗大移动功能拨动电动轮椅扶手上的杆式开关,手控操纵电动轮椅。
(C)训练患者在他人帮助下完成从床到轮椅间的转移(如屈肘用上肢勾住家人的颈部,再由家人协助转移身体)。
(D)利用三角肌等施行手功能重建手术后,训练患者的伸肘及拇食指侧捏功能等。
3)能部分自理生活,需中等量帮助的C6患者
A、患者特点
(A)患者可屈肘、伸腕,但伸肘功能不良,不能屈腕,屈指和抓握。
(B)手功能丧失。
(C)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
(D)肋间肌瘫痪,呼吸储备下降,身体耐力差。
此类患者功能特点为:能独立驱动手轮圈改装后的轮椅,坐位时能给受压部位减压防止压疮;利用床栏能翻身;上肢屈肘勾住系于床脚的绳梯或头上方的三角框架可以坐起;利用腕驱动抓捏矫形器和ADL套箍能进食、梳洗、清洁上身;借助于自助具,上肢能穿衣、写字、打字;能打电话、能用滑板作身体转移,但患者仍然主要是轮椅上活动,自己不能步行。
B、治疗方法与训练
(A)训练患者自己穿简单的改制过的衣服。
(B)利用头上方的三角框架或横木作转移活动,将上肢屈肘勾在头上方的三角框架或横木上,悬起臀部再转移到他处。
(C)训练患者使用加大手轮圈摩擦力的轮椅,因患者手不能抓握,而用掌根部推动轮椅手轮圈,故患者不能使用光滑的轮椅手轮。另外患者手无感觉,应戴手套保护,防止手腕部受伤。
(D)训练患者使用手驱动抓捏支具,应用支具作抓捏动作,可抓物写字和完成一些ADL动作。
(E)手功能重建手术后训练患者上肢和手的功能,如伸肘、拇食指对捏、手抓握等功能。
4)能自理生活,在轮椅上能独立活动,但不能走路,只能作治疗性站立的C7-T2患者。
A、患者特点
(A)上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良好,但手指功能仍较差(C8以上水平)或上肢功能完好。
(B)躯干控制无力。
(C)下肢完全瘫痪。
(D)呼吸储备不足。
此类患者功能特点为能在床上活动和进行轮椅转移。生活自理方面能大部分或完全独立,能驱动标准轮椅自由活动;能独自照料大小便和察看容易发生压疮部位的皮肤;能独立使用通讯工具、写字、穿衣等;可从事在家中能够进行的工作或轮椅可以靠近的坐位工作少数人能用背支架及KAFO在双杆内站立。
B、治疗方法与训练
(A)坐位或在轮椅中的减压动作训练,每隔0.5~1h撑起身体、防止受压部位发生压疮。
(B)训练使用滑板作各种转移活动,如利用滑板做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C)肌力增强训练。训练三角肌、胸大肌、肱三头肌,尤其背阔肌是骨盆和下部脊柱相连的重要桥肌更要着重训练。
(D)抓握力弱的患者,训练使用腕驱动抓握支具。
(E)训练患者斜床站立。
(F)训练和增强上肢与手的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如做增强上肢肌力和耐力的训练,患者操纵轮椅的平衡和控制技巧,轮椅过马路边沿的训练等。[医学教育 网 搜集整理]
5)能自理生活、在轮椅上能独立,并能进行治疗性步行的T3-h患者。
A、患者特点
(A)上肢功能完全正常。
(B)肋间肌无瘫痪,故呼吸正常,身体耐力增强。
(C)躯干部分麻痹,上肢完全瘫痪。此类患者功能特点为:生活能自理,能独立驱动标准轮椅自由活动,能独立进行轻的家务活动,可以从事坐位的职业,在步行功能上用KAFO和双腋拐作治疗性站立和行走。
B、治疗方法与训练
此类患者训练重点在于站立及治疗性步行。
(A)双杆内训练站立及步行。患者穿戴KAFO,腰背矫形器及使用双腋拐,在步行双杠内训练站立平衡及重心移动和逐步行走。
(B)双杠外训练站立及步行。
(C)训练外侧踏步及后踏步。
6)能自理生活,在轮椅上独立,并能进行家庭性功能步行的L1-2患者。
A、患者特点
(A)上肢运动功能完全正常。
(B)躯干稳定。
(C)呼吸肌正常,身体耐好。
(D)下肢大部分肌肉麻痹。
此类患者功能特点生活自理能力良好,能做上述各种动作活动,用AFO和肘拐或手杖可进行家庭性功能性步行。但在做长久户外活动时,为减少体力消耗及行动方便,仍常使用轮椅代步。
B、治疗方法与训练
(A)做双杠内站立行走训练,训练时佩戴AFO及使用肘拐或手杖。
(B)双杠外训练站立及行走,作迈至步,迈越步及四点步训练。
(C)训练外侧踏步及后踏步。
(D)在不平的地面上练习行走,提高步行能力。
(E)训练上下楼梯。
(F)训练上下斜坡,跨过马路镶边石,越过门槛。
(G)在垫上练习安全跌倒及爬起,然后过渡在平地上练习同一动作。
7)能自理生活,在轮椅上能独立并能作社区功能性步行的L3及L3水平以下的患者。
A、患者特点上肢及躯干功能完好,但下肢仍有部分麻痹,使用手杖及穿戴AFO或者不用任何辅助用品可作社区性较长距离的自由步行。[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B、治疗方法与训练,训练方法基本上同L1-2水平患者。但行走功能更好,而且多为四点或两点步,步态近似常人。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的病变,国外有资料占残疾患者的3.3%,年发病率在美国为30~32/百万,另有20/百万在人院前死亡。我国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统计北京市为6.7/百万,上海市为13.7/百万,国内外发病率都有增加的趋势。
