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的中医诊断要点
破伤风的中医诊断要点
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诊断]
潜伏期:一般在10天左右,短者可1—2天,长者半月至2个月不等。脐带染毒多在5—7天发病,故又称七日风。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前驱期:时间较短,仅l一2天,表现有乏力,头晕,头痛,全身不适,咀嚼无力,畏寒低热,烦躁不安,下颌稍感紧张,张口略感困难。反射亢进。创面多于陷无脓,周围皮肤暗红,有疼痛感和牵制感。
发作期:典型发作症状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性痉挛,最初是咀嚼肌,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腹背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口角向外上方牵引,前额出现皱纹,双眉举起,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项强真,头向后仰,痉挛向四肢延伸,呈现不能坐起,头后仰不能前屈,腰部前凸,称为角弓反张。四肢肌肉收缩时,因屈肌比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
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直肠和膀胱痉挛可引起便秘和尿潴留。发作性抽搐是指病情严重者,在肌肉强直性痉挛中又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呈自发性、阵发性发作。
在抽搐间歇期患者的肌肉也呈痉挛状,为本病抽搐的特点。亮光、声音、风吹、饮水、触动等都可引起抽搐发作。每次抽搐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淋漓,流涎,口吐白沫,牙齿有摩擦声,呼吸气促。
非典型发作的,仅出现破伤部位局部的肌肉强直,不延及全身。
病变后期,患者由于长期肌肉强直、痉挛、抽搐及摄人不足,致体力消耗,面色光白,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合苛肺部感染,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引起死亡。
辅助检查:发作期血白细胞增高,创口脓液培养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脑膜炎与破伤风一样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表现,但化脓性脑膜炎无阵发性抽搐。还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易嗜睡昏迷。脑脊液检查有大量白细胞。
二、狂犬病有被犬、猫咬伤皮肉的病史,但狂犬病患者呈兴奋、恐惧状,看见或听到水声,便发生吞咽肌痉挛,称“恐水病”。可因膈肌收缩产生大声呕逆,如犬吠声。
被钉子扎了要不要打破伤风针
被钉子扎了之后,如果只是划破了表皮,虽然出血了,但是伤口不深,通常不需要打破伤风针的。
只需要将伤口用双氧水或者酒精等进行消毒,然后做好清洁防水工作,很快就会痊愈的。
因为破伤风致病菌破伤风杆菌,是绝对厌氧菌,适宜于在深入的伤口中繁殖,表面擦伤一般不会感染的。
但是如果钉子扎入了肉中,一般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的,但是没有实际看到患者的伤口,即便是医生也很难判断是否需要打破伤风病毒针。
因此建议就近到当地的诊所或者医院,由专业的医生来诊断,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这样诊断更为准确,患者也更加放心。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熄风止痉
蜈蚣可用于中风中经络,肢体活动不灵、语言障碍、人事不知及高热抽搐、小儿惊厥、破伤风、颜面神经麻痹症等。
破伤风的症状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属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合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易生长繁殖。
破伤风杆菌多生长在泥土及铁锈中,所以在伤口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如果只是蹭破表皮而已,伤口不深,只要做好适当的清创,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用些消毒药水如红药水外擦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创面已干燥,没有渗出液,可不必再擦拭。
因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先作过敏试验。试验结果为阴性可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则应进行脱敏注射,即小剂量分4---5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在用过破伤风抗毒素超过一周者,如再使用,还须重作皮肤试验。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人人体伤口并在伤口内繁殖和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上以患者全身或局部肌肉持续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中医亦名“破伤风”
破伤风防治的四大误区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一: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
很多医院在接诊到受伤的患者后,甚至只是一些轻微的擦伤,无论患者以前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按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很好的抵抗破伤风的抗体。凡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预防者,在注射完最后1针的5~10年,若有外伤不需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也不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若超过5~10年,受伤后可再加强注射1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二:疫苗只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有效
很多医务人员会告知接种疫苗的患者,必须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免疫球蛋白,否则无效。专家表示,其实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三: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
有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患者,临床医生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就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这些患者应该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其产生长期抗体。
破伤风的防治误区四: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被动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便开始下降,身体也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要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
破伤风的诊断
破伤风症状比较典型,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有无外伤史。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凡有外伤史,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伤口分泌物培养阴性亦不能排除本病。对怀疑破伤风的患者,可采用被动血凝分析测定血清中破伤风抗毒素抗体水平,抗毒素滴定度超过0.01U/ml者可排除破伤风。需注意与其他引起肌痉挛的疾病如各种化脓性脑膜炎、脑炎,手足搐搦症相鉴别。
中医诊断肝癌
中医如何诊断肝癌呢?现在人们越来越信赖用中医治疗和诊断肝癌,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找出肝癌的病因,还能制定出最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那么,中医事实如何诊断肝癌的呢?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
