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增生性息肉该如何治疗呢
胃底增生性息肉该如何治疗呢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息肉如不做切除,炎性息肉几乎不癌变,但增生性及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由于你未行病理检查,所以,性质无法得知。
考虑这种情况积极治疗胃炎,注意息肉 囊肿的复查。建议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胃息肉变成胃癌的几率大吗
胃息肉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与胃癌的早期症状相似,多表现为腹胀、腹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消瘦等,这些相似症状也常造成胃癌的漏诊、误诊。
胃息肉是胃粘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息肉癌变的癌变率与有无不典型增生有很大的关系。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增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
息肉变与胃息肉有所不同,分为幼年性息肉变、弥漫性息肉变和遗传性息肉变,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的癌变率可达20%,这也是非常高的。
胃息肉的大小一般都不到一厘米,只有很少数的人增生性息肉会引起不良反应,癌变的几率也较低。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大,但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预防其癌变的。
通常来说,内镜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另外还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专家介绍,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最后,专家提醒,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患者应每年都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保健,多了解抗癌食物、抗癌食谱,了解胃癌饮食需要注意的原则,尽量做到不给胃增加负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胃癌。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增生性肠息肉怎么办
肠息肉分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有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如果在病检下确诊是增生性肠息肉,是不要紧的,年年复查还是有必要的,息肉有一定的复发率,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在病理医生的显微镜下,就需要明确息肉的病理本质,增生性肠息肉可以是上皮发生的增生性病变,也可以是上皮下面的结缔组织增生或肿瘤所致局部粘膜的隆起。因此,病理报告上不能直接用息肉的诊断名称,病理报告应该是病理组织学的名称。
临床诊断大肠息肉的方法
(一)、内镜检查
内镜下大肠表现为粘膜隆起性肿物或表面结节颗粒状隆起,根据息肉蒂部情况可分为有蒂、无蒂、亚蒂。根据息肉数量分为单发或多发息肉。典型的息肉内镜下可以进行分型,如腺瘤外观呈淡红色,藉此可与呈灰白色露滴状的增生性息肉鉴别。
(二)、X线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可见息肉呈单个或多个类圆形的充盈缺损,带蒂者可活动。绒毛状腺瘤呈一大簇葡萄状或不规则类圆形充盈缺损,排钡后呈条纹状、网格状外观具有诊断意义。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微小息肉的检出率。
(三)、鉴别诊断
1、腺瘤性息肉:以细胞的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属肿瘤性病变。组织切片中常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腺瘤三类。
2、幼年性息肉:大量结缔组织中有很多粘液腺增生和含有粘液的囊肿为特征。息肉表面的腺上皮破坏伴浅溃疡形成。
3、错构瘤性息肉:以腺管上皮增殖为主。可见腺管延长、扭曲、分支和轻度出芽。核位于基底,排列规则,不见核分裂,杯状细胞大量增生。息肉中间质丰富,伴平滑肌纤维长入。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组织学可见细胞分裂增加,但保持正常形态和极性,增殖细胞仍局限于腺管下三分之一。腺管增粗、形态规则,表面细胞仍是分化成熟的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数量增多,紧密相嵌,典型者形成锯齿状,相迭形成折扇形,粘液分泌旺盛,呈过成熟表现。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但体积较大的息肉可出现不典型增生,形成所谓的锯齿状腺瘤。
5、炎性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溃结、克罗恩病、血吸虫感染等)。由于炎症的损伤使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即所谓的假息肉,该类息肉不会恶变。此外,在炎性息肉的基础上,出现肌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时,则称为纤维性息肉,常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若在息肉组织中发现血吸虫卵,又称血吸吸虫卵性息肉,若在粘膜组织中发现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淋巴滤泡形成,周围淋巴细胞分化正常,这种息肉称为良性淋巴样息肉。
胃息肉患者的治疗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内息肉可为腺瘤性的,也可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倾向于腺瘤性。内镜下胃底息肉多呈圆形、无蒂、橘黄色,息肉直径2~7mm。十二指肠腺瘤样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径5~22mm,呈多发的、小的白色息肉。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是非遗传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症状是胃肠道息肉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内镜所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弥漫散在分布,胃窦尤为明显,多无蒂,直径0。5~1。0cm,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体囊性扩张,内含蛋白纤维液体及慢性水肿的炎症固有层,无恶变倾向。
3.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常见散在多发,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错构瘤。
二、结直肠息肉和息肉病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1.小扁平腺瘤
占腺瘤的8。5%,病理特征为管状腺瘤组织高度不典型增生,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内镜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的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
2.小凹陷腺瘤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占0。7%。腺瘤中央凹陷处可见腺瘤性腺管,可占据整个黏膜层,腺上皮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3.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蒂型(占85%),亚蒂、无蒂少见。常多发,小于0。5cm的小腺瘤多由正常的黏膜覆盖,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活检组织学检查管状腺瘤由密集的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常见有分枝和发芽。
胃息肉有哪些诊断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胃息肉患者多数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
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患者属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较小,其癌变率较低,约为2.1%。而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多有家族遗传性,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如果是良性且息肉小,可进行动态观察,患者可在3-6个月后再做胃镜检查,对胃息肉重新进行评估。如果息肉大,且有异型增生或伴有出血等症状,应及时采取切除治疗。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应积极采取内镜下切除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胃息肉能变成胃癌吗
息肉是胃粘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胃息肉癌变的癌变率与有无不典型增生有很大的关系。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增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
息肉变与胃息肉有所不同,分为幼年性息肉变、弥漫性息肉变和遗传性息肉变,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的癌变率可达20%,这也是非常高的。
胃息肉的大小一般都不到一厘米,只有很少数的人增生性息肉会引起不良反应,癌变的几率也较低。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大,但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预防其癌变的。
通常来说,内镜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另外还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专家介绍,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为什么有些人会患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那么胃息肉是癌变吗?胃息肉怎么治疗?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是胃癌吗?怎么治?专家说,胃息肉患者的检查与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胃息肉的鉴别诊断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胃息肉患者的治疗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如何警防胃息肉的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 “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如何预防胃息肉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怎么让胃息肉患者远离胃癌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h;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了胃息肉的危害,以及怎么样防治胃息肉癌变,胃息肉的危害很大,如果发生癌变,那么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所以朋友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了。胃息肉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