SCI多指外伤引起的脊髓损害,致伤原因国外报道依次为车祸(47.7%)、高空坠下(20.8%)、运动创伤(14.2%)暴力(14.8%),其他有挤压伤等,运动中发生的SCI约有2/3见于跳水。我国北京的资料则以高空坠落最多,占41.31%,车祸次之占21.81%,打击伤、砸伤占16.7%,高坡跌下或滑倒占14.6%,运动损伤占2.78.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曾造成大量SCI患者。SCI也可因炎症、变性、肿瘤、血管病变及先天性因素等原因引起,有人据估汁病变引起的SCl发生率与外伤引起的大致相等,本文着重就外伤性SCI的康复进行讨论。
脊髓损伤的部位分布因损伤机制而异,统计数字也受病例来源的影响。。冠用礼与何锦章分析唐山地震引起的病例1007例,颈部损伤占1.6%,T1~T1l占19.5%,Tl2~L1,占70.5%,L2~L5 占18.2%,骶部损伤占0.2%,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4年中收治的605例分析,颈椎占28.6%,T1~T10,占18.2%,胸腰段占50.6%,腰骶段占2.6%.
以往SCI近期及远期死亡率极高。由于早期急救,对并发症的处理、护理及康复医疗的进步,死比率已太为降低。第——次世界大战美军2324名SCI伤员1年内死亡率高达90%,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5743例SCI伤员至1958年的总死亡率降至13.9%.SCI的远期存活率与损伤高位、完全程度以及患者年龄明显有关。美国国家SCI数据库(NSCID)资料伤后10年生存率不完全截瘫为91.8%、完全性截瘫为90.9%、不完全四肢瘫为86.2%、完全性四肢瘫为78.2%,而非SCI人口为98%.据DeVivo1992年分析]973-1984年发生的9135例存活至少24小时的患者,其12年存活率与相对存活率(即占非SCI人口存活率的),大部分患者存活率已达一般人口的以上,而老年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死亡率仍很高。50岁以上组(平均62岁)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为1.8年,仅为非SCI组18年的10%.又据whiteneeck于l991年报道832例15-55岁发病存活1年以上的SCI患者,伤后10、20、30、40年时的存活率依次为85%、71%、53%及35%,平均存活31.65年。
后期死亡主要由于并发症。两种最主要的致死并发症为压疮并发败血症及尿路感染,其次为呼吸系及心脏并发症。上述DeVivo资料有6.%3为心理障碍自杀致死。
我国1976年7月唐山地震致瘫后住院治疗的530例中自1980至1988年死亡47例,年病死率平均约1,其中因尿路感染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败血症致死者约占21%,压疮而引起败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者约占21%.有1例因心理障碍自杀致死。
鉴于以上情况,SCI康复的目的是防止并发症,提高生存率,促进功能恢复及尽量利用残存功能以恢复生活自理、行动及工作能力。SCI的康复是——个艰巨的过程,为此除改善急救及早期治疗质量外,需要康复医疗人员与骨科、内科、泌尿科医师的紧密配合,并需要心理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的通力合作。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要注意哪些呢
1、急救护理:(1)症状观察及护理:首先了解病人受伤时间、原因、病情发展过程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特别应注意病人有无休克、颅内出血、脑疝、机体其它部位的合并症。首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脑疝病人立即静脉滴注脱水药;对疑有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应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放置导气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3)纠正休克:开放性颅脑损伤时引起失血性休克,应使病人保持平卧、注意保暖、补充血容量。