望诊为中医诊断肝癌主要方法,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观察病人形五、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三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闻诊是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暖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的盈亏和邪气性质,以推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脉诊也叫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患者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肝癌的详细介绍,希望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专家提醒广大患者,如果您对肝癌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随时咨询我院在线专家,专家会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最合理的解答。
破伤风有哪些表现
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患者神志清楚,当病情进展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时,患者十分痛苦,常由很轻微的刺激,即引起一次痛苦的痉挛,从出现肌张力增高到首次出现强直性肌痉挛的时间称为初痉期,初痉期短于48h者,提示病情较重,病情的进展表现在痉挛的间歇期缩短而持续时间延长,如喉部肌肉及呼吸肌出现持续性痉挛而未能缓解时,患者可因窒息而立即死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直引起破伤风患者特征性的痉笑面容,吞咽困难,颈强直,角弓反张,腹肌强直及四肢僵硬等临床表现,较重的病例常同时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
如高热,多汗,心动过速等,高热是破伤风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由脐带受染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通常7天,故亦称“七天风”,早期症状是吮奶困难,以后出现与成人相似的症状,如角弓反张,面肌张力增高等,但不如成人明显,患儿可表现一种皱额,闭眼,口半张开,嘴唇收缩的特殊外貌,亦可因喉肌痉挛而窒息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出现高热,除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外,继发支气管肺炎亦为常见原因,破伤风患者极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而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为破伤风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患者因咽部肌肉强直而吞咽困难,喉部常积聚较多的分泌物,当患者发生阵发性肌痉挛时,极易吸入大量分泌物造成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感染发生后,又因呼吸肌强直,无法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为抑制肌肉痉挛而应用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亦部分影响其有助排痰的咳嗽反射,使其肺部感染更为严重,且不易控制,为预防喉痉挛发生窒息,以及加强肺部感染的引流,常进行气管切开术,但术后如缺乏良好的护理,可使气管内分泌物浓稠,积聚管壁形成干痂,外部病原菌更易侵入,反进一步使肺部感染恶化和通气进一步障碍,甚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破伤风患者因口咽肌肉强直而无法进食,仅靠静脉输液和管喂饮食维持,加之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痉挛的消耗,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的能量消耗,使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患者病后迅速消瘦,在恢复期常“骨瘦如柴”,需经较长时间才逐渐恢复,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以及全身营养不良衰竭,为破伤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患者,临床常根据患者的特点将破伤风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潜伏期超过10天,全身肌强直程度较轻,可在起病后4~7天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数秒钟即停止,中型患者潜伏期 7~10天,初痉期2~4天,临床肌肉强直显著,具有典型的牙关紧闭及角弓反张,阵发性痉挛持续时间延长,持续10s以上,且发作频率增加,但尚无呼吸困难和喉痉挛发生,重型患者潜伏期短于7天,初痉期多短于48h,全身肌肉强直明显,频繁发生痉挛性肌肉收缩,持续时间长,常致患者发绀,并易致喉痉挛窒息,患者常有高热及肺部感染,或因频繁抽搐缺氧而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发生昏迷,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和全身衰竭。
此外,亦有主张以全身肌强直和阵发性肌痉挛的程度进行分型,更能直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潜伏期及初痉期的长短仅为判定病情时参考,仅有全身肌肉强直而无阵发性肌痉挛者为轻型,有明显全身肌强直伴阵发性肌痉挛,但能适当应用镇静剂控制痉挛者定为中型,当痉挛发作频繁又不易为镇静剂控制,或出现喉痉挛者,判为重型,前一种分型方法对临床预测病情的发展和及时给予充分的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后一种分型方法较简便适用,根据入侵部位不同和临床受累肌肉的范围,可分出一些特殊类型的破伤风,局部破伤风仅累及伤口邻近部位的肌肉发生强直和痉挛,如仅面部肌群,单一肢体或上半身肌肉受累而下肢肌张力正常,此种表现亦可为破伤风的早期表现,一旦误诊,可发展为典型的全身破伤风,甚至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应在临床诊断时特别注意,由感染部位不同引起的耳源性破伤风,产道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及手术后破伤风等,其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主要与局部感染的严重情况及引流情况有关。
破伤风的诊断主要靠外伤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短期动态观察患者症状发展,亦能早期作出诊断,当患者有确切的外伤史或有感染伤口存在,继之发展张口困难,全身肌张力增高等症状,诊断应无困难,如再发展阵发性肌痉挛,则可更加肯定诊断,但临床约有20%的破伤风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此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破伤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治金疮浸酒方破伤风一病见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伤痉、金疮痉、金疮中风等,多因外伤金疮而中风邪所致。临床表现为在伤愈或未愈时,见发寒发热,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继则角弓反张;后期说话、吞咽、呼吸均感困难,甚则窒息以致死亡。古代文献中记载,有以雀屎、鸡屎白、蒜、大豆、杏仁等制成药酒治疗本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配方】雀屎(炒研)半合。
【制法】以酒七合,煮五合,滤去渣。
【主治】金疮或击破等疮中风,口闭牙噤,身强欲死。
【用法】温顿服之,腹中转动当即愈。若不能开口,翰开灌之。
1.风毒在襄
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
治法:祛风疏表,解毒定痉。
方药: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防风,胆南量,白附子,羌活,白芷,天麻,全蝎,僵蚕,蝉蜕,川芎。新生儿破伤风可用蜈蚣,全蝎尾共研细末,每次0.7克,水调成极稀糊喂服,每日2次。
2.风毒入里
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而色青紫,板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虹绛,苔黄糙,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解毒镇痉。
方药:木萸散加减:木瓜,吴萸,全蝎,蜈蚣2条(焙黄,研末吞服),天麻,僵蚕,胆南星,朱砂(分2次冲服),郁金,白芍,生甘草6克.痰涎壅盛者,加鲜竹沥,天竺黄,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打碎先煎),知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玄明粉,枳实,小便不通者,加车前草,地龙,产后或创伤失血过多者,加太子参,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