(4)转送病人:当病人休克得到初步纠正,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转送;当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和骨折时,应先初步处理合并症再转送,转送中应准备好急救物品,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性颅脑损伤在醒来之后就要给患者不停地鼓励,让患者有信心自己能够康复。再加上适当的康复训练,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预后的后遗症就会相对减少一些。虽然 开放性颅脑损伤比较不好完全治愈,但是治愈的例子也还是有的。
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
1、卧位
脑外伤伴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重症脑损伤如无休克,应取头高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者取侧卧或侧俯卧位。注意定时翻身。
2、呼吸道护理
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其方法是吸痰、舌根后坠可用舌钳将舌牵出或放置口咽腔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
3、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
呕吐频繁或昏迷者禁食,由静脉输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在急性期应限制液体及钠盐入量,每日输入量不超过1500~2000ml,以10%葡萄糖溶液为主,输入速度要慢而均匀,15~20滴/分钟,以防脑水肿加重。对昏迷时间较长者可用鼻饲。
对于一些经常在危险环境下工作的人们来说,需要对自己的安全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防止工作中的意外造成颅脑损伤,即使在无法避免的受伤之后要及时对颅脑损伤进行治疗,之后要严格做好颅脑损伤的护理,请大家牢记以上的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为健康做好准备。
颅脑损伤病人的现场急救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方法
颅脑损伤的康复,往往常见的是闭合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就是神志的问题,颅脑损伤比较重的患者,昏迷的时间比较长,康复治疗方法往往是以促醒为主,同时强化四肢肌肉的被动训练,维持他这个关节肌肉的活动度。清醒的患者,但是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就根据他的功能障碍来进行全面的康复,存在认知、言语、吞咽、肢体运动障碍,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相对应的进行肢体运动、言语、吞咽及肢体运动障碍的训练,促进患者全面的康复,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归家庭,社会甚至工作岗位。
颅脑损伤恢复期大概是多久
颅脑损伤的恢复时间和损伤的程度有关,一般来说损伤的越轻,恢复的时间越短,损伤的越重恢复的时间肯定是比较长的。比较轻的颅脑损伤,在几天甚至一周内都能恢复,中重度以上的颅脑损伤,完全恢复都要三个月到一年左右,甚至一年以上,还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因此颅脑损伤的恢复,一定要尽早就医,康复的时间根据医生的计划和制定来配合。
颅脑损伤头痛的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能评伤残吗
颅脑损伤的情况,能不能评定伤残,跟它损伤的程度也有关系,一般比较轻微的颅脑损伤,不构成残疾,一般评残是没有的。但是如果是在中重度颅脑损伤以上,一般来说都可以评残的,一般我们是建议在三个月或者是六个月以上,再进行评定,申请具有资格鉴定的司法机构来进行伤残等级评定。
颅脑损伤的饮食护理 颅脑损伤能恢复正常吗
颅脑损伤的恢复,也就是他的预后,跟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系,损伤的部位、面积,还有救治的时间,康复介入的手段,跟预后都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轻的头皮挫伤,或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少量的,一般预后都比较好。但是重型颅脑损伤,往往导致一些言语、肢体、认知,还有吞咽这些障碍,往往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但是一般来说早期正规的介入康复治疗,一般相对应的预后都会比不介入康复治疗恢复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